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解放大桥 三道彩虹跨越珠江2010年02月11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夜晚的解放桥,彩虹映天。 解放桥形态具有结构力学和装饰美学两种属性。 解放桥也具有缓解海珠桥交通压力的功能。 彩虹桥下,也是拍拖好地方。 广州名片主干桥梁系列总第115期候选名片114号解放大桥提名辞作为缓解海珠桥的交通压力而诞生的跨江大桥,它比珠江上的其他桥都更有色彩感,也令夜晚的珠江更加炫目。索引珠江上,三条连续的“彩虹”跨江而过,这就是解放大桥。外观上,说不上出彩但中规中矩,功能上,它为了缓解海珠桥的交通压力而诞生,而从实际的结果看,应该说都有了作用。在沟通“河南”与“河北”、连接城市空间上,解放大桥虽平凡,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同时,解放大桥是广州第一座三跨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唯心但求自在务实,何惧平凡到底有人天生丽质,有人才华洋溢,有人性情张扬,有人行事乖巧,这四类中不管哪一类,都有很突出的一面,天生地具有“眼球效应”。有人则才华一般、丽质说不上、没什么性格、处事一般,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放在人群中,绝对是最早被湮没的那个,因为,太平凡。解放大桥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角色。桥的寓意就非常平凡。在google或baidu输入“解放大桥”搜索,出来的网页高达上百万,随便扫一眼你会发现,原来不止广州有一座解放大桥,福州、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都有一座解放大桥,就跟很多城市有中山路、北京路这样的路名一样。而且,跟其它城市不同,广州的“解放大桥”这一名字的来源并不是纪念新中国成立之初或城市解放,而是简单得像玩脑筋直转弯一样,只因为它的北端连接着解放路,所以直接就起名为解放大桥。至于广州具有城市解放意义的桥,很多人都知道,那是海珠桥。桥的作用也平凡。解放大桥诞生的目的,沟通珠江两岸的说法只不过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桥”理,更具体地说它是为了缓解海珠桥的交通压力。但因为桥在海珠区方向的落脚点不是交通要道,加之早期过桥要收费,导致解放大桥难以为海珠桥真正分担。停止收费后才逐渐成为过珠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稳地发挥着“桥”的作用。不过,在广州众多的桥中,它是平和的,堵的时候没有像广州大桥那样让人抓狂,收费的时候没有洛溪大桥那样引起全城关注,博公众同情时不如在邻边的海珠桥那样有效果至于长相,解放桥也平凡。三道“彩虹”,跨江流动,看着倒是悦目,却没有摄人心魄的美,挑不出什么大不是,也说不上哪里特别出彩,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有如温婉的邻家女孩。解放桥就这样静静地、几乎是不起眼地融入了广州人的日常生活。有人说,如果不是还有“珠江夜游”这一项得以把解放桥作为江景一部分纳入其中,解放桥这一生就平凡到底了,很是惋惜。其实,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态,只要做好自己本分,发挥好自己这一颗螺丝钉的作用,足矣。翘楚和人杰多了,对他们的要求一样是要平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和平共处。对解放桥来说,亦是如此。务实地做自己该做的事,自在地承担这个城市的车流。不妄自菲薄,不擅自尊大,平凡到底。现场传真夜晚的“彩虹”,中规中矩都说,广州的桥白天没什么感觉,要晚上去看,这句话用在解放大桥犹为如此。