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A A组组2014201820142018年安徽中考题组年安徽中考题组五年中考一、(2018安徽,151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注,智虽弗及,必将至焉。”(节选自国语)注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又何间焉间:(2)小惠未徧徧:(3)必以信信:(4)必以情断之之:(5)智虽弗及及: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是则可矣。3.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2分)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4分)一、1.答案答案(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实情(4)代指“狱”(案件)(5)到、达到解析解析词语的解释要准确,通假字的解释要按照“通+词语解释”的格式来写。对于课外文言文中涉及的词语,要学会学以致用,由课内向课外延展,利用熟悉的成语以及字典为解释课外文言文中的词语服务。2.答案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这(样)就可以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方法点拨方法点拨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运用“增、删、调、换、留”等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3.答案答案对话(或语言)衬托(或对比)解析解析首先要熟悉人物刻画的方法和写作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如甲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语言描写,使用比照、映衬的技法,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将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愚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据此作答即可。4.答案答案鲁庄公取信于民(有民本意识)、善于听从意见;曹刿敢于担当(有家国情怀)、富于谋略。解析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必须读懂两则文言文,尤其是课外文言文;其次,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分析相关内容;最后,不要忽略题目中的相关要求,“结合选段简要分析”。作答时,可以在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身上的优点来分析。鲁庄公虽愚钝,但他最终能明白“取信于民”的道理,也能做到任人唯贤。曹刿坚持向鲁庄公献策,且富于谋略。这些是长勺之战最终取胜的原因。参考译文乙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样)就可以了,如能内心为百姓考虑,智慧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将达到目的。”二、(2017安徽,151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欲居九夷注。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斯:(3)谈笑有鸿儒鸿儒:(4)无案牍之劳形案牍:(5)子欲居九夷欲:2.翻译下列句子。(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或曰:“陋,如之何?”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和“”。(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4分)二、1.答案答案(1)出名(2)这(3)博学的人(4)公事文书(或“官府公文”)(5)想,想要解析解析“名”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在这里为“出名”之意;对“欲”的理解,可联系课内文言诗文,如“欲渡黄河冰塞川”“我欲乘风归去”等句中“欲”的意思。2.答案答案(1)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2)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解析解析(1)注意“上”“帘”等字的准确翻译;(2)“或”为易错点。在文言文中,“或”可译为“有时”或“有的人”,结合“曰”字可知,此处应翻译为“有的人”。另外,这是个省略句,如没有补足省略的“那个地方”,句意不通顺。3.答案答案惟吾德馨君子居之解析解析甲文围绕“惟吾德馨”来展开,“惟吾德馨”为“不陋”的根本原因。乙文以“子曰”的议论,直接点明了“不陋”的原因为“君子居之”。4.答案答案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解析解析甲文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展示室主人的品德与情操;乙文中用“九夷”代指物质上贫穷落后之处。两文中,君子不以物质为意,超尘绝俗的形象跃然纸上。综合以上分析,总结概括即可。三、(2016安徽,14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豁然开朗豁然:(2)阡陌交通交通:(3)悉如外人悉:(4)泉香而酒洌洌:(5)杂然而前陈者陈: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分)(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2分)3.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2分)4.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4分)桃花源记:醉翁亭记:三、1.答案答案(1)开阔敞亮的样子(2)交错相通(3)完全,都(4)清澈(5)摆开,摆放,陈列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掌握情况。特别要注意,“交通”是古今异义词,这里要把古义解释出来;“洌”是“清澈”的意思,要把它和音同形似的“冽”区分开来,“冽”是“寒冷”的意思。2.答案答案(1)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2)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要抓住句子里面的关键词。(1)题中的“平旷”“俨然”两个词。(2)题中的“渔”和“鱼”要分清,“渔”是动词,钓鱼;“鱼”是名词,鱼儿。3.答案答案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桃花源中的景象。解析解析这两层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从表达方式看,前一层是记叙,后一层是描写;从内容上看,前一层是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后一层是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看到的优美景色和人们的生活状况。4.答案答案桃花源记:生活和平安宁,百姓怡然自乐。醉翁亭记:太平祥和,与民同乐。解析解析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花源、小住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但是这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理想社会,现实生活中是不会有的。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因政治原因被贬任滁州太守期间。这段时间欧阳修在滁州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加之当地风景秀丽,也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但当时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国家积弊深重,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忧虑和痛苦。这两方面的情感都融合在了这篇文章中。评析评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类题,除了要考虑文章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意图和写作的时代背景等。难度中等。四、(2015安徽,151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百里奚举于市举:(2)必先苦其心志其:(3)曾益其所不能曾:(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分)(2)人恒过然后能改。