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宏观政策 分析,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年份 CPI GDP,20世纪80年代以前,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中国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1.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财政政策主要 通过税收、政府购买、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 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贷款 利率政策 汇率政策,2.1984年实行中央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 和执行货币政策1994年我国正式提出“货币政策”概念。此前的货币政策 是由信贷管理手段折算而成。,1978-2011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相应的宏观政策,1978-1987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 1988-1992 紧缩的财政政策 1993-1996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1998-2004 积极的财政政策 2004-2008 稳健的财政政策 2008-2011 积极财政政策,下面以财政政策为主线介绍我国各个阶段具体的宏观政策,1.1978-1988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 确保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基本平衡 2.1989-1997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3.1997-2007 稳健的货币政策 4.2007.6-2008.6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5.2008年下半年以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 针对性和灵活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摘至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宏观政策一览表,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之一1978-1981,主要用行政和计划手段对经济进行整顿 1979年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背景:此时处于 改革开放第一阶段 (1978-1984)主要是解放人们的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农村改革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取得大的成效。当时经济过热 ,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 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权利和责任的统 一促使地方合理地安排财政收支和自求平衡。这种体制对减少财政赤字,加强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作用。,二是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三是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四是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为了改变农产品和日用品供不应求的局面,1979年安排了174亿元财政支农资金, 1980年在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和增加补贴的同时,支农资金也达到150亿元,五是稳定市场,平抑物价,六是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平衡国际支。,【效果】:通过宏观调控,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物价稳定和信贷平衡的预期目标。但由于经济调整中紧缩的政策力度过大, 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的7.8%降到1981年的5.2%。,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之二1982-1986,背景:1982年国民经济出现下滑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 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 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主要是通过放松银根(存款准备金 工具),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对企业实行利改税(税收工具),调动企业和地方的生产积极性。(注:利改税:将国有企业财政缴款中的上交利润改为缴纳所得税,是国家参与国有企业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种改革。) 增加有效供给,缩小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距。,效果: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步回升,当年增长9.1%,增幅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983年加快到10.9%。,1982年开始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3-1996),背景:改革第四阶段(1992-2003):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全国排除干扰,解放思想,又掀起 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到199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继续攀升,投资增长过猛,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剧,市场物价水平迅速上升,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效果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6年,国民经济较为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的区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挤压了过热经济的泡沫成分,又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成功典范。,1993年 党中央果断做出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1993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一是改革财政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 二是实行税利分流(税利分流:就是企业将盈利的一部分 以税收的形式上交国家,税后利润留给企业。) ,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三是进行大规模的税制改革(实行分税制,就是把税源分成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3种 )(税收),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 -2004),背景:改革开放第四阶段(1992-2003.10):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受其影响,1997年、1998年、1999年我国GDP增长率分别降为8.8%、7.8%、7.1% 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冲击。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的产品过剩与高新技术产品不足并存、城乡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经济结构问题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产生了放大效应。,1.增发国债,七年中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 2调整税收,为了刺激出口,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扩大外商投资,降低关税税率 3.调整支出结构,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政府支出) 4实行赤字财政政策,2004年财政赤字增至3198亿元,,效果:1998年至2002年,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在扩大投资、刺激消费、 鼓励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功地 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通货紧缩 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社会需求全面回升,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到2000年,GDP回升至8%,20032006年又分别上升为9.1%、9.5%、9.9%、 10.7%,到2007年更是达到11.4%。,为了扩大需求,从1998年7月开始,国家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2004- 2008),背景:改革第五阶段(2003至今):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 创新阶段。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贷款规模偏大,电力、煤炭和运输紧张状况加剧,通货膨胀 压力加大,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以及中小企业、服务业投入严重不足等新 问题,结构问题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2004年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适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中国CPI达到8%,不得不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一是国债投资规模调减调向。 2004年国债发行规模比上年调减300亿元,主要用于农村、社会事业、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 工业基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引导社会投资和民间资金向上述方向转移,缓解经济局部过热。 二是推后预算内建设性支出的时间。 2004年14月,全国基本建设支出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1,5月,全国财政支出速度也明显放慢 减少国债 三是有保有控,在总量适度控制下进行结构性调整。(政府支出) 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对农民种粮实行直接补贴、加大对农民购置良种和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减免农业税 支持就业、社会保障和教科文卫等薄弱环节。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增长19;全国教育支出增长16.9;科技支出增长37.8。 四是深化税制改革,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效果】: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格局。,积极财政政策 2008以后,背景:2008年2月,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即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相应改革政治体制和法律体制阶段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波及全球中国由于已经深度开放,难免被波及 中国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08年12月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扩大内需、加快基建投资等十项措施, 预计2010年底前将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十大保经济措施包括:加大公营房屋、农村基建、交通、环境卫生及环保等投资,及改善医疗教育,加大农业及低收入人士补贴等等。,效果:对遏制经济快速下滑、稳定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1年宏观政策背景: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由于20082009年的“全面宽松经济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现象日益显现2011年,为既要防通胀又要保增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我国中央银行从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两方面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前者以上调利率和人民币适度升值为主,后者包括利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货币,效果: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