三组连续的“彩虹”说不上流光溢彩,但却能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连我四岁半的儿子都可以指着桥清楚地告诉我:三条连在一起的“彩虹”是解放桥,两条没有连在一起的“彩虹”是海珠桥。对于大多人来说,这也是区别解放桥最直观的印记。2月7日晚7点多,从五羊新城出发,过海珠桥,再上解放桥,然后,从海印桥再回到五羊新城,半个多小时,走三条具有典型广州性格的桥,感受自是不一样。海珠桥自不用说,不说它曾经血与火的历史沉淀,桥上盘立的大根钢条铁索在闹市中就极为少见。海印桥则是流光溢彩得金碧辉煌,解放桥的钢索不如海珠桥突出,灯光不像海印桥耀眼,但却比一边的江湾桥要多些想像。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副中庸平和的性格。在桥上往海珠区方向去,车流不多,景观开阔,它的左侧是海珠桥,两桥之间只有500米左右的距离,所以解放桥成为一些摄影爱好者取景海珠桥的一个理想地点。它的右侧离跨江的内环路又有一段的距离,江景的视野很是宽广。连着两个多星期的阴天,傍晚没有夕阳可看,但在平时,解放桥的夕阳还是相当不错的,于我,因为它的平凡,还多了一份对这个城市的亲近感。在车流中的“解放”1994年建成通车的解放桥跟“解放”并没有什么关系,全因桥的北端连接着解放路而得来。在广州开了10年出租司机的老吴说,解放桥并不“好走”,去海珠的话,海珠桥更便利,而一边的江湾桥可以直上内环,是往东走的最佳路线。不过,他说,自打海珠桥经常有人去跳桥后,再去海珠区的话,都会先听一下广播,看有没事故正在发生。家住沿江路解放桥脚附近的甘叔介绍,解放桥刚建成通车那会,收费太贵,没几辆车会选从这座桥过江,尤其是到了晚上,空空荡荡的,拍拖的年轻人有时都晃悠到马路中间来了,就像在公园里一样。他回忆,2001年,广州实行了汽车年票制度后,解放大桥就不再收费,走的车才多了。情侣在马路中间约会拍拖的现象自然才没有了。司机老吴则表示,解放桥其实没有起到有效减轻海珠桥负荷的作用,主要原因是桥在海珠区方向的落脚点并非交通要道,虽说通过在海珠区的三岔道可以直达南北主干道江南大道、次干道宝岗大道以及沿江路,但存在的不便却是客观的。再往后,城内的车越来越多,解放桥才成为大家来往珠江南北一条重要的线路。不突出的外表,不突出的跳桥事件,乏善可陈的历史,没什么运输压力与争议的现状,解放桥安静地存在着。现在的解放桥,更多的是纳入到珠江夜景中一起谈论的,新的一轮装饰整修工程也因应亚运而在进行中,相信,明年再看时又会有一番景象。数字解放大桥全长976.5米,其中主桥长724.5米,匝道长252米;主桥宽25米,设计标准为汽-超20、挂-100。主桥采用55、83.6、55米三跨连续无风撑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杠拱结构。边跨矢跨比为1:4.5,中跨矢跨比为1:5,拱轴线均为抛物线,两拱肋中心距为18米。主桥桥面系由9+15+9=33对吊杆、33片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横梁、普通钢筋混凝土加劲纵梁、钢筋混凝土槽形板、后浇混凝土结构层和钢钎维混凝土铺装层等组成。双向4车道,两侧各有3米宽的人行道。主桥南北两边墩共设四座旋转楼梯供行人上落。南引桥设有东西2条匝道,与南华东路相接。桥面设计车速为60公里/小时,通航净高8.7米。绝桥发言人:冯原,建筑学博士、文化批评家、中山大学教授并不是纪念解放的“解放桥”广州名片:解放桥建于1994年,相比珠江上的其他桥,解放桥好像特点既不突出,用处又不太大,您怎么看这个现象呢?冯原:首先谈一下桥梁的命名学,解放桥与近在咫尺的海珠桥相比,我以为它们的名字应该互换一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解放桥其实与解放没啥关系,不过它好像比海珠桥更要接近过去的海珠石的位置。如果真要以解放二字来命名一座桥,那只能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海珠桥。毕竟,经历过日据时期和国共冲突的海珠桥是在解放之初的1950年修复通车的,从年代的象征意义上来说,它完全可以更名为“解放桥”。