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祖师释义忠与《建封寺》报送《山西佛道春秋》编委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57752008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法祖师释义忠与《建封寺》报送《山西佛道春秋》编委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百法祖师释义忠与《建封寺》报送《山西佛道春秋》编委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百法祖师释义忠与《建封寺》报送《山西佛道春秋》编委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法祖师释义忠与建封寺襄垣县文物局李国强在大唐显庆年间(公元656660年),潞府襄垣河东高岗(今山西省襄垣县古韩镇南里信村)僧人释义忠,跟随师父释慧沼一道,千里迢迢赶赴京都(长安)大慈恩寺翻经院,与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法师以及窥基等高僧一道译经、撰钞、作疏,共同成就了传承西域佛教文化的宏伟事业。据史料记载,义忠出生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九岁出家,二十岁到京都长安大慈恩寺翻经院,加入译僚僧伍,挥毫文疏、译经作钞、登坛讲肆、诵经传道,七十二岁返回故里,卒于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享年七十二岁。佛教经典大正藏宋高僧传记载:释义忠在京都长安大慈恩寺翻经院,不到五年的时间,精通二经五论:即法华经、无垢称经、大乘百法明门论、因明论、俱舍论、成唯识论、唯识道论等,并制成经钞和论疏,其主要著作有唯识论钞三十卷、法华经钞二十卷、无垢称经钞二十卷、唯识论纂要、大乘百法明门论疏等。其中义忠撰大乘百法明门论疏版本,成为佛教至今千余年来最盛行的必读本之一。襄垣县古韩镇南里信村建封寺现存明清碑碣记载:百法祖师释义忠生年居住的古韩镇南里信村百法院,也从唐代始,招来天下无数名僧盛衲,仰慕百法疏主的英名,驻足襄垣河东高岗,敬仰怀念一代高僧,扩建百法院,移建建封寺,修建祖师庙,“慕而游,游而留,留而卒。”在这块金钵玉阙般的净土上,参禅悟道,享誉海内外。百法祖师释义忠本人的离奇身世与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精神以及一代高僧居住过的遗址、遗存,则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思念与仰慕之情。一、百法祖师释义忠的离奇身世:义忠出生于唐贞观九年本村一尹姓人家,刚一落地,家人发现婴儿左臂上有一目,疑为怪胎,忍痛割爱,抛弃百谷山荒野,被一母鹿相救,衔回洞内哺乳数月,后被一慈善人家收养,鹿寻之不见,泣泪成泉。后人根据这一故事情节,把鹿栖息哺乳的洞,称为“奶洞”; 鹿泣泪成泉的泉眼,称为“鹿哭泉”;泉所在地,称为“泉沟”,其具体位置,在南里信村东北与北里信村东南两村交界处。明代早期,河北省武安县阳邑村村民,曾携带巨资、建筑材料在泉沟修建祖师庙一座。此故事虽说后人在撰写史料和修建祖师庙时,掺入了一些颇具神秘的奇异色彩,但可从中发现:义忠幼年是在一个个生死抉择的危难关头,经历着一次次悲欢离合的艰难曲折,才度过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所不应承受的艰辛童年。也正是这种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与众生的养育之恩,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奠定了毕生回报社会、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决心。