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及防护

上传人:hy****d 文档编号:158587150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灾害及防护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震灾害及防护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震灾害及防护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灾害及防护地震是一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尤其是在人口密集,政治、经济、工业和科学技术发达的城市和地区,造成的损失更加惨重.一、地震基本常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据统计世界上每年发生地震约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约99)地震强度很小,人们能直接感到的只有约5万次。像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只有约18次。实际情况表明地震越大,发生的次数越少。1.震源震中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称为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附近的地区称为震中区.“极震区”强烈地震时破坏最严重的地区。“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按震源深度可分三级:()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0千米以内.(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千米。(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千米。震级与烈度()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来确定的.它与震源释放的能量有关,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越大。不同震级所释放的能量表震级能量/焦耳震级能量/焦耳0.310450121666310363107721052.53.35088 6310632108。35510146。31010894018(2)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以及岩土性质有关。我国地震工作者制定了统一的地震烈度表,根据破坏程度分为12级。它是80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地震烈度表(参阅“城市防灾工程”P1124)(3)震级与烈度的联系和区别震级与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把地震作一次炸弹爆炸,则炸弹的药量比作震级,那么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就好比烈度。据统计对于浅源地震、震级和震中烈度有相对应的关系如下表.震级和震中烈度的对应关系震级3级以下46788级以上震中烈度1335790123.地震波与地震观测()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是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种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含体波和面波。体波:体波是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包含纵波和横波。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在地震观测仪器的记录图上,纵波要先于横波到达。通常把纵波称作波(初波),把横波称作波(次波)。在地表面纵波的感觉是上下动,而横波的感觉是水平动。面波:面波(L波)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它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反射形成的次生波,包含瑞雷波(R波)和洛夫波。瑞雷波传播时,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和自由面(地表面)法向组成的平面内作椭圆运动,而与该平面垂直的水平方向没有振动,在地面呈滚动形式。洛夫波只在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振动,在地面上呈蛇形运动形式.面波的速度比体波的速度小,振幅比体波大.当横波和面波到达地面时,地面振动最猛烈,在地表引起的破坏力主要是横波的水平振动。(2)地震观测:观测记录地震的仪器称为地震仪,它把地面运动放大几十倍记录下来。早在公元13年(东汉时期),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记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于138年第一次成功地观测到甘肃发生了一次地震。近代地震仪一般由拾震器、放大器和记录装置三部分组成。根据使用要求不同有微震仪和强震仪两种。地震仪可准确地测出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震源位置。4地震类型、成因及破坏作用。从地震、地质和其他资料证明造成地震的原因很多,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种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水库地震、爆炸地震、油田注水地震等类型。(1)类型: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产生自然力推挤地壳岩层,岩层薄弱部位突然发生断裂、错动,这种在构造变动中引起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左右,就地震灾害而言,其破坏性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击地面时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影响范围较小,不会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和人畜伤亡。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陷落地震:地表或地下岩层因洞穴大规模陷落和崩塌时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洞穴主要有石灰岩溶洞和矿山采空区。