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

上传人:沙** 文档编号:159246969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研究岩石和土壤的意义,即为什么人们一直在对岩 石和土壤进行研究。因此,用“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故事”这一活动贯穿本课的学习,一方面激 发学生探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它们的故事,认识到岩石、土壤记录了地球 形成和演化的历史,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岩石和土壤并不陌生,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到处都可以找到它们。同时, 学生也知道岩石中会有动植物的痕迹,以及化石的存在。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岩石和土 壤在形成过程中记录下地球形成演化的历史。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对采集来的岩石、 土壤进行简单观察描述后,去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从而认识到岩石和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岩石和土壤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形成过程记录了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历史。 岩石和土壤是地球上重要资源,用途广泛。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岩石和土壤形成的过程及用途。能用班级记录表记录、整理有关岩石和土壤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感悟学习岩石和土壤的意义与价值。科学态度目标发展研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在交流中愿意倾听,积极分享。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难点能通过观察岩石和土壤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教学准备】教师几种岩石和土壤的标本、教学课件。学生自己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一种)【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 5 分钟)1.(课件出示地球图片)问:在地球上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岩石和土壤?(生交流)2.师小结:在地球上到处都能发现岩石和土壤的踪迹,不仅在陆地上有,海底同样有它们的 踪迹。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寻找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聚焦研究目标,明研究主题。二、探索(预设 20 分钟)(一)探究课前学生课前收集的岩石和土壤材料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岩石和土壤1.课前同学收集了一些岩石和土壤,现在请你向组内的同学介绍:你是在什么地方收集的? 它有什么特点?推测它的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生探究观察)2.展示交流。设计意图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让学生对于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有初步的意 识。1(二)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材料准备:弓石燕等化石、魔鬼塔、蕨类植物、鹦鹉螺、土壤形成的文字和图片介绍。1.科学家也一直在对岩石和土壤进行研究,他们有哪些收获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资料,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资料,圈出你感兴趣的内容,组内交流,从这些资料中你找到了岩石和土壤背 后的哪些故事?见附件:弓石燕等化石、弓石燕、魔鬼塔、蕨类植物、鹦鹉螺、土壤形成的文字和图片介绍 以及一些相关视频。2.学生阅读交流。研讨(预设 10 分钟)1.学生交流研讨: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师选择性板书记录)2.提问:除了老师提供的这些资料外,你平时还了解到了哪些岩石和土壤的故事?(学生交 流)3.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岩石和土壤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生概括(预设:记录了地球形成及演变的历史)(板书)4.小结:正是因为土壤和岩石有着这样特殊的作用,所以我们人类才一直不断的在研究他们。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研究岩石和土壤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拓展:调查当地的岩石和土壤(预设 5 分钟)1.学了这节课以后 , 我们再去观察周围的岩石和土壤会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呢?课后了解当 地岩石和土壤。(教师可以事先进行材料收集)【作业设计】1岩石和土壤在( C )可以找到。A陆地上 B海底 C以上均可2.喜马拉雅山上发现鹦鹉螺化石,告诉我们那里在亿万年前曾经是( B)。A高山 B海洋 C陆地3.形成 12 厘米厚的土壤,大致需要( A)的时间。A.几万年 B.几百年 C.几十年【教学后记】附:学生学习材料弓石燕化石:弓石燕的外贝体为横方形,向左右延伸时,逐渐收缩上翘开张,壳面具有粗强 的放射状褶线,像弓箭,也像燕翼,所以叫弓石燕。据考证,这些“贝壳”就是距今3、4 亿年前 的介壳类腕足动物弓石燕,又叫中华弓石燕。弓石燕出现于 4.4 亿年前的志留纪,到了 4.05 亿年 前的泥盆纪发展迅速,种类繁多,而此时,鱼类才开始出现,至于恐龙,那是 1.5 亿年后的事情 了。在绵阳江油北部山区,一些山体塌方的地方出现了很多弓石燕的化石。木化石:木化石是最少上亿年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木质部分被地下水中的 SiO (二氧 化硅)交换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颜色为土黄、淡黄、黄褐、红褐、 灰白、灰黑等,抛光面可具玻璃光泽,不透明或微透明,因部分木化石的质地呈现玉石质感,又 称硅化木或树化玉。