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体系简图,第八章 保护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间永无休止的争论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主题之一。从亚当斯密以来,自由贸易一直是贸易理论领域中的主流。自由贸易理论学派认为贸易是“双赢”的,所以国家对国际贸易不应施加行政干预和限制。但是,在现实中,自由贸易却受到许多国家各种政策的干预。那么,政府为什么要干涉自由贸易?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主要了解以下保护贸易理论的主张:,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 幼稚工业保护论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中心外围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第一节 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1791年,汉密尔顿向国会递交了一份报告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了制造业的发展对国家利益关系重大,而美国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很难与英法等国进行自由竞争。因此,必须用关税将美国新建立起来的工业保护起来,使之生存、发展、壮大。 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标志着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两大流派基本形成。,第二节 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理论基础生产力理论 理论依据经济发展阶段论 保护对象、保护时间及保护手段,一、理论基础生产力理论,“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 正是从生产力理论出发,李斯特认为一国开展对外贸易,也应着眼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不应只着眼于财富存量的多寡。,二、理论依据经济发展阶段论,五阶段:原始未开化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 农业时期: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利于农产品的输出及工业品的输入,促进农业发展,并培育工业基础; 农工业时期:应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以保护本国幼稚工业发展,不受外国产品的冲击; 农工商时期:因为国内工业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充分享受自由贸易利益。 德国和美国处于农工业时期,应实行保护。,三、保护对象、保护的时间及保护手段,保护的对象:面对国外强大竞争压力的幼稚产业 保护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年。 保护的手段: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来限制进口,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核 心 思 想,一国出口增加的作用和国内投资增加的作用一样,可增加国民收入;一国进口的增加和国内储蓄增加的作用一样,会减少国民收入。,乘数理论 (投资乘数和对外贸易乘数理 论)的内容: 增加一笔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加量,并不限于增加的投资量。只要社会存在闲置的生产资料和失业的劳动者,投资变动就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以倍数的扩大效果,这扩大的倍数就是乘数。 投资乘数理论的计算公式是: 乘数 K =1(l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0-增加的收入全部储蓄, 则国民收入不变 边际消费倾向=1-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 则国民收入无限大 国民所得的增加(Y)=乘数(K)投资的增加量(I),凯恩斯的支持者: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据此建立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即: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进口则和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 例如:商品和劳务出口相应出口产业的收入增加消费增加引起其他产业生产增加就业进一步扩大收入增加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 结论:只有当贸易为出超或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就业,提高国民的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这就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涵义。,计算对外贸易顺差对国民收入影响的倍数公式为:Y=【I(X一M)】K 其中: Y国民收入的增加额 I投资的增加额 X出口的增加额 M进口增加额 K乘数 在I与K一定时,则贸易顺差越大,Y越大;反之,如贸易差额是逆差时,则Y要缩小。,外贸乘数公式:,Y= (X-M)/(s+m) 其中: K= s+m,贸易差额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增减。,政策含义: 为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必须保证贸易顺差。,理论评价: 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理论中提出的对外贸易乘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但凯恩斯主义过分夸大了他们的意义,片面强调对外贸易顺差对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可能导致国际上各国过度的强调出口而限制进口,导致关税或其他贸易保护手段的日益盛行,最终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第四节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主 要 论 点,1、国际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 2、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3、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战略性贸易理论论题广泛,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但迄今为止,依然缺乏完整的体系,它的主要论点有以下两种: 关税抽取租金论 出口补贴促进出口论 外部经济理论 (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理论),第五节 战略性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是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关于产业政策的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性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夺取市场份额,获取规模经济收益。 