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 短文两篇》学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6074349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 《 短文两篇》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3 《 短文两篇》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3 《 短文两篇》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三 短文两篇活板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情境创设新课导入同学们,我手上是一个印章,上面的字排列组合都是固定的,如果把印章上面的字拆开来就成了一个个字印,一字一印,可以排列组合,这可以说就是“活字印刷”的雏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活板一文。 释题并简介作者 这篇课文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它是有关活字印刷术的最早、最相近的记载。活板,就是活字版。板,同“版。 沈括,字存中,钱塘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学、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代表作有梦溪笔谈,共30卷,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其中以大量篇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详细地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三、自主学习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四、交流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 以松脂和纸灰之类( ) 持就火炀之 ( ) 更互用之( ) 燔土( ) 用讫( ) 以手拂之( ) 予群从( ) 2、解释加点词语 盛为之 布衣毕昇 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殊不沾污 持就火炀之 字平如砥 素无备者 旋刻之 用讫 3、辨析词义 唐人尚未盛为之 每字为一印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欲印又为活板 每字皆有数印每字为一印 若止印三二本满铁范为一板 不若燔土未为简易 每韵为一帖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翻译句子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2、持就火炀之。 3、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 雕版印刷术早在什么时候就已出现?又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最后大规模应用在什么时候? 讨论明确:从“唐人尚未盛为之”一句可知,雕版印刷术早在唐朝时就出现了。从“五代时始印五经”的“始”字可知五代是雕版印刷术开始推广应用的时间。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中的“皆”字可知,应用的广泛;“已后”点明普遍应用的时间。 2、 第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说明活板印刷发明之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历史。 3、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这一句交待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突出毕昇的身份? 讨论明确:交待了活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发明人及身份。“布衣”点出了发明人的身份,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4、 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根据课文内容具体说出制版的程序。 讨论明确: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是按印刷工作程序顺序即制版 印刷 拆版的顺序来说明的。制版是按制字、设板、排字、炀板、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5、 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打比方,如“薄如钱唇”,“字平如砥”;作比较,如将用木头刻字与用胶泥刻字进行比较;举例子,“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列数字,如“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每字有二十余印” 六、合作探究 1、 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紧扣什么特征来说明的?“活”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明确:作者介绍活版印刷术紧扣“活”的特征来说明的。这个“活”字体现在活版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如“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每字皆有数印”,字印的数目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做法是活的;用讫拆版,便于下次重行排版印刷,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体现了活版的灵活性。 2、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讨论明确: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到了宋代有了高度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及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七、小检测1、加点字注音 更互( ) 贮 ( ) 炀( ) 砥( ) 和纸灰( ) 燔土( ) 讫( ) 瞬息( ) 2、解释加点的字 持就火炀之: 以纸帖之: 第二已具: 每韵为一帖: 更互用之: 旋刻之: 瞬息可就: 用讫再火令药熔: 3、指出通假字 (2分) 已后: 若止印三二本 4、翻译下面句子(8分)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一板已自布字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用讫再火令药熔 八、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 ,回答问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5、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持就火炀之 则字平如砥 用讫再火令药熔 为余群从所得 6、选出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 满铁范为一板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不以木为之者 则以纸帖之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C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7、选出下列句中“其”字所指代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 A其法:用胶泥刻字(指代毕升) B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指铁板) C则以一铁板按其面(指铁框) D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指先设的铁板) 8、选出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和拆板四大工序。 B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C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便于贮存重排等方面。 D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9、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_ 核舟记一、学习目标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二、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作者介绍:课文选自张潮(清代文学家,以刊刻丛书在当时知名)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所收入的作品,多为明末清初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张潮编辑此书,意在“表彰逸事,传布奇文”,少数作品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所反映。 魏学洢(约1569-约1625),字子敬,明朝嘉善县人。他自幼生性孝顺,七岁就能做诗,是当地有名的秀才。成年后以文章闻名乡里,尤擅长作赋,颇受世人欣赏。三、自主学习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四、交流反馈1、写出下列字词的拼音。 罔 贻 轩敞 箬蓬 黍 糁 髯 褶 髻 篆 2、翻译加点词语,回忆已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这个词吗?如有,请写出原文,并解释词义。再想想现代汉语有该词的成语或词语,并解释词义。 例: (1)罔不因势象形:罔:无;罔不,无不,都。 已学: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成语:置若罔闻 罔:无,没有。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2)尝贻余核舟一 贻: (3)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 泛: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奇: (5)高可二黍许 可: 许: (6)中轩敞者为舱:轩: (7)雕栏相望: 相望: (8)其两膝相比者: 比: (9)左手抚鲁直背:抚: (10)佛印绝类弥勒:绝: 类: (11)神情与苏、黄不属。属: (12)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 兴 (14)其人视端容寂:视: 容: (15)若听茶声然 然: (16)船背稍夷 夷: (17)曾不盈寸 曾: 盈: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修: 狭: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人视端容寂: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技亦灵怪矣哉: 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读文章,你最初的感受是什么?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点拨: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 具体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容量之大:物杂人多;(点拨: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刻画精细;(引导学生明确: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引导学生明确: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技艺: 奇巧、灵怪(点拨引导: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述,突出刻舟者技艺精巧。)六、探究研读课文:1、课文介绍的内容我们已经大概知道了,现在我们用刚才的纸把船的头部、中部、尾部标出,然后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核舟”上的各部分的?师生合作,明确: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课文采用了总分结合的写法。 2、既然你了解雕刻品的主题,那现在请你在刚才的纸上画出苏东坡、黄鲁直以及佛印三人所处的示意图,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他们各自的神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3、你们描述人物的时候先从谁说起?和文中交代的一样吗?那为什么文中要先交代东坡的位置?师生互动,探究得出: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由上面的结论延伸,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一下:除了这三个物,后面又怎样说明舟尾情况? 作者描述“舟子”神情动作又是为了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自主理解,合作发现: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七、小检测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便要还家(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诎右臂支船( ) 4.左手倚一衡木(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选贤与能( ) 8.矜、寡、孤、独、废疾者( )9.荡胸生曾云( ) 10.混黄华叶衰( )2、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木:能以径寸之木(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奇:明有奇巧人( )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高可二黍许( )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八、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 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 .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教后反思:1、这堂课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达到了全员参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目的。2、开放性强,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环节形式多变,也适应初中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需要。3、在这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摒弃说文解字的传统教学方法,以轻松愉快、有序和谐的方式组织学生探讨并有所发现,自然得体。通过朗读,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又提高了自己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4、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协同,使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努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知识引导者和交流的对象,达到合作创新、求异创新的效果。5、另外,我想: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大目标融入具体课堂教学中,也可收到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效果。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