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教育科研项目成果鉴定书(四)

上传人:可乐 文档编号:16061978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教育科研项目成果鉴定书(四)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精编教育科研项目成果鉴定书(四)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精编教育科研项目成果鉴定书(四)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科研项目成果鉴定书 德阳市教育局教育科研项目 成果鉴定书 成 果 名 称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成果完成单位 什邡市民主宏达中学 什邡市师古镇人民政府 什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电教站 鉴 定 形 式 式 通讯鉴定 组织鉴定单位 德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鉴 定 日 期 期 德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填 填 表 说 明 本成果鉴定书共十个栏目,请根据以下说 明填写: 一、第一、二、三、四、五、八项由成果研究单位填写; 二、第六项由组织鉴定单位填写,鉴定组成员签字; 三、第七项由鉴定组填写,鉴定组长签字。鉴定意见书共两页。如第二页无正文,鉴定组长应在第一页签字; 四、第九项由组织鉴定单位填写; 五、第十项专家书面意见原件(或复印件)可粘贴于此页处。已作会议鉴定,此页可空缺; 六、鉴定书一式六份(可复印); 七、鉴定形式指会议鉴定或书面鉴定。 一、主要研究人员名单 序号 姓 名 职称或职务 工 作 单 位 对课题主要贡献 1 李智洪 中教一级 什邡市民主宏达中学 课题主研,课题校方负责人 2 杨 涛 小教高级 什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课题主研,课题研究过程方案指导者 3 胡远波 中教二级 什邡市民主宏达中学 课题主研,课题联系人 4 欧阳军 中教二级 什邡市民主宏达中学 课题主研,资源网建设实用技术培训负责人 5 周 玲 中教二级 什邡市民主宏达中学 课题主研,信息技术培训负责人 6 白文洪 中教一级 什邡市民主宏达中学 课题参研,党员培训负责人 7 钟 勇 小教一级 什邡市民主宏达中学 课题参研,校内资源协调人 8 唐发强 中教一级 什邡市民主宏达中学 课题参研,资料收集整理人 9 叶良清 中教二级 什邡市民主宏达中学 课题参研,过程记录负责人 10 林朝寿 什邡市师古镇社会服务中心主任 联系村组,提供培训人员名单 二、提交鉴定的成果目录及附件 1 师古镇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2 师古镇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内容和目标。 3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培训模式。 4 一系列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措施。 5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地方培训教材。 三、成果简要说明 1 理论成果 1.1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远程教育是指学生与老师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及通信联系交流的教育形式。在整个教与学期间,教师与学生非正面接触,而教育机构则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及支持服务,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媒体,通过双向通信交流,学生主要作为个人而学习。 从远程教育的发展知道,最初是函授教育,其后是广播电视教育,现在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基本特征,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它真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广大已就业的人们接受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竞争力以及综合素质。教育对象的扩展,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共享,教学形式转为以学为主,这些都适应了教育的发展方向。 加强远程教育信息技术设施和多种媒体教育资源的建设,是深化教学管理改革,规范教学,提高质量的关键性。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重点应强化以教学为中心,以现代多种技术为媒介,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认为: 1.1.1 既充分认识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树立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又要结合具体的实施情况,制定出可操作的教学与管理方案。 1. 1.2 根据其特殊性深化教学计划改革与实施。 1. 1.3 组织优化组合教学资源,才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1. 1.4 做好教学过程管理和支持服务。为学员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和配套服务。 1. 1.5 保证教学质量,尽可能抓好素质教育。才能使学员能够在能力上提高,能够学到更多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可实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6 要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及师资队伍建设。 综上所述,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总结和提高。根据我们自身的经济实力,配备更好的教育设备,为学员提供一流的课程设置和一流的网络电子课件。更重要的要转变教育的理念、教育思想和管理,扩大宣传,深入人心。与乡镇合作试点,为乡镇农业人口就业培训复合型人才,有步骤地推动我国现代远程教 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1. 2 建立高效、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当前乡村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迫切任务。研究中我们认识到: 1. 2.1 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制度。每门课都要按照课程的特点和学员的数量配备一定的辅导教师。