水库地震:水库地震是因水库蓄水而诱发的地震.诱发地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水的重量,巨大的水体对水库基岩增大荷载;二是水对地层和断裂处的物理、化学作用。爆炸地震:指工业大爆破或地下核实验所激发的地震。这种地震一般震级较小,影响范围仅几十公里。油田注水地震:在油田的开采中,广泛利用人工注水驱动工艺,从而产生油田注水诱发地震。其机理类似于水库诱发地震,水的注入使岩石产生水饱和,从而降低岩石的抗剪强度,因此诱发地震.()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地震力引起的破坏作用地震时,地震波使地面突然来回颠晃。建筑物受到惯性力的反复作用。因地震产生的惯性力称为地震力。地震力越大,地面晃动就越厉害,如果建筑物经不住地震力的作用,轻者震裂,重者倒塌。建筑物不但受到水平方向的震动力,同时也受到上、下作用的地震力。地面变形引起的破坏作用。大地震发生时,高烈度区(8度以上)的地面强烈变形产生不均匀的局部隆起、陷落和地裂缝。甚至出现新的断裂、错动、山崩、滑坡等,从而使其附近的房屋、道路、桥梁、水坝等建筑物遭到破坏。地基丧失支承能力引起的破坏作用.由于地震时地面的剧烈震动,有些建筑物的地基会丧失它原有的支承能力,导至建筑物倾倒。上述各种破坏作用,特别是在极震区及附近的高烈度区,几种作用叠加在一起,从而加剧建筑物的破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由地震烈度来衡量.一般而言,地震烈度在5度和5度以下对建筑物影响不大;度时质量较差的民房会有破坏,个别会有倒塌;7度时,老旧房屋多数会破坏,少数倒塌,质量好的新房少数会破坏;8度时,大部分房屋遭破坏、局部倒塌;9度时大多数房屋遭受严重破坏和倒塌,1度和10度以上时,房屋严重破坏普遍倒塌,造成巨大的自然灾害。5地震灾害:中国地震特点: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四大特点.(1)地震灾害的特点:从地震灾的致灾害过程、成灾种类、灾害分布和灾害预防几方面,考虑有以下特点:突发性致灾:大地震发生的十几秒到几十秒过程可将一座百万人口城市夷为平地,造成上百万人死亡,数百万、上千万人口受灾,大面积建筑物和工程设施摧毁,生产停顿、社会瘫痪、城市功能消失。地震灾害是立体灾害:地震灾害除了可造成大量人员死伤外,还会伴有其它灾害如:火灾、水灾、毒气、放射性辐射、各种污染、滑坡、泥石流、建筑物、工程设倒塌、生命线工程被毁、计算机系统失去记忆、交通通讯中断、停工、停产、社会恐慌混乱、疾病和瘟疫流行等。总之地震灾害是综合性灾害,是伤害社会整体功能的灾害。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地震灾害是立体灾害,伤亡多、损失大破坏严重。全球和中国地震灾害死亡人数对照表时间死亡千人以上地震次数死亡总人数中国占全球的百分比全球中国全球中国1700900(200年间)10次60万35万22%190-1959年间2331104万万53%地震灾害分布广,影响范围大,5级地震有感半径为150千米,7级地震有感半径400千米,8级地震有感半径600千米.例198年唐山8级地震波及整个华北地区,千里之外的陕西、安徽、黑龙江都有震感。地震灾害的预测、预防难度大。中国地震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特点。4-98年中国地震损害损失表5级地震次数造成损失的地震次数死亡人数倒塌房屋数死亡牲畜数797次9次2792人643。万间万头致残人数22323人(2)地震的直接灾害、次生灾害、间接灾害.直接灾害:建筑设施的破坏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地鼓包、喷砂、冒水、砂土液化、海啸、湖震、堤坝崩塌、可燃性气体逸出、火球、电磁辐射等.次生灾害:火灾、水灾、有毒容器破坏后毒气、毒液、放射性物质等溢出、冻灾、地震瘟疫、城市“玻璃雨”、信息储存系统记忆消失、社会功能瓦解、社会经济瘫痪、社会恐震心理症,甚至政权更迭。间接灾害:间接灾害是在地震次生灾害基础上发生的灾害,它是由于救灾不力、处理不当或心理障碍没消除而派出的灾害又称诱发灾害,如堤坝溃决的水灾、地震谣言、避震荒、地震饥荒等.二、地震的前兆和预报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可分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通过人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能直接感受到的自然界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宏观前兆,如: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习性异常反应、地声、地光、火球等。通过仪器才能测量到的自然界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微观前兆.如:小地震活动、地壳变形、地磁、地电、重力、地应力变化、地下水中氡的含量及其它化学成分变化、地震波速度变化等。地震预测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观测。迄今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震源过程和地形变观测的分辨率仍然很低。因此对于地震现象的认识还很不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观测的分辨率有限,使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产生地震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对于震源的观测更有限,使我们无法详细了解地震的发生过程。从地震前兆研究的角度说,对震源的观测分辨率有限,使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完善的地震分类,从而给地震预测方法的检验带来结构上的缺陷。目前我们对“地”形变还无法实现高密度的连续观测。这种限制一方面妨碍了我们检验在地震前是否存在可以检测到的形变前兆,而更重要的是这种限制也使我们对“慢地震”在地震的地球动力学中的地位缺乏清晰的认识.我们对板内地震的认识还不像对板缘地震认识的那样清楚。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大陆动力学了解不够,而大陆动力学最突出的问题仍是观测.“上天有路,入地无门”这是不容争辨的事实,它给地震观测带来根本性的困难,也就注定了解决地震预测问题的长期性、艰难性。当今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地震预测、预报还只是一种经验性的,统计意义上的预测、预报,要实现真正的科学预报,不是不可能,但要有漫长的路要走,要花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代价才可能解决。我国的地震预报,全国性的地震长、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长、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和地震意见的评审结果,否则都视为违法.