义忠九岁,拜高僧释慧沼为师,凭宿世移植之性,依生身离奇之缘,在村西庙(现存庙坪遗址)志愿出家,生性聪明,智慧非凡,少秉奇操,慧解不伦。当年,慧沼师授与大涅槃经,至十三岁已相次诵彻四十二卷,寺内僧人皆惊骇不已,号“空门奇童子”。二十登戒,学四分律义理淹通,旁习十二门论,二本即当讲演,语出惊人。本村村民知义忠因怪胎被家人抛弃之经历,故称之为:“三目和尚”、“三目僧”、“三目神僧”。在义忠二十岁那年,高僧沼师惜义忠乃千里之骏,恐跟随自己耽误学业,听说京都长安大慈恩寺玄奘、窥基大师新造疏章,门生填委,声振天下,当即筹措盘缠,携爱徒跋山涉水,同登大雅之堂,到京都长安大慈恩寺翻经院,加入译僚僧伍,挥毫文疏、译经作钞、登坛讲肆、诵经传道。义忠在京都长安及涉足所至区域的各大寺院,多次开讲,每次开讲弟子繁多,讲树别茂于枝修,义门旁开于关窍。宋高僧传记载:“所谓列群玉、贯众花,玉装琼树之林,花缀蜀机之锦。辈流首伏,声彩悠扬四方美誉,千里归心者,不可胜算矣。传持靡怠仅五十余年,计讲诸教七十许遍”。百法疏主以毕生之所学,弘扬西域佛教文化,在中国佛教事业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百法疏主七十二岁时,忽起思乡之念,千里迢迢返回故里(现存庙坪遗址,名称待考),在寺院中,日日思念人生苦短,顿生归隐极乐之意,示同初入空门之时,诵戒行道。每一坐时,面向西北,仰视兜率天宫,冥心内院,愿舍寿时,得见天主,永离凡浊,终得转依。公元707年10月11日晨,兴澡洗讫,整肃容仪,望空礼拜,少顷结加趺坐,嘱付流通教法之意,诲示门徒遗愿毕,忽异香满室,彩云垂空,疏主仰视天空慈氏菩萨,双手合十曰:“秽弱比丘,何烦大圣躬亲来接引”言尽而化,全身不坏。乡人道俗为纪念这位高僧,在寺院内建起一座灵塔,供历代人敬仰。唐高僧玄奘法师为中国瑜伽唯识开创之祖,百法疏主义忠等高僧乃守文述作之宗,因功德被物,广大无比,故祖与宗百世受人爱戴、令人敬仰。二、百法祖师释义忠二十岁前居住的寺庙与五十年后居住的寺庙的史实考析明代潞州志襄垣玄释志记载:三目僧,襄垣人,姓王,失其名。按山西通志:“僧左臂有一目,未冠脱发游四方,百法俱通。后启左臂之目,乃述明门疏,编印造藏经二千余卷,人称三目僧云。”莫详其时。建封寺现存碑碣记载百法疏主情况如下:谨录百法疏主和尚行状碑碣记载:第一,依大乘百法明门论,本是分中略录名疏。第二,弁能造疏人:潞府沙门法讳:义忠,撰疏。本是潞府襄垣县河东李信人也,俗姓尹,九岁出家,年十三,念过大般涅盘经四十二卷,二十授戒,初忧才过,讲四分律及讲十二门论,自从亲教舆沾法师,同禀慈恩,文制成:法华经钞、无垢称经、因明论、百法论及唯识论、道论等,又制成议论纂略释一卷、又制成唯识疏钞、法华经钞及无垢称经钞。疏主年七十二,诵本生处,视同初忧,诵戒行道,每欱座时,面对西北,仰视天宫,窅心内院,至贞观九年十月十一日晨,朝藻浴巳,整肃威仪,望空礼拜,巳结加敷坐,诲示门徒遗嘱,之次,异香芬覆,彩云垂下慈氏菩萨,言讫:“秽触比丘,何当大圣亲来接疏主。”言讫,俨然终也。乡人骨肉建塔供养,全身不散至今。建封寺院主僧惠勤(缺字)大明弘治纪元岁在甲寅孟秋建封寺住持(缺字)”。挽百法独圆二师碑碣记载:挽百法独圆二师,临济下弟子二十四代嗣(缺字)秀禅师作:俯仰名益景趣佳,英贤曾状悟生涯,独圆侍衲真宗匠,百法先圣老作家,一曲寒烟沉碧水,半山斜日照残霞,风采欿里今何在,惟有疏林噪晓书。旹大明正统丁卯仲秋吉日题留题百法院碑碣记载:留题百法院,武陵君士王馥、彦龄:生平西辇寄萍游,万古真身向此留,通妙既能传百法,化形还复出三眸,塔光上止松斜荫,山色东横水北流,暂息清凉对灵迹,回头书简袛堪羞。寄讃百法疏主和尚碑碣记载:寄讃百法疏主和尚,无余庵广润和尚:百法明门论,唯师疏解精,慈恩甘缩手,众友让超名,天眼通凡眼,人情彻圣情,塔流漳水岸,异国振嘉声。古韩连简书,韩裕刊。己亥十二月(缺字)日,沙门(缺字)立石。