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5650533 上传时间:2020-08-27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洋务运动开始后,中国思想界涌动着一股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即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思潮转为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达到高潮。 同年,在保守派反攻下失败。,1901年1月到1912年民国成立,第一节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潮,一、概况:,(一)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二)特点:主张改革现状,但又不敢触动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他们只做一些个人活动和文字宣传,还没有形成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和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三)代表人物:郑观应、冯桂芬、王韬、容闳、何启、薛福成,二、教育主张,(一)全面学习西学,1、从“西文”、“西艺”到“西政”、“西史”等领域; 2、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 陈炽:庸书内外篇自序,(二)改革科举考试,1、批评科举制与学习西学有所冲突; 2、但是保留科举制度形态,甚至在他们设计的近代学制中还考虑到与科举制接轨。,(三)建立近代学制,1、提出设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制系统; 2、倡导学院改为学堂。,第二节 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一、教育实践,(一)兴办学堂,1、万木草堂 康有为 1890年 2、湖南时务学堂 陈宝箴、黄遵宪 1897年 3、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 王文韶、盛宣怀 1895、1896 4、经正女学 梁、经 1898年,第二节 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二)兴办学会和发行报刊,1、1895年 康、陈炽在北京创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2、在上海创强学报 3、1896年梁 上海 时务报 4、1897年 严复 天津国闻报,二、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一)时间 (二)人物,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 康、梁、光绪,(三)教育改革,1、设立京师大学堂。1896年提倡; 2、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考试; 3、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四)影响,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和愿望。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从而激荡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放眼世界,渴求新知,已成为不可遏止的士林风尚。,第三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一)生平,(18581927) 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二)活动,1、他先后7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公车上书”最为有名。 2、他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行强学报,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3、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戍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一、生平及教育活动,(三)著作,1、维新改革: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南海先生诗集等。2、19011903年间,他在印度撰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诸书。 3、台湾蒋贵麟辑成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万木草堂遗稿、万木草堂遗稿外编等。,二、教育思想,(一)变科举、废八股,(二)兴学校、育人才,(三)派游学、译西书,(四)倡平等、重女教,三、大同书中关于教育的思想,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35岁的婴儿,“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611岁,校址选择、“女傅”的挑选,1115岁,承上启下的作用,1520岁,,四、历史地位,(一)他假设了类似资本主义学校体系的从小学、中学、至大学的完整体制,比起中国旧的传统学校有重大改革。,(二)提倡实用学科,一反封建教育只重经史,忽视科学的弊病。,(三)初步提出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思想,注意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尊重儿童个性。,(四)重视教师选拔,学校环境和校舍的建设,强调完善的教学设备。,维新人物图片,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毛泽东,严复,严复,严复(18541921) 初名体乾、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又易名复,字几道,晚号愈野老人,别号尊疑,又署天演哲学家。福建福州人。特赐文科进士出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维新人物图片,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谭嗣同,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于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六君子,六君子,第四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第四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一、废除科举制度、兴学校,(一)时间,1905年下诏,第二年停止科举,(二)步骤,1、改革科举的内容 2、递减科举取士的名额 3、停止科举,(三)开办新 式学校,1、改革科举的内容,1901年清廷又一次明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也就是废除八股试帖小楷取士制度,改用对当时有用的政治、外交、法律、机械、工程设计等为考试内容,2、递减科举取士的名额,主张以三科减尽中额,把科举完全合于学校。,3、停止科举,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认为“科举一日不停”,“学堂就决无大兴之望”。递减中额的办法,已经缓不济急,于是呼吁立停科举。