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夫兰克赫兹实验1913年,玻尔(N.Bohr)将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上,提出了他的原子理论. 玻尔的原子理论除了由光谱研究得到证实外,1914年,夫兰克(J.Frank)和赫兹(G.Herz)利用低能电子与稀薄气体原子碰撞的方法,直接测得了原子的激发电势和电离电势,证实了原子中分立能级的存在. 夫兰克和赫兹为此获得了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实验目的】1通过对相应电压和微电流的测量,得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验证原子能级的存在。2学习原子激发的基本过程,理解微观原理。3用计算机观测IAUG2K曲线。【实验仪器】 F-H6 智能夫兰克赫兹实验仪 微机【实验原理】夫兰克赫兹实验是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进行能量交换而实现原子从基态到高能态的跃迁。夫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图1夫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图在充氩气的夫兰克赫兹管中,自由电子从被灯丝加热的阴极K表面逸出,在阴极和控制栅极G1之间的加速电压(第一栅压)的作用下,电子将离开阴极并被加速后通过控制栅极(控制栅极G1是为了消除电子在阴极附近的堆积效应,起到控制电子电流大小的作用)。栅极G2和阴极K之间也存在对电子的加速电压(第二栅压),电子在G1G2空间内一方面被加速,另一方面可能与氩原子相碰撞。在板极和栅极G2之间存在使电子减速的拒斥电压。当电子通过栅极G2进入G2A空间时,只有那些动能够大,能克服的电子才能通过栅极G2到达板极形成板极电流。实验时使从零逐渐增加,观察板极电流的变化,将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从图中可以发现,并不总是随的增大而增大。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氩原子在基态的能量为,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在起始阶段,电子的动能,电子与氩原子碰撞时,电子的动能几乎没有损失,电子与氩原子弹性碰撞后仍按原来的速率运动。当与不变时,随着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离开阴极并克服到达板极,使随的增大而增大(见图2图2 曲线中oa段)。但当增大到时,运动到栅极附近的电子所具有的动能=e正好等于,电子与氩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氩原子从电子那里吸收能量而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因此称为第一激发电势。电子失去的能量后动能急剧减小,以致不能克服拒斥电压达到板极,使板极电流急剧降低(见图2中ab段)。继续增加,当电子与氩原子碰撞后仍留下足够的能量,可以克服G2A空间的拒斥电压而达到板极A时,板极电流又随的增大而增大(见图2中bc段)。直到=2时,电子的能量等于2(),电子在G1 G2空间会因第二次非弹性碰撞而失去能量,从而形成板极电流第二次下降(见图2中cd段)。在加速电压较高的情况下,电子在运动过程中,将与氩原子发生多次非弹性碰撞,在关系曲线上就表现为随着的增加,交替出现的一系列极大值和极小值.由于从阴极发出的热电子有一定的初速度、阴极和板极金属材料不同而使电子的逸出功也不同等原因,整个曲线将发生沿横坐标的平移,但曲线上任意两个相邻的极大值之间所对应的的差值是不变的,就等于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 (1)式中n=1,2,3,表示第n次出现极大值时所对应的。【仪器简介】仪器结构 图3 F-H4智能夫兰克-赫兹实验仪面板示意图本实验采用正面板示意图见图3,图中为夫兰克赫兹管;为、及灯丝电流的输出;为电流显示(表头示值乘以电流显示选择的指示值后为电流实际测量值),为电流波段开关,分为200A、20A、2A、0.2A四挡,有电流输入I端口及电流显示的调零;为电压显示:可以分别显示(5V)、(15V)、(100V)值;为(5V)、(15V)、(100V)电压显示选择开关,下面的100V调节、15V调节、5V调节分别为、电压的调节旋钮,扫描幅度调节为在自动扫描时用;为扫描开关(置于“自动”挡时,可在示波器上观察稳定的曲线图样,置于“手动”挡时记录数据,);为灯丝电流的选择开关;为示波器的接口;为电源开关;为微机接口;为微机和示波器观察稳定的曲线图样的选择。【实验步骤】1先将、灯丝电流的输出及电流输入I与氩气管的各极用实验连接线相应的连接起来(注:实验前已经连好)。再将灯丝电流调节旋钮打至6档。2将电源线插入仪器后面的电源插座内,打开电源开关,数码管亮,预热15分钟后开始做实验。3将“手动自动”切换开关按至“自动”挡,旋动“扫描幅度调节”旋钮到适当位置。4将电压显示选择开关打到“5V”档,旋转“5V”调节旋钮,使电压读数为1.8V,即阴极至第一栅极电压为1.8V。5将电压显示选择开关打到“15V”,旋转“15V”调节旋钮,使电压表读数为8V左右,即拒斥电压 为8V。6将“手动-自动”切换开关打至“手动”档,将灯丝电流调节旋钮打至4档或5档(一般为5档)。再将电压显示选择开关打到“100V”档,旋转“100V”调节旋钮,使电压表读数为0V,即这时阴极至第二栅极电压(加速电压)为0V。“电流显示选择”打至(10-9)档,调节“调零”旋钮,使显示为0,再将“电流显示选择”逐次打到10-8、10-7档,各档都应显示为零。然后根据的大小选择合适档位(注:一般选10-9档)。7正式测量:缓慢旋转0-100V调节旋钮,使电压表读数有0V逐渐增大到100V(每隔2V测一个点),同时记录电流表的读数,逐点测量。为了便于作图,在峰、谷附近可每隔1.0V取值。以电流为纵坐标,电压为横坐标,作出曲线。【注:实验时一般顺着电压增加的方向一直缓慢做到底,最好不要回调电压,在峰值部位(电流变化小的时候)电压间距值取小些。】8在保持原有的设置参数的条件下,将手动自动开关按至“自动”位置,示波器微机开关按至“微机”位置,在夫兰克赫兹实验仪电源未开的情况下,用九针电缆分别连接F-H4夫兰克赫兹实验仪微机接口和计算机之间的串口(连接或断开串口连线时,严禁通电操作)(注:实验前已经连好)。点击“开始采集”图标或“重新采集”图标,可看到界面生成坐标线,同时电压、电流显示窗口动态显示“电压值”、“电流值”的变化,表示数据经通信端口已正常传输至计算机。9当数据正常传输至计算机后,界面上有一红色波形逐渐形成(如图4)。如果波形和界面不匹配,可调整“电流显示选择”开关的位置(注:一般选10-9档),并在“坐标设置”处调整电压或电流数值的比例大小(注:一般电压选300V,一般电流选3000nA),直至图形正常。未接停止按钮,每个周期生成的波形将重复绘出并重叠在一起,如果要生成一个单周期的完整图,可根据电压动态窗口数据由大变小时按“重新测量”图标,原画面自动清除并重新记录,再由大变小时,按“停止测量”图标,数据停止采集。将鼠标点到曲线各个峰并记录下峰值的大小,计算各峰峰值之间的电势差,同时填写“实验者”、“实验日期”、“实验组”内容,并将各峰峰值之间的电势差的平均值填写到“实验结果”中去。 图4 计算机显示的 曲线【数据处理】 1.根据手动测量数据做出曲线。2.从关系曲线上寻找值的极大值点,以及相应的值,即关系曲线中波峰的位置。根据波峰的横坐标,利用逐差法计算氩的第一激发电势: (2)3.与氩的第一激发电势的公认值(11.55V)比较,计算实验误差.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