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2007年月日第1页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57761007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7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2007年月日第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2007年月日第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2007年月日第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1页课 题1卜算子咏梅教 学目 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四、由情导读,因读成颂、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播放网上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播放音乐,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布置作业、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搜集毛泽东诗词,为下节课的演唱、朗诵会做准备。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2页课 题1卜算子咏梅教 学目 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教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将全班学生分为个竞赛组,每组人。各小组提前将参赛诗词曲目报上来。、让学生准备好朗诵咏的配乐磁带、歌唱伴奏带。、从每组中抽出一人组建小评委团教学过程: 、各小组分别派选手登台表演,评委为其打分,并说出评分理由和依据。最后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赛手。、请小评委们登台表演,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教师予以总结。进一步拓展,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背诵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制作精美的摘抄本,在以后的班会客上交流赏析。 布置作业1培速;2阅读。板书设计 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百丈冰、花枝俏咏梅 不争春乐于奉献 把春报教学后记本设计意在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加强小组合作,培养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学会表演,学会评价。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3页课 题2十六年前的回忆教 学目 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 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布置作业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4页课 题2十六年前的回忆教 学目 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指名读词语。 3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板书设计被难日 永远忘不了被捕前 局势严重 对党无比忠诚被捕时 不慌不忙 对革命高度负责在法庭上 镇定沉着 充满必胜的信心教学后记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5页课 题3灯光教 学目 标1、 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稚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练习缩写课文。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王愿坚)他是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一。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2把课文分成三段,怎么分?(第一、二自然段为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一段,中间部分为一段。)3指名按分的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把这一段分成三层,想一想,每一层的主要意思;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怎样把这一段分为三层。(第三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是第一层,第八、九自然段是第二层,第十自然段是第三层。)。(4)请三名学生分三层朗读课文,每人朗读一层。 四、指导理解第二段的内容。(1)指名说第一层的内容。(大致内容是)在围歼战开始之前,“我”在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平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上的插图,看得那样人神。他从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的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他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三层的内容。(内容大致是,突击连冲进守敌围墙后,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这样,突击队孤军深入,得不到增援,围歼战有失败的可能,情况非常危急。就在这个紧要关头,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指了路,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了。这次围歼战获得了完全的胜利,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葬了郝副营长的遗体。)(3)指名说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事。 布置作业1准备缩写第二段。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围绕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6页课 题3.灯光教 学目 标1、 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稚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练习缩写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教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 1指名朗读全文。 2指名说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指名理解“思考练习”第二题。 1讨论:“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革命胜利后的和平时期,“我”在清明节晚上到天安门广场散步,听到背后传来一声对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的赞叹:“多好啊!”第二次是在1947年初秋,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之前,郝副营长在交通沟里、借着火柴的微弱亮光看书。看到书上画的电灯,说出了“多好啊!”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和我在交通沟里谈话时,说到革命胜利后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该多好啊!”) 2,讨论:他仍说这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对学生讨论要求不要过高,学生只要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清看到的是什么,想到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三、指导作缩写练习 1指名读“思考。练习”第四题,明确练习要求。 2默读第二段,想一想:缩写这一段,哪几点必须写清楚。 3讨论交流。(缩写第二段,必须写清楚五点:一是时间是1947年初秋;二是那次战斗的任务;三是战斗前郝副营长怎么做、怎么想;四是战斗中郝副营长的表现;五是郝副营长的牺牲。 四、学生做缩写练习,教师巡视了解缩写情况(用1015分钟) 五、请两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师生酌情评议。