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11课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4641867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11课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11课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11课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课古代论说文两篇(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第1课时过秦论(一)一、基础夯实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C.以致天下之士致:招致,招引D.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伦:辈,类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五十步笑百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B.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秦有余力而制其弊C.则不可同年而语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D.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蒙故业,因遗策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崤函”即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它们是秦国和中原各国之间的重要地理屏障。B.“四海”是天下的意思,论语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的“四海”意义与此不同。C.“连衡”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D.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二、巩固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是后大臣有罪,皆死亡,不受刑。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B.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C.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D.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秀材,即秀才,此处指优异的才能。汉朝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B.博士,古代对具有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C.宣室,汉代指未央宫中的宣室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汉文帝在此召见过贾谊,后代许多诗文里都引用了这个典故。D.伊、管,指商朝的伊尹和春秋时期的管仲。伊尹助商汤建商,管仲助齐桓公称霸,二人均为贤相,此处借这二人来赞美贾谊的才能。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十八岁的时候,在当地就很有名气,后来他被郡守吴公招至门下,因为吴公颇有政绩,加上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过,所以汉文帝征召贾谊为廷尉。B.刚入朝做官时,贾谊是最年轻的官员,每次诏令一下,他都能对答如流,并且符合其他官员的意思,汉文帝也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他,贾谊因此做到了太中大夫。C.汉文帝非常看重贾谊,想要让贾谊担任公卿,但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他们诋毁贾谊,致使贾谊后来被贬为长沙王太傅。D.在梁王坠马而死后,作为梁王太傅的贾谊十分愧疚,以致一年多后他也抑郁而终。贾谊死后,在汉武帝时期,他的两位孙子被任命为郡太守。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译文:(2)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译文:8.贾谊以屈原自喻,两人有哪些相似之处?答:第2课时过秦论(二)一、基础夯实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振长策而御宇内策:马鞭子B.天下云集响应响:响声C.收天下之兵兵:兵器D.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牢固的防御工事2.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比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商君佐之北收要害之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曾帮助越王勾践灭吴。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D.阡陌,田间小路。田间东西向的小路为“阡”,南北向的小路为“陌”。二、巩固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信陵君救赵论明唐顺之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虽然,魏王亦不得为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有删改)【注】赘旒:连缀在旌旗下的装饰物,比喻实权旁落、为大臣们所挟持的君主。履霜:踩着路上的寒霜而知寒冬将至。用以比喻事态发展已有产生严重后果的预兆。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B.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C.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D.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符,这里指兵符,又称虎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用铜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在国君手上,左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由使臣持符验合后,方可发兵。B.信陵君,姓魏名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地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D.布衣,古代平民的衣着。布衣之交,指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指出救赵国也是救魏国,救赵国这一个国家也是救六个国家。B.信陵君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也不是为了六国,追根究底只是为了赵国的国家利益,作者对信陵君这种一心向着赵国的行为予以了责备。C.信陵君盗窃兵符救赵,侯生教魏公子来偷盗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房之内,作者并不赞同这三个人的行为。D.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危在旦夕,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依靠如姬窃取兵符出兵救赵,作者认为信陵君动机不良,魏王也有过错。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译文:(2)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译文:(3)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译文:8.