(2分)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4.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四、1.答案答案(1)被选拔,被任用(2)他,他的(3)通“增”,增加(4)了解,明白(5)在国外;在外面,指国外2.答案答案(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解析解析(1)关键词:故,所以。是,代词,这、这样。(2)关键词:恒,常常。过,用作动词,犯错误。3.答案答案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概括文本的能力。注意从主客观两方面概括造就人才的因素。客观方面,所列举的六个有成就的历史人物成才前所经历的环境都非常艰苦,“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也是环境艰苦的表现;主观方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明他们都经历了思想斗争的折磨。4.答案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把握能力。本文先列举事例,再分析得出结论,用逆境造就人才的典型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用无内忧外患导致国家灭亡论证“死于安乐”。参考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发现而任用,百里奚从市井之中被举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空虚乏力,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之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个人或国家)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五、(2014安徽,141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15分)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可爱者甚蕃蕃:(2)濯清涟而不妖濯:(3)香远益清益:(4)亭亭净植植:(5)宜乎众矣宜: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五、1.答案答案(1)多(2)洗涤(3)更(4)立(或“树立”)(5)应当(或“当”)解析解析文言常用词语,要结合平时所学解释。评析评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难度小。2.答案答案(1)(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不生枝蔓(或“不缠生藤蔓”),不长枝节(或“不旁出冗枝”)。(2)对于菊花的喜爱(或“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解析解析(1)“蔓”“枝”属于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2)“鲜”意为少。评析评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要关注特殊语言现象,难度适中。3.答案答案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解析解析第二段前三句分别解释第一段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予爱莲的原因。4.答案答案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解析要从语句本身入手,注意结合“莲”的象征意义深入理解。B B组组20182018年全国中考题组年全国中考题组一、(2018湖北黄冈,2125)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14分)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注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1)同舍生皆被绮绣()(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3)还次蒲州驿()(4)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烨然若神人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B.足肤皲裂而不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时人莫之知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则天甚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2分)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4.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1)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在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2)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的特点。一、1.答案答案(1)同“披”,穿(2)破(3)停留,住宿(4)咨询或询问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第(1)题中的“被”为通假字,通“披”;第(2)题中的“敝”意思为“破旧”,与成语“敝帚自珍”中的“敝”相同;第(3)题中的“次”为动词,与“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相同;第(4)题中的“咨”意为“咨询或询问”,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咨”相同。失分警示失分警示在解释词语时,遇到有通假现象的词,首先应指出通什么字,然后再解释,两个环节都要具备,否则会失分。2.答案答案D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能力。A.“烨然”的“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信然”的“然”是代词,这样。B.“足肤皲裂而不知”的“而”表转折;“登轼而望之”的“而”表顺承。C.“莫之知”宾语前置,“之”为代词,代张嘉贞;“行道之人”的“之”为结构助词,的。D.两个“异”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3.答案答案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每划分对一处得1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首先,根据句意及“者”字,可以划分一处。然后,结合前后两部分内容来看,“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均可以独立表达意思,所以在“命”后停顿即可。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方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4.答案答案(1)因为(我)内心有足够值得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关键词“中”“不若”译对1分,大意准确1分)(2)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关键词“具”“对”译对1分,大意准确1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关键词“以”意为“因为”,“中”意为“内心”,“不若”意为“不如”;第(2)句中三个“以”意思分别为“拿”“按照”“把”,“具”意为“全部”,“实”意为“实际情况”。在翻译时要做到语意准确,语句通顺。5.答案答案(1)“略无慕艳意”(或根本不羡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时大意正确即可)(2)才能超群(扣住“才能”来概括,大意相近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1)由甲文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即可知其态度为“略无慕艳意”。(2)乙文中通过张循宪和武则天对张嘉贞的问询,张嘉贞均表现出不凡的才能,题中的两件事也表现了他才能超群的特点。参考译文乙张嘉贞失意落魄胸怀大志,也不自命清高,也不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下。自从担任平乡县尉被免职回到乡里,在破屋中过着平民生活,安然自得。