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精讲3(自考)

上传人:Za****n* 文档编号:16106613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PPTX 页数:108 大小:5.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研究精讲3(自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鲁迅研究精讲3(自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鲁迅研究精讲3(自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研究鲁迅研究学习是一种信仰!IN LEARING WE TRUST鲁迅概论科目代码:27039主编:朱晓进,唐纪茹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版WWW.SUNLANDS.COM鲁迅研究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三章 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四章 鲁迅的文艺观 第五章 鲁迅的小说 第六章 鲁迅的杂文 第七章 鲁迅的散文 第八章 鲁迅的诗歌 第九章 鲁迅的学术研究我的微博微博ID:尚德机构悦仙女1.群作业做完了吗?2.错题都清空了吗?3.预估分够15分了吗?第三章 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第三章 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3.1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 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3.1.1 一、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 3.1.1 一、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一、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 1、开始:“重视人”为根本,确立对民族文化进行反省的价值依据。2、五四时期:强调人的个性解放。3、30年代:强调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辩证统一起来,从而依据时代的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总结:对人的思考,重视人的价值,使人真正成其为人,是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而且还是他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的价值依据WWW.SUNLANDS.COM 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3.1.2 二、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3.1.2 二、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二、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选择2、人对于自身发展的各种欲求,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3、对人与文化的发展的关系的是双向的,互相促进,相互发展。4、对于外来文化,应当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东西,既拿来主义。鲁迅认为高位文化对低位文化的影响力、作用力要远远超过后者之对于前者。(高强于低)选择鲁迅文化发展观的核心是()A:文化反省意识B:提倡新道德C:社会的发展D:人的发展鲁迅文化发展观的核心是(D)A:文化反省意识B:提倡新道德C:社会的发展D:人的发展鲁迅对高位文化及地位文化影响力及作用力的看法是()A:高位文化强于低位文化B:低位文化强于高位文化C:二者互相影响相互作用D:二者同等强度鲁迅对高位文化及地位文化影响力及作用力的看法是(A)A:高位文化强于低位文化B:低位文化强于高位文化C:二者互相影响相互作用D:二者同等强度WWW.SUNLANDS.COM 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3.1.3 三、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简答3.1.3 三、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三、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1、多元性和多层次性;鲁迅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国文化面临新旧转换之机的时期,总是立足于把问题摆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加快文化由旧向新的转换这个立场上来看待。2、批判性;(贯穿了鲁迅一生的文化事业中)选择通过文化批判来达到文化革新的目的。后期批判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WWW.SUNLANDS.COM 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3.1.3 三、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简答3.1.3 三、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三、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3、辩证性;文化观对实质性问题的论述显示出辩证的科学性(鲁迅的文化观中有不少矛盾的现象)。选择4、过渡性。由时代的过渡性特征决定的。WWW.SUNLANDS.COM 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3.1.3 三、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简答3.1.3 三、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三、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1、多元性和多层次性;鲁迅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国文化面临新旧转换之机的时期,总是立足于把问题摆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加快文化由旧向新的转换这个立场上来看待。