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论点是什么?答:第3课时过秦论(三)一、基础夯实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B.委命下吏命:命令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2.下列各项中,通假字最少的一项是()。A.约从离衡合从缔交B.制其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C.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D.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文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后泛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各个越族部落。C.“黔首”在本文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D.“山东”即山的东面。在古代,“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等不同的山,故“山东”所指地域也不相同。二、巩固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过秦论(下)贾谊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循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承解诛疲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选自新书,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B.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C.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D.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必须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中的“匹夫”便是此意。C.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文中指“天下”。D.大夫,在夏、商、周时是职官等级名,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吞并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打造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都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尚可的辅佐之臣,也难避免秦朝的败亡。C.秦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险要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D.秦朝丢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之道,所以不能长治久安。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译文:(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译文: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秦灭亡的原因。答:第4课时五代史伶官传序(一)一、基础夯实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B.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还是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D.以一少牢告庙少牢:祭祀用猪、羊各一头2.下列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有误的一项是()。A.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燕王、契丹)皆背晋以归梁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二、巩固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宦官传论欧阳修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选自新五代史,有删改)【注】捽:揪;抓。唐昭宗:名李晔,被宦官杨复恭等拥立为帝,宦官权势因之大振。昭宗恐危及自身安全,谋诛杀宦官,反被宦官挟持,后虽被宰相崔胤救出,但节度使朱温却借机作乱,唐室不久即灭亡。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端:方面B.盖其用事也近而习习:熟悉C.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图:谋划D.可不戒哉戒:戒除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B.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C.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D.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王愿意纵养宦官,疏远忠臣贤士,因而导致宦官专权,这种观点很有见地,但把“乱人之国”的根源归咎于宦官女祸,这是不全面的。B.本文根据史实分析了宦官专政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特点、后果,以警戒封建帝王加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防范,不要渐积养祸。C.作者认为宦官专政败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害要深,因此告诫当朝统治者不要轻信宦官,否则就会重蹈覆辙。D.本文是篇史论,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文中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说理充分,富有说服力。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译文:(2)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译文:8.为什么宦官在取得人君信任后就能让人君疏远贤臣,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戏码?答:第5课时五代史伶官传序(二)一、基础夯实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一夫夜呼B.函梁君臣之首C.仓皇东出D.负而前驱3.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而智勇多困于所溺B.系燕父子以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岂独伶人也哉D.此三者,吾遗恨也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二、巩固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一行传序欧阳修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俯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悌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选自新五代史,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B.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C.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D.