所谓战略性产业指的是对一国未来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或能为社会提供广泛外部收益的产业。,一、关税抽取租金论,如果进口国国内某行业存在潜在企业进入的可能,且本国国内市场的需求弹性较高,那么进口国可以使用关税政策来抽取外国寡头垄断企业的垄断利润。,模型分析,假定A国对飞机征收进口关税,不提高飞机售价 提高飞机售价,1.不提高飞机售价,2.提高飞机售价,二、补贴促进出口论,如果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一开始就处于双寡头垄断竞争状态,那么本国政府可以对本国企业进行补贴,从而使本国企业扩大生产而获得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就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 的收益矩阵,波音,空客,生产,不生产,生产,不生产,5,5,0,100,100,0,0,0,波音,空客,生产,不生产,生产,不生产,5,,0,,100,0,0,0,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帮助本国企业获得战略性优势,美国政府也进行补贴,不同情况下,波音,空客,生产,不生产,生产,不生产,,,0,,,0,0,0,波音,空客,生产,不生产,生产,不生产,5,-,0,,,0,0,0,三、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质疑,(一)对政府信息完全的质疑 (二)对单边政策假定的质疑,第四节 其他关于贸易保护的观点,1、维护民族自尊论 2、增加政府收入论 3、改善贸易条件论 4、改善国际收支论 5、保护国民身体健康论(劳工标准) 6、保护公平竞争论 7、国家安全论 8、保护就业论 9、保护夕阳产业论 10、社会公平论 等等,改善贸易条件论,用增加关税等贸易保护的手段限制进口减少需求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最终目的是迫使别国降价,从中获利。,改善国际收支论,实行贸易保护可以减少进口,从而减少外汇支出,增加外汇储备,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增加政府收入论,不管消费者和整个社会所付的代价如何,作为政府,征收的关税则是实实在在的收入,这也是政府要实行贸易保护的动力之一。 对于一些私有化较彻底的欠发达国家来说,政府既没有什么自己拥有的企业,又由于本国工业生产能力有限,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低而没有多少收入税可征,关税就成了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征收关税比增加国内的各种税收要容易得多。国内的各种税收,无论收入税、销售税还是生产税,国内的消费者或生产者都直接看到,征税的阻力自然就大,而关税则在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前就征收了,由此产生的商品价格上涨似乎并不是政府的原因。 从理论上说,征收关税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将一部分税赋转嫁到外国生产者或出口商身上。,维护民族自尊论,进口商品的品种、质量常常反映了别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进口的商品上都带有“某某国制造”的标签,以示与进口国商品的区别。 在消费者“崇洋赞洋”的时候,政府往往会觉得有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了增加民族自豪感,政府一方面从政治上把使用国货作为爱国主义来宣传,另一方面企图通过贸易保护政策来减少外来冲击,发展本国工业。当然,这种保护也应有战略眼光。韩国鼓励购买国产车的主张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还算是成功的。,劳工标准的新贸易保护,劳工标准,一国制定的有关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系列标准,如最低工作年限、工作时间、工资水乎、工作条件、安全标准、同工同酬、工会制度等等。,为了防止发达国家的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要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行限制。,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由,要求各贸易国达到劳工标准,否则就可以拒绝其产品出口。,每当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时,西方国家的一些政治家和工会领袖就归罪于来自外国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纷纷主张以限制进口来保障本国工业的生产和就业。 保护就业论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解释。从微观上说,某个行业得到了保护,生产增加,工人就业也就增加。从宏观上说,保护就业论是建立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基础之上的。,保护就业论,保护公平竞争论,以一种受害者的姿态出现来进行贸易保护,这种保护似乎是迫不得已的,保护的目的也似乎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国际上的公平竞争,以推动真正的自由贸易。 对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的界定在各国很不一样。一般来说,凡是由政府通过某些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竞争,并造成对国外同类企业的伤害,即被看成是不公平竞争。具体来说,出口补贴、低价倾销等都算不公平竞争,将监狱中犯人或其他奴工制做的产品,或使用童工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也是不公平贸易行为。因为犯人、童工的工资被强迫性压低,生产成本当然就低,正常企业无法与之竞争。通过不同的汇率制度人为地降低出口成本,对外国知识产权不加保护等也包括在不公平贸易的范围之内。,近年来,不公平竞争的定义扩大到不对等开放市场。许多西方国家指责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放不够,指责中央计划经济没有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实行自由竞争。美国还用这一论点来针对欧洲、日本等别的发达国家,指责他们对美国产品的进入设置重重障碍。一些国家甚至把自己的贸易逆差归罪于对方市场开放上的不平等。,用公平竞争作理由来保护贸易的最主要是美国,美国不仅在理论上觉得自己理直气壮,还在法律上对不公平贸易行为作出报复性的明文规定。 早在1897年美国就通过了反补贴关税法,1930年的关税法案的第701节对反补贴作了更具体规定,并在1979年和1984年作了进一步修改。,1974年通过的贸易法案中的301条款进一步明确授权政府运用限制进口等贸易保护措施来反对任何外国不公平的贸易行为,以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其中有一个“特别301条款”(Special 301),专门用来对那些没有很好保护版权、专利、商标和其他知识产权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或制裁威胁。