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第三章 素质教育思想,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努力和社会实践,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四个统一”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价值的多元性、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等。要加深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广大教师要在全教会精神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一、素质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素质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谁不努力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谁就会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和依附地位。,(二)我国教育的“应试”倾向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的“应试”弊端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驱赶全部学生去挤升学的“独木桥”,导致学校教育往往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其二,它把整个中小学教育纳入与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对口的系列,中小学成了大学预备班,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死记硬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成了教鞭下的奴隶,根本谈不上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三,它以单纯的分数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单纯的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导致了教育评价上的片面性。,(三)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及事件 西方文明史上人们很早就开始对人的全面培养、全面教育的思考及实践,历史上曾有“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科学人文教育”等不同的教育术语或称谓,表达着使人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19世纪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后来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与实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现实实践,也有着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有着对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始于本世纪80年代,出现在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研究和教育立法之中。,二、素质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一)素质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努力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概括起来,素质有遗传性、多样性、个体差异性、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等基本特征。素质的这些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工作:,1、要充分认识到先天素质在学生发展中的前提作用,把握学生先天禀赋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与此同时,应特别重视环境和教育及个体主观努力在学生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注重育人环境的优化和育人方法的改善,尤其应在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狠下功夫。 2、要努力培养学生稳定的知识技能、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身心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并利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的现有素质不断得到提高。,3、教育工作者既应善于开发素质的潜在功能,又应善于发挥素质的整体效应。为了实现整体效应,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诸如重智育轻德育之类的做法。 4、教育工作者还应立足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形成高素质的群体打下基础;对学生既提出明确的共同的目标要求,又应有所侧重,不可强求一律;与此同时,应重视学生群体素质对个体素质的积极影响,使个体素质与群体素质的提高相得益彰。,(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基本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2、三个面向与四个统一 决定进一步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3、实施要求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这里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规律作出了规定。 (2)实施素质教育还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这里对素质教育的对象、范围、方法等方面作了规定。,(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一段话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相互渗透与整体协调性。,(三)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所谓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从广义上说,是指面向全体国民,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渠道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达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目的;从狭义上说,是指全体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不得因种族、民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经济等因素而限制或剥夺其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到学校和班组级,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得人为地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第二,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相对于专业性、职业性的定向教育而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行为规范、基本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使其拥有“一技之长”;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潜力的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而不是进行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特殊训练。,第三,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素质教育的教育空间具有开放性。课堂已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和机械地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灵活安排与适当组合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第四,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国家教育方针中所规定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是由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所决定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应把握好两方面的规定性:其一,对个体来说,既要保证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二,对群体而言,既应保证他们全面和谐地共同发展,又允许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相对的差异性。,第五,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共同生活;其次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充满创造的活力。素质教育既重视个体实现个性化,又重视其实现社会化,既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又有益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第六,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要完成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要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改变那种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要改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第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所强调的-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素质教育不是把学生看做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看做知识的主人;不仅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更重要的更本质的是把学生作为包含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体。它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要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风貌。,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而不是学科中心。教学是课程的实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明确自己教学的目的,也就是为什么而教。他不仅要为学科的系统性负责,更要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负责。因此,也必须逐步改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就学生的学习而言,则不仅是继承性学习,更是创新性学习。素质教育,不仅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而且重视社会发展需要,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了。,第八,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终身教育”这个概念起初应用于成人教育,后来逐步应用于职业教育,现在则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延及人的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学习期与劳动期的交替将更经常。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为了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变化,为了缩小知识差距和培养“知识型劳动者”,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而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必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惟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并创造未来。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正规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个学生为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知识和技术需要时时追加和更新,学习伴随人的一生。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四)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自然是对立的。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根本否定,但不能说素质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根本否定,因为不能说现行教育就完全是“应试教育”,不能简单地在现行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划等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是根本不同的。“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它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他能力。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甚至可能发生监考教师鼓励学生考试作弊及其他弄虚作假的现象。而素质教育是有灵魂的,它关注内在目的,不仅关注素质,而且关注对素质的驾驭,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因此,虽然应试素质可以作为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却是对立的。,2.