资源描述
专题十一议论文阅读一、(2018衡阳,172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8分)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A A组组 2018 2018年湖南中考题组年湖南中考题组五年中考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阅读文章第段,说一说,与传统出版业相比,网络信息具有哪些局限性。(2分)3.文章第段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4.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的体会。(2分)一、1.答案答案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本文的标题“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就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通读全文,文章首先指出网络信息给人们带来的弊端,然后论证经典阅读的好处,由此可知,文章就是围绕“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提炼中心论点注意文本的标题、开头、结尾。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从而得出作者论证的中心。2.答案答案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往往只是有个人色彩(脾气),而不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让人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提炼、整合信息的能力。把握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阅读文章第段”“与传统出版业相比”“局限性”。第段总共3句话,找到每句话的关键信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提炼整合这些关键信息,得出答案。3.答案答案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读四大名著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第段首先提出分论点“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然后以四大名著会给孩子带来生活的精神原动力的例子对其加以论证。知识归纳知识归纳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采用恰当的格式作答:运用了(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地(比喻论证)/突出有力地(对比论证)/严谨有力地(道理论证)论证了(论点)。4.答案答案(示例)我们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应懂得正确取舍;多阅读经典,不沉迷网络。(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画线句总结全文,也是对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强调。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对句子进行理解,即可得出答案。审题方法审题方法改变提问方式回答对“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回答为什么说“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改变一下提问方式,得分点是一样的,但是可以使答题更有方向感。二、(2018常德,710)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想到就做罗 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该做的事,不是我们没有想到,而是我们没有立刻去做,时间一过,就把它忘了。究其原因,有时是因为忙,有时是因为懒。一个事务繁忙的人,想到某一件事该做,但他当时没有时间,于是想:“等一下再说吧!”但等一下之后,为其他事务分神,就把这件事忘了。有些人虽然不忙,可是,他喜欢拖延。该做的事虽然想到,却懒得立刻着手去做,心想:“等一下再做吧!”可是,等一下之后,他就忘了。或者已是时过境迁,失去当做的时机了。如要使做事有效率,最好是“想到就做”。养成“想到就做”的习惯之后,你会发现自己随时都有新的成绩:问题随手解决,事务即刻办妥。这种爽利的感觉,会使你觉得生活充实,而心情爽快。遇事拖延的习惯,不但耽误了工作,而且在自己精神上也是一种负担。事情未能随到随做,随做随了,却都堆在心上,既不去做,又不敢忘,实在比多做事情更加疲劳。做事有始无终,也会使自己心情上有负债之感。无论大小事,既经开始,就应勇往直前地把它做完。我国传统规矩,家庭教子弟写字,无论有什么事打扰,也不准把一个字只写一半。即使这个字写错了,准备涂掉重写,也要把字写完再涂。在日常小事上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将来做事才不会轻易地半途而废。假如你有未完成的作业,未缝完的衣服,未写成的稿子,等等,希望你肯把它们找出来整理一下,安心去把它们完成。相信完成之后,你会觉得非常快乐。当它们未完成时不过是些废物,而你只要再付出一半或十分之二三的心力,把它们完成之后,它们却变为漂亮的成品和可观的成绩,那种意料之外的成功,更会令你惊奇。有些事,并不是我们不能做,而是我们不想做。只要我们肯再多付出一份心力和时间,就会发现,自己实在有许多未曾使用的潜在的本领。也有些人在面临一项新的工作时,会为它的繁重与困难而心情紧张、沉重、不安。这些人大多是较为拘谨而责任感又重的人。消除这种紧张、沉重与不安的办法,只有立刻着手去做这件事。当开始工作后,他会很意外地发现,事情并不那么困难,而对自己也有了信心。“想到就做”不是一件难事,它只是需要明快、果决与信心。但是,一件事情既经开始之后,是否能够有始有终,则要看是否有毅力与恒心。许多事往往在一开始时,凭一股冲力做了一阵,然后就渐渐觉得厌倦;加以任何工作都难免遭遇一点困难或外力的干扰,这时不但兴趣消失,信心也没有了。很多工作都因此而中途停顿。而只有那些能克服这中途障碍的才是成功的人。开始一件工作,所需的是明决与热忱;完成一件工作,所需的是恒心与毅力。缺少热忱,工作无法发动。只有热忱而无恒心与毅力,工作不能完成。(选自罗兰小语全本成功的两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改动)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它是怎么提出来的?(3分)2.“这正是教人不忽视任何小事的最好的起点。”这句话是从第7段中抽取出来的,它应该放在(3分)()A.之间B.之间C.之间D.之后3.养成“想到就做”的习惯有何意义?(3分)4.结合全文,具体说说如何才能克服遇事拖延的毛病。(3分)二、1.答案答案本文的论点是“想到就做”。(1分)因为忙碌、懒惰和拖延,我们有许多事想做而未能做,(1分)作者正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这一普遍现象,提出了“想到就做”的观点。(1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以及理清论证思路的能力。文章的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相关段落的论证思路,只需概括相关段落的大意,采用恰当的方式表述即可。文本中,中心论点在第4段提出,第1段到第3段陈述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想做却没有做的现象及原因。2.