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持续竞争优势

上传人:feng****heng 文档编号:15963319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持续竞争优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持续竞争优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持续竞争优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持续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再被看作是短期的 产品开发或战略经营的产物,而被看作是企业能否成为百年老店 的深层次物质和精神运营的产物。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 一过程中,企业的系统创新能力表现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内部能 力的培养和各种外部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关键的因素,企业技术创 新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处理不同创新资产的设立、协调和专业 化分工协作。这种不同不仅存在于专业职能和技术方面,而且存 在于组织文化、管理传统、相对声誉和公司中权利分配等方面 (Ch ristensen, 1995)。因此,协调与整合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系统 是实现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研究 大多数的企业创新需要两种或更多类型资产的有机结合。高 水平的资产间专业化分工协作较之低水平的更能为创新提供广 阔的活动空间,并对技术基础及其组织协调提出更高的要求。通 过利用创新资产和互补性资产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核心能力变 得更加规范,且强化了围绕技术创新有关的适宜条件。因此,企 业应该考虑到企业高层的战略决策能力、中层管理的组织能力、 技术层次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作业层次的制造能力以及市场层 次的营销能力,以组织中的这些创新资产为基础,选择拟作为其 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并确保这些能力分散在组织中以便利用、 保护和进一步开发(Prahalad和Hamel, 1990),从而形成企业的 核心能力。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确立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技 术创新能力基础,并将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归因于核心能力与技 术创新能力的共同作用。企业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组织的异质 性源于资源的不可分割(Penrose, 1959),而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 独特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并使企业收益达到较 高水平。这些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如厂房和资本金;无形资源, 如专利和商标;有关产品和工艺的知识资源,主要存在于个人本 身、文件、计算机或类似的存储和交流媒介中。需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资源都能必然产生企业的竞争优势,因为有些资源可 以或多或少通过在战略要素市场上进行交易而获得。如果许多资 源对于众多成功企业普遍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这些资源至少构成 了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从来都不是充分条件。那些产生企业 超额收益的资源应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仿制性和以低于价 值的价格获取等特征(Ba rney,1986,1991)。技术基础理论为我们确定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究 基础。例如,Adier和Shenbar(1990)从组织能力的角度对技术创 新进行定义,即开发满足现有市场需求新产品的能力、运用合适 的工艺技术制造这些产品的能力、开发和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技术 以满足计划中的未来需要的能力、较强的对竞争者引发的预料之 外的技术活动和不可预测机会的反应能力。在具有不同技术基础 的企业中,创新能力意味着在不同的创新资产类别间、在创新资 产和互补性资产间建立起资产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这种协作超 出了技术创新特定资产的狭小范围,通过动员互补性资产为创新 提供条件,同时也使创新适应于企业内业已存在的操作性资产和 企业外业已存在的互补性资产,如供应者的投入、使用者的知识 等。也有研究者按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功能对创新资 产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四种基本创新资产,即科学研究资产(符合 RD 中的研究)、工艺创新资产、产品创新应用资产(细分为技术和 功能)、美学设计资产。其中后三种是发展中的具体说明和描述 (Christense,1995)。从核心能力的角度来分析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相关 问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核心能力的概念是由 Prahalad 和 Hamel(1990)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 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 派的学识。他们在该定义中强调协调,但却以例证说明能力是企 业用以识别和形成自我特殊技能的功能集合体。而实际上,技术 创新能力并不是企业可以用来生产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一种 资源,而是存在于企业创新资产之上的更具有技术特定性的一种 特殊能力。二、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持续竞争系统交互模型 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体现在它对产品市场和技术 声誉层次上的竞争力所做出的相对贡献,以及企业相对于竞争对 手的技术位势。