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定义: 利用专用模具将平板毛坯制成空心件的一种冲压工艺方法,又称拉延、压延、引伸等。 用途: 可以制成筒形、阶梯形、锥形和其它不规则形状的薄壁零件,如和其它冲压成形工艺配合,还可以制造形状极为复杂的工件。 优点: 拉深制造薄壁空心件生产效率高,材料消耗少,零件的强度和刚度高,而且零件的精度高。 分类: 圆筒形零件; 曲面形零件; 盒形零件; 非旋转体曲面形状零件。,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1 拉深过程分析 4.2 筒形件拉深的主要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 4.3 圆筒形件拉深的有关尺寸的确定 4.4 拉深模设计计算 4.5 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 4.6 其它零件的拉深 4.7 拉深件的工艺性 4.8 拉深中的辅助工序 4.9 其他拉深方法,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1 拉深过程分析,一、拉深变形过程及特点 坐标网格试验: 同心圆水平圆圈线 越靠近筒口,间距越大 表明: 金属的塑性流动 拉深件组成 变形区:环形部分 不变形区:凸模下的圆形底部 传力区:直壁部分 二、拉深过程中各部位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1 拉深过程分析,一、拉深变形过程及特点 二、拉深过程中各部位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 取平板毛坯上的一个扇形作研究 根据拉深过程中毛坯各部分的应力状况不同,可划分为五个部分 1、 平面凸缘部分(主要变形区) P122 公式 2、凸缘圆角部分(过渡区) 切向被压缩,径向被拉伸 3、筒体部分(传力区) 单向受拉应力(厚度变薄),筒壁上厚下薄 4、底部圆角部分(过渡区) 危险截面 5、筒体底部 双向拉伸变薄(类似于胀形),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2 圆筒形件拉深的有关尺寸的确定,一、拉深件的修边余量 二、变形程度和拉深系数 三、拉深次数的确定 四、工艺计算 五、以后各次拉深的特点和方法,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2 圆筒形件拉深的有关尺寸的确定,一、拉深件的修边余量 影响因素: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模具间隙分布不均,摩擦阻力不均,定位不准确等。 P129 表4-3 二、变形程度和拉深系数 三、拉深次数的确定 四、工艺计算 五、以后各次拉深的特点和方法,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2 圆筒形件拉深的有关尺寸的确定,一、拉深件的修边余量 二、变形程度和拉深系数 1、变形程度:用拉深系数表示。 2、拉深系数 定义:拉深后与拉深前的圆筒形件的直径之比。 极限拉深系数:P133表4-5、4-6 影响拉深系数的因素: 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塑性越好,极限拉深系数越小; 材料相对厚度的影响:相对厚度越大,极限拉深系数越小; 拉深次数的影响:冷作硬化的影响,次数越多,极限拉深系数越大; 拉深方式的影响:是否使用压边圈则m不同。 其他影响:间隙、凸凹模圆角半径、润滑条件等。 三、拉深次数的确定 四、工艺计算 五、以后各次拉深的特点和方法,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2 圆筒形件拉深的有关尺寸的确定,一、拉深件的修边余量 二、变形程度和拉深系数 三、拉深次数的确定 根据极限拉深系数判定能否一次拉深成形; 多次拉深的拉深次数的确定: 计算法 查表法:P135表4-8 四、工艺计算 五、以后各次拉深的特点和方法,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2 圆筒形件拉深的有关尺寸的确定,一、拉深件的修边余量 二、变形程度和拉深系数 三、拉深次数的确定 四、工艺计算 1、确定修边余量; 2、计算毛坯尺寸: 简单几何形状拉深件的毛坯尺寸 复杂旋转体拉深件的毛坯尺寸:作图法、解析法 3、确定是否使用压边圈; 4、确定拉深次数; 5、确定各次拉深直径; 6、选取各次半成品底部的圆角半径; 7、计算各次拉深高度 8、画出工序图 五、以后各次拉深的特点和方法,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2 圆筒形件拉深的有关尺寸的确定,一、拉深件的修边余量 二、变形程度和拉深系数 三、拉深次数的确定 四、毛坯尺寸计算 五、以后各次拉深的特点和方法 特点: 1、圆筒形件毛坯的壁厚及力学性能都不均匀:加工硬化; 2、变形区(dn-1d n)保持不变,直至拉深终了之前,拉深力一直在增加,直至变形的最后阶段才下降至零; 3、破裂往往出现在拉深的末尾,而不是发生在初始阶段; 4、稳定性较首次拉深为好: 方法: 1、正拉深: 2、反拉深: 优点:材料的流动方向有利于相互抵消拉深时形成的残余应力;材料的弯曲与反弯曲次数较少,加工硬化也少,有利于成形;毛坯与凹模接触面大,材料的流动阻力也大,材料不易起皱,可不用压边圈,避免由于压边力不当或不均匀引起的拉裂。 