当时的人都不了解他。张循宪以御史的身份出京办差,回来的时候投宿在蒲州驿馆。张循宪正打算回报执行使命的情况,这次出使有部分事务没有解决,非常担心,就问驿馆官吏:“这里有没有见识高的人?”驿馆官吏把张嘉贞报告给他,张循宪召来张嘉贞并与他相见,向他咨询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张嘉贞随口应答,没有不使张循宪豁然开朗的。等到让张嘉贞起草奏章,又出乎了张循宪的意料。有一天,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武则天说:“你能举荐贤良,品德很好,朕难道没有一个官职来自己进用贤能吗?”于是把张嘉贞召入内殿,隔着帘子和他说话。张嘉贞容貌伟岸,神采俊杰,武则天很欣赏他。第二天,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二、(2018河南,1417)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10分)(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注杰:高大。殊:差别。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排空:一扫而空。C.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薄暮:傍晚时分。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3.语段(一)中,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2分)4.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4分)二、1.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对课内文言实词的识记能力。“排空”是“冲向天空”的意思。2.答案答案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胜状”1分,大意1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做到语意准确,语句通顺流畅,句中的关键词不能漏译。本句中注意“予”“胜状”“一湖”等的准确翻译。3.答案答案看到阴惨可怖的景象,联想到自己身在异乡、人生坎坷,于是心生悲情。(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阅读语段(一)可知,此处问“悲”从何而来,答案可以从语段(一)的前两段提取概括。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体现出景象之阴森凄凉,“迁客”“商旅”“去国怀乡”等体现出身在异乡之悲。4.答案答案第一问:用滕王阁、黄鹤楼层层铺垫,衬托岳阳楼。(意思对即可)第二问:语段(二)目的就在岳阳楼本身,意在突出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语段(一)目的不在岳阳楼本身,而是由岳阳楼引起下文,表达作者的情感。(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语段(二)在描写岳阳楼之前,先描写滕王阁、黄鹤楼,并说滕王阁不如黄鹤楼,黄鹤楼不如岳阳楼,由此可以推断其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至于语段(二)与语段(一)写岳阳楼的目的有何不同,可根据其内容进行分析。语段(二)写岳阳楼胜景本身,而语段(一)在写岳阳楼胜状的同时,又抒写了览物之情。参考译文(二)登上南昌滕王阁,看到赣江水势滔滔,自西奔流而来又转而流向北面,滕王阁与江水特别相称,显得雄伟高大。然而却不如武昌的黄鹤楼。黄鹤楼与滕王阁虽然在水方面没有什么差别,而黄鹤楼的建筑工艺精致巧妙奇特壮丽,立于黄鹄矶上,并且三面环水,西面又正对着晴川楼、汉阳城绝好的位置。总起来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青翠,洞庭湖水天相接,浑然一色,浩瀚无边,不是滕王阁、黄鹤楼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可以相比的,所以它的景观是最壮美的,三座楼都面向西,岳阳楼更雄伟些。三、(2018重庆A卷,9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注“琅琊也”,鄂教版写作“琅邪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名之者谁()(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觥筹交错()(4)树林阴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第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B.第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C.本文除第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4.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4分)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三、1.答案答案(1)命名(或“取名”)(2)寄托(3)酒杯(4)遮盖(或“遮蔽”)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积累、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名之者谁”中“名”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是“命名”的意思。第(2)题“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寓”是古今异义字,“寄托”的意思。第(3)题“觥筹交错”中“觥”的古今意义相差不大,是“酒杯”的意思。第(4)题“树林阴翳”中“翳”用作动词,是“遮盖”的意思。2.答案答案(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生长茂盛,形成浓郁的绿荫。(或“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一片浓郁”)(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或“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可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所乐的事情”)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能力。解答时要准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把每个词语都翻译出来,然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1)要注意“芳”(花)、“发”(开放)、“繁阴”(浓郁的绿荫)这几个字词的意思。(2)“乐其乐”中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其”是代词,指游人。3.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辨析文意的能力。“颓然”在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并没有抑郁和苦闷之意。结合文章内容看,这篇文章描写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起游赏宴饮的场景,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但其中既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也在寄情山水的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4.答案答案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义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联系第段的内容阐释原因。细读所给的链接材料,材料中具体描写了环绕滁州的四座山,从文章来看,文章主要写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与其他几座山联系不大,故课文中用“环滁皆山也”显得简明扼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合理阐述即可。四、(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712)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6题。(14分)一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三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四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则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遂用之遂迷,不复得路C.