硅化木是上亿年前的树木因种种原因被埋入地下,在地层中,树干周围的化 学物质如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内部,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成 分,保留了树木的形态,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植物化石。魔鬼塔:怀俄明州东北角的克鲁克县,一片几乎平坦的土地上,矗立一块巨石。印地安人的 圣地,美国第一个国家纪念地魔鬼塔,高度有 264 米。它是花岗岩的结构的火山颈地形,早 期是一座火山,后来周遭的山壁被侵蚀掉了,只留下坚硬的玄武岩火山颈。科学家通过其岩石内2的化学元素,确定它形成于五、六千万年以前,是地心的岩浆上涌到地表,没有喷出去,冷却下 来成为坚硬的火成岩 。历经千百万年的风吹雨打,无数次的地层变动和岩浆推挤,周围柔软的沉 积岩被风化雨蚀而逐步消失,只留下坚硬的火成岩成了魔鬼塔 。蕨类植物化石:到了泥盆纪晚期,大气中的含氧量已达到现在的约 10%,地球的外层已有了 一层臭氧层,可以阻挡紫外线的直接辐射,这些条件都对生物的陆地生活极为有利。这时,在植 物界中由裸蕨植物的某些类型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根、茎、叶分化的蕨类植物,在随后的石炭纪和 二叠纪早期大量的发育,十分兴旺,个体常常是木本大树,构成了当时独特的蕨类植物森林。所 以这一时期也称为蕨类植物时代。到了距今 3.5 亿年-2.25 亿年的石炭纪、二叠纪,挱椤与其他 高大的木本蕨类植物如芦木、鳞木、封印木等一起组成了当时地球上繁盛的陆地森林。到了古生 代末期,由于地壳的运动,造成了世界性的气候变化,性喜湿热的蕨类植物走向了衰退,许多高 大的乔木完全灭绝了。地球历史上的“蕨类植物时代”也随之结束,它们被深埋在地下其中的一 部分变成了化石。在远古时代的很多生物也和蕨类植物一样以化石的形态保存至今。鹦鹉螺化石:鹦鹉螺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是极其珍贵的观赏贝类,因贝壳表面有赤橙色火焰 状斑纹,酷似鹦鹉而得名。通常栖息在深海底层,主要以蟹类、虾类和海胆等为食。最早发现于 寒武纪晚期,奥陶纪最盛,种类繁多,分布极广,此后逐渐衰退。世界上只存鹦鹉螺一个属三个 种。鹦鹉螺化石是鹦鹉螺死后的残骸留在岩石上,在经过数以万亿计后所形成的一种化石。科学 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鹦鹉螺的化石。土壤的形成:土壤是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复杂过程,形 成 1 厘米厚的土壤层大约需要 500 年的时间,地球上土壤层的平均厚度大约是 5 米,形成需要大 致 25 万年的时间。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材简析】岩石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多种多样。本课引导学生重点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三种 岩石,从肉眼的初步观察到使用工具的细致观察,让学生不但知道三种岩石各自的特征,更重要 的是学会观察岩石的视角与方法。学生主要借助比较的方法认识三种岩石是否有纹理、分层、是 否有斑点、小孔、光滑、粗糙程度、光泽、硬度、岩石成分的颗粒大小、成分是否单一等特征, 同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知道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科学的方法。【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研究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意义。对于岩石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兴 趣。“花岗岩、砂岩、大理岩”这三种岩石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区分这三种岩石对于学生来说十 分轻松,但在生活对岩石无意识的观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特征认识。四年级的学生对观察物体已掌握了一些方法,可作为本节课观察岩石的基础, 但对岩石观察 还有一些独特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但这正是本节课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是本 节课的重点。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特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更 重要的是学会用科学家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岩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会用感官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会使用简单工具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更细致的观察。会用科学词汇描述、记录岩石的特征。科学态度目标积极参加观察岩石特征的探究活动,保持对岩石的研究兴趣。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3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难点学生对于岩石光泽的判断【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1 个放大镜、1 个手电筒、1 枚钢钉、1 把铜钥匙、活动记录手册,(以小组为单元,材 料充足,可 2 人一组)。【教学过程】一、聚焦:种类繁多的岩石(预设 5 分钟)材料准备:ppt3 种岩石图片、三种岩石。1.分发岩石。大家认识这三块岩石吗?2.区分三种岩石“花岗岩、大理岩、砂岩”。(学生知道三种岩石的名称并能区分)3.揭示课题: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板书)4.大家来说说看,这三种岩石各有怎样的特征呢?(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看、摸等方式观察 “颜色和光滑度”)5.请两位同学上展台,各介绍一种岩石。二、探索:像科学家一样观察岩石(预设 18 分钟)观察三种常见的岩石标本材料准备:实验记录单。大家的观察非常细致,但是科学家在观察研究岩石的时候更加细致,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还 从哪些方面观察岩石的呢?2.出示活动单,明确观察方向。(用铅笔记录,方便涂改)。3.大家知道怎样去观察吗?由于本课观察内容较多,并且很多实验需要指导,所以将主要的观察内容重点放在“有无层 理、气孔、斑点、条纹、软硬、组成的颗粒大小”出示观察记录表。名称花岗岩砂岩大理岩有无层理、气孔、斑 点、条纹组成岩石的颗粒大小 软硬(二)更细致地观察岩石标本材料准备:1 枚钢钉、1 把铜钥匙。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观察岩石的。