缺点:当拉深系数很大而凹模壁厚不大时,凹模强度会不足,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3 拉深模设计计算,一、拉深力和拉深功的计算 二、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 三、凸凹模工作表面的技术要求 四、压边装置,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一、拉深力和拉深功的计算,1、压边力的计算 1)采用压边的条件:P155公式或P156表4-18 2)压边力的计算:FQ=A p 2、拉深力的计算 无压边圈:FW=Kd t b 有压边圈:F=FW + FQ 选择压机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考察压力机的压力曲线,防止过载。一般地: 浅拉深:F0.7-0.8 F0 深拉深:F0.5-0.6 F0 3、拉深功的计算 拉深功:W=CFmaxhEXP-3 (J) 校核压机功率:P=k W n / 60100012,4.3 拉深模设计计算,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二、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1、凸凹模间隙 定义:单边间隙 作用和影响:Z过小,则增加摩擦阻力,使工件易拉裂,易擦伤工件表面,降低模具寿命;Z过大,则对毛坯的校直作用小,影响工件尺寸精度。 确定原则:考虑板料本身的公差,又要考虑筒形件口部的增厚现象。 确定值: 不用压边圈:Z=1-1.1 tmax 使用压边圈:P159表4-21; 对于精度要求高的拉深件,为了减小拉深后的回弹,降低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常采用负间隙拉深,Z = 09-0.95 t 最后一道拉深的间隙计算视工件尺寸标注决定。 2、凸凹模圆角半径 3、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确定,4.3 拉深模设计计算,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二、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1、凸凹模间隙 2、凸凹模圆角半径 作用 凹模圆角半径过大,则易起皱,尤其是相对厚度较小状态下的拉深后期;凹模圆角半径过小,则增大变形阻力,引起拉深力增加、模具寿命降低。 凸模圆角半径影响不明显,但过大,会引起拉深初期产生内皱;过小,则降低筒壁传力区危险截面的有效抗拉强度。 计算 凹模: 首次拉深:P160公式; 以后各次拉深:rdi =0.6-0.8 rdi-1 凸模: 首次拉深:rp =0.7-1.0 rd 以后各次拉深,逐步减小,最后一道拉深与工件相等。 3、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确定,4.3 拉深模设计计算,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二、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1、凸凹模间隙 2、凸凹模圆角半径 3、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确定 原则:考虑模具的磨损和拉深件的回弹 计算: 最后一次拉深:P163 工件标注外形尺寸:先确定凹模 Dd=(D-0.75) 工件标注内形尺寸:先确定凸模 Dp=(D+0.4) 多次拉深的中间工序: 半成品的尺寸公差没有必要予以严格限制,模具的尺寸只要取半成品的过渡尺寸即可。,4.3 拉深模设计计算,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三、凸凹模工作表面的技术要求,目的:提高成形质量和成形极限,降低传力区最大拉力值,提高危险截面的承载能力。 要求: 无论凸、凹模,表面不允许有砂眼、缩孔、裂纹和机械损伤等缺陷。 凹模和型腔工作表面一般Ra0.8,圆角处Ra0.4; 凸模工作表面特别是圆角处Ra1.6-0.8即可。,4.3 拉深模设计计算,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四、压边装置,1、类型 刚性压边圈:主要用于大型覆盖件的拉深模; 弹性压边圈:多用于中、小型拉深件使用的模具;(气压、液压、弹簧、橡皮等) 2、结构型式 平面压边圈:首次拉深用; 带凸边的压边圈:薄料件的拉深; 锥面压边圈:锥面凹模用; 带拉延肋的压边圈:大型覆盖件拉深; 3、尺寸及技术要求 尺寸:与凸模单面间隙取0.2-0.5mm; 技术要求:工作表面不允许开螺孔,应具有足够的刚度,顶杆分布应对称,保证压边圈在工作过程中能平稳地移动,与毛坯的接触表面Ra0.8,其余表面 Ra6.3- Ra3.2,4.3 拉深模设计计算,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4 筒形件拉深的主要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一、起皱 二、拉裂 三、拉深凸耳 四、时效开裂,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4 筒形件拉深的主要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表征:凸缘边上材料产生皱折 原因:坯料凸缘在切向压应力的作用下,可能产生失稳现象。 