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测绘》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5883576 上传时间:2020-09-1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图测绘》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地图测绘》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地图测绘》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形图测绘,10.1 认识地形图,第十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测绘,第十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测绘,地物:指地面上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固定的物体,如湖泊、河流、海洋、房屋、道路、桥梁等; 地貌:指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如山地、丘陵和平原等; 地物和地貌总称为地形。,上一页,地形图:按一定的比例尺,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的地物、地貌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投影图。,平面图:只表示地物,不表示地貌,且将水准面看作水平面进行投影图,地形图的比例尺,比例尺:地形图上某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实际水平长度之比。,M 称为比例尺分母,1.比例尺的涵义,直线比例尺(图示比例尺):,数字比例尺:1500,1 1000,1 2000,,2.比例尺的形式,3.比例尺的大小,1 500 1 1000 1 2000 1 5000 大比例尺,地形图 1 1万 1 2.5万 1 5万 1 10万 中比例尺,地形图 1 20万 1 50万 1 100万 小比例尺,地图,*图的比例尺越大,其表示的地物、地貌越详细,图上点位精度越高;但一幅图所代表的实地面积也愈小,并且测绘的工作量会成倍增加。,4.比例尺精度:图上 0.1mm 代表的实际距离 (0.1mmM),根据地形图比例尺确定实地量测精度。 如在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上测绘地物,量距精度只需达到5 cm即可 根据用图需要表示地物、地貌的详细程度,确定所选用地形图的比例尺。如要求测量能反映出量距精度为10 cm的图,应选比例尺为11000的地形图。,确定实地量测精度。,选用地形图比例尺。,返回,接图表,返回,地形图图外注记,图名和图号 接图表 图廊 内图廓线就是坐标 格网线,它是图幅的 实际边界线,线粗 0.1mm 外图廓线是图幅的 最外边界线,实际是 图纸的装饰线,线粗 0.5mm 内外图廓线相距 12mm,用于标注坐标 北方向,10.2 地物与地貌的表示,1.比例符号,2.非比例符号,3.半比例符号,4.地物注记,地物符号种类,比例符号,如建筑物、道路、稻田、花圃、湖泊等,非比例符号,如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独立树、旗杆、路灯等,半比例符号,如小路、通讯线、管道、围墙、篱笆、铁丝网等,地物注记,相应的对于地物的性质、名称等在图上还需要用文字和数字加以标记,(4)高山地 25以上,(1)平地 2以下,(2)丘陵 2 6,(3)山地 6 25,地貌类别,地貌的表示之,地貌的表示之,三维模型,地貌的表示之,色彩法,地貌的表示之,1、等高线 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点所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等高线法,等高线平距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d。等高线平距d随地面坡度变化而变化。,2、等高距、等高线平距、地面坡度,等高距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h,也称等高线间隔。同一幅地形图中, 等高距h相等。,由于h为定值,所以 i 与d成反比,即: d大(等高线稀), i 小(地面坡度小,缓和) d小(等高线密), i 大(地面坡度大,陡峭),3、等高线分类,(1)首曲线 按基本距描绘的等高线,(2)计曲线 每隔四条基本等高线加粗一条等高线,称为计曲线。为了读图方便,在计曲线上注出高程。,综合地貌及其等高线表示,4、用等高线表示的几种典型地貌,地貌的基本组成,(1)山头与洼地,地形相反,地貌图相似:山头向中心 越高,洼地反之。,示坡线: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用以指示坡度下降的方向,都是一组闭合曲线,区分,高程注记从内到外增加还是减少 示坡线向外还是向里,(2)山脊与山谷,雨水垂直于等高线、向下坡方向流淌。因此,山 脊线成为分水线、山谷线成为集水线。,一系列山脊线可作为汇水范围的边界线。,分水线与集水线,(3)鞍部,一圈大的闭合曲线内,套有两组小的闭合曲线,(4)绝壁与悬崖,5、等高线的特性,(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程必相等(等高)。 (2)各条等高线必然闭合,如不在本幅图闭合,必定在相邻的其他图幅闭合(闭合)。 (3)只有在悬崖、绝壁处,等高线才相交 (不相交)。 (4)同一幅图内等高距为定值,所以,地面缓和处等高线平距大、陡峭处平距小(稀缓密陡)。 (5)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10.3 地形测图准备,1.一般准备工作 控制点成果,图式,测图规范等资料。 测图仪器和工具 绘图工具,2.图纸的准备 测图纸:绘图纸、聚脂薄膜 绘制坐标方格网 展绘控制点,绘制坐标方格网,方格网的大小: 40cm50cm或50cm50cm 方格的大小:10cm10cm,1)对角线法,图纸的准备之一,2)坐标格网尺法,坐标格网尺,坐标格网尺,图8-21 用坐标格网尺绘制坐标方格网,绘制方法:,方格网精度要求,0.1mm 0.2mm 0.3mm,展绘控制点,1.标注坐标格网线的坐标值: 根据西南角坐标及测图比例尺确定格网线的坐标注记。,11.0 800 600 400 200 10.0,21.0 200 400 600 800 22.0,图纸的准备之二,2.展绘控制点,11.0 800 600 400 200 10.0,21.0 200 400 600 800 22.0,A: X=10.280 km y=21.500 km H=45.200 m,B: X=10.721 km y=21.127 km H=45.200 m,10.4 地形测图方法,1极坐标法,2直角坐标法,3距离交会法,4方向交会法,平面位置测定,高程测定,1三角高程,11.0 800 600 400 200 10.0,21.0 200 400 600 800 22.0,极坐标法,11.0 800 600 400 200 10.0,21.0 200 400 600 800 22.0,距离交会法,11.0 800 600 400 200 10.0,21.0 200 400 600 800 22.0,直角坐标法,46.2,地物特征点的选择,地物特征点:地物轮廓线的转折处、转向处,或地物的几何中心,如房角点,道路转折点,交叉点,河岸线转弯点以及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一般规定主要地物凸凹部分在图上大于0.4mm均应表示出来,小于04mm时,可用直线连接。,地貌特征点:山顶点、鞍部点、山脊线、 山谷线、坡度变化处等。,地物、地貌的描绘,P244 图8-40,2.地物描绘将相同性质的相邻点相连,3.等高线勾绘的步骤,平坦地区碎部点的间距和测碎部点的最大视距,城市建筑区的最大视距,二、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便于地形图的管理与使用。,两种分幅方法: 梯形分幅用经线、纬线划分图幅范围。 矩形分幅用纵横坐标格网线划分图幅范围。,矩形分幅与编号,以坐标格网线划分图幅范围,通常使用于 1:5000以下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矩形分幅与编号法,2.矩形分幅:图幅大小均为50cm40cm,编号方法:,(一)配置 1、工具:经纬仪、图板、塔尺、钢尺、量角器、直尺或三角板、计算器、铅笔、橡皮等。 2、人员:观测员、记录计算员、绘图员各1人、立尺员2人。,二、一个测站点的测绘工作,(二)步骤,1、安仪:在控制点A安置经纬仪,量取仪器高。 2、定向:后视(盘左瞄准)控制点B,度盘置零。,3、立尺:立尺员把塔尺立到地形、地貌特征点上。,4、观测:瞄准点1的塔尺,分别读取上、下丝之差、中丝读数、竖盘读数L、水平角。,5、记录、计算:记录上述观测值,按视距测量公式计算出点1的水平距离D和高程H。,D=Klcos2 h=Dtan+i-v,6、展绘碎部点 用细针将量角器的圆心插在图上测站点A处,转动量角器,将量角器上等于水平角值的刻划线对准起始方向线,此时量角器的零方向便是碎部点方向,然后用测图比例尺按测得的水平距离在该方向上定出点的位置,并在点的右侧注明其高程。,同法,测出其余各碎部点的平面位置与高程,绘于图上,并随测随绘等高线和地物。,三、碎部测量的注意事项: 1、仪器迁到下一测站,应先观测前站所测的某些明显碎部点,以检查由两个测站测得该点平面位置和高程是否相同,相差较大,则应查明原因,纠正,再继续进行测绘。 2、每观测2030个碎部点后,应重新瞄准起始方向检查其变化情况其归零差不得超过4。 3、立尺人员应将标尺竖直,并随时观察立尺点周围情况,弄清碎部点之问的关系,地形复杂时还需绘出草图,以协助绘图人员作好绘图工作。 4、绘图人员要注意图面正确整洁,注记清晰,并做到随测点,随展绘,随检查。 5、当每站工作结束后,应进行检查,在确认地物、地貌无测错或漏测时,方可迁站。,7.6 图的拼接、检查与整饰,一、地形图的拼接,测区面积较大时,整个测区必须划分为若干幅图进行施测。在相邻图幅连接处,由于测量误差的影响,无论是地物轮廓线,还是等高线往往不能完全吻合。,室内检查图上的地物、地貌是否清晰易读;各种符号注记是否正确;等高线与地形点的高程是否相符,有无矛盾可疑之处;图边拼接有无问题等。如发现错误或疑问,应到野外进行实地检查解决。,二、地形图的检查,外业检查 巡视检查 仪器检查 仪器检查量一般为10%左右,三、地形图的整饰,应清绘和整饰,使图面更合理、清晰、美观。先图内后图外,先注记后符号,先地物后地貌,按规定的图式进行整饰。,应注意等高线不能通过注记和地物。最后,应按图外注记要求写出图名、图号、比例尺、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施测单位、测绘者及测绘日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