辅导教师有明确的基本职责,比如按照统一的标准及时给学员提出学习建议;监控、参与网上专题讨论;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回答学员提出的咨询问题;到教学站点开展面授辅导等。 1.2.2 要建立网上社区。 调查发现,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缺乏交流沟通。因此应加强远程学员的联络组织(诸如 QQ 群等)建设和学习活动的组织,利用网络开展沟通讨论活动,形成学员的网上社区、学习共同体,以促进学员在学习上的交流互动和协作,增强学员的归属感和团体感。 1.2.3 要强化图书馆为远程学员服务的功能 实践表明,非常有必要为远程学员提供更便捷的图书馆服务,包括向远程学员开放图书馆中的电子资源(含电子期刊等);为远程学员提供图书文献的检索、咨询、复印、传递乃至借阅服务;也可以与当地图书馆建立合作,为远程学员的借阅提供方便。 1.2.4 强化村级教学站的学习辅导咨询功能。我们的远程教育站目前还没有很好地发挥这样的功能。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员非常希望当地辅导教师能够提供学习辅导、组织讨论、答疑、交流活动。因此,应适当加强教学站的学员辅导支持功能,规定教学站辅导教师应围绕课程教学开展和组织活动。 1.2.5 要适当安排面授环节。安排一定的(少量的)面授或集中学习,以面授形式或借助于校园设施,解决学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除为学生提供与学习有关的支持服务外,还应同时考虑学生所需要的其它服务,比如管理服务、后勤服务等。 1.3 发展农民教育,加强农民培训是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 1.3.1 教育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教育是一种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等多种功能的社会事业。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是教育的基本经济功能之一。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 科技的发展,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愈来愈增强,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以教育培训为主体的对人力开发而投入的费用,具有比物质资本投资高得多的投资收益率。实践也证明,政府高度重视,科学专项加大列支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比用于农村有些方面的项目投资更具实效,潜在效益更大。 1.3.2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师古镇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乡镇,总人口 4.48 万,农村人口 3.62 万,占总人口的 80.8%。制约师古镇跨越有诸多因素,但最大的障碍因素是农村劳动者素质低下。 师古镇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统计,师古镇农村劳动力 2.1 万人,平均受教育的时间仅为 7.14 年,;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占 15.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48.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3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 3.3%。如果考虑大量农村青壮年、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已离开农村,外出务工经商,师古镇实际在农村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水平更低,经测算仅 5.2 年,还不到小学毕业生的水平。农民不仅文化水平低下,而且接受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甚少,农民科技素质也很低。师古镇农村劳动力中,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受过职业培训的人仅占 8.1%。通过一定培训,掌握1-2 项实用技术的占 16.4%。由此看出,大多数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反映出师古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是薄弱环节。 1.3.3 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先决条件 接受不同程度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都有很大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同等科技条件下,大、中、小学文化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 7:2:1。2006 年师古镇农村住户调查表明,文盲半文盲户人均纯收入 3258 元,小学户 4896 元,比文盲高 50.3%;初中户 5589 元,比小学户高 14.2%;高中户 6060 元,比初中户高 8.4%;不同文化程度农户收入差距是明显的;特别是经过农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农户(大、中专农户)收入又明显高于其他农户。外出务工人员中,经过培训人员的就业工种、就业率和收入明显好于(或高于)未培训的人员。 在我镇,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下,已成为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最主要障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胡锦 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明确指出和省市党委、政府领导反复强调的农村工作重要方针之一。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历史付予的重任。 1.4 怎样发展乡村文化,我们的认识是: 当前,我们乡村文化不仅面临量上的贫乏。在分田单干的大背景与外来城市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的多重冲击下,相对弱势的乡村文化缺乏载体与公共资源,在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剧烈改革中逐步迷失了方向。 乡村文化如何能够立足并服务于本乡本土?如何根据当前乡村社会的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确定乡村文化的目标和任务?