关于义忠九岁出家至二十岁到达京兆大慈恩寺之前,所在寺院没有明确记载,况且沼师传中记载,沼师也是“不知何须人也”,义忠九岁得遇沼师,拜在沼师门下,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称谓,则说明以下两点:一、根据“空门奇童子”、俗称“三目和尚、三目僧”的名讳记载,将出现一种可能,即寺内僧众因义忠九岁出家,不知其左臂上有一目,而呼为“奇童”;村民知其身世和生理特征,因此直呼其为“三目和尚、三目僧”。说明义忠很有可能就近出家于河东高岗上的“庙坪”这个寺院,与之同时代享誉高僧的慧沼师(沼阇梨)也应该在这个寺院当住持。二、义忠七十二岁时回归故里,圆寂于寺院,并被“乡人骨肉建塔供养”的“河东高岗”等言语,既是对义忠及沼师二人五十年前,同登京都始发地的印证,也是五十年后“诵本生处,视同初忧”回归故里的真实写照。极有可能庙坪(现存遗址)上的原寺庙,是沼师与义忠等僧人,当时的主要活动场所。关于庙坪原寺庙的创建年代和寺庙的名讳称谓,目前还无法做出准确的定论,但可以说明一点,九岁少小儿童出家,对家境贫寒且无依无靠的义忠来说,只能就近。而且,他出家后遇到的沼师,也很有可能就在这个庙坪遗址上,在明代或更早年代已经毁弃的这个寺庙内当住持。现位于村西的建封寺,根据建筑结构和用材形制上,仅可上限为明代早期;明代开山祖师已是建封寺第二十四代传人,而寺内无前几代遗存的疑虑,依此也可得到较为妥当的解释。三、百法祖师名讳称谓的缘起、出生年月和圆寂年月日的史实考析百法,是唯识学的一个提纲,是通达明解大乘唯识的门径,是一本学习唯识的入门手册。从唐至明代,关于此论的注疏,大致有十几种,其中唐撰三种注疏。三种注疏的名称如下: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唐窥基百法明门论疏唐普光百法明门论忠疏唐义忠唐义忠作大乘百法明门论疏,称为“百法疏主、百法祖师、百法上人、百法和尚、三目和尚、三目僧、三目神僧”等,是唐代以后历代人根据撰写疏文的作者与作者生理上的特征,对作者的一种尊称。目前,在建封寺明清两代碑碣石刻上,记载的各种不同称谓有:百法疏主、百法祖师、百法和尚、百法上人等,民间至今广为流传的不同称谓则为:三目和尚、三目僧、三目神僧等。同时,建封寺又以弘扬百法疏主为主题,称为:百法院。关于上述称谓的起始年月,尚缺乏原始资料给予印证。目前宋高僧传上仅记载有窥基为“百本疏主”之称谓。若依此类推,很可能当时就有以经论注疏为名号的各种名讳尊称,如作大乘百法明门论疏的作者,则称为“百法疏主”等,此提法,尚有待进一步考证。关于义忠的生卒年月,从目前掌握的部分史料与寺内现存明代碑文记载的谨录百法疏主和尚行状已出现多处纰漏的文字记载,仅推理如下:唐僧玄奘,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出使西域,沿途经历一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开始译经、作注、撰疏。玄奘出生于隋仁寿三年603年,武德五年21岁,卒于乾封元年666年,春秋六十五岁。窥基,生于唐贞观六年632年,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七岁出家),唐显庆元年656年应诏译经。卒于唐永淳元年683年十一月十三日大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岁。义忠,按“二十登戒,学四分律义理淹通,旁习十二门论,二本即当讲演。沼师知是千里之骏,学恐失时。闻长安基师新造疏章,门生填委,声振天下,乃师资相将同就基之讲肆。”这段话的原意,最早得到消息“闻长安基师新造疏章,门生填委,声振天下”于当年(唐显庆元年656年应诏译经)开始,与师动身同往长安,出生年应为唐贞观九年(635年),按“时年七十二”岁的记载,卒年应为唐景龙二年707年。因此说,寺内现存明代碑文记载的谨录百法疏主和尚行状一文所述“贞观九年十月十一日晨言讫,俨然终也”一语,不符合实际。