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2006年月日第1页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61007300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2006年月日第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2006年月日第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2006年月日第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1页课 题1桂林山水教 学目 标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1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2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特点之一“奇”。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识记生字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2页课 题1桂林山水教 学目 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指名读课文(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指导背诵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五)完成“思考练习”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抄写字词预习第二课林海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3页课 题2 林海教 学目 标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教材分析重点难点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二)检查预习情况。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三)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四)学习课文第1段。1齐读课文。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布置作业1读课文。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4页课 题2 林海教 学目 标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二)学习第2段。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2指名读第2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3读第3、4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4读第6自然段。(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5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布置作业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的确是_,群岭起伏是_。多少种绿色呀: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2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5页课 题2 林海教 学目 标(一)学习第3段课文。(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教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二)学习课文第3段。1指名读第3段。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4齐读第3段。(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布置作业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6页课 题3 古诗三首教 学目 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教材分析重点难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7页课 题3 古诗三首教 学目 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逐句试讲。(注意书上注解。) 讲述全诗意思。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8页课 题3 古诗三首教 学目 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1)解题。板书题目。 吟:歌唱。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说一说在这里的作用?(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三首古诗。4默写。 (四)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三首古诗。这三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同学们,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墨梅(清气)竹石(坚劲)石灰(清白)借物抒情 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9页课 题积累与运用(一)教 学目 标一、 背诵课外选诗望洞庭。 二、 阅读练习。 三、 看图作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看清图意,推前想后。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回忆诗歌,背诵。 1、 教师点诗,全班背诵。 2、 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诗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3、 统计,评选最优秀的诗歌背诵者。 二、 欣赏、背诵望洞庭。 1、听教师背诵,学生开始自由想象。 2、学生齐读。 3、教师讲述洞庭美景及相关的神话故事。 4、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的意境。练习背诵。 5、检查。 三、课后背诵有关洞庭的诗歌。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10页课 题积累与运用(一)教 学目 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 师生以环保为话题讨论珍稀动植物。1、 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珍稀动植物? 2、 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讲解生物链。3、 珍稀动植物的处境。二、 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 1、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 2、 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 解释“植物熊猫”,引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繁衍”的近义词是什么? 2) 说说为银杉保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担心火灾威胁国宝 3、 为什么买了保险后就能起到保护银杉的作用?你还有其他的办法保护银杉吗? 4、 学生自由讨论保护其他珍稀动物的方法。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11页课 题积累与运用(一)教 学目 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 介绍教师节的来历,教师职业的伟大。 二、 读题明确作文要求。三、 分析图意。 1、 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2、 析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物或景物。 小女孩、两束菊花、窗户、台历、课本、眼镜、笔筒、地球仪、墨水瓶、朝阳、牵牛花、 3、 哪些是非写不可的?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4、 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5、 想后:结果会怎样? 四、 学生拟题纲(段落式提纲)。 五、 构思五分钟后开始写作,教师巡视。第四课时讲评作文。从图意的表达。故事的完整、句子的表达三个方面重点分析。【本单元复习四课时:听写生字词、四字词,讲解同步训练,设计自主练习,默写古诗三首。】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12页课 题4 开国大典教 学目 标1训练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3在继续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背诵指定段落。4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作方法。教材分析重点难点理解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是重点也是难点。在继续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也是教学的重点。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迎风招展:本课指红旗迎着风翻动。汇集:会合,聚集。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瞻仰:恭敬地看。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二)揭题、学生自悟1解题,学生自悟(略)2介绍时代背景3再读课文,说出课文写了开国大典的哪些事。你感觉开国大典怎样?(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三)理清脉络、讨论分段1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时间的顺序叙述的)2讨论分段(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以将课文分为三段,并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参加的人员和会场的大场面。第二段(第5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整个过程。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游行队伍走出会场,光明充满北京城。(第二段可以再分为三层。)第一层:(第510自然段)写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第二层:(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各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第三层:(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和游行队伍通过主席台的情况。 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词语。2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13页课 题4 开国大典教 学目 标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1学习第一段。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现出来的?