依次提供“有斑点的岩石”、“有小孔的岩石”、“有条纹的岩石”、“有层次的岩石”四副图片 让学生观察比较,并提问:“你知道有条纹是什么意思吗?有层次是什么意思?”(学生说不出, 老师给予解释)引导学生对照参照物来细致观察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的相关特征,及时记录。岩石是由非常多的颗粒组合而成的,这些颗粒大小是怎样的?Ppt 微课展示(颗粒细密的岩石、颗粒粗疏的岩石、颗粒粗大的岩石)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4.岩石的硬度该如何判断?用微课演示刻划:软:用指甲刻画出痕迹;较软:不能用指甲刻画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刻画出痕迹(微课中准备了三种硬度岩石的展 示,在总结判断硬度方法时,可让学生推测“较软”的标准);较硬:不能用铜钥匙刻画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画出痕迹;4硬:用铜钥匙和小刀都不能刻画出痕迹。5.学生总结方法,老师用板书“导图”的方式总结软硬标准,便于学生实验。6.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学生进行观察记录。三、研讨:观察发现(预设 10 分钟)学生反馈交流:学生在展台下展示记录单汇报,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归纳总结“花岗岩、大理岩、砂岩”三种岩石各自的特征,师板书总结特征。 提问:我们如何观察、描述一种未知的岩石?(预设:学生能说出课中提到的各种所需观察的特征以及与之对应的方法,如果学生能说出更多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予以肯定)拓展:观察岩石的光泽和组成岩石的内部物质(预设 7 分钟)1.科学家们有时也会对岩石的光泽进行观察,微课展示“光泽度的观察及光泽度标准”。(如 果时间充裕可让学生进行观察)2.我们对岩石的外部特征进行了观察,那不同岩石内部的物质是否一样呢,该怎样观察?通 过视频微课对操作进行演示。(如果时间充裕,学生进行观察)【作业设计】1.用铜钥匙刻划岩石,不能刻画出痕迹,但用钢钉可以划出划痕,我们可以判断岩石的硬度 为( C )。A.软 B.较软 C.较硬2.有一种岩石,由白色、黑色和黄色三种颗粒组成,比较硬,你判断是( C )。A.砂岩 B.大理岩 C.花岗岩【教学后记】3.岩石的组成【教材简析】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集合体。这节课学生将从岩石组成的角度加深对 岩石的认识。通过对花岗岩的组成成分的观察,引出了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进而通过对 其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的观察、比较与描述,知道了三种矿物的特性,初步学会岩石矿物 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并能简单进行记录的能力的建立,是在学生掌握了石英、长石、云母三种 矿物特征的信息,并对三种矿物特征对比、归纳中实现的。【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岩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 三种岩石进行了细致观察,知道了其各自的特征。他们知道一些观察岩石需要的特殊观察方法: 用放大镜观察、手电光的反光程度、划刻表面硬度。与此同时对于学生而言,矿物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各种矿物,也听说过常见矿物的名称。但是,他们并不了解矿物 是岩石的组成部分,也没有对矿物进行过观察。本节课中,学生将借用前面岩石观察的方法,对 花岗岩的三种组成矿物进行反复的探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它的外 表颜色更可靠。5科学探究目标会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组成。能够用科学方法观察矿物的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特征。能用科学词汇描述矿物的特征,并能够做好记录。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矿物和岩石是组成地壳的重要物质,与人类关系密切。认识到矿产资源是大自然留给我们人类的宝贵资源。【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用科学方法观察矿物的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特征,并能够用科学词汇描述 矿物的特征做好记录。难点能够用科学方法观察矿物的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特征,并能够用科学词汇描述 矿物的特征做好记录。【教学准备】教师一段音频(可在计算机上播放)、教学课件。学生花岗岩、石英、长石、云母等常见岩石和矿物标本或图文资料。 放大镜,白色的无釉 瓷板,手电筒,金属,丝绸,泥土,实验记录单(以小组为单元,材料充足,可 2 人一组)。【教学过程】一、聚焦:岩石与矿物的关系(预设 3 分钟)材料准备:四张照片。上节课,我们对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有些岩石由多 种矿物组成,有些仅由一种矿物组成。PPT 展示四张不同矿物图片,帮助学生区分矿物与岩石的区别。老师明确,岩石是由一种或 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集合体。(预设:通过这个展示学生明确岩石与矿物的关系)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中的花岗岩是什么组成的?这些成分是什么?(板书:岩 石的组成,)二、探索:花岗岩成分组成(预设 25 分钟)观察花岗岩的组成(5 分钟)材料准备:每组 2 把放大镜、1 块花岗岩、学生气泡图。出示花岗岩,提问:组成花岗岩有几种颗粒,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教师引入对矿物颗粒的 科学观察。(提示学生多注意观察花岗岩的断面。引导学生细致观察)2.学生相互合作,先用肉眼观察,再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交流后出示“花岗岩组成”的图 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上台来说一说看到的矿物情况。3.出示图表,明确活动要求。组内合作,依次观察并记录三种不同颗粒在颜色、形状、光泽 等特性方面的不同。观察三种矿物的特征(20 分钟)颜色与条痕颜色的观察材料准备:云母、长石、石英、白瓷版、实验记录单。1.在发现三种不同颗粒在颜色、形状、光泽等特性方面的不同的基础上,然后,提出问题: “我们该如何像科学家一样对这些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进行观察呢,下面老师带来了三块已经贴 好标签的矿石,让我们想想应该怎么样去观察他们呢?”(预测学生会说出观察颜色、硬度、光泽 等)2.归纳整理,提出科学家是如何观察矿物的颜色,引入对矿物条痕观察的方法。3.微课视频介绍矿物的颜色和条痕的观察方法。4.提问,对条痕观察的注意点。5.