清廷迫于形势,终于废除了自隋朝以来沿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这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一件大事。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会衔上奏,要求立即停止科举。8月,清朝发布“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的谕令。决定“著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考亦即停止”。这样,废科举就从19世纪末的口号,变成20世纪初的现实。清政府在实施“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度,经过了三个步骤。,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壬寅学制,1、制订人:张百熙 2、时间:1902年 3、地位:中国近代教育史第一次法定学校系统 4、特点:注重国民教育 注重实业教育 女子教育在学制上无地位 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二)癸卯学制,1、制订人:张百熙、张之洞、荣庆 2、时间:1904年 3、地位:中国近代教育史比较完整的、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实行的学校体系。,(一)指导思想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 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这个宗旨充分体现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 (二)学校系统 学制把整个学校系统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段初等教育,分三级: 1、【蒙养院】4年 2、【初等小学】5年 3、高等小学4年 第二段【中等教育】,不分级,共5年。 第三段,是高等教育,分三级: 1、 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 2、 分科大学堂3一4年 3、 通儒院5年,(三)癸卯学制的特点癸卯学制由封建专制的清王朝制定,必然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的烙印:第一,从学制看,延续时间过长。总计30年之久,即使不算两端的蒙养院和通儒院,也有20年以上,这样长的学制一般人很难修完,体现的是逐级淘汰的封建选拔制。学制中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份量重,各有三级;而中等教育份量轻,只有一级,属于过渡性质而已,可见尚未摆脱封建传统的小学大学的框架构建。第二,从课程设置看,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读经讲经课。初等小学堂占总课时的40(还不算每天半小时的温经),高等小学堂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加上与之密切相关的修身课,仍占40。小学不设外语,也是要保证学生打下坚实的传统中学根基。中学堂的读经讲经和修身课也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高等学堂政科(即文科),经学、伦理仍为必修课,艺科(即理科)也设有伦理课。,第三,从学校设置看,按地方行政级别规定办学级别。如初小由乡镇设立,高小由州县(及大镇)设立,中学由府(大州 )设立,高等学校在省城设立,最高学府设在京城同时鼓励私人办学(限于小学),也是套用了传统的办学体制。第四,从学校管理看,保留旧学校每月朔日(初一)的祭孔、宣读圣谕广训的典礼,及月课、岁考、以学业成绩奖惩学生的各项制度。毕业考试由地方官会同学堂监督(校长)和教员主持,各类毕业生分别赋予相应的科举出身,如通儒院毕业生按翰林升阶,大学本科毕业生作为进士出身,高等学堂毕业生作为举人出身,中学毕业生奖以(国子监)拔贡、优贡、岁贡,高小毕业生作为(府、州、县学)生员,即秀才出身。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比照同级普通学堂给予毕业生科举出身。第五,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章程以中国男女之辨甚谨为理由,规定“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 。,4、影响,积极方面,女子教育:1907年,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合法地位。1911年允许初等小学堂男女合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男女合校的开始,初等教育:1911年,中央教育会议议决以4年为义务教育,这是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中等教育:将中学堂分为文实两科,不久废除。,4、影响,积极方面,补习教育:设半日学堂,招收贫寒子弟。1909年,颁布简易识字学塾章程,是成人补习教育的开始。,消极方面,浓厚的封建性,4、影响,消极方面,掩盖着的等级性,明显的买办性,三、厘定教育宗旨,(一)时间,1903年,(二)内容,忠君、尊孔、尚公、 尚武、尚实,鲁迅:“脑袋愈旧愈好,手段愈新愈好”,四、改革教育行政机构,(一)时间,1905年,(二)机构,中央:学部 1905年 地方:学务司或学务处 1903年,五、留学教育的勃兴,(一)、1906年前后形成规模盛大的留日高潮,(二)1908年美国实行“退庚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逐渐兴起,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为适应留美潮流应运而生,是留美预备学校,民国后改为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图片,时务学堂,时务学堂是在湖南巡抚陈宝箴主持下兴办的。湖南开办时务学堂大概章程规定,学生定额120人,按府分派,招考16岁至20岁聪俊朴实子弟入学。学业中西并重,一年后分门教授,五年学成,给予科名仕进之阶中途逃学或被斥退者,要追缴历年发给的膏火银两,追究父兄及保人的责任。梁启超制定时务学堂学约十章,为立志,养心,治身,读书,穷理,学文,乐群,摄生,经世和传。,公车上书,大同书,全书共分10卷。大同书中提出人类的“万年乐土”和“大同之世”,康有为认为这个“大同世界”是一个“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极乐世界”。它和人类已往的社会制度相比,是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大同书中描绘了这样的图景:“大同之世”无国界、无私产、无君主、无贵族,男女平等、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享财富。社会对老人和儿童实行“公养”、“公教”、“公恤”。为实现“大同之世”的理想,康有为认为,首先应该“去家界为天民”,以“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之权”,这就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来实现。,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清末教育宗旨,学部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解释说: 忠君、尊孔,就是用中国固有的儒家圣贤之学,砺砺志节,激发忠义,使学生形成牢固的拥护皇权、尊崇孔圣的意识。 尚公,就是教育学生去私心,养成“合群之心力”、“视人犹己”、“爱国如家”的精神,达到封建的道德要求。 尚武就是教育学生具有“振武之精神”,以便保卫封建国家。 尚实就是教育学生学习农工商各种实学,培养从事各种实业的技术人才。学部希望按照这个宗旨培养出一代思想守旧、本领全新的封建阶级接班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