三、地震前的预防措施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西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活动的影响,地震活动不仅频度高,强度大且分布广泛。中国共分五个地震区,即:华北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华南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华北地震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地全部或部分地区。其地震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居全国第二。据统计,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发生过5次;77。9级发生过8次。区域内,大城市集中,人口稠密,北京又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天津是华北工业重镇,北京的“东大门,所以这地区备受人们关注。做好震前的预防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应急预案是减少地震灾害的重要保证。家庭与个人应消除居室隐患和需储备的物品(1)住房选择:位置应避开断裂带,不均匀沉陷地基,易滑动山坡、水库区等。结构有抗震加固。室内陈设重心尽量降低不乱堆乱放。卫生间的门随时保持半开状态以备地震使用。正门、通道不要堆放杂物以便疏散。装饰尽量不用易燃品,不要将农药毒品易燃品放在室内。震前对窗户采取防碎措失,加固家具。(2)准备防震包:内装基本生活用品(如水、食品等)急救药品和简单工具、个人证件等。2学校应做的应急准备(1)评估、加固校舍,消除地震隐患()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3)进行紧急避震训练(4)学校的地震应急准备:疏散方案、药品储备及与有关部门联系办法等。学校教师应做的应急准备思想准备:是老师的行动基础,是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必经过程。心理准备:减少恐震心理,做到“临震不乱,镇定自若,指挥有方,忘我献身。知识准备:掌握避震方法和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逃生方法,指挥学生行动。学生应制定应急计划(1)掌握居住地周围情况、疏散通道、场地。(2)掌握距居住地和学校最近的医院位置、急救中心、消防队所在地.(3)填写个人情况卡(包括血型)。(4)进行紧急避震练习.四、紧急避险,自救互救(一)避险1。地震时紧急避险的时间-地震波从初动到波峰持续的时间,也就是人们开始感到晃动到房屋倒塌的时间约21秒。实际躲避时间只有10秒,科学利用时间,事先有方案,平时勤练习,震时有成效,避免地震造成伤害。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马上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险的上策。2在家里避震:一判断;二躲避;三疏散.人的判断时间35秒,躲避时间810秒,在室内可躲在坚固的床边、床下、卫生间、承重墙墙角,墙根,用随手物件保护头部捂住口鼻,帮助老、弱、病、残、幼。不能奔向门、走廊、窗户,不能跳楼。关火源、电源、气源、水源等。待摇晃停止立即疏散到安全地带。出事后切忌再回家找东西,免得受伤。3在室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煤气站、化工厂、炸药库等,在过桥时应紧紧抓住桥栏杆。正在行驶的车辆应当紧急停车,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如果在剧院、商店、学校、地铁等人群聚集场所,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就地择物躲避,待地震过后,有序撤离。(二)自救、互救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被埋压人员能否得到迅速、及时抢救,对于减少震灾死亡意义重大.据有关资料统计,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压的人员生存率可达9,24小时内救活率为%,48小时内救活率为53,72小时内救活率为6%。可见地震后及时组织自救、互救是非常重要的。1。自救:人们被埋压之后,应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所处环境的条件,及时排除险情,保存生命。自救中最重要的是:镇静、除险、求救。镇静,是指人们遇验后应当坚定生存信念,消除恐惧心理和急燥情绪。除险,是排除险情,设法挣脱被束缚的手脚,清除掉压在身上的物体,竭力创造一个生存空间,尽力寻找水和食物,注意保存体力,延续生命,等待救援.求救,是想方设法向外面传递求救信息.求救时特别忌讳急躁,一定不能大声连续呼叫,应当细心注意倾听外界情况,间断地呼救。呼救时可用石块、金属等敲击物体,发出声音,这样可节省体力,且能使信息传得更远,效果更好.自救过程中包括自我除险和求救。但“镇静”在自救中是最重要因素,它贯穿自救全过程,这是对人们心理素质的考验.保持镇静可较好地掌握除险和求救的技术要点,会使人们在灾难中获得希望,抓住生机.2互救:是幸免于难和脱险人员,对亲人、邻里和一切被埋压人员的救助.在外援队伍来到之前,家庭和邻里之间应自动组织起来,尽快抢救被埋压人员。因被埋压时间短,被救者存活率高。救助工作应根据“先易后难原则,先抢救医院、学校、旅馆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被救的轻伤幸存者,还可以迅速充实扩大互救队伍。互救时,应注意的几点:(1)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器物的声音等求救的信息;(2)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行抢救,防止再次受伤;(3)抢救被埋压人员时,首先应使他们的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再行抢救,不可用利器刨挖;()对于埋压在废墟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和食品,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存幸存者的眼睛;(5)对于颈椎、腰椎受伤人员,切忌生拉硬拽,要慢慢移出,用硬木板“担架”送到医疗点;(6)对倒塌体进行侦察,搜寻与定位被埋压人员时,有条件应采用生物与仿生技术、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化学物理探测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尽量减少人员伤亡.文中如有不足,请您见谅!114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