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外部力量的广泛参与,在丰富自身生活、增加社区福利感的同时,还能加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与认同感?如何低成本、广收效、可持续的发展乡村文化? 实践证明,积极健康的乡村文化不仅可为新农村建设营造文化氛围,重建乡村公共舆论和公共空间,提升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还是推动新农村各项工作的基础。 怎样发展乡村文化?完全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像城市文化建设那样修建图书馆、群艺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是很难做到的。为精简机构裁员,乡镇文化站被合并,文化站工作人员也被裁了,公共文化事业设施不够健全,乡镇电影院也被推倒建成了商业中心。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我认为,绝不能等靠要,而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乡村文化产业化将会改变传统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扩展农民职业内涵,农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演展等第三产业,使农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 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神话传统、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民居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宇、乡村教育、风味餐饮、生活智慧等等,保存着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首先应对这些资源进行盘点梳理,摸清家底,做到资源清楚,然后按照优先发展原则,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如发展了沿慈母山没线的旅游开发,循药王孙思邈的足迹,办好每年一届的药王会等,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扩充了它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乡村,农村和小城镇民风的民俗正在逐渐消逝。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乡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的文化意味。因此,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培育村民们的文承传意识,开展民俗风情演艺,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而不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因此,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乡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因此,我们成立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组建了师古镇艺术团,通过艺术团的下乡巡回演出,村村舞蹈队、篮球队、网络 QQ 群等的的组建,引导发展了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 组织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载体,文化为组织提供基础和保障。参与度高的文艺活动让农民之间建立既自然又紧密的联系,在快乐和生活中组织起来,在活动中锻炼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切身体会到组织的力量,学到合作的知识,更好的促进其它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但单纯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农民多方面的需求,包括经济(合作社、产业协会)、公益文化(艺术团、舞蹈队)、社区服务(老年协会、妇女协会、果业协会)等方面 在内的合作组织则可为农民提供除文化外多种维度的自我服务。 以合作文化为基础的各种农民组织,通过自身力量的联合和社区内部潜力的激发,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组织基础,并增加进时代的元素。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5.1 利用政府及各种民间资源(乡土资源、传统资源、外部资源),寻找村庄中的文艺能人并以组织的方式促使其自我运作,外界力量提供一定的精神肯定、培训、交流及基本设施的帮助。 1.5.2 利用远程教育硬件资源(如中学校园网及设施),村校协作发展,开办社区成人学校(班),农民既可学习实用技能,又可交流生产生活中问题,同时还可成为社区文艺生活的传习场所。讲者既有技术能手、产业大王,也有本老师、党建工作者等。推动农民的自我教育。 1.5.3 开发运用各种乡土教材和本土教育手段,加强农村青少年与家乡的关联。促进农村各种人群建立对本乡本土和各种资源的认识,恢复社区记忆。结合现代科技,发展本土优秀技术。 1.5.4 根据当前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结合政府的各项政策,做好引导和培训,多渠道促进学生通过职业培训学习到农村就业和返乡建设。 2 技术成果 2.1 形成了师古镇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成立师古镇宏达中学负主责任,李智宏任组长,师古镇政府社会服务中心提供培训人员、培训意象,什邡市教科所、电教站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刘利斌,阳义明任副组长的管理机构。下设计算机培训组,党史及政策法规培训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组,农村健康向上文体活动培训组,计算机网络构建组。抽调胡远波、阳大军、周玲、白文洪、钟勇、唐发强等相关方面有专长的教师负责相关组的培训。让参加培训的所有的成员(包括每一位教师和培训学员)真正在共同搭建的网络这一平台上提高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建立一个具有个性化、共同提高、和谐共荣的培训体系。 计算机培训组(组长:周玲) 政策法规培训组(组长:白文洪) 实用技术培训组(组长:阳大军) 文体活动培训组(组长:唐发强) 计算机网络构建组(组长:钟勇) 各村推荐培训学员 课 题 组 组长:李智洪 2.2 探索了师古镇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内容和目标。通过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反映情况,课题组通过学生把问卷题带回家的调查问卷,课题组的成员分村到户实地走访等形式,了解了现条件下乡村文化最需得到提高的方面,确定了以下方面的培训内容及目标: (1)计算机实用技术培训。