布置作业1947年初秋,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准备围歼国民党军57师。战斗开始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看一本破书,憧憬着未来)战斗打响了,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却暴露了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牺牲了。板书设计 看到:万家灯火引起回忆 听到:多好啊 来到郝副营长身边 对未来无限憧憬回忆往事 高举点燃的书照明 献出宝贵的生命怀念战友教学后记学生根据范例修改自己的缩写。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7页课 题4为人民服务 教 学目 标、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重点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难点是如何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怎样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走进这篇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二、朗读课文,以读悟情 、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技巧。、小组内读,各小组可自由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但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参与进去,都有锻炼的机会。、指名读,检验评价。 三、小组讨论,自学质疑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最本篇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各小组将问题汇总。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这句话中,“完全、彻底”两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怎样理解?司马迁是谁?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目标”是什么? 4、毛主席借追悼会发表演讲,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抓住问题,深入理解 、划分层次,理清脉络: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死的意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划分层次时,也可以分成层,把第四第五自然段合成一层: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逐层分析,深入理解 这一层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请同学们划出表示中心的句子。 这一层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明生命的价值,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指出为人民服务就要正视缺点,改正错误。请同学找出这里举了一个谁的例子来证明上述观点。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这段是整个演讲词的总结语,再次号召人民要团结起来,抱成一个整体。 布置作业布置学生课前写好演讲稿或抒情散文。板书设计原因:革命队伍的宗旨、性质所决定 不怕牺牲做法 不怕批评 不怕困难、加强团结开追悼会的意义教学后记本单元学习了一些关于革命英雄的事迹,一定心有所感。让学生课前准备,写一篇演讲稿或抒情散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8页课 题5延安,我把你追寻教 学目 标1了解全诗的结构。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教材分析重点难点1.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2.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3.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n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n.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节。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2)学习第二节。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3)小结。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布置作业(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顶天立地)(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9页课 题5延安,我把你追寻教 学目 标1自学诗的后四节。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4发展学生技能。教材分析重点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教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2教师点拨,解决疑点。(1)自学三、四两节。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学生交流、教师点拨: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2)自学五、六两节。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布置作业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板书设计 延河 枣园急切追寻延安精神 南泥湾 杨家领 高楼大厦 家电电器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航天飞机 电子计算机 信念 理想不能失去延安精神 温暖 春光 光明 太阳教学后记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10页课 题积累运用一教 学目 标1.读背古诗,了解词写作的时代背景,领略词中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2.阅读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延安孩子们的生活、体会孩子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教学内容完成“读”、“背”和“阅读”部分。二、完成“读”、“背”部分。1.教师激情引入。2.师板题,简介题目菩萨蛮词牌名大柏地词的题目4.自由读词,读准字音(1)鏖战(o):激战,苦战,大战的意思(2)齐读(3)自由读(4)讨论(5)汇报5.指导背诵6.教师小结三、完成“阅读”部分。1.回忆本单元的诗歌引入2.师板题,简介题目3.根据课题展开想象4.自由读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内容,5.讨论6.汇报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11页课 题积累运用一教 学目 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短文1自学短文, 了解主要内容。(1)默读短文。标出自然段。(2)短文主要讲了哪儿什事情?勤奋学习,如饥似渴地读书;自己动手做“书”;周伯伯送图书;激励师生。2理解词语的意思。匮乏:指物资等缺乏。贫乏;酷爱:非常爱好;欲望: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装帧:指书画、桔刊的装潢设计。熠熠生辉:形容闪光发亮,3讨沦问题,(1)延安的孩子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是怎样学习的,(勤奋、如饥似渴、自己做“书”)(2)周总理送”给孩子们说明什么?(党的关怀)(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教育;延安的孩子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如饥似渴地读书,我们现在条件那么好,更应该努力学习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希望。二、习作指导1.了解“漫画” 漫画是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 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占扬某些人和事;2.指导看图。