给出已贴上标签备注为“矿物一、矿物二、矿物三”的“云母、长石、石英”三种矿物。6学生用肉眼观察三种矿物的颜色,用摩擦无釉白瓷的方法分别观察三种矿物的条痕颜色。板书记 录学生观察到的结果。6.汇报交流:这些条痕的颜色与矿物外表的颜色一致吗?矿物条痕的颜色和矿物表面的颜色 相比,谁是矿物的本来颜色呢?为什么?(通过指导性说明,最终让学生理解鉴别矿物时,条痕 比颜色更加可靠。)光泽与透明度的观察材料准备:三种矿石以及他们的小薄碎片、手电筒、金属、丝绸、泥土、玻璃、蜡烛、实验 记录单。除了颜色,科学家还会通过观察矿物的小薄片来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微课介绍矿物的透明度的观察和对矿物光泽的观察。讲解观察透明度的注意点和观察矿物光泽的注意点。出示三种矿物薄片,尝试用它观察书本上的文字,确认透明度的区分。出示金属、玻璃、泥土、丝绸、蜡烛,观察它们的反光情况,并按反光强弱排列。观察三种 矿物的光泽,看看它们的光泽跟桌上什么光泽比较接近,进行记录。给出已贴上标签备注为“矿物一、矿物二、矿物三”的“云母、长石、石英”三种矿物。尝 试用它观察书本上的文字,确认透明度的区分。观察三种矿物的光泽,看看它们的光泽跟桌上什 么光泽比较接近,进行记录。板书记录:学生观察到的结果。汇报交流:这三种矿物的各自特点归纳与三张矿物资料卡(云母、石英、长石)比较,判断 这三种矿物分别是哪种矿物。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10 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运用什么方法对矿物进行研究?2.组成花岗岩的三种矿物居于什么特点?3.小结: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 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花岗石就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的。4.提问:岩石与矿物有什么相同与不同?5.展示更多矿物的资料,简单介绍矿物的特点。拓展:(预设 2 分钟)对自己生活附近进行一次矿物收集活动,试着收集和制作岩石矿物标本。(预设:学生阅读教材的“提示”,并鼓励学生努力按照提示的要求去做,为下节课制作岩石 和矿物标本做好准备。)2.小结: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它的外 表颜色更 可靠。【作业设计】1.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云母是( A )。A.片状或鳞片状 B.柱状 C.六角柱状2.判断题( )1. 矿物的颜色、条痕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 )2.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边缘是否能看见其他物体,来衡量矿物的透明度。 ( )3. 矿物表面的反光形成了光泽。( )4. 石英具有多种色彩,条痕却都是白色或近乎白色的。矿石颜色与条痕记录表矿石一矿石二矿石三颜色条痕颜色7花岗岩组成颗粒观察记录表颗粒 1颜色你 猜 测 与 哪 种 矿物接近(1 石英、2云母、3 长石)矿物观察记录表颗粒 2颗粒 3 矿物一矿物二矿物三光泽( 选择与以下材料接近 的光泽: 1. 金属 2. 玻 璃 3. 蜡烛 4. 丝绸 5. 泥土)透明度(选择对用的透明度: A 透明、B 半透明 、C 不透明)【教学后记】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教材简析】岩石和土壤不仅是组成地球外壳的重要物质,而且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与人类 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圈层。本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学生运用前几课的学习所得,通过进一步查 阅图鉴,来亲自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通过制作标本活动,学生既学会了制作方法,又增强了识 别岩石和矿物的本领与兴趣,加深对岩石和矿物特性的认知。【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并且也掌握了一些观察岩石的 视角与方法,从肉眼的初步观察到使用工具的细致观察等。第三课的学习中,学生也了解到岩石 是由矿物组成的,通过对花岗岩的组成成分的观察,引出了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进而通 过对其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的观察、比较与描述,知道了三种矿物的特性,初步学会了观 察方法,对矿物的观察、特性的描述始终与观察岩石的组成活动相伴而行。本节课是引导学生综 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以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形式,借助图鉴对更多的岩石和矿物进行识别。 学生在识别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会制作标本的方法,还增强了识别岩石和矿物的本领与 兴趣,加深对岩石和矿物特性的认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岩石和矿物的不同特征是识别它们的依据。8科学探究目标能够用采集来的岩石和矿物制作标本。能够对照标本图鉴,根据岩石矿物的特征识别采集到的标本。科学态度目标:体会到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乐趣。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岩石矿物标本的制作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对采集来的岩石和矿物进行标本制作。难点对照标本图鉴,对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进行识别。【教学准备】学生每个组两块岩石、带盖纸盒、标签纸、标本图鉴、观察岩石各各种工具(小刀、铜钥 匙、放大镜等)教师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图。【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制作标本的意义,初步了解制作步骤。(预设 5 分钟)材料准备:图片和视频、书本1.出示一些标本图片,学生欣赏。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和感知标本。2.视频讲解制作标本的意义。(视频内容:标本是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经过各种处理, 令之可以长久保存,并尽量保持原貌,藉以提供作为展览、示范、教育、鉴定、考证及其它各种 研究之用。)设计意图了解标本制作的意义。3.岩石和矿物也可以做成标本,你们想试一试吗?