这是农民扩大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掌握了上网浏览、文字处理、表格统计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网资源。 (2)农村政策法规培训。针对本镇外出务工员较多的特点,就他们打工中有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及解决途径,搜集了相关资料,进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3)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种养殖项目。同时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成功经验进行效仿。针对以上特点,我们与镇农技协会联合起来,一方面密切关注农产品价格走向,一方面了解农技协会着 力推广的技术,先后组织培训班成员实地学习了师古镇农科村一组陈太明家的鲜梨新品种六月雪的田间管理方法,师古镇成林村十组张华国家的良种鸭养殖情况及师古镇金羊村的口口脆西瓜的田间管理方法。并整理印刷了相关的管理资料,供学员们回家实践。 (4)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培训。针对农民闲余时间赌博风气的盛行,为引导乡村文化向好的方面发展,我们课题组与各村部联系起来,组织校内体育教师,镇文化馆人员,深入各村,利用各村部的场地,教习当地村民打篮球、打乒乓,跳健身舞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引导了农民形成健康的文娱追求。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 2.3 研究出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培训模式。课题开展三年来的研究充分证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不是向参培农民传授一两项技术,而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拓宽他们的的视野广度。把远程资源技术获取的集中学习作为抓手,以农民回家的自学、自培、自练为主,规范性培训和灵活性培训相结合的农村远程教育的培训形式。再辅以学员网上社区的创建,课题组成员和镇技术员不定期的下乡回访,形成了农民点菜,课题组整理,技术员下厨,政府买单监督的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的新模式。 2.4 形成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措施。 本课题组综合学校、政府、教科所三方的优势,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开放有序的农民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高、中、初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采用农民点菜、网络搜集、技术员下橱、政府买单制度,建立和完善监督和评价制度,提高培训效益。 首先,在我校建立举办假日学校制度。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针对农民科技需求、信息需求、学习需求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任务要求,利用现代教育设备和资源举办各种培训班。 其次,组织教师、科技人员搜集当地适用的种种信息、实用技术资料,定期举办信息发布会,印发信息、技术资料。 三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和音像宣传资料展开生动活泼的计划生育等法规、政策宣传活动,增强宣传实效。 四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上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快捷的文化服务。 2.5 形成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地方培训教材。 四、成果适用的条件,应用的前景,局限及有待深化的问题 三年来,随着本课题研究乡镇农业人员培训的不断深入,什邡报、视听报等都对师古镇创新农民培训的方式进行了报道,通过研究,已形成了一套农村培训的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综合运用管理、激励管理机制,增强了农民培训的活力,促进了师古镇两个文明的建设,师古镇也进入四川省百强乡镇。得到了有关领导、专家的认可和赞扬。 1 专业知识难懂。由于来参加培训的村党员干部以前没有或较少接触到培训有关内容(例如计算机的操作),以至于他们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不容易理解或接受。 2 缺乏实际操作熟练的机会。对于部分知识点来讲,相应的实际操作很重要,因为这样有助于学员牢记这些理论。但是,实际情况是下来以后,由于村上缺少必要的设备条件,以至于在本次所学的东西,下次来了就忘的差不多了。 3 学员的积极性。如何才能充分调动来参加培训的村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哪些内容比较适合他们的学习口味,使他们能坐的住?哪种教学方式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效率?这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我来讲,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4 硬件投入的同时注重软件建设和能力建设。考虑与民间力量配套执行项目。硬件建设中,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和农民的接受习惯,不照搬城市的文化系统和设施,避免造成农民的心理落差。 5 应为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乡村文化的建设应该覆盖到中国的每一个村庄,所以不宜通过不可复制的资源密集型投入来加以示范,应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增加受益面,激发农民本身的积极性,促进农民的真正参与,并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6 充分考虑乡村社会的特殊性与各地条件的不同,防止一刀切,可试验试点起步,注意发掘各地本土经验,促进交流。 五、成果的教育及社会效果概要 1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特别是引导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工作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其发展也是在不断摸索中进行的。课题组先后进行了四期集中培训。