(1)田L画的是在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的事?(冬天的车站)(2)图上画的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十什么, (等车的乘客,等待上车)(3)你从“母子上千处”的牌广,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站在牌子F面的是身强力壮的人抱小孩的妇女却站在牌子外面,身强力壮的人对牌子和抱小孩的妇女熟视无睹,抱小孩的妇女看着这些身强力壮的人感到气愤和无奈。 (4)这幅漫画要说明的是什么”仪表堂堂的人对抱小孩的妇女毫无感情他们并不是不识字,他们缺少的不是文化而是最起码的社会公德。 (5)请把你看漫画后的看法和想法说一说:1 公共秩序人人都应守。2个人都应有会公德。3人都应有爱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12页课 题积累运用一教 学目 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这次习作练习,是看漫画假文盲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法。也的任何 一漫画。下提供儿幅漫画: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13页课 题6.向往奥运教 学目 标1 学会九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举办权、嘹亮、迸发、魅力、拆除、申请、水花四溅、流光溢彩、星光灿烂、等量齐观。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国申奥的重大意义。教材分析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感受,从而领悟我国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交流资料,诱发“向往奥运” 1出示奥运会标,交流所收集到的有关奥运会和北京申奥的资料。教师相机简要介绍奥运会和北京申奥的情况。 2回忆,并互相交流申奥成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发情感。 3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 读悟品味,激发“向往奥运” 1 自读自悟,把握情感基调 (1)提出学习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画出感受最深的有关句子,并在课本上作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组织交流。a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b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是谈谈从那些语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目的是通过一些阅读感受的交流,汇集在一起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作者的情感基调有个整体的把握。) 2 研读品悟,把握情感内涵 (1)提出研读专题。“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受的? (2)小组合作研读。 A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表达这种感受的语句,读一读。B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句,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甚至联系自己收集的有关奥运会的资料进行感悟 C反复朗诵品味 (3)集体交流感受 (重点交流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如果学生感悟得比较肤浅,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相机指导有关语句的朗读,反复揣摩,以读悟情。 三 含情诵读,抒发“向往奥运” 1 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 互相交流朗读。先同桌互读互评,然后班上朗读评议。 3 在交流中,相机指导朗读一、二、四、六、七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兴奋、神往、渴望、自豪的感情。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圣洁、艺术、客观公正、公开、公平、客观 特殊的魅力青春、力量、友谊、和平 (令人向往)进步、发展 热爱体育、热爱和平教学后记课文后的两项课外拓展活动,由学生根据兴趣自行选择,自找伙伴合作完成,并酌情交流。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14页课 题7.詹天佑教 学目 标1.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想,适当作记号。2.学会10个生字,理解“阻挠”等11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周密”、“藐视”造句。3.能理清段落的层次,了解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篇章结构。4.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赞颂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找出全文的中心句,理解中心句与全篇课文内容的关系。围绕中心细读课文,推敲课文的词句。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介绍詹天佑及京张铁路。二、初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思考: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讨论、反馈。 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意。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指名读课文。 理解词语:杰出 这段的后两句和全文是什么关系?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听录音,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理解“阻挠”的意思,思考: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阻挠? 理解“要挟”的意思,思考: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要挟的?这说明了什么? 当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的消息传出,国内国外有什么不同反应? 理解“嘲笑”的意思,思考:他们是怎样嘲笑的?凭什么嘲笑?布置作业抄写生字新词,完成作业本第、题。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15页课 题7.詹天佑教 学目 标学习课文第3段,重点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学边做记号的阅读习惯,体会詹天佑杰出的才华和爱国主义精神。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二、教学第4自然段1、出示“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认真读,你读懂了什么?2、默读第4自然段,在不懂的地方画一个“?”反馈、交流。3、出示詹天佑说的话。讨论“大概”、“差不多”为什么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4、出示詹天佑想的话。讨论这句话该怎样读?为什么?5、朗读詹天佑在勘测线路中的行动。三、教学第5、6自然段1、听课文第5、6自然段的录音。2、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2 分册P42第7题(1)。交流反馈:A、哪个是居庸关?哪个是八达岭?你是怎样知道的?B、讨论同学们画的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示意图对不对?C、观看开凿居庸关隧道的课件。D、请一位同学讲解他所画开凿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出示投影,校对更正。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2分册P47第7题(2)A、观看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爬坡的课件B、学生校对,更正自己的示意图C、用铅笔作火车,演示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爬坡的过程5、你认为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下节课,我们将深入讨论学习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16页课 题7.詹天佑教 学目 标学习课文第四段,指导学生用“周密、藐视”造句。