2、批判性;(贯穿了鲁迅一生的文化事业中)选择通过文化批判来达到文化革新的目的。后期批判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3、辩证性;文化观对实质性问题的论述显示出辩证的科学性(鲁迅的文化观中有不少矛盾的现象)。选择4、过渡性。由时代的过渡性特征决定的。鲁迅的文化观中有不少矛盾的现象,这体现了鲁迅文化反省的()【1407】A: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特征B:批判性特征C:辩证性特证D:过渡性特征鲁迅的文化观中有不少矛盾的现象,这体现了鲁迅文化反省的(C)【1407】A: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特征B:批判性特征C:辩证性特证D:过渡性特征鲁迅文化反思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的特征,贯穿了鲁迅一生的文化事业中。A:多元和多层次性B:批判性C:过渡性特征D:辩证性特征鲁迅文化反思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B)的特征,贯穿了鲁迅一生的文化事业中。A:多元和多层次性B:批判性C:过渡性特征D:辩证性特征下列不属于鲁迅的文化反省的主要表现方面的是()A:批判性特征B:辩证性特征C:过渡性特征D:反复性特征下列不属于鲁迅的文化反省的主要表现方面的是(D)A:批判性特征B:辩证性特征C:过渡性特征D:反复性特征 第三章 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3.2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3.2.1 一、以“立人”为出发点 3.2.1 一、以一、以“立人立人”为出发点为出发点 鲁迅的“立人”思想:早期:“立人”思想中带有空想性质,想通过“立人”建立强盛的“人国”,致力于揭露和攻打国民性的弱点及其病根。后期:对“人”、“人性”注入了阶级性内涵,并把人的改造、解放与社会改造、解放密切联系。运用阶级观点分析国民性,揭露缺点,注重民族性优点,歌颂人民群众的伟大,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把握问题的实质。鲁迅的“立人”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选择WWW.SUNLANDS.COM 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3.2.1 一、以“立人”为出发点 3.2.1 一、以一、以“立人立人”为出发点为出发点 鲁迅的“立人”之说“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这里的“立人”其内容主要是指人的个性意识的自觉和人的精神的张扬。鲁迅对“立人”精神文化的建设,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着眼的:(1)从西方文化发展的历程着眼对人的价值的肯定。(2)从中国文化的历史现状着眼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文化对人价值的贬抑。选择鲁迅在早期的几篇论文中,有感于中国人性受压制、有感于人性压制之下国民性的病弱,提出了()A:进行社会革命的主张B:“立人”的主张C:反对文言文的主张D:创造新文学的主张鲁迅在早期的几篇论文中,有感于中国人性受压制、有感于人性压制之下国民性的病弱,提出了(B)A:进行社会革命的主张B:“立人”的主张C:反对文言文的主张D:创造新文学的主张WWW.SUNLANDS.COM 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3.2.2 二、鲁迅所提“国民性”的含义。名词解释3.2.2 二、鲁迅所提二、鲁迅所提“国民性国民性”的含义的含义1.在鲁迅的著作中最早提到“国民”的是斯巴达之魂。选择2.“国民”与“国人”同义,指全国的居民,后来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文章中沿袭“国民”的用法。3、在摩罗诗力说中最早使用“国民性”一词选择在鲁迅著作中最早提到“国民”的是()【1404】A:文化偏至论B:摩罗诗力说C:斯巴达之魂D:“发邦惊定“论在鲁迅著作中最早提到“国民”的是(C)【1404】A:文化偏至论B:摩罗诗力说C:斯巴达之魂D:“发邦惊定“论WWW.SUNLANDS.COM 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3.2.3 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弱点 3.2.3 三、鲁迅所批判的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国民性”弱点弱点 1、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1)精神胜利法的典型表现:鲁迅在随感录三十八里列举出的“爱国的自大家”的五种谬见,是“精神胜利法”的典型表现: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但中国精神文明更好;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外国也有叫花子,也有草舍,也有娼妓,也有臭虫;中国便是野蛮的好。(2)精神胜利法的集中体现:阿 Q 正传的阿 Q,是精神胜利法的集中代表。WWW.SUNLANDS.COM 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3.2.3 三、鲁迅所批判的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国民性”弱点弱点 2、“瞒和骗”鲁迅痛感中国人的不敢正视现实人生,“万事闭着眼睛”;尤其是对于人生的痛苦、社会的缺陷,没有正视的勇气,于是只好自欺欺人,这种方法便是“瞒和骗”。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鲁迅指出:“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填空WWW.SUNLANDS.COM 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3.2.3 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弱点 3.2.3 三、鲁迅所批判的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国民性”弱点弱点 3、“做戏”和“讲体面”;鲁迅把中国的一些人称作“做戏的虚无党”和“体面的虚无党”,把做戏与讲体面作为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来揭露。4、“看客”式的无聊;野草复仇淮风月谈推示众集中揭露“旁观者”、“无聊人”的作品;WWW.SUNLANDS.COM 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3.2.3 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弱点 3.2.3 三、鲁迅所批判的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国民性”弱点弱点 5、卑怯和势利;鲁迅认为,中国人由于“受强者的蹂躏”蕴含着许多“怨愤”,“但他们却不向强者反抗,反而在弱者身上发泄”,这便是“卑怯”。