答案答案 C本题考查句子衔接的辨析能力。“这”指代前面的内容:写一个字应该写完,不能中途停止,即便这个字写错了。是陈述同一个内容对待写字这样的小事也应该是有始有终的,这两句不能分开。第句是总结全段,置于最后。所以该句应该放在之间。3.答案答案(1)它能使我们的生活充实,心情快乐;(2)它能卸掉我们精神上的负担,免却负债之感;(3)它让我们做任何事都有始有终,而不是半途而废;(4)它能让我们获得成功的体验;(5)它能激发我们未曾使用的潜在本领;(6)它能消除紧张、沉重与不安的心理,从而让我们对自己更有信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的能力。文章的论证思路为:我们应该“想到就做”(14段)为什么我们要“想到就做”(510段)我们如何做到“想到就做”(1112段)。其中,“为什么我们要想到就做”的部分就是在论述养成“想到就做”的习惯的意义,应从510段中选取关键信息作答。4.答案答案(1)要在日常小事上努力做到有始有终;(2)要善于对未完成的工作进行整理,做到有主有次,有先有后;(3)对待新工作,要不畏繁难,克服紧张、沉重和不安的心理;(4)工作开始时,要做到明快、果决,充满信心;(5)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恒心、毅力和坚持精神。(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解析解析结合全文,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语句,“在日常小事上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将来做事才不会轻易地半途而废”“希望你肯把它们找出来整理一下,安心去把它们完成”“也有些人在面临一项新的工作时,会为它的繁重与困难而心情紧张,沉重,不安”“开始一件工作,所需的是明决与热忱”“完成一件工作,所需的是恒心与毅力”,提炼信息,得出答案。三、(2018长沙,1921)议论文阅读。(8分)“熬”的境界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都是“熬”,境界迥异。“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耽溺,处逆境不服输,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熬得的是成熟。(选自读有所得,作者王兆贵,有改动)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段通过解释“熬”字含义和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B.第段列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同的“熬”展现出的境界不同。C.第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D.第段落实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在平凡生活中要“熬”出境界来。2.如果要在第段的横线上加上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兴越灭吴。B.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熬过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积累得多了,下笔就自然会达到有如神助的境界。3.如何理解结尾段“岁月熬人也树人”这句话?(4分)三、1.答案答案 C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第段是以竞技场上的较量为例,论证“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2.答案答案 D本题考查恰当使用论据的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和“熬”的境界无关。3.答案答案岁月经常消磨人的意志,导致混日子。(2分)岁月也会磨砺人的意志,使人成功。(2分)(评分提示:本题为理解性题目,无须阐述。意思相近便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句的能力。“熬人”即岁月让人在“熬”的过程中消磨了什么,“树人”即岁月让人在“熬”过之后收获了什么。把握文本中的关键句“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耽溺,处逆境不服输,才能熬出名堂来”“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熬得的是成熟”,等等。提炼整合,得出答案。答题技巧答题技巧解读句子的内涵如果是通俗明白的词句,直接到原文中筛选相关信息,整合概括。如果是有深奥意蕴的词句,要结合文章主旨,深层次挖掘,再进行通俗明白的表述。四、(2018邵阳,1922)议论文阅读。(8分)母语是教育的起点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3.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章第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B.作者坚决否定了通过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C.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D.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4.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2分)四、1.答案答案“母语是教育的起点”或“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任意一句都可得满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本文的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首先由尼采的话提出论点,然后论证“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接着指出“网络语文”的弊端,最后提倡应该将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作为母语学习的范本。2.答案答案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母语”比作“文化母乳”,形象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写出比喻论证1分,分析作用1分)解析解析要采用恰当的答题模式作答,如:比喻论证,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论述了(论点),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论述得通俗易懂。3.答案答案 B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从“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重灾区”可以得知,作者肯定了网络语文的优势所在,并非坚决否定通过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4.答案答案 (示例)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写一手好字,不但便于与人交流,还体现我们个人的修养和情趣。同时,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血脉。用键盘打字,字体规范、速度快、准确性高。