命名是一种更改事物性质的权力游戏。与许多中国城市一样,广州市的道路桥梁的命名也积淀了不少历史信息。比如解放桥连接的解放路,1949年以前叫四牌坊路,以马路中间有四座大型石牌坊而得名。今天横贯广州城的东风路扩建于“文革”后期,为什么它不叫西风路呢?显然,无须多言的,东风路里的东风是政治倾向的风向标,它与天气预报里的东风二级、西风三级完全不一样。上世纪90年代建设解放桥,其目标一定是想缓解海珠桥的交通压力,因为拆除了骑楼的解放路已经被扩建为一条南北向干道。不过,由于广州城的历史成因,解放桥把河北的解放路延伸至河南之后变成了一条“断头路”,在同福路拐了一个弯,还是把车流引向了海珠桥连接的江南大道。这多少影响了解放桥的独立性,既不能形成连贯的南北轴线,也很难形成壮观的两岸景观,所以,除了解放桥自己很宽阔并有点夸张的“雄伟曲线”之外,它很难被称得上是座重要的跨江大桥。从设计上来说,其实是“保守桥”广州名片:作为一座九十年代建设的桥,它有没体现那个时代的一些特色?如果有,有哪些?冯原:九十年代之后是广州市造桥的高峰期,原来很稀罕的城区大桥到了这个时期就变得平常了。这对桥梁设计者多少会构成某种压力。解决压力的办法无非有两个:要么把桥就当成“桥”,就像江湾桥或华南快速路的过江大桥,造桥的目标就是要让汽车通过,人们不太记得这种桥的外观形象也不重要;要么,就得更注重桥的“长相”,桥的形象竞争必然会导致出某种夸张的结果。不难想象,解放桥因为位于海珠桥的近旁,所以形象压力尤其大些,这种压力导致了承托桥面的拱形钢管变成了三条“彩虹”,比起海珠桥,解放桥似乎多了一条“彩虹”,并没能把桥的结构美完全“解放”出来,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解释,解放桥应该命名为“保守桥”,因为那种半圆形的彩虹曲线即使在结构上比较新颖,但在美学上也蛮守旧的。当然,也多亏了这三条彩虹,虽然谈不上过目不忘,人们还是记住它了。一半结构美,一半装饰美广州名片:从广州的造桥史来看,解放桥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经验呢?它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您对桥梁美学有什么建议?冯原:对于一个追求城市形象的都市来说(广州就是如此),桥梁肯定是城市形象的载体之一。这并没有什么错。不过,把桥梁当成城市形象的表征,有两条截然不同的表达之路:一条是装饰之路,其内在的理念是十九世纪的老套路,这就是说,用二十世纪之后的造桥技术来追求十九世纪的装饰美学,它所导致的无非是曲线美、象形性等等形式语言的滥用;另一条就是结构之路,以集工程力学和结构美学为一体的桥梁来说,富有创意的力学结构就是美学的表现,这种追求会刺激结构美学的不断创新。以结构之路而言,目前在广州的珠江上我们还找不到一条能够令人赞叹的桥。如此说来,解放桥一半是结构一半是装饰,这注定它只能是一条过渡性的桥梁。我听说广州市政府有对珠江上的现有大桥进行“美化”的意愿,适度的翻新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要用花坛和灯架来对平实的桥梁结构进行“艺术化”,那将是桥梁美学的一个灾难。当我们还请不起西班牙的卡拉特拉瓦这样的结构大师来设计桥梁之前,还是让我们保持平实的心态为好,让我们忘记那些浮华的“美”,那通常只是欺骗世人眼睛的东西,桥梁,只要它还保有桥的结构,就比为它加上花边装饰好不知多少倍了。桥段赛龙舟的重要地段赛龙舟是广川市历史上的传统节日活动,每年都吸引大批市民观看,而最为常用的比赛河段的起点,就在解放桥,终点在人民桥。竞赛当天,解放桥的两边彩旗飘扬,龙舟静泊桥下,选手摩拳擦掌,一声炮响后,箭般飞出。水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两岸欢声雷动。现代化都市里的传统赛事,已成为广州人最开心的节日。因为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我们还专业地知道解放桥到人民桥的最短直线为1512米,而且知道每年的龙舟赛举行时是逆水行舟还是顺流而下。