“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鲁迅这段话主要批判了国民性的()A:瞒和骗”的弱点B:“精神胜利法”的弱点C:“做戏”和“体面”的弱点D:“卑怯和势利”的弱点“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鲁迅这段话主要批判了国民性的(D)A:瞒和骗”的弱点B:“精神胜利法”的弱点C:“做戏”和“体面”的弱点D:“卑怯和势利”的弱点WWW.SUNLANDS.COM 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3.2.3 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弱点 3.2.3 三、鲁迅所批判的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国民性”弱点弱点 6、因自利而不惜破坏公众利益,乃至对断送国家、民族也无动于衷;鲁迅称这一毛病为“奴才式的破坏”,并指出这种破坏不同于“改革者的志在扫除”,也不同于“盗寇的志在掠夺或单是破坏”。填空WWW.SUNLANDS.COM 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3.2.3 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弱点 3.2.3 三、鲁迅所批判的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国民性”弱点弱点 7、安于命运、安于现状的奴才心理。鲁迅认为,对于奴隶生活无不平,无抗争,而且满足以致含笑的心态,才使中国停滞落后。此外,还有诸如“五分钟热”、“中庸折衷”、“骄和谄相结合”的洋奴思想等等,也都是鲁迅所痛心疾首并竭力加以抨击的国民性弱点。“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鲁迅这段话意在批判国民性的(()A:安于现状的奴才心理B:势利眼C:愚昧无知D:麻木不仁“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鲁迅这段话意在批判国民性的(A)A:安于现状的奴才心理B:势利眼C:愚昧无知D:麻木不仁WWW.SUNLANDS.COM 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3.2.4 四、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3.2.4 四、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四、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对于国民性弱点产生的原因,鲁迅谈得最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封建等级制度、封建思想的毒害、屡受外来侵略。选择国民性弱点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属于三个方面之外的是()【1407】A:封建等级制度 B:封建思想的毒害C:伦理观念的影响 D:屡受外来侵略国民性弱点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属于三个方面之外的是(C)【1407】A:封建等级制度 B:封建思想的毒害C:伦理观念的影响 D:屡受外来侵略以下不属于鲁迅对于国民性弱点产生的原因分析的是()A:封建等级制度B:封建思想的毒害C:民族屡受外来入侵D:闭关锁国的政策以下不属于鲁迅对于国民性弱点产生的原因分析的是(D)A:封建等级制度B:封建思想的毒害C:民族屡受外来入侵D:闭关锁国的政策WWW.SUNLANDS.COM 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3.2.4 四、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3.2.4 四、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四、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简答一方面是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一方面是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在学界的三魂中,鲁迅积极主张发扬“民魂”,认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单选鲁迅所揭露和解剖的国民性的弱点,正是中国国民的一种精神病症的深刻反映。在学界的三魂中,鲁迅积极主张发扬()【1504】A:民魂B:民生C:诗魂D:民主在学界的三魂中,鲁迅积极主张发扬(A)【1504】A:民魂B:民生C:诗魂D:民主鲁迅所揭露和解剖的()的弱点,正是中国国民种种精神病症的深刻反映,因而具有尖锐的、强烈的现实意义。A:民族性B:国民性C:封建性D:思想性鲁迅所揭露和解剖的(B)的弱点,正是中国国民种种精神病症的深刻反映,因而具有尖锐的、强烈的现实意义。A:民族性B:国民性C:封建性D:思想性 第三章 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3.3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WWW.SUNLANDS.COM 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3.3.1 一、抓住反封建伦常的大题目3.3.1 一、抓住反封建伦常的大题目一、抓住反封建伦常的大题目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曾举“老莱子娱亲”、“郭巨埋儿”这两件事来抨击中国封建道德的虚伪性。单选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曾举“老莱子娱亲”、“郭巨埋儿”这两件事来抨击中国封建道德的()【1107】A:残忍性B:谄媚性C:专制性D:虚伪性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曾举“老莱子娱亲”、“郭巨埋儿”这两件事来抨击中国封建道德的(D)【1107】A:残忍性B:谄媚性C:专制性D:虚伪性WWW.SUNLANDS.COM 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3.3.2 二、解剖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3.3.2 二、解剖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二、解剖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鲁迅对以家族制为本位的伦理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就这种文化氛围必然产生的社会后果作过精到的分析。