这表明,为了确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实和潜在 的竞争作用,除了重视企业内部,还要广泛关注企业外部,如产 业走势、技术机会、竞争者动向、消费者需求、规律性措施等, 因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依赖于对产业组织变革的适应性。Lazonick(1992)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产业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 的描述可以证明这一点(如图-1 所示)。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能力理论与经济学理论有着密 切的联系,它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类经济学理论,如进 化经济学、现代产业组织经济学、芝加哥产业经济学、奥地利学 派等。尽管各类经济学在战略规划研究中能够推动有关方面的深 入进行,为战略研究提供语义清晰、表述明确的理论,但它们之 间由于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行重点分析而产生很大的分歧。不 过,与其他经济学派相比,进化经济学对有关企业动态成长的研 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明显地更关心技术变化和技术开发过程 (Dosi, 1988),因此它更适用于理解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的问题。进化论观点认为企业不再是传统理论中的 “完全的理性 决策者”,相反,企业被视为“适应性制度安排”,且由市场力量决 定其形态。这样,市场被看作是一种选择机制,并通过不同的生 存进程确保效率相对较高的企业继续生存。可以用图 -2 来清楚 地显示企业的进化机制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从图-2 可以看出,企业资源、能力以及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使 企业之间相互区别,使其制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获取租金战略。 遗传性表现为企业在技术、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途径依赖性,是一 种管理遗产。同时,技术范式决定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遵循一 定的设计框架。而自然选择表现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兴衰,这 是由于技术创新导致企业技术混乱,引起技术范式的废弃,从而 破坏了企业的能力基础和竞争位势,并产生了新的多样性。企业 的持续竞争优势在进化论中的表现是一种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 之间的均衡。因此,为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调整战略,使其适应新的不可预期的未来事件以降低竞 争风险。打破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间的平衡意味着企业必须拥有 一整套规则和能力,以确保企业遇到不可预期事件时总是具有为 避免走向“能力陷阱”而进行抉择的特权。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 笔者构建了基于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交互模型 (如图-3 所示)。该模型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为战略目标,研究技 术创新能力在动力机制的作用下,组织协调企业资源基础以形成 具有企业特质的创新资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 而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将最终在考虑产业组织环境的情况下为 企业所获得,它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完整的技术创新 能力基础理论框架。该模型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七类:(1)学习能力,是指 企业从外部途径吸纳知识的特殊能力 ;(2)研究开发能力,包括科 学研究能力(即涉及到先于竞争的基础研究和向工艺开发及新产 品应用提供直接投入要素的应用性或产业性研究 )、工艺创新能 力(包括“硬件”工艺创新能力、开发更系统的生产体系能力,近的 和远的后勤保障、质量控制、工厂布局)和产品创新能力(即产品 开发中需要能力,如产品加工制造、器具开发、软件开发等);(3) 生产制造能力,是指把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批 量生产的产品的能力;(4)市场营销能力,是指企业在充分理解用 户需求、竞争态势、成本和收益、创新的可接受性以及企业自身 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对产品的宣传和销售的能力 ;(5)资源配置能 力,是指企业对资金运筹水平、人才管理效果和技术来源的灵活 多样性配置水平;(6)组织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部门协调、组织应 变、组织文化、组织机制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所形成的特定能 力;(7)战略计划能力,是指企业在促进内部创新能力开发与积累 中对外部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三、结束语根据上述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系统交互 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纬度评价的 7个方面可分别进行调查 问卷设计,采用审计指标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通 过数字的量化手段来评估企业的薄弱环节,最重要的还是要针对 具体差距提出改进方案。审计打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指标本身 是经过处理的一个相对百分比,其值一般在1,7之间,然后以 该企业数值与同产业最优企业相比,采用打分卡法评价 ;另一种 是不能量化表示或量化表示过于困难的,采用打分卡方法以企业 现状与同产业最优企业相比。指标评价值都在1,7范围内,最 差的评1 分,最好的评 7分,其他以打分卡上的范围,给出其评 分。笔者曾对 16 家高科技工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较真实地 反映了企业的系统技术创新与竞争力的相关性。此外,该方法可 根据行业的特点调整指标内容,同样适合其它类型的企业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