极有可能是碑文的作者,把义忠的出生年月与义忠圆寂的年月写错。故根据义忠二十岁与师同登京都大慈恩寺的文字记载,以及撰钞作疏的史实考证,得出文章前部分的出生年与圆寂的年月日。四、建封寺、百法院、祖师庙、庙坪的创建与延续:重修建封寺正殿记碑碣记载:重修建封寺正殿记,乡贡进士刘风仪撰,版筑后裔傅僃书丹:县之东南三里许,有寺曰:“建封”,乃唐百法上人超凡入圣之所。建封寺又称百法院,创建年代不详,依“县之东南三里许,有寺曰建封,乃唐百法上人超凡入圣之所”一语推算,建封寺从“唐百法上人超凡入圣”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据义忠九岁就近出家村人直呼其生理特征的常理推断,有可能建封寺或建封寺的前身庙坪遗址上寺院的创建年代会更久远。建封寺东依百谷山,南眺鹿台山,南、西、北三面漳河萦绕,山环水抱,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3,北纬3631。该寺北枕韩山而饮甘泉,南控鹿台而带漳江,西有宝峰晴雪,东有森林公园,东北有仙堂旧隐,西南有凉楼胜观,西北有甘泉漱玉,东南有百谷神岭,茫茫极目寰宇间:嶦帏白云,屏帘翠嶂,丘陵林麓,岛屿洲渚,交相拱揖,苍翠参差,绮锦纷繁,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为襄垣胜景之一。建封寺经历代修缮,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现遗存主要为明、清建筑形制,系长治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建封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平面形制为横向长方形,坐北向南,东、西、中排列三座院落,每院正殿的左右两侧均有朵殿。中院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橼柱为方形石柱,金柱、墙柱为圆形石柱,柱头微有卷刹,南橼柱头斗拱为五铺作,双抄双下昂、真昂,梁架结构为四椽袱对乳袱,通橼四柱,明袱彻上明造,屋顶为单橼悬山式五脊顶,脊刹饰黄绿色琉璃花卉、龙凤、鸱吻兽等动物花草形体,顶部为黄绿色琉璃筒瓦铺设,外观金碧辉煌、庄重和谐。殿后现存窑洞三孔。正殿前院内原有石制灵塔三座,文革期间拆除石料,用于高灌引水工程,现塔座遗址犹存。院外西南侧现存石制灵塔一座,塔高6.4米,底座为1.3平方米,宝珠塔刹,塔身四周镌刻文字及各种花卉动物图案,造型奇特,是我县古代石雕艺术宝库中的一件珍品。祖师庙俗称泉沟庙,布局为东西房一面三间,每面长度约为8.5米;正面四孔窑,长度约为20米,前面有抱厦庭、琉璃柱、荆木坊;南面有一座大门,东面有一座小门,南门外有2米走廊,走廊外侧是沟边花墙;出南门2米下台阶。庙对面景山上的一块平地就是原来的戏台,戏台两边墙上各画一只大老虎;台下东部地墙根就是奶洞,庙台阶下西侧就是鹿哭泉,奶洞、泉水洞直径基本为2.5米,泉水洞出来三至四米,有一个养鱼池,养鱼池中的水从来没有结过冰,再冷的天也冻不死池中的鱼。庙内塑像三尊(一尊座、二尊站立),是内用木板作支撑,外用紫金泥做的塑像。创建年代应该为明代早期,创建者是河北省武安县阳邑镇全村人,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村干部将创建碑文磨光,刻了烈士碑,留下千古遗憾。庙坪遗址与建封寺的建庙传说:庙坪,位于村西南部漳河岸边高台地上,距离村西建封寺前约500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二十余户村民先后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修建民用住宅。