1988年贸易和竞争综合法案(The 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Act)更是把焦点集中于对付不公平贸易和竞争方面。该法案中的“超级301条款”(Super 301 Clause)不仅将不公平案的起诉权从总统下放到美国贸易代表(相当于外贸部长)手中,还要求贸易代表在每年4月30日将“不公平贸易国家的名单递交国会。一旦上了这份“黑名单”,该国家就可能被列入报复对象。日本、中国都曾经被列入这种黑名单。,反倾销法在1916年首次通过,后列入关税法案的第731节。,这些政策在理论上说可能有助于限制不公平竞争,促进自由贸易,但在实施中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首先,“反对不公平竞争”可能被国内厂商用来作为反对进口的借口,一些国家的某些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面对国际竞争不求改进,反怪罪于外国商品。其次,像其他所有贸易保护一样,以公平竞争为由实行保护也同样可能遭到对方的反指控、反报复,尤其在国际交往中各国都有国家尊严,有时明知反报复行为会使本国损失更大,但为了在某种程度上维护国家的独立性和为了特定的政治利益,仍然会采取反报复政策。,手段包括:反补贴税、反倾销税或其他惩罚性关税、进口限额、贸易制裁等。,保护夕阳产业论,一国的某个产业丧失了国际竞争力,进入衰退阶段以后,会引起结构性的摩擦,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结构性失业加剧,因此,必须对现已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采用贸易壁垒措施加以保护。 保护夕阳产业在短期内能成功地获得增加工资和就业机会,但从长远来看保护阻碍了创新,使原来趋向衰落的企业对国际竞争的反应更为迟钝。对纺织、钢铁行业的保护并不必然改善国内机会,同时通常也使其他产业丧失了更多的机会。例如,由于美国对钢铁产业进行保护使其钢材涨价比国外高得多,结果损害了只得购买本国钢材的美国企业,导致了钢材消费产业工人的失业。在发达国家中,夕阳产业的利益集团常常通过院外活动而谋求保护,使消费者承担高价格的损失。这种寻租活动导致国民收入的转移,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社会公平论,不少国家利用贸易保护来调节国内各阶层的收入水平,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保护。在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资本的加速积累和土地的相对稀缺,使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农产品生产的成本相对上升。发达国家逐渐失去了用相对成本来衡量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如果仍然坚持自由贸易的话,农民势必竞争不过其他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农民收入即使不下降,也跟不上其他行业收入的增加。为了保证农民和地主的收入能跟上社会发展的平均水平,或者说为了缩小农民与社会其他阶层收入的差距,不少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地区)就通过限制进口、价格支持、出口补贴等各种保护手段将社会其他行业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农民和地主手中,以达到一定的社会公平。,国家安全论,自由贸易会增强本国对外国的经济依赖性。这种情况可能会危害到国家安全,一旦战争爆发或国家之间关系紧张,贸易停止,供应中断,过于依赖对外贸易的经济会出现危机,在战争中可能会不战自败。,第五节 国际贸易政策分析,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对外贸易政策的内容,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国际贸 易政策 的类型,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对进出口贸易活动进行管理的有关方针和法规,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是为该国经济基础和对外政策服务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政策主体、客体、手段,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发展民族工业,扩大本国出口,占领国际市场,促进本国的产业结构的改善,积累资金,缩小和弥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口,为本国的对外政策服务,协调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 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生产力、 内外均衡),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一项完整的贸易政策应包括: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和政策手段 政策主体: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般来说是各国或地区政府; 政策客体:贸易政策所规划和指导的贸易活动以及从事贸易活动的企业、机构或个人; 政策目标:贸易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政策内容:贸易政策的具体指向,它反映了贸易政策的倾向、性质、种类和结构等; 政策手段: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管理措施。,按内容的范围划分# 按层次划分# 按类型划分# 按贸易保护的措施划分#,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对外贸易政策的内容,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国别政策,各国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根据本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及发展战略,结合本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而制定的,在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政策。它是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政策,是整个对外贸易政策的立足点。,各国在对外贸易总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结构和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而制定的政策。,各国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依据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制定的国别和地区政策。#,基本原则是对不同的进出口商品实行不同的待遇。主要体现在关税的税率、计税价格和课税手续等方面的差异。,在不违反国际规范的前提下,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外贸策略和措施。对不同国家规定差别关税率和差别优惠待遇是各国国别政策的基本做法。