影响:轻微的起皱坯料可通过凸凹模间隙完成拉深,但在筒壁上留下皱痕,影响制件表面质量,而严重的起皱会使材料不能通过凸凹模间隙而出现拉裂现象。 防止措施: 1) 采用压边装置; 2) 改善凸缘部分的润滑,选用屈强比小、屈服点低的材料,尽量使板料相对厚度t/D大些,增大抗失稳能力; 3) 设计合理的压边形式和适当的拉深筋; 4) 采用反拉深方法,一、起皱,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4 筒形件拉深的主要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表征:筒壁与筒底过渡部位产生开裂。 原因:出现起皱现象导致异常;拉深变形程度太大,拉深力过大导致该部所受拉应力超过材料的有效抗拉强度。 影响:制件报废。 防止措施: 合理选取拉深系数,减小拉深变形程度,减小拉深力; 合理选用材料:屈强比小、屈服点低,硬化指数n值大; 选择合理的凸、凹模圆角半径; 合理进行润滑。,二、拉裂,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4 筒形件拉深的主要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表征: 在制件口端出现有规律的高低不平现象,凸耳的数目一般为4个; 原因: 材料的各向异性、纤维流线的影响; 影响: 制件口端不平齐,浪费材料; 防止措施: 修边,三、拉深凸耳,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4 筒形件拉深的主要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表征:制件拉深成形后,由于经受到撞击或振动,甚至存放一段时间后出现的口部开裂现象,一般是从口端先开裂,进而扩展开来。 原因: 金属组织:含有氢的作用(脱氢处理); 残余应力:不均匀变形导致附加应力和残余应力。 影响:零件报废 防止措施: 拉深后及时修边; 拉深过程中及时进行中间退火; 在多次拉深时尽量在其口部留一条宽度较小的凸缘边等。,四、时效开裂,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5 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一、带凸缘筒形件的工艺计算与拉深方法 1、工艺计算 如能一次拉出,则无须计算与讨论; 如何判定能否一次拉深成形? 2、拉深方法 窄凸缘筒形件:先拉深成无凸缘圆筒形件,然后形成锥形凸缘,再压平; 宽凸缘筒形件: 先拉到凸缘直径dt,以后逐步改变筒体,减小直径,增加高度,直到完成零件成形; 对大型零件,相对厚度较大时,可先形成dt和h尺寸,以后仅通过改变凸凹模圆角半径来改变筒体直径。 二、举例 P137-138 工艺计算示例,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6 其它零件的拉深,一、盒形件的拉深特点 二、阶梯形件的拉深 三、半球形件的拉深 四、抛物面形拉深件 五、锥形件的拉深,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6 其它零件的拉深,一、盒形件的拉深特点 1、凸缘变形区内径向拉应力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圆角部分最大,直边部分最小。(与圆筒形件相比,平均拉应力载荷要小很多) 2、由于直边和圆角变形区内材料的受力情况不同,直边处材料向凹模流动的阻力要远小于圆角处) 3、在毛坯外周边上,切向压应力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从角部到中间直边部位,压应力的数值逐渐减小。,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6 其它零件的拉深,二、阶梯形件的拉深 1、原理与圆筒形件拉深基本相同; 2、判断一次拉深成形的方法:相对高度; 3、多次拉深工艺:相邻阶梯直径的比值大于相应的圆筒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则按从大阶梯到小阶梯的顺序拉深;相邻阶梯直径的比值小于相应的圆筒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则该对应的相邻阶梯拉深顺序颠倒;最小的阶梯超过极限时可以用胀形方法获得;浅拉深可是用球面件(大圆角件)+整形工序;,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6 其它零件的拉深,三、半球形件的拉深 凸缘变形区与圆筒形件拉深基本相同,但中间部分比较复杂,顶点附近是胀形,受双向拉伸变形(应力),随着与顶点距离的加大,逐渐过渡到压应力状态,存在应力界圆); 易起皱,可采用带校整作用的有底凹模; 拉深系数为常数,常用毛坯的相对厚度作为判定拉深的难易的主要依据。