在修建过程中,曾有几户居民在筑基时,不足一米的地表层,挖出砖瓦碎片和条状基石,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多数遗存遭到损坏。但是,通过村民的民居土建工程,却可以证实,此处确实有年代久远的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遗址和一个数百年来民间广为流传的建庙故事:“村西庙建封寺是一夜之间由九十九头牛搬来的”。五、建封寺现存碑碣遗存:寺院历经沧桑,年深日久,屡经历代修缮,现存部分碑碣有:无朝代有纪年碑碣留题百法院、寄讃百法疏主和尚二通:己亥十二月(缺字)日武陵君士王馥 彦龄 留题百法院碑碣一通。无余庵 广润和尚寄讃百法疏主和尚一通。大明正统丁卯(公元1447年)仲秋吉日“临济下弟二十四代翤(缺字)秀禅师”题挽百法独圆二师碑记。大明天顺癸未年(公元1463年)孟夏月佛诞日“天竺”作襄垣八景诗碑记。大明弘治岁在戊申(公元1488年)孟秋月望日重修建封寺正殿记碑记。大明弘治纪元岁在甲寅(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孟秋望日“松江府判邑人郭瑄廷”书襄垣八景诗碑记。大明弘治纪元岁在甲寅(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孟秋建封寺谨录百法疏主和尚行状碑记。大明万历岁次庚戌(公元1610年)菊月上浣之吉“浙江侍使王基洪撰”捐地契约碑记。大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重修独圆东海中峰三禅师宝塔记碑记。大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五月初一日建立社规碑记。附录:佛教大正藏宋高僧传卷四唐京兆大慈恩寺义忠传:释义忠,姓尹氏,潞府襄垣人也。年始九岁,宿殖之性志愿出家,得淄州沼阇梨为师,若凤巢中之生鹓雏也。少秉奇操,慧解不伦。沼授与大涅槃经,时十三岁矣,相次诵彻四十卷,众皆惊骇,号空门奇童也。二十登戒,学四分律义理淹通,旁习十二门论,二本即当讲演。沼师知是千里之骏,学恐失时。闻长安基师新造疏章,门生填委,声振天下,乃师资相将同就基之讲肆。未极五年,又通二经五论,则法华、无垢称及百法、因明、俱舍、成唯识、唯识道等也。由兹开讲弟子繁多,讲树别茂于枝修,义门旁开于关窍。乃着成唯识论纂要、成唯识论钞三十卷、法华经钞二十卷、无垢称经钞二十卷。百法论疏,最为要当。移解二无我归后,是以掩慈恩之繁。于今盛行,勿过忠本。所谓列群玉、贯众花,玉装琼树之林,花缀蜀机之锦。辈流首伏,声彩悠扬。况基师正照于太阳,忠也旁榜于龙烛。四方美誉,千里归心者,不可胜算矣。传持靡怠仅五十余年,计讲诸教七十许遍。至年七十二,忽起怀土之心,归于昭义。示同初夏,诵戒行道。每一坐时,面向西北,仰视兜率天宫,冥心内院。愿舍寿时,得见天主,永离凡浊,终得转依。一日晨,兴澡洗讫,整肃容仪,望空礼拜,如有哀告之状。少顷结加趺坐,嘱付流通教法之意毕。忽异香满室,彩云垂空,忠合掌仰视曰:秽弱比丘,何烦大圣躬来引接。言尽而化。乡人道俗建塔供养,全身不坏,至今河东乡里高冈存焉。关于释义忠师释慧沼(沼阇梨)的基本情况:宋高僧传卷四唐淄州慧沼传(大愿尘外):释慧沼,不知何许人也。少而警慧始预青衿,依于庠序诵习该通。入法修身不违戒范,乃被时谚沼阇梨焉。次攻坚于经论,善达翻传。自奘三藏到京,恒窥壶奥,后亲大乘基师更加精博,及菩提流志于崇福寺译大宝积经。沼预其选充证义,新罗胜庄法师执笔。沙门大愿尘外皆一时英秀当代龙象于时武平一充使卢藏用陆景初总预斯场。中书侍郎崔湜因行香至翻经院,叹曰:清流尽在此矣,岂应见隔,因奏请乞同润色新经,初沼证义于义净译场,多所刊正,讹言舛义,悉从指定无敢踰制后着诸疏义,号淄州沼也。 潞州志襄垣玄释志记载:三目僧,襄垣人,姓王,失其名。按山西通志:“僧左臂有一目,未冠脱发游四方,百法俱通。后启左臂之目,乃述明门疏,编印造藏经二千余卷,人称三目僧云。”莫详其时。