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二、学习第四段1、自读这一段。2、讨论:詹天佑修筑铁路的结果怎么样?当初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藐视我们的?詹天佑以什么给了他们一个有力的回击?3、现在,当初嘲笑我们的帝国主义者会怎样想呢?4、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三、小结课文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四、课堂延伸在詹天佑的塑像前,假如你是一个来中国旅游的外宾,当你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会说些什么呢?五、指导造句用“周到、藐视”造句。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詹 天 佑杰 出 爱 国毅 阻挠 要挟 嘲笑然 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接 回 受 勘测线路 击任 开凿隧道 提前竣工务 设计线路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17页课 题8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 学目 标1、学习课文,体会宋庆龄尊重爱戴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并从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 2、抓住人物的具体事例和具体表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自主表达的能力。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审题激疑,感知内容。 1、你听说过宋庆龄这个名字吗?对于她你了解多少?(关注学生认知基础,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2、你了解宋庆龄的保姆吗?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自由谈话,有意识地引发对比,在伟大与普通的对比中,激起学生疑问,引导学生从题目的理解中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读书质疑,学读定向,自主研讨,交流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地对话,才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针对学生读书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理解。教师可以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参考性题目,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如:(1)“晋谒”“搭讪”“绝口不提”“显赫”的意思。 (2)李燕娥对敌人的利诱,为什么都能一一拒绝? (3)通过读文和课下搜集的资料,你认为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4)你认为,宋庆龄和保姆之间和谐融洽的关键是什么? (尊重学生的读书方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3、汇报交流,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人物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与启迪。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讨论进行相机点拨。 三、拓展理解,加深感悟。 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搜集的材料,进一步了解宋庆龄,加深对人物精神境界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收获,联系现实及自身谈感受。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充满同情 宋庆龄 多次夸赞 保姆 伟大人物 悉心照顾 普通百姓 设计墓地 尊重 爱戴 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18页课 题9.走向生活教 学目 标1懂得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结合收集的格言警句,使学生受到热爱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影响。2抓住课文主线,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汇报1汇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汇报自学的字、词、句。“初出茅庐、会晤、莞尔笑、赋予”等词语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3汇报收集到的与文中人物相关的资料、4通过预习,你从文章中体会到了什么?5质疑。二、自读研讨,重点突破1自读全文,体会“科宁斯”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2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后来我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交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畅谈收获,深入体会“走向生活”的含义1你如何理解“走向生活”?2把收集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讲给同学听。(拓展学生认知,积累学生语言,给学生展示的空间。)3课文总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19页课 题积累运用二教 学目 标1、积累不同类型的叠词。2、阅读短文,了解李四光的地质研究,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3、口语交际练习,了解克隆技术,充分进行想象,同学间互相交流。4、以“假如我会克隆”为题,写一篇作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词语积累1. 读一读看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虽都属叠词,们义打所不同:(1)A B C C:前两排就属这种类型 书声琅琅 议论纷纷 人才济济 大名鼎鼎 千里迢迢 文质彬彬 风尘仆仆 衣冠楚楚(2)A A B B:后两排属这种类型。世世代代 日日夜夜 原原本本 浩浩荡荡曲曲折折 朝朝暮暮 口口声声 支支吾吾 1背一背。 可以按不同组成形式分类背一背 阅读短文读文,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 (1)这篇短文讲的是李四光从小时候对一块石头产生疑问,到长大后发现第四世纪冰川活动遗迹的事,赞扬了李四光勤学好问的精神和为中国地质学作出的贡献。 (2)介绍李四光的生平事迹。(3)学生的从中受到的启发。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20页课 题积累运用二教 学目 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口语交际1.这次语交际以“假如我会克隆,我要”为题进行?什么叫“克隆”?英语音译同,指无忭繁殖系:即从个祖先通过无性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具有相同遗传性状的一群后代。也指无性繁殖枝术。2.展开想像,把你想克隆什么说给大家听。(1)克降花草,绿化美化环境。(2)克隆稀有动物,使这个动物家族兴旺起来。(3)克隆人体器官,医治疑难病症。3.互州评议,看谁的想法最奇妙,最有益于人类。二、习作指导1 审清习作要求。2 这次习作练习,是把口语交际中有关克隆的想像写山来:3 要写清楚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4 题目可以用假如我会克隆也可以用“我要”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21页课 题10长歌行教 学目 标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重点难点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布置作业板书设计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学后记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第 周 星期 第 节 2007年 月 日 第22页课 题10七步诗教 学目 标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重点难点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指名背诵长歌行。二、学习七步诗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