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地理-印度农业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5746647 上传时间:2020-09-03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地理-印度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世界经济地理-印度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世界经济地理-印度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讲:,印 度 农 业,主 要 内 容,农业发展概况,发展历程及特点,农业生产结构,四大农业区及分布,农业对外贸易,主 要 内 容,农业发展概况,发展历程及特点,农业生产结构,四大农业区及分布,农业对外贸易,农业发展概况,丰富的耕地资源 现有耕地1.4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7%,占亚洲耕地面积的29.2%,居亚洲各国之首,世界第二,约为中国的2倍。人均可耕地面积为0.16公顷。 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南部德干高原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1.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发展概况,充足的水资源 全年降雨总量为39300亿立方米。全国36的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33.5的地区750 1150毫米,33.5的地区为750毫米。 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恒河,全长2700公里,支流10余条,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 充沛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2.8。,1.农业生产条件,适宜的气候资源 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有喜马拉雅山脉作为屏障,挡住了来自亚洲大陆的寒流,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高。 全年分为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 北部气温偏低,除北部高山区外,几乎无霜期,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植物。热量资源相当丰富。,1.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发展概况,2.农业生产现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7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6%,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60%。 农场总数达到1.155亿个,60%的规模不足1公顷,只有1%的规模达到或超过10公顷。 印度目前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小麦和大米生产国,是仅次于美国、中国和巴西的世界第四大粗粮生产国,具备扩大农业生产的巨大潜力。,农业发展概况,2.农业生产现状,近十年,农业年均增长速度为2%。印度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 种植业内部结构是: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8.3,油料占12.7,蔬菜和水果占10.4,棉花占3.8,烟草占0.5。主要农作物有大米、小麦、玉米、高粱、小米、大麦、油籽等。,农业发展概况,主 要 内 容,农业发展概况,发展历程及特点,农业生产结构,四大农业区及分布,农业对外贸易,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独立前,农业长期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粮食短缺问题十分突出。 独立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和支持合作社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使农业得到很大长进。,1.发展历程,独立后的发展,土地革命消弱了封建大地主的势力,将地权分散到中小地主阶级手中,资本主义农场逐渐兴起。 绿色革命20世纪60年代中期,推广高产良种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改良。包括扩大灌溉面积,引进,培育,推广高产品,使用化肥,提高机械化水平等。 “绿色革命”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摆脱进口粮食的负担,从此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独立后的发展,白色革命发展牛奶生产 蓝色革命发展渔业生产 (为增加食物来源,特别是动物性食物来源,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第二次绿色革命21世纪初提出,推广生物和转基因技术,强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人均土地规模较小,小农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封建的、个体的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 其一,虽然印度在独立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并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并未认真执行,成效不大; 其二,由于印度人口不断增长,导致了对大块土地持续不断的再分配,使土地变得越来越零碎。,2.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农业现代化程度和范围不够,农业的生产方式差异很大 自“绿色革命”后,印度农业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现代化的发展,但农业现代化程度和范围仍然不够。 在农业内部:农业先进技术大都局限于小麦和水稻,而其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仍被排斥在现代化的大门之外; 在地域范围上:农业先进技术的广泛采用也仅限于西部少数几个条件较好的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速度缓慢,成效并不明显;,2.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农业现代化程度和范围不够,农业的生产方式差异很大 在生产方式上:仍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机械化程度很低,现代投入较少: 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 60%的耕地无灌溉设施,靠雨水灌溉;改良种子,化肥,杀虫剂等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土地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土地生产率仍然较低 经过40年的发展,印度的土地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2002年印度水稻每公顷产量已达到2915公斤,但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明显的。同年日本水稻每公顷产量达6582公斤,美国水稻每公顷产量达7372公斤,印度单产都不到他们的一半,也仅仅只有埃及水稻每公顷产量9135公斤的不到1/3,甚至同其邻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2.