不过,2010龙舟是亚运会的比赛项目,赛事有了较大的调整,综合广州近年来珠江环境的变化和城市江景的建设,把原在解放桥至人民桥之间的珠江河段举行了十多年的比赛地点,首次改为在中大码头广场至广州大桥之间的珠江河段举行。对平凡的解放桥来说,这不能不说是又一次的失落。此后,龙舟赛能否再次回归解放桥至人民桥的河段,现在还没有消息。又平又靓的烧生蚝有一段时间,广州的餐饮界刮着一股“生蚝”风,解放桥底的烧生蚝就相当有名气。酷寒的冬天,热辣辣的烧生蚝,浓浓的蒜蓉汁,想着都大流口水,最重要的是价格又平。那里的生蚝不分大小十元四只,每打送一只,店家的特点是蒜蓉够厚,和生蚝一口咬下去,又香又甜。别以为只有打工仔才来光顾这些大排档,其实很多人都是开着车来的。神秘的“天光墟”据报道,在2005年,在滨江西路解放大桥南引桥下面,曾有一个“天光墟”。在那里,花3块钱就能买到一件商场标价一两百元的裙子;丢了自行车或许能从这里找回来,不过是要再掏三十几块钱“赎”这个集市每天只在清晨6点到7点这一个多小时摆卖。政府相关部门接到群众反映后,派出便衣展开突袭。之后,这个“天光墟”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城市里,当然安宁了很多,解放大桥旁的滨江西也清洁了很多。现在,这里依然是附近市民晨练的一大去处。进入“光亮工程”因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城内老房子都在修葺一新。解放大桥则有幸进入了政府升级改造的珠江两岸光亮工程,说“有幸”,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桥都进入了这个工程,而解放大桥一向平凡。这一工程旨在打造广州市夜间照明景观精品和“一河三岸”旅游观光城市名片,解放大桥享有的服务将有:夜间照明工程、堤岸灯饰修复和新堤岸灯建设等。此外,在政府对跨江桥的整饰工作设计中,解放大桥还将进行整体的整饰,力求把建筑艺术、桥梁特点和城市文化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一个文化载体。工程的进度将在2010年上半年完成。民间语文广州的房子密度大,高楼林立,难得看到日出东方,夕阳西下。但解放桥的夕阳,那在摄影发烧友口中,也是有相当口碑的。站在桥上极目远眺无限江景,两岸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倒映江中,美丽夕阳尽收眼底。陈SIR2不管是海珠桥、人民桥、海印桥,或是广州大桥、江湾桥、解放大桥、鹤洞大桥,市民通通爱以“彩虹”来比喻,而在这七座桥中,那道真正的彩虹,则非解放大桥莫属,现在,随着灯光的闪烁,这道“彩虹”还是流动的,有红绿紫蓝四种颜色。 黄惠玲解放桥的人行旋转梯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在市内,除了某些旧的西关大屋有这样的造型,其他地方并不多见。 李莫言解放大桥,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误会的名称,不明详情的人总会认为这是纪念广州解放或解放战争中建的桥。其实它很单纯,只是因为它的一端连着解放路而已。 刘言之史记1994年12月出于缓解海珠桥交通压力的设想,解放大桥开始动工;1998年1月26日解放大桥建成通车,它南接南华路,北通解放路,也是广州第一座三跨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1999年解放大桥主桥施工技术获得广州市建设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下期预告江湾桥,连接珠江南北两岸的桥梁之一,也是内环路工程中的两座跨江大桥之一,于1997年12月正式通车。这是一条一出生就带着纯粹钢筋水泥气息的桥梁,它的目的性强烈,旨在通过东濠涌高架桥快速疏解珠江两岸交通,于1999年获得广东省优质工程。本版撰文:本报记者黄河方本版摄影:本报记者邹卫黄集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