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弑是杀的意思,在古代专用来指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B.搢绅,即“缙绅”,原指把笏板插进大带间,后成为士大夫的代称。C.干戈,干是盾牌,戈是大斧。“干戈”在这里用来指战争。D.学校,最初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是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行传是欧阳修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本文就是这个合传的序。B.第1段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C.第2段中,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D.欧阳修对于几位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反复出现,反映了作者搜求的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俯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译文:(2)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译文:答案第1课时过秦论(一)1.B(爱:吝惜)2.C(A前一个“以”:介词,凭借。后一个“以”:用来。B前一个“其”:副词,表推测。后一个“其”:代词,他们。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D前一个“因”:介词,凭借。后一个“因”:动词,沿袭)3.B(“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的“四海”也是天下的意思)4.D(“国”在这里是“封国”的意思,作“就”的宾语,排除A、C;“卒”是副词,意思是“最终”,一般位于句首,排除B。参考原文: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5.B(此处的“博士”是古代官职名,汉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掌通古今,以备顾问)6.A(“加上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过,所以汉文帝征召贾谊为廷尉”错,原文为“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意思是吴公向李斯学习过,然后汉文帝征召吴公做了廷尉)7.(1)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2)贾谊英年早逝,他做官虽然没到公卿,但不是没有机遇。8.两人都才华横溢;两人最初都深得君王信任,负责起草法令制度;两人都被朝中大臣嫉妒而受排挤;两人都被贬出朝廷。(答出任意3点即可)【参考译文】贾谊,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背诵诗书和会写文章闻名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异,把他召到门下,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即位不久,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就征召他做廷尉。廷尉就推荐说贾谊年纪虽小,但很能通晓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就召贾谊做了博士。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都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汉文帝喜欢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提升到太中大夫。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和洽,应当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起草各项仪式的法度,上奏皇上。汉文帝谨慎从事,来不及实行。然而各项法令的更改确定,以及各个诸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里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侯、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嫉妒他,就诋毁说:“洛阳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学识浅薄,一心想大权在握,给许多事情造成混乱。”由于这样,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意见,让他做长沙王太傅。贾谊因为贬官离开了,意志没有得到施展,在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凭吊屈原。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贾谊追念哀伤他,因此以屈原自喻。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他回京城长安。贾谊到了,进入朝廷求见,汉文帝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汉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于是任命贾谊担任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叫贾谊担任他的老师,他多次向贾谊请教成败得失。这时丞相绛侯周勃免职回到封国,有人告发周勃谋反,把周勃捆绑押解到长安下狱治罪,结果没有反事,又恢复了他的爵位,所以贾谊用周勃的事来规劝汉文帝处罚大臣要慎重。汉文帝发自内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对待臣下有了分寸。这以后大臣犯了罪,都死亡,没有处以死刑的。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贾谊感伤自己作为太傅失了职,常常哭泣,过了一年多,也死了。贾谊死时,年仅三十三岁。汉武帝即位,任命贾谊的两个孙子为郡太守。其中贾嘉最好学,继承了良好的家风。赞曰:刘向称“贾谊谈论夏商周三代和秦朝治乱的意义,他的论述十分优美,他通晓国家典章制度,即使是古代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假如当时他的主张得以实行,功业教化必定显著。但他被庸臣陷害,实在让人痛心”。回过头去看看汉文帝沉静无为,身体力行来移风易俗,贾谊所陈述的主张被略微施行了。贾谊英年早逝,他做官虽然没到公卿,但不是没有机遇。第2课时过秦论(二)1.B(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2.D(中的“之”是助词,“的”;中的“之”是代词,指秦孝公;中的“北”是名词作状语,在北面;中的“北”是动词作名词,败逃的军队。故选D)3.C(应为短的叫“敲”,长的叫“扑”)4.A(参考原文: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5.C(应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6.B(追根究底为的是平原君,作者责备的是信陵君心中没有魏王而只有平原君)7.(1)强大的秦国暴虐到了极点,现在出动所有的兵力来进攻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2)如果不幸战败,被秦国俘虏,就是倾覆魏国几百年的国家命运来为个人的亲戚殉葬。(3)如果是为了赵国,为了一个亲戚,纵然向魏王求取兵符,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过的。8.批评“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的大权旁落现象。【参考译文】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作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凭这一点不足以责罪信陵君。强大的秦国暴虐到了极点,现在出动所有的兵力来进攻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灭亡了,那么魏国将会步其后尘。