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汉字书写,也要重视键盘打字,把键盘打字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手段。(说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解析解析传承汉字的书写是中国人应承担的责任,键盘打字又是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趋势,表达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发挥其巨大作用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五、(2018郴州,1820)议论性文章阅读。(6分)守之以谦,行之以实陈思炳鲁迅一生谦虚谨慎。刘半农曾提议他参评诺贝尔奖,他却说自己不配,“还欠努力”;人们推崇他的作品,他却认为那只是“时时随风而逝”的“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他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为他作传,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生太平凡他敞开胸怀和读者交流思想情感,洞察社会也深刻剖析自己。在自我贬抑与反思中,他的形象却伟岸起来。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观察成就斐然之人,的确大多如此。A 杨绛是著名学者、作家,但她在杨绛全集的自序中,谦称“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才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这也许正是其人生分数值不断增大的内在原因。“器虚则受,实则不受。”谦逊之人往往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乐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B 骄矜之人则妄自尊大,或因自我感觉良好而睥睨一切,或因取得微小成绩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对于“墙角的花”来说,“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现实中有一些人,发了几篇文就自称“著名作家”,演了几场戏就自诩“明星演员”,于是开始好面子、摆架子,在自夸自满自负中逐渐失去了前行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标榜着“公仆”身份的人,如果也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认知,甚至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罩上“优秀”的外衣,其负面影响只会更甚。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很低,最终只会在华丽包装、自吹自擂中把分母无限增大,使自己的分数值愈变愈小,甚至成为他人眼中“轻于鸿毛”的人。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彭总在中南海一书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彭德怀看到巴金在一篇文章中描写他“像长者对子弟讲话”,坐立不安,于是给他写信道:“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曾面对女儿的疑问:“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他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视自己为“渺小的人”,体现了纯朴谦逊的性情品格,映照出“人民大如天”的敬民意识。事实证明,谁把人民看得最大、把自己看得最小,谁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就“重如泰山”。有人说,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C 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无论取得何种的成绩,倘若能始终守之以让、守之以法、守之以谦,一个人才能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成就更有价值、更有境界的人生。(选自人民日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2.第段列举彭德怀和廖俊波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2分)3.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A、B、C其中一处抽出来的,请将它放回原处,并说出理由。(2分)牛顿曾建立起一座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但他并不因此自矜,反而将成就归因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五、1.答案答案守之以谦,行之以实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的表达要准确而又简约,提炼中心论点主要看标题、开头和结尾。文章结尾处的总结“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无论取得何种的成绩,倘若能始终守之以让、守之以法、守之以谦,一个人才能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成就更有价值、更有境界的人生”与标题传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但是标题的表述更为凝练。2.答案答案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彭德怀和廖俊波自谦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这一论点。解析解析第段先提出分论点,再以彭德怀和廖俊波的例子加以论证。采用恰当的答题模式作答: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示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3.答案答案这句话应该放置在A处,牛顿有了很大的成就却强调自己的渺小,这个论据与第段中杨绛的事例是相类似的,论述的中心是一致的。解析解析第段是反面论证,牛顿的这一事例是正面例证,所以不宜放置在B处;牛顿的事例不与C处后面的“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相承接,所以也不宜放置在C处。六、(2018湘西,2023)阅读谢绝的智慧一文,完成14题。(12分)美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就为自己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他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任主席,充当编辑,接受名誉学位,等等。”克里克不无智慧的谢绝,虽然少了“人情味”,但却避免了无数麻烦,省去了许多无意义的社交应酬,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大概名人、要人、成功人士都会遇到类似的麻烦,都需要拿出谢绝的勇气与智慧。谢绝和拒绝还不一样。谢绝,基本都是好事或善意,至少当事人是这样认为的;拒绝,只要把脸往下一拉,把头一摇就行了。