揭示课题: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板书: 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探索一:识别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预设 15 分钟)材料准备:标本图鉴、每个组三块岩石或者矿物(花岗岩、铁矿石、任选一种)、观察工具 (电筒、放大镜、瓷板、铜钥匙、钢钉、磁铁等)、记录单。1.如果要制作一个岩石或者矿物的标本,我们要怎么做?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前概念。2.自学书本上标本制作的过程(P50-51)。师:你觉得最关键的是哪一步(预设:识别和鉴定 岩石矿物)。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重难点识别和鉴定岩石矿物进行重点突破解决。3.怎么识别和鉴定岩石或者矿物标本?(预设:用放大镜观察颜色和颗粒、用铜钥匙、钢钉、 指甲来测试硬度,用瓷板来观察条痕颜色等等。)设计意图将前几节课学习到的观察方法在这节课进行综合运用。4.分组学习标本图鉴。师:掌握了观察岩石的方法,我们还需要借助标本图鉴来进行识别, 老师这里给每个组准备了一份标本图鉴,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份图鉴上有多少种岩石或者矿物,可 以提供给我们哪些信息呢?(预设:有 XXX 岩石,描述了岩石或者矿物的特征、作用。)设计意图资料的阅读和利用也是科学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呢?学生 需要对老师提供的资料先进行理解和解读。5.分组领取材料,对岩石和矿物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岩石矿物特征记录下来,对照标本 图鉴,识别是哪种岩石矿物。6.交流研讨,生上台展示:三块岩石矿物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认为,讲讲理由。三、探索二:制作岩石或者矿物标本(预设 10 分钟)材料准备:标本盒、标签贴。1.识别出了岩石和矿物,我们就要进行标本的制作了。92.教师结合 PPT 巩固讲解制作过程:第一步:准备制作岩石标本的材料(标本盒、标签纸、毛巾等)。(教师追问:毛巾做什么用的?为什么在放入之前,要擦拭或者清洗干净?)第二步:给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编号。可以标出采集的地点,比如在洛阳采集到的样品,就 可以依次编号为 LY-001、LY-002即可,也可以简单的按照序号来编号。(教师追问:为什么 要进行编号?)(预设:方便自己的整理和大家之间的交流。)第三步:识别采集的岩石和矿物。对照标本图鉴,根据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的特征进行识别。 第四步:为岩石和矿物添加标签。标签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编号、名称、采集地、采集人、采集日期,做好的标签对应岩石、矿物放好。(师补充:如果想要知道详细信息,可以制作一张矿 物说明卡,折起来压在盒子底部。)第五步:将岩石和矿物按照编号顺序放置在小盒的格内,标签对应放好。3.学生分组活动,制作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在制作过程中,将自己归纳出的制作岩石和矿物 标本的方法与步骤,填写在活动手册中。四、研讨(预设 8 分钟)1.展示所有小组制作的标本盒。回顾制作标本的方法。师:你能说一说刚刚你是怎么制作岩 石和矿物标本的吗?你有什么经验和我们大家分享?或者有什么需要提醒我们的?2.体会制作标本的意义。制作完标本后,你对研究岩石和矿物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3.如何才能更好地制作一个精美岩石、矿物标本?五、拓展:充实标本盒(预设 2 分钟)如果在野外,碰到不熟悉的岩石,你会怎么做?(预设:平时我们要注意观察周边的岩石和 矿物,遇到认为有搜集价值的岩石和矿物,都可按照今天学习的方法做成标本,不断充实标本盒, 增强识别的本领。)【作业设计】1.在制作岩石或者矿物的标本时,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 B )。A.给岩石或者矿物编号 B.识别岩石或者矿物C.将岩石或者矿物放置在小盒内2.为岩石或者矿物添加标签时,需要包含的信息是( A )。A.编号、名称、采集地、采集人、采集日期B.编号、名称、采集地 C.采集人、采集日期3.颜色灰白,硬度不大,与稀盐酸有剧烈的化学反应,这种岩石有可能是( C )。A.页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教学后记】5.岩石、沙和黏土【教材简析】第五课作为岩石与土壤单元中的过渡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充分观察了解岩 石、矿物的特征之后,从本课开始对土壤的各方面特征进行观察研究,将岩石和土壤建立关联, 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土壤是岩石风化而成的。教材通过岩石、沙、黏土的发现地的观察,以及对 它们特征的观察、比较,知道了岩石、沙、黏土所处的环境不同,在颜色、颗粒大小、气味、黏 性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 知识概念的连贯性、整体性。【学情分析】10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岩石和矿物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而且学生对岩石、 沙、黏土三种物质并不陌生,但是不清楚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不知道沙、黏土是由岩石变化 而来,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将岩石、沙和黏土放在一起,利用感官、借助工具去观察岩石、沙和 黏土的异同,感知物质形态的变化,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 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让学生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从中发现三者之间的关 联,逐步建构起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这一科学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 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知识概念的连贯性、整体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科学态度目标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难点初步建立岩石破碎形成沙和黏土的认识,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单、教学课件。学生岩石、沙和黏土的标本,白纸,浅盘,放大镜、湿巾。【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 2 分钟)PPT 出示岩石、沙、黏土图片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 颗粒、沙和黏土。