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闻事业及新闻事业管理,讲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新闻事业。 一、新闻事业的涵义 狭义概念: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新闻杂志社、新闻网站等。 新闻事业的构成:(1)媒体;(2)媒体从业者;(3)从业者的新闻活动。,广义概念:除媒体、从业者及其新闻活动外,还包括新闻教育、研究机构及其教学和科研活动。 二、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漫长的过程 由初始阶段到近代阶段再到现代阶段。 渐进的过程,媒体形态由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到网络渐次发展。 包容的过程 后起的媒体形态不是取代此前的媒体形态,而是各种媒体包容、共存。 现在的情况是媒体融合。 (二)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新闻事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含义 经济的催生作用 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社会对新闻事业的需要。 科技的推动作用 科技文化孕育了新的媒体形态,提升了传播水平。 政治的影响作用,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到可以产生新闻事业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 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自己制定的新闻政策和新闻法规来控制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 受众的制约作用 受众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媒体的生存、发展。,各种因素“最终以形成合力的方式共同作用于新闻事业”。 如何形成合力? 不是某种因素单一地起作用;而是各种因素共同地起作用。 各种因素共同所起的作用,是交互作用。 例如,经济的、政治的、科技的因素,都会对各类人上发生作用,再通过人对新闻事业发生作用。,形成什么样的合力?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发挥的空间。 (三)新闻事业产生的标志 两个标志: 一是在社会分工中出现了专职的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行业性组织; 二是印刷报纸定期出版。 以上两个标志,并不是同时出现的。,第一个标志出现在前,第二个标志出现在后。 仅具备前者,不一定同时具备后者;具备后者,肯定同时具备前者。 (四)对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 认识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近代新闻事业。 认识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所达到的高度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具体而言,包括两点: 第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制约着新闻事业具体媒体形态及传播手段的发展水平。 第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着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影响着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能动性发挥及其相互关系。 如网络问政。,认识三: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新闻事业有诸多属性,其基本属性是由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需要往往集中表现为一定阶级的需要,表现为一定阶级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需要。 三、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事业“是什么”? 1.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本质:反映。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是社会主义经济即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在资本主义国家,报纸则是无政府状态的和集团竞争的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本教材据此在表述上作了必要的改进。 三个要点: 要点一:新闻事业是反映者,经济基础是被反映者依据唯物论的反映论所作的阐述。 要点二: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理论所作的阐述。,要点三:新闻事业以新闻手段反映经济基础依据新闻事业的特殊性所作表述。 新闻事业的“近邻”文学事业也反映社会生活。 那末,新闻事业的“反映”与文学事业的“反映”有何不同? 何谓“新闻手段”? 新闻通过及时地真实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关键词:,及时:充分体现时效性。 真实:新闻所要求的真实,即据实报道、如实报道。 新闻价值:这是对所报道内容的要求。 目标: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文学通过“按照美的规律造形”和塑造形象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关键词: 形象:讲究形象和形象性。,塑造:其实是创造,可以改编,也可以虚构。 目标:为欣赏者提供审美对象。 2.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 从对该事业本身的考察来看,它属于社会文化事业。 作为社会文化事业,新闻事业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以满足人们的新闻信息需求。,这是它与其他社会文化事业的不同之处。 3.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 新闻事业具有工具的性质。 它是什么样的工具? 一言以蔽之:舆论工具。 在阶级社会里,它为一定阶级所掌握、所使用。,新闻事业不可能不是拥有者的舆论工具。 4.新闻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这是此前的新闻学概论教科书很少涉及的内容。 国家的综合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 新闻事业与国家软实力密切相关。 (二)新闻事业的功能,新闻事业能“做什么”? 1.传播信息,报道新闻 这是新闻事业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公众(受众)对新闻事业的首要期待。 “新闻立报”,“新闻立台”。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讲几个基本观点: 一是在反映舆论的过程中引导舆论。,二是在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和评论中引导舆论。 三是把舆论监督视为特殊的舆论引导,两者殊途而同归。 四是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到重要位置上。 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4.提供娱乐,丰富生活,四、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一)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建国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领导的诸多事业中的一项事业。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 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 (三)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 1.推动经济发展 2.引导人民思想 3.培育社会风尚,4.促进社会和谐 五、党性原则: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 (一)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一种普遍现象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 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也具有阶级性和党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敢于公开承认并执著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必要性 坚持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在今天条件下,为什么阶级的概念淡化了,但在新闻工作中仍然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理由之一:坚持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理由之二:中国共产党具有无可争议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与时俱进的。 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误; 进行拨乱反正; 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执政理念中加入“以人为本”的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出并恪守科学发展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等等。 都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理由之三:坚持党性原则,新闻事业本身才可能健康发展。 (三)坚持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是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是在政治上与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三是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第二个问题:关于新闻事业管理。 一、相关概念解说 (一)管理 管理是指这样一类活动:为达到预设的目标,由有关机构、人员基于自身职能,采用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方法手段,对相应对象进行组织、控制和协调。,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合理的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新闻事业管理 新闻事业管理由两个部分构成: 一是由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以及有关团体,依据法律法规、政策纪律、道德规范,从外部对新闻媒体以及从业者的新闻活动所进行的管理; 二是各新闻媒体所进行的内部管理。,二、新闻事业管理的特殊性 (一)对象的特殊性 这是新闻事业管理特殊性的第一个层面。 对新闻事业进行管理,不同于对其他事业的管理,也不同于对企业的管理。 在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对象,有如下三类:,其一是新闻产品。 新闻产品属精神产品。 新闻产品较之其他精神产品,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 其二是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传播活动。 这是一种有着相当特殊性的专业活动。 新闻活动必须符合专业的要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三是从新闻媒体剥离出来单独经营的部分。 新闻媒体不能没有经营。 但经营与新闻业务是分开的,即“剥离”出来。 后者不能干预和左右前者。 要防止广告大户对媒体话语权的支配和影响。 而新闻事业管理,必须同时对媒体经营和新闻业务进行管理。,对媒体经营进行管理,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新闻事业管理所不具备的内容。 (二)中国新闻事业管理与世界各国新闻事业管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与世界各国的相同点 加强对新闻事业的管理,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管理的三个途径 政府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管理; 行业内部管理。 2.与世界各国的不同点 这是新闻事业管理特殊性的第二个层面。 不同点在于: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 对新闻事业有着坚持党性原则的要求;,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新闻事业为国家、为人民所有,而不是为少数人(集团或个人)所有。 