谢绝,则既要把事情回掉,还要感谢人家的“好意”;既要语言委婉,合乎情理,又要坚决而不妥协,所以,如何措词,还要一番踌躇,需要点智慧。钱钟书先生生性淡泊,最烦应酬,特别是晚年,几乎谢绝所有宴请、演讲、兼职和采访,尽管人家都是好意。可钱先生不这样看,“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吗?”他这样谢绝那些希望拜见他的读者,倒也不失幽默诙谐。作家茅盾是个温和厚道的人,他的谢绝很客气,带有商量的味道。1958年3月,茅盾给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室写了封信说:“现在写一点我个人的规划,可是规划是订下来了,能不能完成,要看有没有时间。这就希望领导的帮助。一、帮助我解除文化部长的兼职和政协常委的兼职;二、帮助我解除中国文学和译文的两个兼职;三、帮助我今年没有出国任务。如果照上面所说,一面挂名兼职这么多,一面又不得不把每星期五分之二的时间用在开会、酒会、晚会等三种会上,那我就只能不写小说了”正是因为他的谢绝太过客气,不够决绝,当然还有“工作需要”,所以不大奏效,他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泡在开会、酒会、晚会上,写作计划基本落空,在他后半生的三十年里,没有一部有影响的作品问世。与茅盾相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谈到其成功的最大诀窍,就是“善于谢绝各种邀请和应酬,成功地关上了自己的门”。他一向谢绝采访,谢绝各种会议,谢绝入选名人辞典之类。也正是因为他谢绝了几乎所有与写作无关的活动,才得以集中精力去从事他钟爱的文学创作,默默无闻地耕耘了大半辈子,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人生苦短,转眼百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节约时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集中精力干事情。谢绝,不妨学学钱钟书先生的幽默而决绝的精神,学学克里克先生的巧妙措辞和不妥协态度。(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3分)()A.名人要有谢绝的勇气B.谢绝帮你节约时间C.谢绝帮你集中精力做事情D.谢绝既要委婉合情,又要坚决而不妥协2.文章用一封谢绝书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3.有人认为去掉第段不影响文章论述,能去掉吗?谈谈你的理解。(3分)4.钱钟书说:“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六、1.答案答案 D本文主要列举了钱钟书、克里克、茅盾、伊姆雷等人谢绝他人的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文章结尾“谢绝,不妨学学钱钟书先生的幽默而决绝的精神,学学克里克先生的巧妙措辞和不妥协态度”就是中心论点的正面表达,和这个表达一致的是D项。A项的表达是片面的,B、C两项是在点明谢绝的好处。2.答案答案用谢绝书开头可以充当文章的有力论据,引出论题谢绝,推动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文段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3.答案答案不能去掉。用伊姆雷的事例与茅盾的事例形成对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同时更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谢绝既要委婉合情,又要坚决而不妥协。解析解析问段落能不能去掉,实际上就是回答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让答题更有方向和可操作性。4.答案答案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读他的文章就可以了,并没有必要去看这个写文章的人。钱钟书说这句话就是幽默诙谐地谢绝所有宴请、演讲、兼职和采访。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挖掘语句内涵的能力。要结合钱钟书的作家身份以及钱钟书说这句话的情境来解读这句话。七、(2018张家界,1820)阅读下文,完成13题。(6分)别让速成毁了匠心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比如各类技能培训,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就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成效,乃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这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才会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考验的产品。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于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有此匠心,才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节选自人民日报)1.文段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先用俗语引出观点“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再 ,最后强调“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工匠精神”。2.在文段空白处补充一个论据,你认为下列哪项最合适?(2分)()A.荣氏集团的奠基人荣德生先生从一名学徒做起,成为当时蜚声中外的实业巨子,拥有亿万财富,而在他的居室里却挂着一幅亲书的横幅:“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B.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曾说过:“我没什么才气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苦力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就是二十年,怎么着也能够弄点东西出来。”C.法拉第要求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无味,不久就离开了。凭着强大的决心和毅力,法拉第却矢志不移地坚持了10年,最终法拉第在电磁学方面有了重大的发现。D.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整整翻译了6年。他一生始终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讨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3.联系学习与生活实际,谈谈你阅读本文后的启示。(2分)七、1.答案答案用丝绸、漆器等古代手工艺品匠人们的事例和魏晋时期“百炼钢”之术的事例来论证古人对事物的创造不尚速成这个观点。解析解析从文题中已给出的部分获得启示,横线处要填的内容通过概括文段第4、5、6句得出。2.答案答案 D文段空白处补充的论据要能够体现“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A项论证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B项论证的是成功的秘诀是坚持不懈。C项论证的是要有强大的决心和毅力。3.