(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2学习第二段。(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还可以描写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的素质高的句子“战车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就连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也完全一致。)(“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3学习第三段。齐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布置作业背诵指定的段落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14页课 题4 开国大典教 学目 标总结、扩展。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围绕重点、学习表达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回答:(1)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2)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3)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2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直奔”会场比“走向”会场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喜悦的心情。)(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用“红流”和“流”来比喻游行的队伍,形象地说明了游行的声势浩大,场面壮观。)3作者的词句用得非常好,文中多次恰当运用了修辞方法,找一找,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例:每一声炮响,会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布置作业1汇集 聚集(1)几个人( )拢来,站成一个圆圈。(2)丁字形的广场( )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2诞生 出生1)小明于1989年6月1日( )了。(2)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了。3肃立 站立(1)三十万人一齐脱帽( ),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2)他( )在那儿,一动也不动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15页课 题5 狱中联欢教 学目 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时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2学习本课11个生字并积累词语。3结合课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1训练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理解狱中联欢的过程。2仔细体会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理解革命前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对敌斗争中表现的巧妙的斗争艺术。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狱中联欢,这篇课文节选自小说红岩第16章。哪位同学读过小说红岩?请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二)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三)学习生字、词。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疑难问题。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学生自我拼读生字表中的11个生字,然后指名读,根据学生拼读的情况,教师给予指导。3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4指导学生理解词义。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共同讨论,弄清词义。教师也可以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例如:苍劲、洋溢、翻天覆地、扭转乾坤、高歌曼舞等。)(四)让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1)监狱里的革命前辈庆祝的是哪一年的元旦?(2)他们在敌人的魔掌里为什么还那么欢乐?(3)课文在描写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的过程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学生讨论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填写课后练习第2题。)(五)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1写词语。2读课文。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16页课 题5 狱中联欢教 学目 标(一)学习课文第1、2、3段。具体了解革命先辈在狱中斗争的情况。(二)理解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了解革命先辈在狱中的崇高精神和他们巧妙的斗争艺术。(三)结合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材分析重点难点(一)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边读边思考,加深对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二)体会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理解革命前辈在狱中与敌人展开斗争时所表现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他们巧妙的斗争艺术。教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第1段。1教师简介课文开头的背景。2学生齐读第1段课文。3齐读后,教师可以提问:“天还未亮,女室一带头,每一间牢房同时响应,像一阵闪电,爆发了洪亮的歌声。”这表达了革命先辈怎样的心情?4教师小结第1段。(二)学习第2段课文。1指名读第2段课文。2学生自读第2段,思考,讨论。(1)第2段开头是什么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在新年联欢会上同志们准备了哪些礼物?(礼物有贺年片、五角星、锦旗等。)(3)他们是怎样准备这些礼物的?(4)在这样险恶、黑暗的条件下,他们为什么要准备这些礼物?3齐读课文。4教师小结。(三)学习课文第3段。1指名读课文第3段。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讨论。(1)说说“苍劲”和“洋溢”两个词的意思。(2)女牢的对联写的是什么?然后请同学们反复读这幅对联。请一名同学背给大家听。说说“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这幅对联和它的横额“扭转乾坤”的意思?(3)为什么说楼一室的对联写得更妙?请同学们说说对这幅对联的理解?让同学反复读这幅对联,然后请一名同学背诵。(4)楼二室的对联,写得十分优美,读出对联,并说说它的含义。背诵这幅对联。(5)楼三室的对联,借用了古人的诗句,说说这幅对联的意思。3这些对联革命者看了欢欣鼓舞,特务们看完对联后有什么表现?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4学生朗读第3段课文,反复读对联,边读边体会对联的含义。5教师小结。布置作业1读课文。2背诵文中的对联。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17页课 题5 狱中联欢教 学目 标(一)学习课文第4段。(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一)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第4段。1学生自读第4段课文,了解本段课文的主要内容。2指名读课文,然后讨论:(1)第4段课文中描写了狱中联欢进入表演节目阶段,这一部分着重写了同志们表演的哪几种节目?(2)读出文中描写戴铁镣扭秧歌的语句。(3)课文是怎样描写同志们表演叠罗汉节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描写同志们表演叠罗汉节目的部分,即从“楼下四室的报幕员宣布”到“这正是黑牢外面的游击队员最爱唱的歌。”然后,教师可以从中找出几个重点词,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在表达人物感情上的作用。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体会这段课文所表达的感情。)(4)课文中怎样描写女同志表演秧歌舞的?(用上边的方法来学习这段课文,体会革命者面对随时可能被敌人杀害的危险,对人民的事业无比忠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3指名学生读第4段课文。4小结第4段。(二)再一次听课文朗读录音,回忆全文内容。(三)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认识。)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18页课 题6荔枝教 学目 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2)“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3)看到“我”买回的荔枝,喜欢荔枝的母亲竟然高兴得像一个孩子。(4)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5)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6)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7)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思考:本课表现的是什么?(母亲对儿孙的爱)。 (1)为此,课文着重讲了几件事? 第一件,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 第三件,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我给母亲买荔枝。 第二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第四段:(第六段)“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第五段:(第七段)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19页课 题6荔枝教 学目 标使学生体会理解母亲对儿孙的爱,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为什么会买荔枝?这荔枝来的容易吗? 2、感情朗读,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重点讲读第二至四段。 1、指名读第二至四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自读后小组讨论,哪些地方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3、讨论、交流。 (1)“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母亲来说,她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有时是装出的高兴,她都觉得是很大的安慰。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这是说,母亲生气了。为什么生气呢?