三、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媒体 党管媒体领导班子的配备; 党管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 党管新闻队伍的建设;,党管新闻事业的发展。 这是毋庸置疑的。 2.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 管好所属的舆论阵地,管好自己的队伍,确保所属的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尤其是要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握好度。 3.坚持依法管理 新闻工作和媒体管理工作都要纳入法治轨道。,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它们在市场上所具有的经营主体身份,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 在保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有些可以协调,有些无法协调。 无法协调时,后者必须服从前者。,5.坚持人民参与管理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法参加国家事务管理是人民的基本权利。 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新闻事业管理是题中应有之义。,四、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对传统媒体的管理 1.宏观管理的基本内容 舆论导向管理 这是我国新闻媒体管理最为核心、最为重要和须臾不可放松的工作。 舆论关涉人心向背、聚散。 舆论导向发生错误,就将满盘皆输。,媒体布局与规模结构管理 法制建设和监管执法管理 产业政策制定与产业政策调整管理 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与新闻资源配置管理 对与新闻事业密切相关的领域的管理 2.微观管理的主要内容 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新闻业务管理; 二是媒体经营管理; 三是人力资源管理。 媒体管理层要致力于通过科学管理 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报酬分配制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以四川日报为例。 其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涵括了一系列内容: 量化计分的考核制; 以绩效为依据的分配制; 中层干部任期制、轮岗制、引咎辞职制; 全员竞聘上岗制、未聘员工分流制、新进员工招聘制;,首席专业职务制(设首席编辑、首席记者)等。 由于实施了上述体现改革精神的一整套内部管理机制,员工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3.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互联网建设与管理 1.互联网:双刃剑 利的方面,为公众提供了便捷地接收信息的渠道 为公众提供了自由地发表意见的空间 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 在网上汇聚了民智。 为公众提供了方便地传播资讯的平台 全民皆记者。 形成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独特景观。,据媒体报道: 纪检委书记上网举报公安局长。 给上级写举报信,最后原封不动地回到自己手上,在“绝望和气愤”情绪中纪检委书记上网举报公安局长。 2010年1月29日凌晨,百度“汉中吧”出现了一篇内容详尽的实名举报材料,三名举报者中,打头的竟是现任汉中市公安局汉台分局党委委员、纪检委书记刘继全;,而被举报人则是去年月被任命为汉中市公安局副局长的汪广赋,汪广赋此前是汉台分局局长。 这段材料发人深省。,为公众提供了相互融合的媒体形态 弊的方面 信息安全难以保障 个人隐私屡受侵犯 公民名誉时遭侵害 谬误之见常有流传 小道消息不胫而走 2.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 另一方面,要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主要是依法管理。 关于互联网管理已经有了不少法律法规。,(五)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体制机制 1.管理体制 党委政治领导 政府依法管理 行业规范协调 单位自我约束 2.管理机制 舆情分析机制,第一点:关于舆情的界定。 舆情即民意情况。 它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外露的部分)或情绪反应(既可能外露又可能不外露的部分)。 它是社会脉动和公众情绪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和体现。 在界定舆情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注意点:,首先,舆情就其实质而言是或隐或现的民意的情状。 其内涵既可是公众意见,也可是公众情绪,都属于公众心声范畴。 舆情形成在先,与此相对应的舆论形成在后。 舆情并非关于舆论的情况。 在严格意义上的舆论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一定的舆情。,其次,舆情的表现形式可大致区分为两类。 第一类,得到公开流露或表达,表现出外在性,故较易感知; 第二类,尚未外露和显现,具有内在性,因而较难感知。 舆情存在着显在和潜在之分。 最后,在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多元的当今时代,舆情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在集中和分散方面形态不一。 有时舆情体现出高度的集中性和一致性,有时则缺乏集中的关注点。 有些舆情,与重大突发性事件相关联,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震荡;有些舆情,则相对比较平缓,持续时间也比较长。 此外,舆情往往还会表现出公众情绪相互感应、感染,从而通过叠加而形成强势的特点。,第二点:舆情与舆论的相同之处。 首先,两者都属于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它们 都具有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方面的丰富内涵; 都在一些重要侧面折射出社会的民主与和谐程度,文化的包容与进取程度,社会心理的趋同与多元程度。,由于是精神现象,因此就会对人们的精神层面发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使民众之心向或背、聚或散)。 其次,所涉客体都为人们的社会生活。 其中又以社会热点问题和关系到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居多。 