答案答案(示例)本文告诉我们,别让速成毁了匠心,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要有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把物事做得尽善尽美。解析解析谈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表述。一、(2017邵阳,2023)议论文阅读。(8分)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在被称为“文化热”的上世纪 80 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100 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中国社会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尤其到B B组组 20142017 20142017年湖南中考题组年湖南中考题组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 7 秒钟的记忆。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2 分)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写两种。(2 分)3.第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2 分)4.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2 分)一、1.答案答案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真正”“原文”,在原文中找到关键句,第段中关键内容为“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从此处顺藤摸瓜,得出答案。2.答案答案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任写两种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的能力。“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采用了举例论证;“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采用了道理论证;“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采用了比喻论证;第段采用了对比论证。3.答案答案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任意答对一点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画线句子是一个事例,从事例前找到事例论证的道理作答即可。解题关键解题关键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内容上的作用主要是解读该句传达的意思,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则要结合该句所在的位置以及文体的特征。该文本是议论文,而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行文主要是围绕论点而展开的。4.答案答案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意思接近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表达观点的能力。原句中前一个“它”是指“社会发展”,原句即为“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社会发展的缰绳”,用通俗的语言解读这句话即可得出答案。解题关键解题关键考查某句话的内涵或带给人的启示,这句话往往比较晦涩,结合原文情境解读,用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二、(2017长沙,1921)议论文阅读。(8分)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世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论,“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制定良法者,必须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2分)()A.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B.一个人应该讲规矩。C.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D.我们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2.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守规矩的重要性。B.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到的作用。C.“东施效颦”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不守规矩的危害性。D.“商鞅立木”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自然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第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自然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4分)二、1.答案答案 CA项是论题。B项不够全面。D项与文本内容不符。易错警示易错警示 因为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标题,或在文章开头,或在文章结尾,考生往往按照习惯性的思维匆促地选择。还有一点应该明确:议论文是证明某一观点的文章。文本的第自然段是主要论证部分,这些段落的中心句分别是段落第一句,也是文章的分论点。将四个分论点概括起来就是论点,即“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2.答案答案 C“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与“不守规矩的危害性”无关。3.答案答案第自然段的作用:引用钱穆先生的话,引出“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的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段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这三段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逻辑顺序,论证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政府,逐层深入地论述,强调了不同的社会组成部分都需要讲规矩。解析解析钱先生的话意即讲规矩是人生的最高艺术,这是引入论题,文章开头引用名人的话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第自然段的论点是“一个人应该讲规矩”,第自然段的论点是“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第自然段的论点是“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逐层深入,顺序不能调换。