,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对商品进出口活动不加干预,即对商品进口不加限制,不设障碍,对商品出口也不给予特权和优惠,任其依据市场经济规律自由地竞争与发展。,国家对商品进出口活动积极进行干预甚至管制,利用各种措施限制商品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品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而对本国商品的出口则给予优惠和补贴,鼓励扩大出口。,管理贸易政策,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以协调为中心,以政府干预为主导,以磋商为手段,政府对外贸进行干预、协调和管理的贸易制度。,#,关税贸易措施 非关税贸易措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修改由国家立法机构进行。 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关系;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享受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 本国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 本国国内物价、就业状况;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各国政府领导人的经济思想与信奉的贸易理论。 (即经济发展战略、国内经济状况、竞争力、与他国的关系),对外贸易政策的执行方式: 通过海关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 国家广泛设立各种机构,负责促进出口和管理进口; 国家政府出面参与各种国际经济贸易等国际机构与组织,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协调工作。,第六节 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战后经济缓慢发展时期,发展趋势,资本原始积累时期(15-17世纪),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积极的出口鼓励补贴政策,对进口货除原材料外,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限制外国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独占性的海外殖民政策与国家特许贸易体制,国家用武力垄断海上运输,对出口制成品实施财政补贴,现金奖励在国外市场上出售本国产品的商人,禁止本国熟练工人外流和工具设备的出口,为工场手工业者发放贷款等。,各国纷纷开辟海外独占殖民地,发展贸易,政府设立特许贸易公司,独占与某个地区的贸易。,各国竞相颁布航海法,实行国家对外贸运输的特许与垄断经营。,禁止金银输往国外和管制外贸活动,把私运金银出口定为重罪;外国商人出售货物所得的货币不准携往国外,而必须用来购买当地商品;本国商人从事外贸活动必须赚回外国货币;本国商人不能出口原料和进口制成品,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的表现,放宽了对外贸易的管理,减低了进口税率,取消了谷物法和航海法,与外国签定贸易条约,1860年英法签订科伯登条约,英国降低从法国进口葡萄酒、烧酒的税率;承诺不禁止煤炭出口法国;法国保证从英国进口制成品征收不超过30的从价税,相互降低关税税率,相互减少纳税品种,1833年建立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国会废除谷物法,1825年纳税商品有1000多种,1882年只有20多种,取消特权公司,改变对殖民地的贸易政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超保护贸易政策,保护的对象,保护的范围,保护的手法,不是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而是垄断资产阶级,趋于多样化,不仅仅是高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奖出限入的措施。,不是防御性地保护国内幼稚工业,而是保护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以巩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战后经济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贸易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和保护贸易政策相结合,是一种有选择的贸易自由化。,背景,建立促进自由贸易的国际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体化发展。,普遍优惠制度的实施。,放宽或逐步取消了进口限额、外汇管制等非关税壁垒措施。,欧洲经济共同体对内取消关税,对外通过谈判达成关税减让的协议,导致了关税的大幅度的下降。,在1968年第二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通过了普惠制决议。自1971年7月1日起,发达国家对于来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在19471962年五轮贸易谈判中,在关贸总协定的主持下,共降低关税35%。根据1962年扩大贸易法的授权,美国发起了第六轮谈判即肯尼迪回合,谈判于1967年结束,产生了一项减让工业品平均关税税率的协议,到1972年底,该协议获得了完全的执行,发达国家对工业品征收的平均关税税率已低于35%。,贸易自由化的特点,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超过农产品,机器设备一类资本品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工业消费品,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其外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发展中国家,这种贸易自由化倾向发展并不平衡,甚至是不稳定的。当本国的经济利益受到威胁时,保护贸易倾向必然重新抬头。,战后经济缓慢发展时期,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70年代中期以后) 1、背景: -技术停滞与经济增长 -刺激有效需求加速了通货膨胀 -石油冲击 2、直接原因; -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 -美国成为发源地 -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背景,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美国地位相对下降,出现的贸易逆差,两次石油危机,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崛起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的世界市场份额不断上升,新贸易保护主义,地区经济主义的新贸易保护,劳工标准的新贸易保护,地区经济主义的新贸易保护,传统贸易保护以国家贸易壁垒为基础,而新贸易保护则趋向于区域性贸易壁垒, 即由一国的贸易保护演变为地区性或区域性贸易保护。,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地区经济合作仍将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形式。,劳工标准的新贸易保护,劳工标准,一国制定的有关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系列标准,如最低工作年限、工作时间、工资水平、工作条件、安全标准、同工同酬、工会制度等等。