思考:我们能在哪些地方找到岩石、沙和黏土?思考:岩石、沙和黏土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岩石、沙和黏土(板书)二、探索: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预设 30 分钟)探索一:归纳岩石、沙和黏土的发现地(预设 3 分钟)1.交流: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岩石、沙和黏土,其余组进行补充。2.PPT 出示一些典型的图片(预设:山边、海边、河边、田野、沙漠)。3.小结:自然界中岩石、沙、黏土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二)探索二: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预设 27 分钟)材料准备:岩石、沙和黏土、白纸、浅盘、放大镜、湿巾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岩石、沙和黏土?(预设 3 分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观察需要调动各种感官:眼看、鼻闻(强调扇闻的方法)、手摸, 还可以借助工具放大镜。)活动一:观察干燥的岩石、沙和黏土(预设 12 分钟)1.明确观察要求和方法,微课演示实验方法:眼看: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鼻闻:分别闻一闻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手摸: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112.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岩石 沙黏土看特征 闻捻3.全班交流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指导学生用“粗糙、细腻、颗粒较大、颗粒较小”等 词语进行描述)4.小结:岩石:粗糙,颗粒大。沙:粗糙,颗粒较大黏土:细腻,颗粒很小活动二:观察潮湿的沙和黏土(预设 12 分钟)我们对岩石、沙和黏土已经有所了解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一次,思考如果用水润湿沙和 黏土,哪个能团成小球,并说说你的理由。(预设:黏土颗粒小能团成小球,沙颗粒大不能团成小 球)2.明确观察要求和方法,微课演示实验方法:分别用药匙取适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用滴管滴少量水润湿,试着团成小球,观察现象。 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过一会儿,把白纸竖起抖一抖,观察痕迹。3.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岩石 沙黏土特征团球涂痕全班交流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预设:黏土容易团成小球,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的痕迹一直在,沙干燥后掉落下来, 痕迹不明显)5.提问:为什么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容易团成小球?(引导学生从颗粒大小、颗粒间隙 回答)预设:黏土颗粒小,颗粒间隙小,容易团成小球;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不容易团成小 球。5.追问:如果是颗粒更大的岩石容易团成小球吗?颗粒更小的物质容易团成小球吗?并说说 推测的理由。(引导学生从颗粒间隙大小回答)6.提问:为什么黏土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而沙则容易掉落下来。这说明什么?(预设:黏土颗粒间隙很小,黏性大,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沙颗粒间隙大,没有黏性,不 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小结: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没有黏性;黏土:颗粒很小,颗粒间隙小,黏性大。研讨:(预设 8 分钟)1.思考:大自然中的沙是怎么来的呢?预设:沙颗粒较大,是由颗粒更大的物质(岩石)碎裂而来。思考:如果沙碎裂成更小的颗粒,会变成什么呢?(黏土)3.PPT 出示多张岩石图片推测大自然中岩石会如何变化?小结:岩石风化碎裂成沙,继续风化变成黏土(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作业设计】1.以下三种物质中,容易团成小球的是( C )。A.岩石 B.沙 C.黏土122.以下三种物质在做团球实验时,颗粒间隙最大的是( A )。 A.岩石 B.沙 C.黏土3.涂痕干燥后,痕迹最明显的是( C )。A.岩石 B.沙 C.黏土【教学后记】6.观察土壤【教材简析】岩石与土壤是地壳表面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主要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分别从土壤的组成、 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教材首先指 导学生对土壤里面有什么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接着是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 为土壤分类做铺垫;最后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到土壤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会分出不同的层次, 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基。【学情分析】土壤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观察 土壤,对土壤的 组成及基本特征并不了解。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由 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的成分,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定相关的知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难点用沉积实验了解土壤成分,感知土壤颗粒大小沉积顺序。【教学准备】教师一段音频(可在计算机上播放)、干燥土壤、教学课件。学生一份新鲜土壤、白纸、镊子、盘子、牙签、放大镜、玻璃杯、搅拌棒、水【教学过程】一、聚焦:土壤中有什么(预设 2 分钟)材料准备:幻灯片出示 PPT1,明确任务:今天我们来观察土壤。出示 PPT2,提问:我们吃的食物都来自于土壤中生长的植物,那么土壤中有什么呢?学生猜测。