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物理一轮复习课件.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5363789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强物理一轮复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超强物理一轮复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超强物理一轮复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热点讲座 4.应用功能观点解决力学问题 热点解读 1.应用能量观点分析物体运动与相互作用规律是 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三大法宝之 一,也是高考中的常考考点. 应用机械能解题时要注意: (1)明确研究对象是单个物体还是系统(系统是否包 括弹簧在内); (2)确定研究过程; (3)弄清楚能量转化和损失的去向; (4)根据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能量的减少量等于所 转化成的其他形式的能量来求解.,章末总结,2.弹簧类问题含有力的非突变模型弹簧模型, 这类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同学们对物理过程的分析、 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所以这 类问题在近年的高考中频频出现. 专题讲座 专题一 单个物体的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的应用 物体只有重力做功是单个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抓住守恒条件解题会水到渠成;动能定理是解决变力 做功特有效的方法.应用动能定理求合外力功主要有 两种方法:(1)先求每个小过程合外力的功再求和;(2) 先求每个力的功再求和,注意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的 选择和对应.,如图1所示,一小球从A点以某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出发,沿水平直线轨道运动到B点后,进入半径R=10 cm的光滑竖直圆形轨道,圆形轨道间不相互重叠,即小球离开圆形轨道后可继续向C点运动,C 点右侧有一壕沟,C、D两点的竖直高度h=0.8 m,水平距离s=1.2 m,水平轨道AB长为L1=1 m,BC长为L2=3 m.小球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0.2,重力加速度g=10 m/s2.则:,(1)若小球恰能通过圆形轨道的最高点,求小球在A 点的初速度? (2)若小球既能通过圆形轨道的最高点,又不掉进 壕沟,求小球在A点的初速度的范围是多少?,图1,解析 (1)小球恰能通过最高点 由B到最高点 由AB: 解得在A点的初速度vA=3 m/s (2)若vA=3 m/s时,设小球将停在距B点x处 解得s=1.25 m 若小球刚好停在C处,则有 则vA=4 m/s,若小球停在BC段,则有 3 m/svA4 m/s 若小球能通过C点,并越过壕沟,则有 则有vA=5 m/s 欲满足题意3 m/svA4 m/s或vA5 m/s 答案 (1)3 m/s (2)3 m/svA4 m/s或vA5 m/s,专题二 系统机械能守恒 两个或多个叠放、用细线相连的物体、用轻杆 相连的两个或多个物体,在没有摩擦、没有牵引力 和人为的外力作用条件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系统机械能守恒.机械能的表达式大体有三种:两状 态系统的机械能相等(需要选择零势能)、系统动能 的增量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注意重力势能增加为负)、系统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系统动能的增量,使用 第三种简单、不易出错.,如图2所示,一根不可伸长的轻 质细线跨过光滑固定的小滑轮,细线两 端各系一个小物块A、B,质量分别为m、 4m,开始时用手托住B,细线刚好被拉直, B距离地面和滑轮的高度差均为h.现在把B无初 速释放,B与地面接触后不再反弹,求A上升的最 大高度. 解析 B下落的高度为h,设此时A、B的速度大小 为v,对A、B,应用系统机械能守恒有,图2,解得 之后A做竖直上抛运动,上升最大距离为 不会与滑轮相撞,所以A上升的最大高度 为H=h+L=1.6h. 答案 1.6h 在A上升和B下降h的过程中系统机械能守恒 的根源在于细线对A和B所做的正、负功绝对值相等, 这便是细线相连接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 恒的原理.,点评,总结 1.在用细线相连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机械能 守恒问题中,如果物体的速度方向和线不在一条直 线上,则需要对速度进行分解,沿线方向的分速度 v分与物体速度v的关系式为v分=vcos ,其中为v与 线的夹角;如果物体的速度方向都沿线,则两个物 体的速度大小相等.,2.速度极值的解题策略 (1)分析取得极值速度物体的受力、运动规律,找 出物体取得最大(小)速度的条件,再应用相应规律 求解. (2)应用物理规律找到物体速度的表达式,分析取 得极值的条件,得到答案.,专题三 多过程中应用功能观点 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在机械能不守恒的情况下,可 应用功能关系、能量转化守恒等规律求解,注意过程 的选择和研究对象的选择. 