战则请从请从吏夜归D.虽席地不容间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3.下面四个选项哪一项的“之”是代词,指人的?它指的是文中的哪个人?(2分)A.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D.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2)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翻译时必须译出“午”的姓名)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2分)6.你怎样评价文章中的祁黄羊?(2分)四、1.答案答案(1)回声(2)目光短浅(3)像北斗星(4)可以解析解析首先注意要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其次注意词类活用的问题。例如“斗折蛇行”的“斗”,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北斗星”。2.答案答案CA.白色/未加修饰的。B.于是/终于。C.请求。D.即使/虽然。3.答案答案D解狐解析解析A.的。B.代词,指石像。C.代词,指县令这个官职。4.答案答案(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解析解析注意“属”“可以”“子”等关键词的翻译。5.答案答案记叙描写解析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先翻译、分析语句,再从常用的表达方式中选择合适的填空。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6.答案答案祁黄羊唯才是举的品质(或精神)值得赞扬。(或祁黄羊举贤没有私心)解析解析祁黄羊根据“可为”与“不可为”正确地回答了问题,而不把个人的亲疏恩怨掺进其中。他的这种唯才是举的品质值得赞扬。参考译文四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谁适合担任这官职?”祁黄羊说:“解狐可以胜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晋)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适合担任这官职?”(祁黄羊)回答道:“祁午合适。”(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五、(2018北京,1113)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13题。(8分)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所广益/精益求精计日而待/不计其数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由是感激/实事求是C.夙夜忧叹/忧心如焚庶竭驽钝/尽心竭力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临表涕零/涕泪交流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翻译: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品行高低不同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理解:诸葛亮之所以推荐向宠是因为向宠人品好,军事才干突出,深得刘备赞誉。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翻译: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都会为桓帝、灵帝二位君主深深叹息,并对他们感到痛心和遗憾。理解:刘备痛心和遗憾的原因是桓、灵二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造成了东汉的衰败灭亡。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翻译: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关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理解:诸葛亮于“倾覆”时接受任务,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和临终托付大事的恩情。3.为国尽忠是中华传统美德。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在诸葛亮、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4分)链接材料一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链接材料二嗣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注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征魏征,唐初政治家。雅平日,向来。劳慰劳。嗣随后,接下来。二圣指被金兵俘虏北去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虞忧虑,忧患。奠枕安枕。余指岳飞。五、1.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辨析词义的能力。A项,好处/更加;都是“计算”的意思。B项,显达/通达(事理);代词,这件事/对,正确。C项,都是“忧愁”的意思;都是“尽”的意思。D项,正确/高尚、不粗俗;眼泪/鼻涕。2.答案答案乙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意和文本内容的能力。甲项,“品行高低不同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错。“优劣得所”意为好的差的各得其所,在文中指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丙项,从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看,“倾覆”是指新野之战中刘备失败,而不是刘备临终托孤之事。3.答案答案(示例)为国尽忠,在诸葛亮身上体现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为国家鞠躬尽瘁,在魏征身上体现为向唐太宗直言进谏,在岳飞身上体现为立志收复失地、迎回君主。解析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为国”的体现,其次明确“尽忠”的体现。“为国”:诸葛亮体现为“恢复汉朝基业”;魏征体现为“进谏治国之道”;岳飞体现为“平定动乱局势”。“尽忠”:诸葛亮体现为奉先帝遗愿,劝勉至情至理;魏征体现为“谏言200余则”;岳飞体现为“以安君主”。参考译文链接材料一唐太宗刚开始继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引魏征进入寝室内,询问他自己在政治上的得失。魏征向来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格又耿直,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屈服的。唐太宗和他谈论,没有一次不是高兴地采纳建议的。魏征也为能遇到像知己一样的君主而高兴,尽力地出谋划策,知道的没有不说的。唐太宗曾慰劳辛苦的他,说:“爱卿的奏折,前后有二百多条,如果不是爱卿对国家有赤诚之心,如何能做到呢?”就在这年,魏征升为尚书左丞。链接材料二接下来,应该激励士兵,向北越过沙漠,把夷人全部消灭。迎接两位皇帝(指宋徽宗和宋钦宗)回京,取回以前被侵占的土地,使朝廷没有忧虑,使君主能够安稳地睡觉(指局势稳定),这就是我的愿望了。六、(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1216)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5题。(11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任末:人名。笈:书箱。庵:茅草小屋。荆:灌木名。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1)不知其旨也旨:(2)负笈不远险阻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3.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不知/其旨也B.观书有会/意者C.然后/能自反也D.常/以净衣易之4.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文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5.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2分)六、1.