(板书学生猜测)二、探索:观察土壤中有什么(预设 7 分钟)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材料准备:每组 1 份新鲜土壤、1 张白纸、牙签、放大镜、学生活动单131.明确活动: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2.出示 PPT3,明确实验方法:(1)幻灯片出示实验材料。(2)师生交流观察方法(3)明确活动: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闻;注意提示用手卫生。(4)出示 PPT5,明确记录内容。活动一: 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方法 我们的发现看闻3.学生活动(3 分钟)。4.全班研讨:新鲜土壤中有什么?(板书记录学生发现与学生猜测形成对比)(二)观察干燥土壤(18 分钟)材料准备:每组 1 份干燥土壤、1 张白纸、牙签、放大镜、活动记录单提问:刚刚新鲜土壤中有这么多发现,你们觉得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预设:小石子、沙子、黏土等)2.出示 PPT5,引出活动: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的颗粒物,我们再来观察一份干燥的土壤? 看看这些颗粒物具体有什么不同。3.出示 PPT6明确实验方法与要求:(1)用镊子挑出不同种类的颗粒物。(2)同类型的颗粒物数量不需要太多!(3)将你所挑出的颗粒物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4)用刻度尺来量一量这些颗粒物的大小。4.出示 PPT6明确记录内容活动二:观察干燥土壤方法 我们的发现摸、捻颗粒物 大 小排队 (双面胶黏贴)5.学生更换材料,开展活动。6.研讨:(1)干燥的土壤你有什么发现呢?(2)这些颗粒物大小有何不同。(3)出示 PPT7,认识判断不同颗粒物的标准。(三)土壤沉积实验(10 分钟)材料准备:每组 1 份干燥土壤、烧杯、水、搅拌棒、学生活动单1.提问:土壤中还有什么呢?如果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会怎样?2.学生猜测。3.出示 PPT8,播放微课视频,明确实验方法。4.出示 PPT10,学生活动,完成记录。活动三:土壤沉积实验方法 我们的发现倒入水中5.出示 PPT11,研讨:(1)放入水中后你有什么发现?(2)出示 PPT12出示土壤沉积实验图,让学生观察并交流。(分层,为什么会有分层,最 上面的是什么?)14四、拓展提升(预设 3 分钟)1.出示 PPT13提问:那些植物生长的特别好的土壤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呢? 全班交流.【作业设计】1.动植物残体在土壤中腐烂后,形成了( C )。A.盐分 B.黏土 C.腐殖质2.干土壤放入水中冒泡,说明土壤含有( A )。A.空气 B.黏土 C.腐殖质3.土壤在水中搅拌沉淀后,最大的颗粒( C )。A.沉在最上面 B.沉在中间 C.沉在最下面【教学后记】7.比较不同的土壤【教材简析】土壤有不同的类型。本课将引导学生,从土壤质地即土壤颗粒组成比例的角度,认识三种不 同类型的土壤: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眼看、手摸和做对比实 验的方式来认识三种不同土壤在颗粒大小,黏性以及渗水性三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对三种土壤特 点的认识,来分析出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土壤的成分以及部分成分的特点。他们知道土壤由哪 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的成分,并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那土壤又有哪些类型?这些不同类 型的土壤分别有怎样的特点?不同类型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呢?这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 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种土壤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借此进一步培养 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这将为学生建构关于土壤的 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奠定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能够观察、描述、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需求都来源于土壤。【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认识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土壤的特性。难点能仔细观察并记录土壤的特性,并分析出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15【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一套土壤样品(沙质土标记为 1 号,黏土标记为 2 号,壤土标记为 3 号)、白纸、放大 镜、过滤杯、烧杯、水、纱布、湿巾、记录单(以小组为单元,材料充足,可 2 人一组)。【教学过程】一、聚焦:初步了解土壤有不同类型。(预设 5 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土壤的成分,土壤里有什么?出示图片,引发思考。课件出示三张不同土壤的照片,提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教 师指出: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含量的不同,自然界中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土壤。明确本节课任务: 今天我们就来比较这三种土壤有哪些不同?揭示课题:比较不同的土壤(板书)二、探索:比较三种不同的土壤(预设 25 分钟)比较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及黏性。材料准备:每组一套土壤样品(沙质土标记为 1 号,黏土标记为 2 号,壤土标记为 3 号)、 放大镜、水、滴管、小勺、湿巾、记录单1.出示三种土壤,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要强化感官观察方法的指导:眼看,看不清的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鼻闻, 扇闻的方式;手摸、捻,注重手指的体会,还可以用小勺挖取部分土壤至手心再滴几滴水,用团 揉土壤的方法比较土壤的黏性。2.出示记录单,明确观察要求:(1)用多种感官仔细观察并记录;(2)注意实验卫生,不能用嘴尝;(3)实验完成后,用湿巾擦干净手。3.组内合作,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并记录三种土壤的特点。