单选鲁迅对以()为本位的伦理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就这种文化氛围必然产生的社会后果作过精到的分析。A:封建制B:家族制C:宗法制D:伦理制鲁迅对以(B)为本位的伦理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就这种文化氛围必然产生的社会后果作过精到的分析。A:封建制B:家族制C:宗法制D:伦理制WWW.SUNLANDS.COM 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3.3.2 二、解剖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3.3.2 二、解剖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二、解剖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五四运动先驱者们“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主要内容的有集中批判和反对封建的人伦关系、提倡人与人相互平等的新的人际关系、提倡人与人建立执行平等的社会道德规范。单选以下不是五四运动先驱者们“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主要内容的是()A:集中批判和反对封建的人伦关系B:提倡人与人相互平等的新的人际关系C:提倡人与人建立执行平等的社会道德规范D:提倡中国民主科学的迫切性以下不是五四运动先驱者们“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主要内容的是(D)A:集中批判和反对封建的人伦关系B:提倡人与人相互平等的新的人际关系C:提倡人与人建立执行平等的社会道德规范D:提倡中国民主科学的迫切性WWW.SUNLANDS.COM 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3.3.3 三、批判封建孝道观念 3.3.3 三、批判封建孝道观念三、批判封建孝道观念 鲁迅首先从“父子”关系入手,分析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中的“孝道”。鲁迅认为,“孝道”是一种以长者为本位的“古传的谬误思想”。为了从根本上批倒所谓“孝道”,鲁迅对“孝道”赖以成立的所谓“依据”进行了彻底清算。鲁迅对“孝道”的批判,十分合乎逻辑地上升到了社会进化和文化发展的高度,因而是雄辩、有力的。单选鲁迅认为,以长者为本位的“古传的谬误思想”是()【1204】A:女德B:王道C:孝道D:神道鲁迅认为,以长者为本位的“古传的谬误思想”是(C)【1204】A:女德B:王道C:孝道D:神道WWW.SUNLANDS.COM 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3.3.4 四、批判封建“女德”3.3.4 四、批判封建四、批判封建“女德女德”“中国的妇女所有的桎梏zh g太多”。在强加于妇女身上的诸多“桎梏”中,最野蛮、最不人道的的,就是对女子的“贞操”观和“节烈”观。填空所谓的“女德”实际上仅仅是对于女性的“苛酷”。鲁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切强加于女性的、要求女性单方面遵循的道德规范,都是极不人道的,这正是中国伦理文化畸形的体现。WWW.SUNLANDS.COM 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3.3.5 五、新伦理道德观的提倡3.3.5 五、新伦理道德观的提倡1.新的道德观念应是建立在人格独立、相互间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2.父母对子女倡导的新型的“爱”的道德:理解”;指导;解放。选择3.针对畸形的女性道德,鲁迅指出,“夫妇是伴侣,是共同劳动者,又是新生命创造者”,提倡夫妇间“完全的平等”、“相互的关怀”、“深切的爱”。鲁迅所倡导的新型的“爱”的道德,具体化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不包括()A:理解B:呵护C:指导D:解放鲁迅所倡导的新型的“爱”的道德,具体化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不包括(B)A:理解B:呵护C:指导D:解放 第三章 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3.4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WWW.SUNLANDS.COM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3.4.1 一、对宗教文化的总体认识3.4.1 一、对宗教文化的总体认识一、对宗教文化的总体认识鲁迅指出,宗教宣扬的蒙昧主义,是科学发展的大敌。鲁迅对待宗教文化的态度是特别谨慎的,其否定性态度远不如对待其他领域的封建文化那么强烈、决绝、干脆。选择鲁迅对待宗教文化的态度是()【1407】A:否定的B:认同的 C:谨慎的 D:排斥的鲁迅对待宗教文化的态度是(C)【1407】A:否定的B:认同的 C:谨慎的 D:排斥的WWW.SUNLANDS.COM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3.4.2 二、与佛教文化的关系3.4.2 二、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二、与佛教文化的关系鲁迅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简答(1)鲁迅强调佛教中的平等观念;选择(2)鲁迅希望佛教的普度众生强化先觉者们的对外界压力的承受心理和主观战斗精神;(3)从改造国民性的愿望出发,鲁迅则又看到了佛教的足充人心向上之需要的一面;(4)在鲁迅的人格中,可以看出佛教的积极影响;(5)佛教思想的影响,还在某些方面带来了鲁迅作为文学家的某种深刻性。这种深刻性不仅体现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上,也体现在他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和分析上。从反对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精神支柱的专制制度和非人的伦理道德出发,鲁迅强调佛教中的()【1204】A:普度盘生B:平等观念C:唯识无境D:因果业报从反对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精神支柱的专制制度和非人的伦理道德出发,鲁迅强调佛教中的(B)【1204】A:普度盘生B:平等观念C:唯识无境D:因果业报WWW.SUNLANDS.COM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3.4.2 二、与佛教文化的关系3.4.2 二、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二、与佛教文化的关系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父中曾经讲到拜了一个和尚为师,得法名长庚。