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土地生产率仍然较低 小麦是受惠于“绿色革命”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虽然如此,印度小麦每公顷2770公斤的单产也仅比其邻国如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伊朗等国的单产要高一些,但距离中国每公顷的3885公斤,还有一定的差距,和法国的每公顷7449公斤,英国的每公顷8043公斤相比则差距巨大。在玉米、甘蔗、烟叶、花生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上,印度每公顷的产量都还较低。,2.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农业和农村的不平衡日渐扩大 “绿色革命”便将关注的重点落在了以小麦和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上,豆类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大大减少,每年需进口大量食油才能满足国内需要。 同时,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的差异,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2.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农业和农村的不平衡日渐扩大 农村不平衡的原因: 农业现代化就要增加现代科技投入,这需要必要资金的保障,但印度的边际农、小农与大农在土地,金融等资源占有上的不对等性,使得边际农、小农不愿也无力加大对土地的投入,因此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并未减轻,反而有加重的趋势。,2.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印度农业的商业化程度较低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规模较小、小农经济仍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尤其是对于绝大多数小农和边际农来说,土地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规模经营。 农户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为1. 68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 17公顷,但占农户总数的57. 8%的边际农户的平均规模只有0. 39公顷。,2.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印度农业的商业化程度较低 20C60s中叶走上农业现代化之路,但众多的小农和边际农从中得到的好处极少。他们大都采用传统生产方式,土地的生产率很低,而且还常常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对他们而言,只是生活的最低保障来源,他们生产的农产品在自己消费之后就没有更多的剩余,甚至有的连维持自己最低的生活需要都存在困难。,2.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印度农业的商业化程度较低 中农和大农则可以充分利用“绿色革命”带来的机缘,利用政府在金融和信息上的支持,购买优质良种、化肥、杀虫剂和修建灌溉设施,不断增加现代品的投入,这样他们就能生产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农业商业化在他们这儿得到了部分的体现。,2.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印度农业现代化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 季风气候条件下的降水不够稳定,使全国广大地区常常受到干旱与洪涝灾害的威胁, 干旱更为严重。这种气候特征加上印度的灌溉设施不足, 60%的土地需要雨水进行灌溉, 导致农业对气候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经常遭受季风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2.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印度农业现代化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 在新世纪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中,现代化程度大有提高,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印度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仍是十分的明显。 由于严重的干旱,在2002/03年度,印度农业出现了负增长,而且幅度高达6. 9%,这使年GDP增长率仅为3. 8%。同样在2004/05年度,由于雨水不足,农业也只增长了0. 7% ;而在2003/04年度,由于风调雨顺,农业的增长率高达10. 0% ,使GDP的增长率也高达8. 5%。,2.现代农业发展特点,主 要 内 容,农业发展概况,发展历程及特点,农业生产结构,四大农业区及分布,农业对外贸易,农业生产结构,1.概况 自独立以来,印度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不断下降(据世界银行资料,其份额从1970年的45下降到1993年3l),非农业部门的份额在逐步上升。但是,这种变化既没有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的大量转移,也没有伴随着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显著变化,导致农业生产发展比较缓慢,生产率水平不高,农业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农业生产结构,2.特点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在1988 89年度农村地区居民总收入中,92来自农业(包括畜牧业),林业收入只占4,渔业收入只占13。 198889年度,种植业内部结构是: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83,油料占127,蔬菜和水果占104,棉花占38,烟草占o5。 从农业季节上看,主要分为大熟和小熟两季:大熟在晚秋收获,小熟在初夏收获,二者种植面积为2:1。,农业生产结构,2.特点 印度农作物种类繁多,其中花生、棉花、甘蔗、芝麻、高梁、谷子、杂豆、红黄麻、蓖麻、油用亚麻、腰果、槟榔等种植面积均居世界首位,稻谷、油菜、烟草、茶、香蕉等居第二位。但大多数作物因单产不高,其产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远不如种植面积那样突出 印度养牛的头数名列世界第一,1994年达到19298万头,占全世界的15;但肉类总产量只占世界的21,奶类占65。,主 要 内 容,农业发展概况,发展历程及特点,农业生产结构,四大农业区及分布,农业对外贸易,四大农业区及分布,1.东北部稻谷、黄麻、茶叶区,主要包括阿萨姆、西孟加拉、比哈尔、奥利萨4个邦,总面积57平方千米,有耕地2400万公顷 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平原,气候湿润,年降水量躲在1250mm以上,人口高度稠密,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的60%,但是复种指数最高 全区以大熟作物占绝对优势,总种植面积中粮食占90%,其中稻谷又占五分之四,是全国最重要的稻谷产区 两大经济作物黄麻和茶叶,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8%和80%,四大农业区及分布,2.