联系上文“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可见,母亲是怪儿子大手大脚。 4、老师范读,指导朗读。5、自由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学习课文第五段。 自读第五段,思考:本课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可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深入体会。补充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想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学生作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只要基本表达出了思念母亲之情,就应予以肯定。下面的补充仅供教师参考。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 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选作题。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20页课 题7梅花魂教 学目 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质疑:通过初读课文以及对课题的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 3、教师小结归类: 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梅花具有什么品性?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三、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小组自学,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自学。 3、小组汇报。 四、学生汇报自学内容。 1、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相关的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冷艳,指花朵好看而高雅;幽芳,指香味清淡而芬芳。冷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 漂泊他乡:指职业、生活不稳定,在远方东奔西走。 葬身异国:指尸体埋葬在外国,也就是死在外国。文坛:文艺界。 颇:很。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古玩:古董,即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是很值钱的东西。 玷污:弄脏。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折节:屈服。 秉性:性格。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无所谓:说不上。 眷恋:深切地留恋。 2、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3、课文中的梅花魂指的是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21页课 题读写例话教 学目 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教学过程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学习这则“读写例话”,要使学生懂得阅读一篇文章为什么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二、这篇“读写例话”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为什么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二、三自然段讲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如果不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就达不到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因此,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例话主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也就是要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例话以开国大典为例,具体介绍了这种方法的运用。二是“有感情地朗读”。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角度讲,有感情朗读既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三、“读写例话”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学时,先让学生默读例话,看看例话主要讲的是什么,是从哪几方面讲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讨论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来谈。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例话”所讲的方法,阅读“积累运用二”中的七子之歌台湾,并讲一讲自己的体会。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22页课 题积累运用二教 学目 标一、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四个部分。“读读背背”提供给学生的是四组对偶的句子,目的是积累名言佳句,了解对子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并从做人方面受到启迪。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教学过程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读书”意思是不同的,“甘面壁读十年书”指的是读有字的书,“从无字句处读书”指的是读生活这部书。第三组告诉人们做人应像梅和竹一样,既要有刚强不屈的气概,也应虚心,谦恭。第四组劝诫人们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要怀狭隘的私欲。教学时,让学生先自己读,再指名检查读。对于因生活中不常见或对句意不理解,容易读破词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以指点,启发学生找出每组中上下对仗的词语。如,“愿”对“甘”,“乘风”对“面壁”。要读好四组对子,朗读时可这样停顿:“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读熟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下来。(分组或同桌用对对子方式进行背诵,既有趣,又记得牢。)三、“阅读”安排的是闻一多组诗七子之歌中的台湾,目的是让学生运用从“读写例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台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台湾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作者一腔豪迈的爱国热情。“郑氏”指曾收复台湾、让国人扬眉吐气的郑成功,“精忠”则指精忠报国、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岳飞,“琉球”是与台湾毗邻的琉球群岛。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把字音读准。“琉球”读,“氤氲”读,“家传”的“传”读,“背水一战”的“背”读。用学过的方法,联系阅读中的简介,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朗读、背诵七子之歌台湾后,鼓励学生背一背七子之歌澳门,如果有学生会唱,就让他们唱一唱。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23页课 题教 学目 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教学过程四、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讲报、评报,是上一个“积累运用”中安排的办报活动的延续,目的是使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有一个展示的机会,同时通过讲报、评报,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看法的能力。为了使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先举办小报展览。在小报展览过程中,让每位同学为自己办的报当解说员,其他同学自由欣赏、交流,创设相互交流的宽松氛围。评报时,分小组进行,评的报可以是小组内同学的,也可在全班范围内评选。可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教师与同学进行平等交流,对小报给予中肯评价,并对学生交流中的语言和态度给予及时评价。最后大家评出的优秀小报,在教室学习园地中展出。五、本次“习作”是让学生练习写人,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要求选择身边的一个人来写。从这一要求看,内容是相当宽泛的,除了书中提到的人,还有好多人,无论什么性别、多大年龄、从事何种职业、跟自己关系亲疏,都可以写,甚至可以写某一次特别留意的陌生人。题目自己定。关于写具体,对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难点。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回忆,并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同学通过相互提问、补充,使人物特点更加突出,使习作内容更加具体。这里要注意的是,一提到美好品质,学生就会想到助人为乐、舍己救人、一心为公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回忆身边的人,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如,慷慨大方、细致周到、孝敬贤惠、善解人意、热情好客、正直善良、诚实俭朴、勤奋好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写真事,说实话。作文讲评时,开展“赞身边的普通人”的活动。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24页课 题8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教 学目 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走进了一位新朋友。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既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又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给与莫大的帮助与支持。你们知道这位时代的骄子是什么吗?对!就是电子计算机。 2、板书课题: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2)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1)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2)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知识呢?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布置作业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6年 月 日 第25页课 题教 学目 标1、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简单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