建封寺现存碑碣记载百法疏主情况如下:(按碑碣原文字排列顺序)谨录百法疏主和尚行状第一依大乘百法明门论本是分中略录名疏第二弁能造疏人潞府沙门法讳义忠撰疏本是潞府襄垣县河东李信人也俗姓尹九岁出家年十三念过大般诺涅磐经四十二卷二十授戒初忧才过讲四分律及讲十二门论自从亲教舆沾法师同禀慈恩文制成法华经钞无垢称经因明论百法论及唯识论道论等又制成议论纂略释一卷又制成唯识疏钞法华经钞及无垢称经钞疏主年七十二诵本生处视同初忧诵戒行道每欱座时面对西北仰视天宫窅心内院至贞观九年十月十一日晨朝藻浴巳整肃威仪望空礼拜巳结加敷坐诲示门徒遗嘱之次异香芬覆彩云垂下慈氏菩萨言讫秽触比丘何当大圣亲来接疏主言讫俨然终也乡人骨肉建塔供养全身不散至今建封寺院主僧惠勤(缺字)大明弘治纪元岁在甲寅孟秋建封寺住持(缺字)”。重修建封寺正殿记碑碣记载:重修建封寺正殿记乡贡进士刘风仪撰版筑后裔傅僃书丹县之东南三里许有寺曰建封乃唐百法上人超凡入圣之所其源流兴替前人备述予不陈矣是寺也枕寒山而饮甘泉控狮山而带漳江宝峰奠乎西仙堂拱於北前而峙者有凉楼后而环者有市桥曰太行则通於南焉襜帏白云屏帘翠嶂丘陵林麓岛屿洲渚交相拱揖苍翠参差绮锦错杂茫茫极目寰宇间寺之胜者此亦云最矣故凡名僧盛纳皆慕而游游而留留而卒虽吾儒乐胜概而赏清芳扬幽怀而寄雅兴咸於此乎会余不之之焉旧制殿堂门庑厨库寝室与夫曲径幽栏闲亭逸圃兀榭林塘百尔森具弟时久岁深不无倾圮故掌其院者敬堂上人睹正殿之将颓念禾黍之有日乃谋诸副就上人佥发精诚疏缘城市合村落聚钱谷若干又得明德坊二尹王均彦祥捐俸金赞襄以故鸠工偕作晨夜殚力不踰月正殿为之一新甍栋飞空金碧夺目四檐之不俱饰以石石上刻兽形草迹其余者增之损之一各有度诚天造地设人间福地也上人之功於兹为烈功成上人恐岁月湮没请言记其事顾予言不能文但曩日习举子业曾假馆寺中与上人同居知之稔矣且上人好读儒书尤喜吟咏师浮屠氏能一死生之实解外胶之扰樗泊然无所萌於心淡然无所嗜於物真浮屠中巨擘也故於其请不敢辞遂书此以为记云峕大明弘治岁在戊申孟秋月望日住持如钦 立石纠首功德主迪功郎临潼县丞王庆挽百法独圆二师碑碣记载:(按碑碣原文字排列顺序)挽百法独圆二师临济下弟子二十四代翤(缺字)秀禅师作俯仰名益景趣佳 英贤曾状悟生涯独圆侍衲真宗匠 百法先圣老作家一曲寒烟沉碧水 半山斜日照残霞风采欿里今何在 惟有疏林噪晓书旹大明正统丁卯仲秋吉日题留题百法院碑碣记载:留题百法院武陵君士王馥 彦龄生平西辇寄萍游,万古真身向此留,通妙既能传百法,化形还复出三眸,塔光上止松斜荫,山色东横水北流,暂息清凉对灵迹,回头书简袛堪羞。寄讃百法疏主和尚碑碣记载:寄讃百法疏主和尚无余庵 广润和尚百法明门论,唯师疏解精,慈恩甘缩手,众友让超名,天眼通凡眼,人情彻圣情,塔流漳水岸,异国振嘉声。古韩连简书 韩裕刊己亥十二月(缺字)日 沙门(缺字)立石佛教瑜伽宗源流考:印土传承佛灭九百年后,弥勒菩萨应无著论师之请,于中天竺阿逾奢国,(意译为不生,此国往昔大乘人住,多解无生,国从人立名,故叫无生国。)讲堂,说瑜伽师地论等。其后,无著菩萨承弥勒之说,造显扬圣教论等。音译为阿僧伽,意译为“无著”。此师是北印度健陀罗人,出家于弥沙塞部即化地部,一说出家于有部,先修小乘空观,后转入大乘。大概是印度笈多王朝后半期的人(年),相当于中国东晋的安帝至南北朝的刘宋之末。其弟世亲,梵语音译婆薮磐豆,意译世亲,或天亲,出家于有部,后经其兄的劝导而回小向大,承继无著论师的瑜伽唯识,并广弘阐扬。至此,瑜伽宗才真正得以在印土建立起来。世亲所生活的年代是年之间,笈多王朝后半期,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之刘宋至齐和帝中兴初年。音译为弥勒,意译为慈氏,因为过去之弥勒,值遇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所以叫慈氏。世亲在晚年造唯识三十颂,这是一部集唯识大成之书,只可惜未来得及作释就圆寂了。后来,就由印土的十大论师给此颂作释,各有千秋,各呈异彩。在十大论师中尤为著名的是护法论师,他将瑜伽唯识传给了戒贤论师,而此论师正是奘法师入印求学的老师。东土传承在北魏宣武帝时(),以菩提流支()为翻译的宗主,与勒那摩提(?)