舆论和舆情往往由热点问题和与民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而引发,并围绕它们而形成、展开和运动。,再次,都与民众的群体性心声、意愿密切相关。 它们均非个体性行为或状态。 社会成员的个体性的意见、情绪、愿望,无论得到表达还是没有得到表达,都因缺乏相互呼应而不可能构成舆论和舆情。 舆论、舆情的共同底蕴,是民众的群体性心声和意愿。,最后,舆论都是在与此相对应的舆情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定的舆论是相应的舆情的公开表露,舆情对于相应的舆论有着支撑性的作用。 而更深层次的舆情,往往也有舆论所不能包含或者体现的部分。 反过来说,不管舆论表现为何种形态,都存在与此相对应的舆情。,第三点:舆情与舆论的相异之处。 首先是主体有异。 舆情主体是民众;舆论主体则既可以是民众,也可以是新闻媒体,还可以是官方,并由此而形成不同的舆论场阈。 其次是内涵有异。 舆情重在“情”(情状、状况),属于客观存在形态的范畴;而舆论则重在“论”(广义的议论),属于人们行为活动的范畴。,严格意义上的舆论,应当表现为表达某种意见的相应的“论”。 就某些人与事而“论”,或褒或贬,或向或背;将意见发表出来与他人互论、共论,形成某种“场”和“势”。 如果没有“论”,也就不成其为舆论,无以形成舆论力量。 因此舆论当是得到公开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意见,且参与议论者甚众。,何谓“甚众”?很难量化。 但与此相反,只有极少数人窃窃私语,是不能称作舆论的。 再次是形态有异。 舆论形态为意见的公开表达,舆情形态则并非均为意见的公开表达。 构成舆情者并不一定就构成舆论。 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人心里有意见但并不通过言为心声的方式公开表达出来,而是将它深藏于心中。,若此,很难说已经形成了舆论。 但对相同内容的事项腹非者甚多,则构成了舆情的一种特殊形态。 对此,可通过民意调查或其他科学方法加以检测。 可见,舆情并不一定在人们的意见得到公开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之中才能存在。 某种舆论总是与一定的舆情相对应,这一命题是成立的;,一定的舆情总是表现为相应的舆论,这一命题则并非必定成立。 由舆情到舆论的转变,除主体的自身因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社会所提供的舆论环境是否宽松等相关条件。 还应当看到这样一种情况:舆情的某种内涵,甚至就是具有普遍性的一定的社会心理。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一定就能构成舆论,但可以构成舆情。,第四点:新闻传媒及其刊播的新闻对舆情的处理方式。 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通过新闻报道真实地反映舆情,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新闻传媒及其刊播的新闻,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体现社会舆情,能帮助政府更好了解社情民意。,许多媒体关于民生问题的报道,都蕴含着对舆情的关注与重视,体现出借助于舆论的力量促使民众反应强烈的某些问题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努力。 有媒体将内涵很深的舆情示于人。 200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杨志福向温总理转述了一则顺口溜: “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文件根本不兑现。”,此顺口溜是某种舆情的的反映。 新华网载文予以评论,体现了对舆情的充分重视和准确把握。 第二种方式:对舆情采取视而不见的回避态度。 对舆情不问不闻,态度冷漠。 这样的新闻未必能产生好效果; 这样的媒体难有好口碑,也有负人民的重托。,广大受众对于这类媒体不可能怀有充分信赖和心向往之的情感。 第三种方式:在新闻报道中对舆情进行扭曲处理。 在有些地方,明明公众意见纷纷、矛盾多多,却报道成了一派和谐、祥和景象; 明明公众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诸多不满,可是新闻报道中却总是一片叫好之声。 这是对舆情的扭曲。,调研引导机制 调控统筹机制 协调互动机制 内部激励机制,(六)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特点 “五个结合”: 党委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法律法规管理与政策管理相结合; 社会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 新闻行业行为规范管理与道德准则学习教育管理相结合。,(七)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改革创新 大力推动管理观念的改革创新。 2009年8月26日,云南陆良县活水乡石槽河村的部分村民聚集到位于村口的石槽河煤矿协商赔偿事宜。 最终“协商”演变成了一起群体性事件。 百余群众与民警发生冲突。,当地媒体在采写新闻报道时,按照惯性思维称“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农村恶势力煽动下”。 云南省委宣传部当即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时,禁用“刁民”、“恶势力”、“一小撮”等称谓,不得随意给群众贴“不明真相”、“别有用心”等标签。,“在事件尚未完全平息、群众诉求未得到圆满解决时,应尽力克服目前群众情绪平稳等想当然的官话、套话。” 深化新闻事业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深化新闻事业微观管理体制的创新。,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对系列报刊实行“六统一、四独立”管理原则,即: 在宣传导向、发展规划、报纸定位、资产管理、干部任免、财务监管等六个方面,由集团统一管理; 各系列报刊实行独立建制、独立编制、独立采编、独立核算。 集团对经营管理实行“经营与管理分开”和“统一管理、分类经营”的原则。,集团下属各经营单位,凡能独立核算的,都从母体中剥离出来,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目标考核”的经营模式。 又如,新闻业界普遍实行传媒资本运营,在获得资金的渠道和方式方面有了新的开拓。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遵循“以报为本、多元发展”和“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理念,创建了“一媒体一公司、两分开一本账”的体制框架。,媒体和产业规模迅速提升。 以上都已远远超出过去对新闻事业管理的范围。 对此类传媒集团进行管理,显然不能拘泥于以往的经验。,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