,为了防止发达国家的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要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行限制。,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由,要求各贸易国达到劳工标准,否则就可以拒绝其产品出口。,特点,贸易保护措施由过去以关税壁垒和直接贸易限制为主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所取代。,贸易政策措施朝制度化、系统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双边和多边谈判与协调成为扩展贸易的重要手段。,第四,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实行区域内的共同开放和区域外的共同保护。,贸易保护制度越来越转向于管理贸易制度,不少发达国家越来越把贸易领域的问题与其他经济领域的问题甚至包括某些非经济领域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而推动许多国家的贸易政策明显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求助于关贸总协定的免责条款,即为了保护本国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平衡或为了避免进口国国内工业受到大量进口的严重损害等,从本国的需要和目的出发,重新进行贸易立法的解释,设置进口限制,并且越来越倾向于滥用反补贴、反倾销这些所谓的维持“公平”贸易的武器,来削弱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其他出口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方面的优势,阻挡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 保护措施的多样化 * 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的活动。 * 非关税壁垒不断提高。 * 绕过GATT基本原则搞“灰色区域措施”。 贸易保护制度转向系统化 各国的“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出口鼓励。(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发展趋势,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的凸显,电子商务带来国际贸易政策的创新,管理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保护的程度不断提高 保护措施扭曲了贸易流向 贸易限制推动价格上涨 进口限制未能有效地维持就业 新贸易保护主义使发达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新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及社会主义国家受 非关税壁垒限制的程度加深,并加重了发展中国 家的债务负担 新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减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的国内生产总值,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规律,从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角度看,在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往往以自由贸易政策为主流,反之则以保护贸易政策为主流。,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非绝对排斥,而是相互并存(相互转化的)。,中国外贸政策及其发展趋势,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发展历程,对外统制贸易制度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国家统制;计划管理加行政管理 经营体制:国家专营、统负盈亏、政企合一 外贸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1979-1987) 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1988-1990) 外贸承包责任制 出口自负盈亏承包经营责任制(1991-1993) 1994年以后改革 经营体制:从承包制到现代企业制度。 管理体制:从指令性计划到指导性计划,经济调控、法规作用增强。 组织机构:发展协调机构。政府从管理到协调。,对外贸易政策,保持进出口大体平衡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 鼓励企业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加工深度、精度、质量和档次 采取鼓励出口政策措施,促进出口增长 在出口收汇增长的同时,在保有必要的外汇储备的情况下,按照进出口基本平衡的原则积极扩大进口 中国对进出口贸易实行在宏观调控下的放开经营,第七节 发展中国家贸易战略政策 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虽然有多种多样,但是从其实质上说,主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即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二者具有相继性、替代性和互补性的内在联系。,一、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与保护政策,1、基本含义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有时也称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实现对进口制成品的替代,以达到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减少对国外经济依附的目的。,2、进口替代的阶段 进口代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建立和发展一般消费品工业为主,这些消费品主要有收音机、自行车、纺织品、一般家用电器和食品加工等。在这一阶段,由于国内已经存在有效需求和销售市场,所需资金较少并且不太需要特别的专门技术和人才,因此往往容易实施,也容易获得成功。 第二阶段是以建立和发展炼钢轧钢、石油提炼、机械设备制造等工业,由于这一阶段需要较多的资金、专门技术和人才,加上此类产品的生产要求较大的经济规模,因此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太容易获得成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尚未完成这个阶段。,3、进口替代的具体措施 (1)加强进口限制,提高进口关税。 普遍做法是:运用贸易壁垒、进口许可证、进口数量限制和信用证押金制度等手段,对国内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产品的进口课以高额关税,并在数量上予以严格限制,即使是准许进口类似的物品,各国和地区也有权指定外汇来源、采购地区、货物等级和价格以及进口商等事项;对进口替代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尤其是原料和机器设备等则课以较低关税,在数量上也尽可能放宽。 