我的观察记录(一)1 号土壤 2 号土壤 3 号土壤观察到的现象黏性(注意:“黏性”可以用好、差、一般描述)4.汇报交流:通过观察比较得出三种土壤的各自特点, 1 号土壤的颗粒粗糙、含沙量最多, 黏性最差;2 号土壤的颗粒细腻、含沙量最少,黏性最好;3 号土壤的含沙量居中,黏性较好。(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材料准备:每组一套等量土壤样品、湿巾、过滤杯、塑料杯、纱布、烧杯、水1.师出示过滤杯,学生观察其特点。师提问:如果把土壤倒在这个杯子中,再倒水进去,会 出现什么现象呢?(预设:水会从杯子里流下去)师追问:三种土壤渗水的情况一样吗?学生猜测并说明猜测理由。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提问: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比较它们的渗水性?师生交流确定实验方法并引导学生要关注实验的公平性。(三种土壤要等量,同时缓慢倒入等 量的水,)。3.微课展示比较土壤渗水性的方法。(注意:土壤要压实,水不能满到过滤杯外。)4.学生实验观察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情况并填写实验记录单。16我的观察记录(二) 1 号土壤渗水性2 号土壤 3 号土壤5.研讨交流:1 号土壤渗水速度快,杯中接的水最多;2 号土壤渗水速度慢,杯中接的水最少; 3 号土壤渗水速度一般。小组讨论并思考:为什么 1 号土壤渗水速度最快、2 号土壤渗水速度最慢?(预设:1 号土壤颗粒大、含沙量多、间隙大,2 号土壤颗粒细腻、含沙量少、间隙小)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10 分钟)学生归纳三种土壤的特点。小结并出示三种土壤的饼状图。1 号土壤颗粒粗糙,含沙量多,黏性差,渗水速度快,透气性好,称之为沙质土。2 号土壤颗粒细腻,含沙量少,黏性好,渗水速度慢,透气性差,称之为黏质土。3 号土壤含沙量居中,黏性好,通气,透水,适宜作物生长,称之为壤土。提问:土壤的这些特点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举例说说三种土壤分别适合哪一类植物 生长?适宜生长在沙质土中的植物:西瓜、花生、土豆、萝卜等。适宜生长在黏质土中的植物:水稻、芦苇、莲等。大多数植物适宜生长在壤土中:玉米、小麦、高粱、西红柿等。小结:由于土壤的质地不同,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四、拓展1.思考:自己家菜园、花园里的土壤是什么土壤?水稻田里的土壤又是什么土壤?2.课后观察学校、家周边的土壤类型。【作业设计】1.在观察土壤实验中,我们发现( A )的颗粒比较粗糙。A.沙质土 B.黏质土 C.壤土2.在比较土壤的渗水性实验中,下面哪个做法是正确的?( C )。A.土壤要等量,加的水量不用一样多B.土壤不用等量,加的水量要一样多C.土壤和加的水量都要一样多3.水稻喜欢水量充足、有黏性的土壤,适合种植在( B )中;西瓜耐旱、不喜湿,最适宜 种植在( A )中。A.沙质土 B.黏质土 C.壤土【教学后记】8.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材简析】在前面几课中,教材介绍了一些关于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知识,本课在此基础上对之前所学 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对岩石和土壤的用途进行了解,发展学生爱护自然17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与自觉。【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岩石、矿物和土壤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 和用途还不是特别了解。本课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用途,并指导学生 认识它们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建立起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岩石和土壤的特性决定了他们的用途。岩石和土壤在生产和生活种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土壤。岩石和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和利用。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不可再生。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调查、阅读资料等形式,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用途。通过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了解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岩石、矿物和土壤等方面的行 为。能够基于调查的情况撰写调查报告。科学态度目标关注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岩石、矿物和土壤等方面的种种行为,树立保护、合理利用岩 石、矿物和土壤的意识与自觉。乐于在课外继续从事有关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探究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具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愿意采用行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教学重难点】重点整理岩石、矿物和土壤的作用。难点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准备】教师岩石、矿物图片文字资料,班级记录单,“我和土壤”的游戏视频,教学课件。学生岩石、矿物卡片、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 6 分钟)材料准备:班级记录单教师提问: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大家对岩石、矿物和土壤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自由说一说。3.出示班级记录单,提问:岩石和土壤都是我们地球上的重要资源,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 系呢?岩石和土壤又由哪些物质组成呢?4.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学习单,讲解:岩石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会变成土壤,我们把这个 过程称之为风化。呢?出示课题岩石、土壤和我们。二、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