如图4所示,一长为L=1.5 m的小车左端放有质 量为m=1 kg的小物块,物块与车上表面间动摩擦因数 =0.5,半径R=0.9 m的光滑半圆形轨道固定在水平 面上且直径MON竖直,车的上表面和轨道最低点高度 相同,为h=0.65 m.开始车和物块一起以10 m/s的初速 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运动,车碰到轨道后立即停止 运动.g=10 m/s2. 求:,(1)小物块刚进入半圆轨道时对轨道的压力. (2)小物块落地点至车左端的水平距离. 解析 (1)车停止运动后取小物块为研究对象,设其 到达车右端时的速度为v1,由动能定理得 解得v1=,图4,刚进入圆轨道时,设物块受到的支持力为N,由牛 顿第二定律得 由牛顿第三定律N=-N 由得N=104.4 N,方向竖直向下. (2)若小物块能到达圆轨道最高点,则由机械能守恒 解得v2=7 m/s 恰能过最高点的速度为v3,v3= =3 m/s 因v2v3,故小物块从圆轨道最高点做平抛运动 x=v2t 由联立解得x=4.9 m 故小物块距车左端d=x-L=3.4 m 答案 (1)104.4 N,方向竖直向下 (2)3.4 m,阅卷现场 阅卷手记 本章考点主要包括功、功率、动能、势能(包括重 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等基本概念,以动能定理、重力 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及机 械能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其中对于功的计算、功率 的理解、做功与物体能量变化关系的理解及机械能 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是考查的重点内容.试题中所涉 及到的基本方法有:用矢量分解的方法处理恒力功 的计算,这里既可以将力矢量沿平行于物体位移方向 和垂直于物体位移方向进行分解,也可以将物体的位,移沿平行于力的方向和垂直于力的方向进行分解,从 而确定出恒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对于重力势能这 种相对物理量,可以通过巧妙的选取零势能面的方法, 从而使有关重力势能的计算得以简化.本章能力要求 很高,是各种能力要求的一个综合考点. 本章常见的错误有:对功、功率、功能关系、机 械能守恒条件等理解不准确造成的错误;错用规律 的错误;运算错误等.,易错点实例分析 13.因对做功的意义理解不准确造成的错误试题回放 如图1所示,平板车放在光滑 水平面上,一个人从车的左端 加速向右跑动,设人受到的摩擦力为f,平板车受 到的摩擦力为f,人和车都没有初速度.则在跑 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f、f均做负功 B.f、f均做正功 C.f做正功,f做负功 D.f做负功,f做正功 学生作答,图1,B,错解分析 错选B.简单的从动能定理出发,认为人车都加速,外力应该做正功,选B. 正确答案 人加速向右跑时,要给车向左的静摩擦力,同时受 到车对人向右的静摩擦力,人受力的脚总是和车是相 对静止的,即人虽然向右跑,但受摩擦力的脚部的运 动方向却总是随车一起运动,与车一样具有向左的位 移.只不过是两脚交替受力,人整体在向右运动.所以 f的直接受力物体的位移向左,故f做负功,f向左, 车的位移也向左,f做正功,选D.,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的总功一定等于0,所以A、 B显然是不对的.但是不仅是学生,甚至很多资料上都 认为B对,有些资料中根本没有设置D选项,表明对做 功的认识误区是相当普遍的.做功的两个要素是力和 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这里的位移是受力质点的位移, 本题中f的受力质点是脚,不是整个人,人在跑动中 两脚交替受摩擦力,再把人看作一个质点已经不行了. 有人认为人和车的动能都增加了,一定有外力做功, 其实动能定理是质点或对内力做功之和等于0的物体 系来说得,而本题中人的内力做功,在腿由屈变直的,过程中,内力对身体的前后(或说上下)两部分都做正 功,这两个正功使人的上身向右加速,车与脚向左加 速.从能的转化来看,人与车的动能都来源于人的化 学能的消耗,这是人做功的结果,而不是静摩擦力.还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人乘电梯上楼,支持力对人做功, 人通过楼梯上楼支持力就不做功,与上述同理,这也 是很多人不清楚的.,14.不理解功与动能的标量性造成的动能定理使用错 误 试题回放 如图2所示,匀强电场沿水平方向, 把质量为m的带电物体以速度v0竖 直向上抛出,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 度大小仍是v0.求这一过程中电 场力做的功. 错解分析 由于水平方向只受电场力,水平方向初速度为0,末 速度为v0,由动能定理得W电=,图2,这是典型的分方向运用动能定理的错误,之所以结果 正确,完全是因物体所受两力垂直而产生的数学上的 巧合. 正确答案 解法一 由竖直方向做匀减速运动可得,上升高度 故从抛出到最高点,重力做功 由动能定理得WG+W电=0 故 ,解法二 由竖直方向匀减速运动知, 故水平方向加速度 水平位移 电场力F=max=mg,故W电= 功、能都是标量,故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等都不 能像矢量那样分方向应用.,15.因审题不仔细造成的错误 试题回放 以20 m/s的初速度,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 它上升的最大高度是18 m.