70年代初,作为拉美地区最早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国家之一的智利,平均关税率为94%,最高关税率竟达500%,此外,还规定近3000种商品的进口预存款率为10000%,以及其他许多限制进口的行政措施。,(2)对替代产业实行减免的税收政策。 比如新加坡,为了使私人企业积累资本,发展生产,先后颁布了新兴工业(豁免所得税)法,规定按照企业对工业生产追加资本的数量多寡,豁免2-5年40%的公司所得税,而且投入生产的资本越多,享受豁免所得税待遇的期限也越长。企业的出口产品达到规定的销售量时,其所得税可由原来的40%减为4%。 这些措施刺激了繁荣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加速了进口替代产业部门的资本积累。 (3)高估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以及实行复式汇率,有力地抑制了外国商品的进入。,4、进口替代政策的成效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不仅使战后初期困扰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高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日趋缓和和抑制,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拉丁美洲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实力。 台湾、韩国、新加坡、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都是在这一时期采用进口替代政策后得到快速发展。 例如:新加坡实施进口替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单一转口贸易经济逐步向多元化经济发展,转口贸易在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从1960年的90%下降到1965年的58.7%。,5、对进口替代政策的评价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增强了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为以后的经济起飞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1)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是一种内向型的经济战略,它主要依靠内需来带动经济发展。而经过一段时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之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特别是轻工业品的消费基本都已接近饱和状态,经济要想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已经相当困难。,2)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着眼于当前需要的日用消费品的生产,生产和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水产品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换汇能力也很有限,加上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极易导致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 3)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要求采取高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在短期内,这些措施有利于国内相关部门免遭外来商品的冲击,得到正常的发展,但是从长期和根本上来说,即削弱了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使事关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劳动生产率无法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和根本性的改观。,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与扶持政策,1、基本含义和特点 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有时也称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主要特点是以大量的商品出口为导向,把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以本国或本地区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发展。 二战后初期的丹麦、挪威、日本,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采取过这种战略。在采取这一战略后,各国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基本上也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制定实施的。,2、出口替代发展阶段 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出口替代一般经历3个阶段: 着眼于发挥低价劳动力优势,培训轻工业成长,使出口总值中轻工业产品所占比重大大高于初级产品。 当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后,采取产业调整政策,发挥资本技术优势,发展重、化工业,使出口总值中重、化工业产品所占比重大于轻工业产品。 在此基础上,极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着手建立高科技工业,力图在高科技工业产品的世界出口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3、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措施 (1)政府对商品出口事业高度重视。为更好地扩大商品出口,建立以出口贸易经济为中心的国民经济体系,各国都成立了相关的专门负责机构,以加强对出口商品的规划、督促和引导工作。 (2)放宽进口限制,降低保护关税 (3)对出口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甚至退还政策 (4)在金融政策上给予特殊待遇 (5)促使货币进一步贬值。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实行货币贬值和汇率上调的政策。,4、评价 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与实施,对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有利影响: 首先,它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并加速了这一重要经济发展阶段的进程 其次,通过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运行被纳入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循环体系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它们的国际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能力 第三,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第四,扩大了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规模,出口导向型战略的主要缺陷: 以出口导向的经济使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运行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对美国和日本等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 对发达的进口国产生巨大的贸易顺差引起贸易不平衡的摩擦。 