三、(2017衡阳,1720)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8分)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败后,在转移井冈山途中,恶仗一场接着一场。于是,不少人开了小差,甚至连师长也不辞而别。近6000人的队伍只剩下700多人。前面重兵围堵,后面追兵迫近。情势之严峻可想而知!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在三湾那棵大樟树下豪迈宣言:“愿走的,绝不强留;不愿走的,你们会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二三十年时间,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何等坚定的革命信念!从1927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用时22年。无论谁,没有信念想成就一番事业,恐怕很难。大到革命理想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小到一项具体工作,莫不如此!因为有了信念,活着才有奔头,脚下才有力量。可以说:信念是指路的灯,是校正航线的舵,也是砥砺前行的鞭。相反,如果失去了信念,就会患得患失,稍有挫折便一蹶不振。甚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外界稍有诱惑,往往就会偏离人生轨迹:这些年曝光的干部腐败、演员吸毒、“富二代”飙车等等,恐怕都是这个问题的反映。多年前曾看过一篇新闻,说是一个富豪子弟,经常夜深人静时偷偷把数吨水泥倾倒在邻居门前。警方破案后,揭出的案由令人啼笑皆非:原来是个恶作剧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境时,守住信念,会走得端直;逆境时,守住信念,能迈过沟坎。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不放弃,咬住了,就是胜利!有篇文章走出沙漠,把这个道理诠释得淋漓尽致。一群学者随一位老教授沿丝绸之路进行民俗考察。可是不久,迷了路,走进了一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和炎热消耗着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为了节省水,老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几天后,老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最后一个水壶给了一位信任的助教,叮嘱他:“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动它。”又是3天过去了,人已渴到生理极限,大家都死死盯着那壶水。可助教呢,死活不肯让大家喝,说还没到最后关头,并不断催促大家:“趁体力还行,再走一程,再走一程到了前面,一定把水分给大家。”大伙又艰难地朝前跋涉就在大家要绝望的时候,沙丘后面终于传来了流水声。这时,助教才把真相告诉大家:“挂在胸前的水壶里,其实灌满了沙子。几天前就没水了,教授一直瞒着大家,是怕大家绝望”确实,无论什么时候,守住信念才有成。有的时候,开头时,不少人会信心满满,可在跋涉过程中,或贪恋周围的“景色”,或受各种诱惑,脚步会慢慢迟滞下来。这时,千万别忘了告诫自己:是不是守住了信念?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久了,而忘记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1.文章的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请为本文拟个标题。(2分)2.文章开头引用毛泽东秋收起义后坚信革命必胜的事例有何作用?(2分)3.全文主要运用了 论证方法和 论证方法。(2分)4.选文论证语言极富特色,请对下面这句做简要分析。(2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三、1.答案答案守住信念才有成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提炼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注意看文章几个关键性的地方:文章开头和结尾。当然,中间的段落也不容忽视,概括这些段落着重在论述什么,从而确定中心论点。文章段举了毛泽东秋收起义后坚信革命必胜的事例;第段对此进行议论,提出见解“无论谁,没有信念想成就一番事业,恐怕很难”;第段正反对比论证,强调守住信念的重要性;第段承上启下,把握其中的关键句“顺境时,守住信念,会走得端直;逆境时,守住信念,能迈过沟坎”;第段用一群学者在沙漠中守住信念走出困境的事例加以论证论点。第段总结,把握其中的关键句“确实,无论什么时候,守住信念才有成”。第段用一句有深意的话总结全文,强调守住信念。显然,文章就是围绕“守住信念才有成”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2.答案答案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题。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论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分析文段作用从两方面解答:内容上和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即分析该文段在文本中表达的意思、传达的信息,文章开头采用的是毛泽东秋收起义后坚信革命必胜的事例,有力地论证“守住信念才有成”的观点;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语段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语段在文章开头的作用: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等。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号入座。3.答案答案举例对比道理(写对两点即给满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文本段列举毛泽东秋收起义后坚信革命必胜的事例,段列举一群学者在沙漠中守住信念走出困境的事例,这些都是举例论证;段正反对比论证;“因为有了信念,活着才有奔头,脚下才有力量”是道理论证;“信念是指路的灯,是校正航线的舵,也是砥砺前行的鞭”是比喻论证。4.答案答案(示例)“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该句引用俗语,语言贴切而生动,证明了没有信念的人就没有人生方向,随波逐流。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语言的能力。找到该句在文本的具体位置,结合上下文品读。文本中的关键句“如果失去了信念,就会患得患失,稍有挫折便一蹶不振”“外界稍有诱惑,往往就会偏离人生轨迹”,这两句就是对“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解读。疑难突破疑难突破简要分析有特色的论证语言,除了分析其在形式上有何特色,还要分析其在一篇议论文中对于论证发挥了什么作用,如传达了哪些意思、论证了什么观点。“俗语”“贴切生动”就是本句在形式上的特色,“证明了没有信念的人就没有人生方向,随波逐流”就是解读本句是怎样为议论文的论证服务的。四、(2017郴州,1820)议论文阅读。(6分)匠心之道“守破离”刘根生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守,A 。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破,B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