,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6 其它零件的拉深,四、抛物面形拉深件 极易起皱; 浅的抛物面拉深件的拉深方法与半球形件的拉深方法相同; 深的抛物面拉深件采用多工序逐渐成形。 可采用充液拉深,效果较好。,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7 拉深件的工艺性,定义:指零件拉深加工的难易程度。 应尽量减少拉深件的高度,使其有可能用一次或两次拉深工序来完成。 一、拉深件结构形状的要求 二、拉深件圆角半径的要求 三、拉深件的公差 四、拉深件的材料,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7 拉深件的工艺性,一、拉深件结构形状的要求 1、设计的拉深件应明确标注须保证的是内形尺寸还是外形尺寸,不可两者同时标注; 2、对工艺性较差的过高或过深的空心零件应尽量减少其高度。 3、应尽量避免曲面空心零件的尖底或尖转角; 4、多工序加工的复杂形状零件,应考虑多工序加工用的统一工艺基准; 5、应尽量避免异常复杂或非对称拉深件。,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7 拉深件的工艺性,二、拉深件圆角半径的要求 凸缘圆角半径rd:应 rd2t,一般取rd =(4-8)t,当 rd 0.5mm时,应增加整形工序; 底部圆角半径rp :应 rp t,一般取rp (3-5)t,当 rp t 时,应增加整形工序; 盒形拉深件壁间圆角半径r:应 r 3t,为减少拉深次数并简化拉深件的毛坯形状,尽可能使盒形件的高度小于或等于7 r。,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7 拉深件的工艺性,三、拉深件的公差 拉深件横断面的尺寸公差,一般都在IT13级以下,如果零件公差要求高,则需增加整形工序。 四、拉深件的材料 应具有良好的拉深性能 1、硬化指数n:越大越好; 2、屈强比:越小越好; 3、塑性应变比:越大越好。反映了材料的厚向异性性能。,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8 拉深中的辅助工序,一、润滑 二、热处理 三、酸洗,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8 拉深中的辅助工序,一、润滑 润滑点:凹模,压边圈 目的和作用:减小板料与压边圈、板料与凹模平面、板料与凹模圆角、板料与凹模侧壁的摩擦力,防止拉裂。 切忌:不可润滑凸模 润滑剂要求: 1) 能形成高强度薄膜,以承高压; 2) 附着性能好,摩擦系数小、均匀; 3) 对模具、零件、人体无伤害或毒副作用; 4) 便于清洗,配制方便,价格低廉。,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8 拉深中的辅助工序,二、热处理 作用:消除加工硬化和内应力 方法:低温退火(表面质量好)或高温退火(表面质量差) 必须及时进行,防止存放时间过长零件变形或裂纹。 三、酸洗 作用:去除热处理后的氧化皮或其他污物,便于再拉深或喷漆等后续工作。 过程:苏打水去油加热的稀酸液中浸泡冷水漂洗(或弱碱中和) 热水洗涤烘干。,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9 其他拉深方法,一、软模拉深 二、差温拉深 三、脉动拉深 四、变薄拉深,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9 其他拉深方法,一、软模拉深 软凸模拉深: 缺点是易拉偏,底部产生胀形变薄; 优点是模具简单,甚至不需冲压设备,常用于大零件的小批量生产。零件贴模性较好,对锥形件、半球形件和抛物面件,可得到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的零件。 软凹模拉深: 液体凹模拉深(强制润滑拉深):材料变形阻力较小;零件底部不易变薄;毛坯定位也较容易。 橡皮液囊凹模拉深:液体不与工件直接接触。,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9 其他拉深方法,二、差温拉深 局部加热和局部冷却毛坯的拉深: 加热变形区,以减小变形抗力;冷却传力区,以提高强度; 适用于低塑性材料(钛合金、镁合金)的零件及形状复杂的深拉深件。 深冷拉深: 传力区冷却到-160至-170,抗拉强度提高近2倍,显著降低拉深系数。,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9 其他拉深方法,三、脉动拉深 优点:将压边圈的防皱作用改为消皱作用,可以得到更小的拉深系数。 缺点:拉深过程复杂,需要专用设备。,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4.9 其他拉深方法,四、变薄拉深 主要是在拉深过程中改变拉深件筒壁的厚度,而毛坯的直径变化很小。 特点: 由于材料的变形是处于均匀压应力之下,材料产生很大的加工硬化,金属晶粒变细,增加了强度。 经塑性变形后,新的表面粗糙度小,Ra可达0.2以下。 因拉深过程的摩擦严重,故对润滑及模具材料的要求较高。,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作业,P176 习题3 求图4-77所示圆筒形拉深件的毛坯直径及各次拉深直径。 本章结束,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