答案答案(1)甘美(2)背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根据平时积累直接作答,如果想不出来,要学会课内外知识迁移和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文言文基础字词分类整理记忆平时学习课内文言文时,要养成分类整理文言字词和准确记忆的习惯。文言字词的积累可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四类来整理记忆,这也是考查的重点。平时做题时,还要学会课内外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如“负”的解释就可想到醉翁亭记中的“至于负者歌于途”。2.答案答案(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再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变”的方法,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文从字顺。3.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意思紧密关联的部分割裂开。“会意”是心领神会的意思,所以不能断开。正确的断句应该是:观书/有会意者。4.答案答案D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和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作答。从“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人若不学,则何以成”“门徒悦其勤学”中可知,乙文主要讲的是任末勤学、好学的故事,说的是他的学习态度,而不是D项中所说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5.答案答案(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围绕两文,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要审清题干,回答问题时紧扣“自主互助学习”,谈的内容应从选文的内容出发,具体阐述,避免空谈。参考译文乙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制成笔,刻树取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看到有心领神会的地方,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行尸走肉一般。”C C组教师专用题组组教师专用题组一、(2013安徽,1518)阅读下文,完成14题。(15分)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略无阙处阙:(2)沿溯阻绝溯:(3)则素湍绿潭素:(4)属引凄异属:(5)故渔者歌曰故:2.翻译下列句子。(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分)3.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和形成照应。(每格限填一字)(2分)4.第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4分)一、1.答案答案(1)通“缺”,断缺(2)逆流而上(3)白色的(4)连接(5)所以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释义。(1)“阙”属通假字,既要解释出通哪个字,又要解释其含义。(2)“沿溯阻绝”中“沿”为顺流而下,“溯”为逆流而上,容易混淆,需注意。(3)注意将“素”与其今义相区分。(4)“属”念zh,“连续”的意思。(5)“故”作连词,译为“所以”。2.答案答案(1)即使骑着奔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2)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的确有很多趣味。解析解析(1)“虽”“奔”“不以”“疾”要翻译准确。(2)“清荣峻茂”“良”要翻译准确。3.答案答案凄哀解析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对最后一段的研读,进行理解分析,可以得出猿声的“凄”“哀”与后文“泪沾裳”相对应。4.答案答案山的特点:连绵不断(山多),遮天蔽日(山高)。水的特点:水势浩大(水大),水流湍急(水急)。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首先要理解文章的意思,通过研读第段“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得出“连绵不断”的特点,再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得出“遮天蔽日”的特点。研读第段“襄陵”“沿溯阻绝”可以得出水势浩大的特点,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得出“水流湍急”的特点。二、(2012安徽,1417)阅读下文,完成14题。(15分)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驰:(2)一鼓作气,再而衰再:(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靡:(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5)虽欲言,无可进者虽: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3.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的原因。4.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4分)(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二、1.答案答案(1)驱车追赶(2)第二次(3)倒下(4)指责(5)即使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必考的篇目,所以考生回答此题较为容易。“驰”“靡”为动词,单音词翻译为双音词即可;“再”“刺”“虽”属古今异义,分别译为“第二次”“指责”“即使”。2.答案答案(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解析解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一一对应”的原则,个别重点词语的意思要翻译准确。例如:第(1)句中的“盈”应翻译成“(勇气)正盛”;第(2)句中的“闻”应翻译成“使听到”;“谤讥于市朝”是状语后置,翻译时应把介宾结构放到动词“谤讥”前面,正确顺序是“于市朝谤讥”。3.答案答案齐鲁长勺之战齐威王受蒙蔽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这两篇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段出自学生必学的课文,较为简单。4.答案答案(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解析解析从两篇文章的结尾,我们可以得知结果:齐国败,鲁国胜;齐威王纳谏,下令群臣进谏,在朝堂上战胜了别国。三、(2011安徽,1518)阅读下文,完成14题。(15分)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2)才美不外见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5)执策而临之执:2.翻译下列句子。(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3分)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三、1.答案答案(1)有时。(2)同“现”,表现(或:显露)。(3)相同,一样。(4)怎么,哪里。(5)握,拿。解析解析加点词释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注意语言现象。如:“见”是通假字,通“现”;“等”是古今异义字,古意为“相同”等。2.答案答案(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思。(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翻译语句要一一对应,逐字翻译,遵循“信、达、雅”的规律。3.答案答案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如果千里马遇不到伯乐,那就和“常马”没有区别,“才美不外见”“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遭遇比“常马”尤甚。4.答案答案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题目为马说意思是“说马”,从“说马”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能识才、用才的统治者,如千里马不遇伯乐,那也就是“良才”没有被人发现、被人赏识,所以往往被埋没。四、(2011芜湖,172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