选择WWW.SUNLANDS.COM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3.4.2 二、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二、与佛教文化的关系研究佛教的积极意义1.在文化转折中产生的失落感,使一些人从佛教中寻找精神依托;2.从反对旧文化的传统出发,使一些人从佛教中寻找思想武器;3.出于建立新的伦理文化需求,使一些人从佛教中寻找有益的,可供鉴赏的道德内容;4.为了适应文化转换的需要,为了对付作为文化先驱者所必然面临的环境压力,使有些人试图从佛教中汲取一些精神力量,以强化自己的心态,修炼自己的人格。鲁迅曾与佛教结缘,得一法名()【1207】A:樟寿B:豫山C:豫才D:长庚鲁迅曾与佛教结缘,得一法名(D)【1207】A:樟寿B:豫山C:豫才D:长庚WWW.SUNLANDS.COM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3.4.3 三、对道教文化的态度3.4.3 三、对道教文化的态度三、对道教文化的态度鲁迅论道教文化,通常是将它分为两个层次:填空一是指“道士思想”:主要指道教仪式部分,如科仪和方术等所体现的文化思想;一是指“道家(老庄)思想”:道教形而上学思想核心的“道家思想”。选择WWW.SUNLANDS.COM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3.4.3 三、对道教文化的态度3.4.3 三、对道教文化的态度三、对道教文化的态度1、鲁迅通过对“道士(方士)思想”的批判 选择方士的最高理想是仙道。这个“仙道”实质上是极端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体现:既要要求“飞升”之后的享乐(得道升天),又不放弃俗世的享乐(以种种供其享乐的方术,充分放纵人们的享乐欲望。)揭示了道教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特征,通过批判道士思想来达到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WWW.SUNLANDS.COM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3.4.3 三、对道教文化的态度3.4.3 三、对道教文化的态度三、对道教文化的态度2、鲁迅对“道家(老庄)思想”的批判(1)在生活理想上,中国人身上“知足常乐”、“不思进取”等传统的心态,均可以在老庄那里找到源头。如道家提倡的“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终身不辱”“”“祸莫大于不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等。(2)在处事态度上,中国人“少交往”“无是非”的传统观念,也可以在老庄那里找到源头。如老子推崇的“小国寡民小国寡民”的人生处事态度,中国人守旧、排外心理,正是与这种生活理想有关。(3)“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写出关和起死这两篇小说,目的是想挖一挖一切坏种的“祖坟”。鲁迅论道教文化,通常是将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道士思想”,另一是指()A:道教仪式B:道教传统C:道士文化D:道家思想鲁迅论道教文化,通常是将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道士思想”,另一是指(D)A:道教仪式B:道教传统C:道士文化D:道家思想鲁迅通过对()的批判,一方面揭示了道教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达到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A:“道士思想”B:“道教文化”C:“道教礼仪”D:“道士文化”鲁迅通过对(A)的批判,一方面揭示了道教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达到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A:“道士思想”B:“道教文化”C:“道教礼仪”D:“道士文化”第三章 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3.5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WWW.SUNLANDS.COM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3.5.1 一、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3.5.1 一、对民俗文化的关注一、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在1913年,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提出了“国民文术,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童话、传说等。”鲁迅所列的“国民文术”的内容,就属于民俗文化内容。鲁迅的这篇文章曾被许多民俗学家认为是中国现代最早涉及“民俗学”的文章。选择 名词解释鲁迅涉及到“民间文艺”、被许多民俗学家认为是中国现代最早涉及“民俗学”的文章是()【1404】A:摩罗诗力说B:(艺术论)译本序C:拟播布美术意见书D: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涉及到“民间文艺”、被许多民俗学家认为是中国现代最早涉及“民俗学”的文章是(C)【1404】A:摩罗诗力说B:(艺术论)译本序C:拟播布美术意见书D:论雷峰塔的倒掉WWW.SUNLANDS.COM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3.5.1 一、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3.5.1 一、对民俗文化的关注一、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鲁迅与周作人、蔡元培等人倡导在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从征集、整理民间歌谣入手,开展对民俗文化的研究。1922年鲁迅为歌谣周刊“纪念北大二十五周年校庆”增刊设计封面。填空1924年歌谣周刊第71期曾刊出民俗征题,并以鲁迅已发表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 作为范例文章。