如果物体在运动过程中 所受阻力的大小不变,则物体在离地面多高处,物 体的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g=10 m/s2) 错解分析 错解:以物体为研究对象,画出运动 草图,设物体上升到h高处动能与重力 势能相等 ,此过程中,重力、阻力做功,据动能定理有 -(mg+f)h= 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mg+f)H= 由式解得h=9.5 m 初看似乎任何问题都没有,仔细审题,问物体离地面 多高处,物体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一般人首先是将 问题变形为上升过程中什么位置动能与重力势能相 等.而实际下落过程也有一处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正确答案 上升过程中的解同错解. 设物体下落过程中经过距地面h处动能等于重力 势能,运动草图如图所示. 据动能定理 (mg-f)(H-h)= (mg+f)H= 解得h=8.5 m,16.对机车启动过程的理解错误 试题回放 一列火车由机车牵引沿水平轨道行使,经过时间t,其速度由0增大到v.已知列车总质量为M,机车功率P保持不变,列车所受阻力f为恒力.求:这段时间内列车通过的路程. 错解:以列车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受牵引力和阻 力f. 据P=Fv可知牵引力F=P/v,错解分析,设列车通过路程为x,据动能定理有 (F-f)s= 将代入解得 以上错解的原因是对P =Fv的公式不理解,在P一定 的情况下,随着v的变化,F是变化的.在中学阶段用功 的定义式求功,要求F是恒力.,正确答案 以列车为研究对象,列车水平方向受牵引力和阻力. 设列车通过的路程为s.据动能定理 因为列车功率一定,据 可知牵引力的功率 WF=Pt 解得,返回,热点讲座5. 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热点解读 曲线运动规律及其应用历来是高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它不仅涉及力学中的一般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还常常涉及天体运动问题,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或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动力学问题,功能问题. 下面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体育竞技,军事上的射击,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等)为模型,对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中高考知识点与题型进行系统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分类解析,以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章末总结,专题一 曲线运动和平抛运动 1.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曲线运动的特点 3.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思 维流程 (欲知)曲线运动规律经等效分解后,(只需)研 究两直线运动规律经等效合成后,(得知)曲线 运动规律.,专题讲座,在抗洪战斗中,一摩托艇要到正对岸抢救灾 民.关于该摩托艇能否到达正对岸的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只要摩托艇向正对岸行驶就能到达正对岸 B.由于水流有较大的速度,摩托艇不能到达正对岸 C.虽然水流有较大的速度,但只要摩托艇向上游某 一方向行驶,一定能到达正对岸 D.有可能不论摩托艇怎么行驶,都不能到达正对岸 解析 处理方法:艇在有一定流速的水中过河时,实 际上参与了两个方向的分运动,即艇随水流的运动 (水冲艇的运动)和艇相对水的运动(即在静水中的艇 的运动),艇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2)若艇要到达正对岸,必须艇行速度v1大于水流速 度v2,此时应将艇头偏向上游,过河时间: 答案 D,专题二 恒力作用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最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有两类形式: 1.只受重力作用的平抛(斜抛)物体的运动 此类问题常规解法是运动的分解. 如图1所示,图1在水平地面 上固定一倾角=37,表面光滑的 斜面体,物体A以v1=6 m/s的初速度 沿斜面上滑,同时在物体A的正上方, 有一物体B以某一初速度水平抛出.如果当A上滑 到最高点时恰好被B物体击中.(A、B均可看作质 点,sin 37=0.6,cos 37=0.8,g取10 m/s2)求:,图1,(1)物体A上滑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t. (2)物体B抛出时的初速度v2. (3)物体A、B间初始位置的高度差h. 解析 (1)物体A上滑的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 =ma 代入数据得a=6 m/s2 设经过t时间B物体击中A物体,由运动学公式得 0=v1-at 代入数据得t=1 s,(2)物体B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 其初速度 (3)物体A、B间的高度差 答案 (1)1 s (2)2.4 m/s (3)6.8 m,2.类平抛运动 如图2所示, 一带电粒子以 竖直向上的初速度v0,自A处进入 电场强度为E、方向水平向右的匀 强电场中,它受到的电场力恰与重 力大小相等.当粒子到达图中B处时,速度大小仍 为v0,但方向变为水平向右,那么A、B之间的电势 差等于多少?从A到B经历的时间为多长? 解析 带电粒子从AB的过程中,竖直分速度减 小,水平分速度增大,表明带电粒子的重力不可忽 略,且带正电荷,受电场力方向向右.