、佛陀扇多(译为觉定)等,共同译出世亲所造的十地经论,开始传播瑜伽宗思想,建立地论师学派。此地论师又分为两派,一是菩提流支的弟子道庞为主的北道派,一是以勒那摩提的弟子慧光为主的南道派,后来隋朝的慧远所著的大乘义章可以说是南道派的基本概论性的书。在梁陈之世,真谛译有世亲摄论释及俱舍释论,从而流传为摄论师学派。也正是由于汉地的地论师、摄论师、北道派、南道派,各派关于瑜伽唯识的解说纷纭杂陈,于是,才促使奘法师于唐贞观二年(),决心由长安西行,往印度求取瑜伽唯识典籍,以便对瑜伽唯识有一个一致性的解说。恰好在当时又有印度僧人来东土,传言印度有一瑜伽师地论能解决此问题,就更增加了奘法师西行求取圣典的决心。奘师往返经历十七年,遍学印度的中观、瑜伽、因明、大乘、小乘各派之学。回国以后,专心从事翻译,奘师不仅译出了唯识所依之主要经论,而且还将十大论师关于三十唯识颂的注释,以护法为主,而糅译成了一部大论,即成唯识论,这是慈恩宗建宗的根本论典。其弟子窥基法师亲助奘师翻译,并撰有成唯识论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及其它主要唯识论疏。基师的主要弟子就是慧沼,著有成唯识论了义灯;沼传智周,著成唯识论演秘等。三代相承,称慈恩三祖。唯识的复兴中国法相唯识典籍的翻译,旧译是以真谛法师为代表,新译乃是以玄奘法师为代表,而玄奘法师的新译最能显明瑜伽行派的真义。所谓的“法”,音译达磨,在唯识学上讲,法即是轨持义,具体地说,就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意思是说,事物能保持任持自身的特性,也正因为能这样,于是,这也就成为我们了解事物、判断事物的轨则标准或依据。在大千世界中,每一个能“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事与物,都可以叫做“法”。因此,“法”可以说成是描述一切事物的一个通名。大千世界中的一切法,唯识学认为不出于以下五个大类,即“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又叫做“五位”,其总数目有一百个。在唯识里面,关于这五位百法的专论,即是大乘百法明门论,这是由世亲论师收摄唯识典籍中的一部大论、瑜伽宗的根本论典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的六百六十法而成此一百法。 百法,是唯识学的一个提纲,是通达明解大乘唯识的门径,是一本学习唯识的入门手册。从唐一直到明代,关于此论的注疏,大致有十几种,其中唐撰三种注疏。三种注疏的名称如下: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唐窥基百法明门论疏唐普光百法明门论忠疏唐义忠附录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百法明门论 天亲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为差别故。四所显示做。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疑、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疑、四慢、五疑、六不正见。 五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矫、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报想、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印土及中土所传之图示如下:世尊弥勒无著世亲十大论师,其中的护法论师戒贤奘师基法师沼师智周法师十地经论地论师北道派(世亲)南道派摄论及摄论释摄论师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