通过印发学习材料、现场示范、答疑、上机操作严格考勤,由政府对参培训农村给予适当补助等形式,帮助村级操作员掌握远程教育知识,但由于多数操作员接触电脑的机会少,文化水平低,培训过程短,很多操作员的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课题组培训工作人员努力探索创新操作员培训方式,创造性地将繁琐的培训内容制做成软件变成简单易记,便于操作的形式,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在具体培训工作中,为了提高培训效率,课题组培训人员积极探索,将电脑基础知识、接收软件的使用、文件制度导读,日常教学管理,巩固提高五部分做成光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使用接收软件、如何记录等知识。将繁琐的培训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操作员的学习兴趣,缩短了培训时间,提高了远程教育实用效率。 2 是把教育培训活动与农时季节结合起来。各站点充分结合当地群众生产规律和农时季节调整播放内容,适时的到各村播放点为广大群众播放一些春耕生产、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的科技节目。如全镇认真组织实施的小麦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壤有机质的测定,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田间常见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收割后的储存等系列光盘的播放,科学有效地提升的我镇小麦的产量。亩平均增产达到 50 斤以上。 3 是把教育培训活动与增进干群关系结合起来。全镇包村干部充分利用下乡时机宣传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带领群众学习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知识。通过对农村党员的培训,切实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很多党员不仅成带头致富的能手,也成为了政策宣传执行的帮手。在 2007 年师古镇的村组管理体制改革中,行政村从 32 个减少为 13 个,减少比例为 59.37%;村干部从 165 人减少为 66人,减少比例为 60%。如此地精兵简政,却没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农村党员的大力支持与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师古农村综合改革圆满成功作出巨大的贡献。 4 是把教育培训活动与解放思想大讨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转变干部作风等一系列活动,依托远程教育这一平台,广泛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加强基 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和水平。 5 是创新形式。该镇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生产生活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按照因村、因人制宜的原则,通过在各村设立信息发布栏、群众集中的地方粘贴远程教育课程表及科技信息,形成农民点菜,课题组整理,技术员下厨,政府买单监督灵活务实的培训形式,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增强了教学效果。 6 分类指导。针对农民群众的文化层次、知识需求和年龄特点,分门别类地组织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对文化素质较高的,重点进行致富技术和法律政策教育,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对经营能手、致富能手、科技能手,重点开展市场知识培训,为他们提供技术、信息上的方便。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又分为种植班、养殖班、加工班、市场班等 10 多个专业班组。 据统计,自课题开展研究三年以来,有力地推动了镇果业协会、养殖协会的健康发展,共使全镇 60%的农民群众至少掌握了最少一门致富本领,1000 多名群众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发家致富。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共发展水稻制种 3000 亩,鲜黄梨 1500亩,口口脆西瓜 200 亩,季节蔬菜 3000 亩,食用菌 986 万袋,新发展种鸭 80 组,稻鸭 20000 只,商品猪 34500 头,完成抛秧 13200 亩,占水稻总面积的 97%以上。实验研究开展以来,全镇开展大型村组篮球比赛,村部舞蹈培训等文体活动 8 次,举办各种宣传专栏 14 期。镇广播站常年开办一周要闻、法律之窗、农业科技、致富信息、中共党史、家庭与生活等广播栏目。村村通的网络使农民空暇时间也能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村村舞蹈队、篮球队的组建,引导农民走向健康向上的娱乐方式。全镇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 2006 年的 6.86 亿元上升到 2008 年的 11.68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 2006 年的 4227 元蹿升至 2008 年 5038 元。成为了德阳市农村乡镇高速发展的一面旗帜。 总之,通过实验的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其他各项工程也都取得新进展。 六、鉴定组成员名单 序号 鉴定组职务 姓名 职务或职称 工作单位 签名 1 1 组长 罗 涛 德阳市教科所 2 2 成员 刘 川 德阳市教科所 3 3 成员 黄文跃 德阳市教科所 4 4 成员 陈志全 什邡市教科所 5 5 成员 刘龙光 什邡市教科所 6 6 成员 7 7 成员 8 8 成员 9 9 成员 学术秘书 七、会议鉴定意见(正反两方面意见) 鉴定组组长(签字) 八、课题承担单位对专家组鉴定的意见 九、组织鉴定单位意见 该课题开展研究三年来,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依托师古镇政府创建四川省百强乡镇的有利契机,借智什邡市教科所、电教站的理论实践指导,扎实有效地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通过三年的研究,对远程教育的认识更为深入,让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更为广阔。在农村政策法规的宣传,农民计算机上网技术及文字信息处理的掌握,农村实用种养殖技术的推广,农村业余文化的丰富,校园信息资源网等方面的建设上,做出了相应成绩,受到的参培群众的好评,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肯定。整个过程真实有效,同意推荐该课题结题。 十、书面鉴定意见(正反两方面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