选择1924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会刊歌谣周刊第71期曾刊出民俗征题,作为范例文章的鲁迅作品是()【1604】A:无常B:社戏C:论雷峰塔的倒掉D:送灶日漫笔1924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会刊歌谣周刊第71期曾刊出民俗征题,作为范例文章的鲁迅作品是(C)【1604】A:无常B:社戏C:论雷峰塔的倒掉D:送灶日漫笔WWW.SUNLANDS.COM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3.5.2 二、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3.5.2 二、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二、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1、鲁迅的生平经历自出生后,便于绍兴的民俗结下了缘分,出生时家人依次给他尝的醋、盐、黄连、钩藤(药茶)、糖,一岁时拜和尚为师,小时家中做的“纳衣”,佩戴的“辟邪物”等。WWW.SUNLANDS.COM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3.5.2 二、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简答3.5.2 二、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二、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1)他在文学创作上受绍兴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2)在创作素材上:大量运用了民俗文化的资料(3)创作技巧上所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影响(4)在分析鲁迅艺术渊源的构成时,离不开他对民间艺术养分的吸收;(5)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民俗,并在技巧中吸收民间艺术养分,这多少也有着鲁迅对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关系的某种思考。WWW.SUNLANDS.COM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3.5.2 二、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3.5.2 二、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二、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鲁迅的民俗特征代表作是:社戏。填空药中的以人血馒头治痨病;风波中以出生人的重量取人名;祝福中祝福的场景故乡中的“大祭祀”民俗文化场景;阿Q正传中阿Q所唱的戏文,长明灯中的燃长明灯,赌徒吉顺中的“典妻”无常、女吊是鲁迅直接以民俗文化为主要素材写成的。选择鲁迅擅长的白描手法和故事新编中的油滑手法,体现的是在创作技巧上所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影响。选择鲁迅在文学创作上受绍兴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创作素材上,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民俗文化的资料,下列选项中对应错误的是()A:药中的以人血馒头治痨病B:风波中以出生人的重量取人名C:祝福中祝福的场景D:阿Q 正传中的大祭祀鲁迅在文学创作上受绍兴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创作素材上,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民俗文化的资料,下列选项中对应错误的是(D)A:药中的以人血馒头治痨病B:风波中以出生人的重量取人名C:祝福中祝福的场景D:阿Q 正传中的大祭祀鲁迅擅长的白描手法和故事新编中()的手法,体现的是在创作技巧上所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影响。A:油滑B:用典C:双关D:比喻鲁迅擅长的白描手法和故事新编中(A)的手法,体现的是在创作技巧上所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影响。A:油滑B:用典C:双关D:比喻下列哪一组作品是鲁迅直接以民俗文化为主要素材写成的?()A:社戏、长明灯B:故乡、风筝C:五猖会、风波D:无常、女吊下列哪一组作品是鲁迅直接以民俗文化为主要素材写成的?(D)A:社戏、长明灯B:故乡、风筝C:五猖会、风波D:无常、女吊WWW.SUNLANDS.COM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3.5.3 三、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研究3.5.3 三、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研究三、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研究许多浙东作家都曾写到一个民俗现象典妻(如许杰浙东天台人,作品赌徒吉顺)选择在五猖会,鲁迅曾饶有兴趣地记述了故乡迎神赛会的盛况。填空描写浙东地区典妻现象的作品是()【1107】A:鼻涕阿二B:怂恿C:赌徒吉顺D:丰收描写浙东地区典妻现象的作品是(C)【1107】A:鼻涕阿二B:怂恿C:赌徒吉顺D:丰收WWW.SUNLANDS.COM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3.5.3 三、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研究3.5.3 三、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研究三、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研究形成民俗文化的两条源流1、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生活方式2、处于统治地位的文化,以其理论和观念的形态对土生土长的固有的传统性生存、生活方式所作的调整。WWW.SUNLANDS.COM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3.5.3 三、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研究3.5.3 三、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研究三、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研究1.对民俗文化的思考,正是他对整个中国文化思考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发现,由民俗文化所养育成的“风俗”和“习惯”,在造成最广大阶层的民众对改革的抗拒性心理。得出结论:风俗和习惯的改革,将是更深层次的、更加艰难的改革。2.对于作为民俗文化重要内容的“风俗和习惯”,主要是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去加以认识的,即主要是抓住其“黑暗面”进行剖析的。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