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主要包括北方、中央、拉古斯坦、哈利亚纳和旁遮普5个邦,总面积123万平方千米,有耕地2400公顷 由印度河平原和恒河中、上游平原及周围山地组成,气候自西向东由湿润转为干燥,年降水量大约从1200mm递减至300mm以下发展灌溉的条件较好,独立后水利事业有很大发展,灌溉面积占全国一半 全区大、小熟作物基本相当,总种植面积中粮食占2/3,其中稻谷仅占1/4,以小麦、杂粮为主,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4/5,是举足轻重的余粮区 经济作物一油菜、芝麻和甘蔗为主,均以北方邦为最大产区,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0%、75%和50%,四大农业区及分布,3.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主要包括古吉拉特、马哈拉施特拉 、卡纳特克、安得拉、泰米尔纳德5个邦(卡、泰两邦西南地区除外),总面积108万平方千米,有耕地5500公顷 位于德干熔岩高原上,沿海冲击平原范围也不小,处东南部降水较多属湿润区外,一般都属于半湿润至半干燥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再加上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对农业颇有影响 全区以大熟作物为主。播种面积中粮食占60%,其中谷子、豆类等杂粮占绝对优势,复种指数和单产水平都是最低的;东南沿海冲击平原稻谷比重大,生产水平也较高 棉花是本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产量占全国60%以上,集中产于“棉花黑土”广泛分布的德干高原上,花生烟草全国比重都超过60%,四大农业区及分布,4.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包括喀拉拉邦及其毗邻地区,面积8万平方千米,耕地400万多公顷 地形上包括西高止山南段及其沿海冲积平原;地处迎风坡,气候格外湿热,年降水量普遍在2000mm以上,是国内唯一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区内人口十分稠密,平均每一农户耕地仅及全国的1/4略多,普遍实施精耕细作,集约化程度高 全区60%的耕地种植各类热带作物,印度所产的橡胶、咖啡、腰果、胡椒、生姜、木薯、椰子、豆蔻等基本全集中于此,香蕉和茶也比较重要 粮食作物以稻谷占优势,仅山区杂粮较多,四大农业区及分布,主要农作物和畜牧业生产情况 稻谷:印度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大约占粮食总产量40%,在世界上亦居第二位。其分布十分广泛,而以东半部年降水量超过1150毫米的湿润冲积平原最为集中 小麦:印度另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 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平原 其他杂粮和豆类:广泛分布于丘陵、山区和高原,耕作厨房,产量低而不稳 茶叶:产量居世界首位,是本国出口意义最大的产品 畜牧业在印度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1/4,其中牛约占一半, 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但生产性能很低(饲料不足,缺乏科学管理),主要农产品分布图,农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主 要 内 容,农业发展概况,发展历程及特点,农业生产结构,四大农业区及分布,农业对外贸易,农业对外贸易,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状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57年以前,农产品贸易是顺差,但规模不大,而且具有“饥饿出口”性质 1957年起,随着粮食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农产品进口逐渐大于出口,成了个农产品的净进口国; 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5年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以后,农产品进出口逐渐平衡并略有出超。 (一) 农产品出口 (二) 农产品进口,40余年来,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6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一些传统产品,如茶叶、咖啡、香料和烟草,1965年这些传统出口品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2.4; 在6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政府一方面增加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投入,力图保持其市场份额不致下降;另一方面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和多种农业气候条件的优势,发展其他农产品以及园艺、畜牧、渔业和蚕业产品,并逐步增加了大米、水果、蔬菜、肉类和海产品的出口量,从而改变了出口农产品的品种结构 。,农业对外贸易出口,印度政府1994年“关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调查表明:具有高度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大米、香料、葱、荔枝和肉类等,具有中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小麦、芒果、马铃薯、番茄罐头等,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有玉米、高粱和苹果等。此外,印度的棉花和烟草在世界市场上也具有比较优势。目前印度大米出口值占世界贸易的45,据认为,这一出口份额可望提高到15。,农业对外贸易出口,在70年代中期以前,进口农产品主要是小麦、大米、原棉和食油。1965年进口粮食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66。 在70年代中期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上没有净进口粮食。 原棉在1976年以前是大宗进口产品,1965年进口原棉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12,但从1977年开始转为大量出口,1990年出口原棉占出口农产品总值的15.7。 食用油在70年代中期以前只有少量进口,196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2.32,在70年代中期以后进口量逐年增多,198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43,1988年占27.2。这反映出粮食生产增长,而油料的供求关系趋紧 。,农业对外贸易进口,40余年来,农产品进出口的地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在70年代后期以前,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例如,19701977年期间,在印度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发达国家的份额大致保持在50左右,前苏联、东欧占225。 在 7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品种结构的变化,逐步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进入80年代,亚太地区市场保持了上升势头,印度大米出口到西亚,肉类出口到东亚和中东,鱼和海产品出口到日本,水果、蔬菜和香料出口到西亚。在印度农产品出口额中,亚太地区的份额从199091年度的308上升到1993年的39,农业对外贸易,1994年,印度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的份额不到1,农产品出口在国内出口总值中的份额也只有10(1955/56年度是49),印度农产品在世界贸易和国内出口贸易中的地位还相当低。 这说明,印度农产品主要是自给性的,进出口随着国内农业丰歉、国内需求而波动,进出口品种和数量,只是对国内市场的一种余缺调剂。另一方面,印度出口产品结构日益多样化,工业品的份额上升,国内需求和人口增加导致国内消费量的增加。,农业对外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