大量出口使贸易条件恶化。,三、混合的对外贸易战略,世界经济发展到了今天,任何单一的贸易发展战略都将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 发展初级产品出口,面临着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市场价格相对下跌,收入波动等一系列问题。 实施进口替代,则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没有市场;而且关税和限量都将给经济带来无谓的损失,长期的关税和限量保护的是本国的低效率和高成本,并不利于国内生产力的提高。 实行出口替代,遭遇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和竞争。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低成本或廉价劳动已不再是竞争的主要筹码,智能、知识成了决定经济在大战胜负的关键因素。,从政策内容来看,混合型贸易战略在鼓励出口、利用市场机制、利用贸易的技术外溢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都与传统的进口替代不同。但从实质上讲,混合型贸易战略仍属于进口替代型战略,是改良的进口替代战略。因为混合型贸易战略仍然实行政府干预下的全面进口替代,仍然通过较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排斥进口。在混合型贸易战略中,尽管贸易的作用有所加强,但仍然受到抑制。,混合型贸易战略,所谓混合型贸易战略是把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各自有效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在继续发展进口替代的同时,积极利用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某些政策,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的发展。,第八节 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政治经济学,一项具体贸易政策的决定也是由对这项政策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 从需求方面来看,对一项政策的需求,既要有相关的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还要有代表和反映这些利益的组织。 从政策的供给角度看,也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政府对政策的偏好,另一个是制定具体政策的机制。,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国别贸易政策制定中各种利益集团何以发挥影响力 现代民主体制与政治决策过程 在下述假定条件下,一国政治决策者应当选择最有效率的贸易政策,即自由贸易政策:(1)经济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收入再分配机制正常而可行;(2)以直接投票的简单多数原则确定当选者,投票成本为零。,中点选民模型 中点选民模型假设政府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任何一个政党得到了多数选民的支持,该政党就有可能执政,因此,政府在选择任何经济贸易政策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如何得到多数选民的支持。,怎样才能选择得到多数选民支持的政策呢? 重要的方法就是尽可能的选择靠近中点选民的意见的政策。所谓中点选民的意见一般表现为两种意见之间的观点。以中点意见为界,一边更为保守,另一边更为急进,且两边人数一样。,图6:中点投票人模型,“中点投票人模型”揭示,政治决策者通过制定满足中点投票人的政策以使重新当选的机会最大化。 当存在信息搜寻成本和投票的机会成本时,一些潜在的投票者可能会选择不参与投票过程而接受投票结果,这样就扮演了“免费搭乘者”的角色。 通常,院外活动力量作为就某一保护政策进行游说的集团,对于那些在事关该集团利益上持这种或那种立场的官员和候选人会给予或收回自己的金钱或选票。,集体行动和有效游说,怎样解释政府选择某种牺牲大多数人利益来保护少数人利益的贸易政策的行为呢? 一种政策是否被政府采纳并不在于受益或受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利益集团的集体行动是否有效。,竞选贡献或政治贡献,在民主选举政府的国家里,贸易政策的制定还要受到各执政党支持者的影响。一般来说,每个政党都代表一些特殊集团的利益,而这些利益集团也在竞选中积极支持能考虑他们利益的政党。 由于大多数政府政策的目标函数是维护其政权的稳定性,所以对于帮助其当选或连任的利益集团,政府会极力地去加以保护。政府实行有利于这些利益集团的贸易政策是为了对他们政治支持的一种回报,保护这些利益集团本身也就是保护政府本身。,结论及其现实意义 消费品产业等进口所占比例较高的产业、纺织业等就业人数多的产业和钢铁、汽车等寡头竞争产业易于得到更多的保护。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还在多方面得到了运用。 第一是在有关“直接非生产性寻租活动”的经济研究上。 第二是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上。 第三是在贸易政策的决策分析上。,思考,研究显示,发达国家中消费者为每一个被保护的工作付出的代价都不小,为什么政府仍要保护这些行业?,分析: 受保护的行业很可能拥有实力比较强大的工会组织,或者说是重要的选票来源。所以如果从就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学角度考虑,尽管代价不菲,政府还是会对这些行业进行保护,以满足其政治上的利益最大化。,发达国家常以“保护公平竞争”、“保护就业”、“保护社会公平”为理由对贸易进行干预,结合本杰明弗兰克林在1779年的一句名言:“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被贸易所摧毁的”。评析这些贸易政策。,分析,弗兰克林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说,如果从整个国家福利的角度出发,贸易是更优的选择。上述这些为贸易干预进行辩护的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实践中都是在维护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而牺牲的是整个社会的福利。,讨论题:,请用本章所学的对外贸易政策理论 分析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发展过程,思考与分析:,在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利弊时,有人说“为了能够打开出口市场,我们不得不降低关税,进口一些外国产品。这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请分析评论这种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