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魏灭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因此救赵国,也就是救魏国;救一个国家,也就是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脱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回答是:这话又不对了。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本心。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魏国自有其君王。赵国不求救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平原君用婚姻关系去刺激信陵君,而信陵君自己也为了姻亲,想赶紧救赵国,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姻亲,不知道还有君王。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而已;也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遭祸患的不是赵国,而是其他国家,即使撤除了魏国的屏障,撤除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拯救。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即使赵国灭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拯救。这就是说赵王及其国家的轻重,都当不起一个平原公子,而魏国所依靠的巩固自己国家的军队和装备,也只是供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幸而战胜了,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战败,被秦国俘虏,就是倾覆魏国几百年的国家命运来为个人的亲戚殉葬,我不知道信陵君该用什么来向魏王谢罪。盗窃兵符的计谋,大概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信陵君来盗窃兵符,如姬替信陵君盗窃兵符于魏王卧室之内,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信陵君只知道有婚姻关系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内部宠幸的侍妾,外部的邻国,地位低下的夷门看门人,又都是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位君王。这就是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唉!自从世运衰败以来,人们都习惯于违背公道而甘心死于私党的行为,却忘掉了守节义而奉公的道理。于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没有具有权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没有义愤的局面。就像秦国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有贫贱时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赵王。大约君王就像旗子上的装饰品一样已经很久了。由此说来,信陵君的罪过,原不在于兵符的盗窃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盗窃兵符也是可以的;如果是为了赵国,为了一个亲戚,纵然向魏王求取兵符,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过的。虽是如此,魏王也不能认为是没有罪过的。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盗窃得手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居然直接请托如姬,这是因为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这是因为她素来仗恃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枯朽了,而后蛀虫就生出来了。古代的人君操持权柄于上,而宫廷内外没有人敢不恭敬。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赵国呢?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踏霜而知寒冬将至,难道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吗!由此说来,不仅众人不知道有魏王,连魏王自己也把自己当作旗子上的装饰了。第3课时过秦论(三)1.B(命:性命)2.B(A“衡”通“横”,“从”通“纵”;B“弊”通“敝”;C“何”通“呵”,“倔”通“崛”;D“景”通“影”,“有”通“又”。故选B)3.C(“鲰生”指浅陋无知的人,并非指百姓)4.D(“遂”“借使”为连词,其前应断开,排除A、B。“庸主之材”意为平庸君主的才能,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5.B(“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中的“匹夫”指有勇无谋的人,含轻蔑意味)6.B(原文说的是“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7.(1)贵为天子,拥有天下,却被擒获,都是因为挽救败局的方法不对啊。(得分点:“禽”“救”“败”“非”)(2)考察盛衰的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取舍符合客观规律,适时变化。(得分点:“察”“审”“宜”“有序”)8.秦王满足于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秦二世因循不改,残暴苛虐导致了更多的祸患。子婴孤立无亲,无人辅佐。忠臣不敢进谏,智士不敢出主意。【参考译文】秦兼并崤山以东的诸侯国三十多个郡县,修治各地的关隘,占据险要的关塞,修整精良的武器装备以守护这些地方。然而陈胜只率领着几百个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没有锋利的兵器,仅仅使用锄头、木棍等作武器,没有粮食给养,望见村庄就吃饭,就这样横行于天下。再看秦朝的军队守不住险要的关口,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封闭,长戟没有亮出,强弩没有使用,楚军就一直打到鸿门一带了,甚至连像篱笆那样的阻碍也没有遇到。于是崤山以东大乱,各诸侯的后代纷纷造反,豪杰纷纷称王。秦派章邯率领军队东征,章邯却仗着拥有强大军力,与诸侯相约谈判,想要图谋自己的利益。秦朝君臣之间互相不信任,这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当了皇帝,到底也不能觉悟。假若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即使只得到具有中等才能的臣子辅佐,那么崤山以东再混乱,秦朝也能保住半壁江山,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秦国四周有高山与大河围绕,是一个四面都有要塞的国家,防守非常坚固。自秦穆公以来,秦经历了二十几个君主,君主常常能在诸侯中称雄,这难道是因为世世代代都是贤能的君主吗?当然不是,是因为险要地势的帮助啊。况且之前天下诸侯曾经联合起来攻击秦国,却由于险要的地势而没法往前更进一步。这难道是因为不够勇猛,不够聪明吗?当然不是,是因为地形、地势对他们不利啊。秦国原来虽然是小小的城邑,攻打兼并大的城邑,在险要关塞驻军据守。秦末诸侯出身平民,为了利益联结起来,并没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领导他们,他们之间的交情不够深,民众没有真正的依附于他们,名义上是说想要讨伐暴秦,其实都是为了一己私利。他们如果看到秦国险要的关口是多么的难以攻克,军队肯定会撤退。然后秦可以使自己的国土安稳,让自己的百姓休养生息,等待诸侯的军队疲惫,然后乘机打击他们,不怕不能在天下实现自己的愿望。然而秦国国君贵为天子,拥有天下,却被擒获,都是因为挽救败局的方法不对啊。秦始皇骄傲自满,不请教别人,犯了错误却不改变。秦二世承继了秦始皇的做法,因循而不加以改变,又加上残暴酷虐,因而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没有亲信大臣,在危险又弱小的时候无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没有悟出治国的道理,秦朝的灭亡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在那个时候,国家并不是没有深谋远虑的谋士,然而不敢尽臣子之职指出过错,实在是因为秦朝当时有很多禁忌啊,忠言还没有说出口,自己就已经被杀了。