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以往的基础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倾向,不是要整个否定过去的教育,这一点必须加以说明。“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中存在着以往考为目的而产生诸多弊端的教育现象的概括。批评“应试教育”倾向,不是要整个否定现行的教育。事实上,建国5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的巨大成就。,3.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 首先,“应试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高等教育供求关系过于紧张,这是造成“应试”竞争的直接原因。其次,还要看到劳动用人制度对现行教育的导向作用。要给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上大学者以同等竞争机会,建立学历与能力并重,重实际、重素质的用人制度。,4.实施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考试既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否定“应试教育”倾向,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取消一切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要强调水平考试,以面向全体;同时中考、高考作为选择或选拔性考试也要改革,以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而不是仅仅只看考试成绩。,5.实施素质教育不会降低教育质量 在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素质的质量观下,素质教育不会降低教育质量。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追求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突出强调的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而不是让学生只会记忆机械发展。单就升学率而言,从长远看,尤其是高考制度进一步改革以后,未必会受到影响。素质教育与升学率并无必然矛盾。,6.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特长 选修课、课外活动、发展特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也包含在国家课程计划之内,并常常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如果说发展特长是素质教育的话,那么它还是素质教育之末,而不是素质教育之本。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三、素质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必须加深对实施素质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建设高质量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迎接未来经济社会挑战,完成兴国重任。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迎接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做法。基础教育: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2作为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人才培养的质量观,是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教育质量观涉及到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教育效果的问题。实际上,教育质量观是与人才观密切联系的。由于人才观的不同,对教育质量评价的差异很大。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全体教师必须树立起,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的育人观,在教育目标的导向上,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核心,实施知识教育、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上,广泛存在着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的思想观念。这无形中构成了社会对教育的压力。只有冲破这种传统观念,确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才能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 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相互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此,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对实施素质教育有历史紧迫感和职业责任感,家长和全社会也要树立新的人才观。,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新的革命。它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基础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初级阶段,对象是全体少年儿童;目标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内容是身心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影响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所以不是选拔,而是普及,因为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千里马,而且需要高素质的全体国民。,四、素质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1、在全教会精神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践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广大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全教会精神,全面系统地掌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方法等内容。通过系统学习,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在全教会精神的指导下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探索者和创造者。,2.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彻底从“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中解脱出来,变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为重视全体学生的提高与发展,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进步感,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改变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其他几育的做法。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提高学习能力,特别是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从继承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3.提高自身素质,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践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实施高质量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广大教师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其次,要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三,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增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使自己具备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强调学习的同时,广大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五、中华民族得素质急待提高。 国家正在推行(倡导推行)素质教育,我们也在大谈素质教育,从形式上看,素质教育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但是从骨子里说,素质教育目前仍然是应试教育的遮羞布,以下迹象足以说明我的认为: 1、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仍然只以升学率而不以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误导。 2、进行生源大战,“抢夺”适合教育的儿童,“赶撵”学困生,损坏教育形象。 3、急功近利,分重点班、试验班,以放弃大多数学生的质量为代价培养少数“尖子”,浪费资源。 4、注重知识的积累,孩子学得越多越好。胎儿听录音,1岁学识字,2岁学算术,3岁背唐诗,4岁学英语,假期有辅导。给孩子加压加量开发智力,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每天教育孩子的时间:美国15分钟、日本21分钟、中国42分钟,导致中国的孩子领先于起点,落后于终点。,(一)、素质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质量我们目前面临以下困境: 1、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 2、用人制度比较片面。 3、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认可观。 4、各级行政领导阶层对学校的评价观。 5、家长对子女的苛求导致对学校的期望值的增大。 6、学校迎合以上误导形成片面追求。 7、考察学生质量的手段单一、片面。,以上主要因素迫使我们教师明知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又不得不千方百计甚至违背教育规律去满足来自各方面的片面需要。要走出这一困境,靠我们这些人微言轻的教师是不可能的。但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意识我们不能没有,逐步贯彻的意图也不能没有。否则,许多事件的处理我们可能走入极端。 布鲁姆曾经指出:教育的基本态度应该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资本主义的教育家都有如此眼光,我们社会主义的教育者如果没有,岂不是品味太低?资本主义的官僚们都知道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我们社会主义的人民公仆如果不知道、不重视,岂不是档次太低?所以,重视素质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关心的大事。,(二)、中华民族素质急待提高 1、现象: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都已成为历史,现代的中国人在世界上可以说声名狼藉:在国内:北京的膀爷,到处的垃圾,混乱的秩序;有文用脏、吵、抢、粗、俗、窘、泼来形容;脏,家中如天堂,出门似地狱。吵,飞机上、车船上、餐厅,甚至在酒店大开着房门时一些中国旅客毫无顾忌地大声喧哗。抢,不守规则,不讲秩序,干什么都要抢先。粗,有人称,在海外的旅游景点,如果见到有人蹲着等车或休息,不用问,十有八九是中国客。窘,有的人西装革履蹲在街头;有些游客身穿睡衣在入住酒店的房间串门。泼,中国人火气特别大,碰到不顺心的事,不是粗言恶语就是拳脚交加。这些无一不是素质的问题。,在东南亚:警示牌用了英文和中文;在加拿大:中国人租不到住房;在日本:说是中国人人家就防备小偷;在香港:违犯交通规则的一定是大陆人。种种迹象足以说明中华民族素质急待提高。 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从身体素质、独立能力、团队意识、基础知识、动手能力、主动性与首创精神、刻苦学习态度等八个方面比较了中美学生,除基础知识占优和刻苦学习讨度持平外,其余的都低于美国。我们进行的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但是我们的“产品”品德竟低于资本主义,原因何在?真是有人所说:这是应试教育的报应来了。,2、原因: 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教育:注重培养尖子,放弃多数学生,致使许多学生自弃自暴,沦为社会渣子;注重知识传授、积累,轻视思想教育,使学生的道德品质没有得到规范培养;赶撵差等生,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片面的培养积累了难以预料的负作用。我们追求的只是一种泡沫质量。 3、后果: 学生群体的道德品质每况愈下导致公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导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加大(专家估计是20多年)。因此,教育的不科学性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每个教育工作者、每个中国公民都难辞其咎。,反思我们的做法:动辄开除学生,实质上每开除一个学生,就是我们在为社会制造一个癌细胞;用放弃大多数学生为代价换取小部分“尖子”,这些尖子最后去向如何?大部分流入国外,据统计每年中国出国留学生20多万,去年回国情况最好,不到两万,我们以牺牲自己的巨大代价换取的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中国人傻到家了,连“好东西留给自己”的基本本性都没有,好的给了别人,糟的留给自己。有关专家曾做过分析:中国农村从业人员的平均知识水平最大是小学毕业。靠这一水平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这些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功绩何在?我们培养的“尖子”又去了哪里?如果不能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我们的功绩何在?,4、应对 细想我们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你不能不佩服国家高级领导阶层的眼光,但是越向下,执行的偏差越大。到底该如何应对呢? 1、树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意识,尽可能的不作急功近利决策。 2、面向全体,兼顾尖子。实质上水涨船高,只要有整体质量,一定会有尖子质量。 3、提高自己教育理论水平,做好对社会的宣传和导向工作。特别是大学生工作安排面临的困境更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体现。 4、明确根源,致力于“课改、教改、技改”,提高实质性质量。,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