这就导致天下的谋士侧着耳朵听,恭敬地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失去了君主之道,忠臣又不敢进言,谋士不敢献策。天下已经大乱了,奸臣不向君主报告,这难道还不悲哀吗?先王知道堵塞进言对于国家的伤害,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士这些官职,用来完善法律,设置刑罚,让天下得以治理。当秦国强大的时候,禁止暴力,诛杀乱臣,天下臣服;当秦国弱小的时候,联合春秋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服从;土地被蚕食的时候,在内做好防守,对外结交的盟友,这样国家也能存活下来。原先秦朝强盛的时候,法律繁多,刑罚严酷,天下都被震慑住了;等到它开始衰败的时候,天下百姓积怨爆发了,四海皆叛乱。周朝的爵位制度是合乎规律的,所以国家兴盛千年。秦朝本末都未能继承守住,所以没办法长久。这样看来,秦朝与之前的朝代对于安危的认识差距太大了。民间谚语说:“以前的经验教训牢记不忘,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所以君王治国,应该借鉴前人的经验,再实践到现在的人事当中去,要观察兴盛衰败的规律,评估形势是否得宜,取舍符合客观规律,根据时势变化,才能历时长久,国家安定。第4课时五代史伶官传序(一)1.A(原:推其根本)2.D(D“所以”表示凭借,A、B、C均表示原因)3.C(应是“负􀎮锦囊􀎯而前驱”)4.D(应为“戒备、警戒”)5.A(参考原文: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6.A(并非“愿意纵养”,而是逐渐积累而造成的情势迫使帝王这样)7.(1)能够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稳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并且亲近他们。(2)对于宦官的祸患,即使(国君)想悔悟,也有不能摒除的形势。8.人君觉得宦官是身边的亲近之人,比贤臣更可靠。人君日渐被孤立,就更加担心祸患,所以就会更加依赖宦官。【参考译文】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它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女人,不过使人君沉溺于美色罢了;宦官的害处却不仅仅在一个方面。因为他们在人君身边办事,又亲近又熟悉,他们的心思又专一又隐忍。能够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稳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并且亲近他们。等到人君已经信任他们了,然后用祸与福进行威吓来控制人君。即使朝廷里有忠臣贤士,可是人君却认为他们离自己疏远,不如侍奉起居饮食、跟随在前前后后的宦官可靠。所以,身边的宦官一天天更加亲近,忠臣贤士就一天天更加疏远,于是人君的地位也一天天更加孤立。人君势力孤单了,害怕祸患的思想就一天天更加严重,于是控制人君的宦官的地位一天天更加稳固,国家的安危由他们的喜怒来决定,人君的祸患就隐藏在宫廷之中。那么先前认为可靠的人,现在成了发生祸患的原因。祸患已经很深了才觉察,想要跟疏远的臣子谋划去掉常在身边的宦官,过于迟缓,就会滋养祸患,使它更加严重;过于急切,就会使宦官挟持人君作为人质。这时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无法给人君出谋划策,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了事态十分严重的时候,就会两败俱伤。所以祸患大的,就要亡国,次一点的就要丧身,而且能使奸雄借助这个口实来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党,并全部杀掉,使天下人心大快,然后才算了结。以前史书上记载的宦官祸患常常如此,不只是在一个朝代的事。那些做人君的,并不是想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这是逐渐积累造成,因而在形势上逼使他这样的。对于女色的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么祸患就会临头;如果人君一旦醒悟,摒弃了就行了。对于宦官的祸患,即使(国君)想悔悟,也有不能摒除的形势。唐昭宗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所以说(宦官的祸患)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指的就是这点,能不以此为戒吗!第5课时五代史伶官传序(二)1.B(A人事,古义:人的作为。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C至于,古义:到了的结局。今义:作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作介词,表示另提一事。D从事,古义:泛指一般属官。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或􀎮按某种办法􀎯处理)2.B(A、C、D三项中的“夜”“东”“前”属于名词作状语;B中的“函”是名词作动词,意为“用匣子装”)3.D(A都是被动句;B都是状语后置句;C都是反问句;D是判断句,是一般陈述句)4.A(参考原文: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5.C(戈是具有长柄横刃的兵器)6.C(程福赟不是宁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顾及大局,以忠获罪而至死不言)7.(1)虽然不足以作为正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而自得其乐呢?(2)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参考译文】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易传上所说的“天地闭塞,贤人隐退”的时代吧!在这个时候,做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做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满足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微,风俗败坏,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忠臣义士。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时疾世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的人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也不会名声显扬。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之道消亡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为伍,虽然不足以作为正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而自得其乐呢?我找到了两个人,名叫郑遨、张荐明。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石昂。如果对君主有利,因为忠诚而获得罪名又何必为自己辩白,有直至死亡也不申辩的人,这是古代的义士,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程福赟。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至于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没有不严重败坏的,而天理几乎灭绝了。就在这样的时代,能够以孝悌之礼修身于一乡并且(将其)像风一样推行到天下的人,或许还是有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昭著,因而没有书籍记述,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而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名叫李自伦。(于是我)编写了一行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