依题意有 mg=qE.,图2,根据动能定理:qUAB-mgh=0(动能不变) 在竖直方向上做竖直上抛运动,则 v02-0=2gh,v0=gt 解得 答案,点评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具有加速作用和偏转作 用.分析问题时,注意运动学、动力学、功和能等 有关规律的综合运用.当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不是类平抛运动,而是较复杂的曲线运动时,可以 把复杂的曲线运动分解到两个互相正交的简单的 分运动来求解.,专题三 天体运动中的匀速圆周运动 1.基本模型的建立 (1)环绕模型: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环绕某中心天 体的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 提供. (2)近球模型:处于星球表面或附近的物体受到的 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 2.“金三角关系” 所有天体运动问题的求解尽在“金三角关系” 之中(如图3所示),说明 问题属于环绕模型时,选用F引=F向 关系;问题属于近球模型时,选用F引 =G=F向关系.解题时,先确定是哪个模型, 然后选择相应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即可推 出结果的表达式. 3.各类天体运动问题 (1)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问题 这是属于近球模型,故选用F引=G=F向关系列方程.,图3,【例4】假设火星和地球都是球体,火星质量M火和 地球质量M地之比为M火/M地=p,火星的半径R火 和地球半径R地之比R火/R地=q,那么离火星表面R地 高处的重力加速度g火和离地球表面R地高处的重 力加速度g地之比g火/g地等于多少? 解析 在地球表面有:gR2=GM,此式称为黄金代换 式,如果是别的星球,将式中的地球半径R换成别的 星球半径后,此式仍成立. 答案,(2)估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测出卫星围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周期T, 即可进行估算.把卫星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则属于 环绕模型,选用F引=F向列方程,即可求解. 【例5】 1789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卡文迪许首先估算 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根据你学过的知识,能否知道地 球密度的大小. 解析 设地球质量为M,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 加速度为g,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得 将地球看成均匀球体:,由上两式得地球平均密度: 上式中:、g、R和G均为常数,将它们的值代入 可得:e =5.5103 kg/m3,即地球的平均密度为 5.5103 kg/m3. 答案 5.5103 kg/m3 估算题中往往告诉的已知量很少或者什么量 也不告诉,解题时就要求我们灵活地运用一些物理 常数,如重力加速度g、圆周率、万有引力常量G等.,说明,(3)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 【例6】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 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在Q点点 火,使火箭加速,让卫星做离心运动, 进入轨道2,到达P点后,再使卫星加速, 进入预定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轨道2、3 相切于P点(如图4所示).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 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 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小于它在轨道 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图4,解析 这是一道变轨道问题.由于轨道1和轨道3都 是圆轨道,卫星运动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运行 速度 可知,因r3r1,所以v3v1,故A项错误; 又由角速度 所以31,B项正确;卫星无论 是在轨道1还是在轨道2,经过Q点时,受到的万有引 力总是相同的,所以由牛顿第二定律知 只与到地心距离有关,故a2Q=a1Q,C、D项错误. 答案 B,阅卷现场 阅卷手记 本章内容是高考的一大热点,尤其是万有引力定律 在航天问题中的应用.另外,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 抛运动、圆周运动等虽单独出题不多,但几乎每年的高考综合题中都有它们的应用. 因理解能力、模型的迁移运用能力、运算能力等 不足造成的失分较多.比如对分运动和合运动不能正 确的分析,对平抛和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不能灵活的 运用,对卫星的发射与运行规律不理解等等.,易错点实例分析 17.不理解哪是分运动,哪是合运动造成速度分解错误 试题回放 如图1所示,人在岸上拉船,已知船的质量为m,水的 阻力恒为f,当轻绳与水平面的夹角为时,船的速 度为v,此时人的拉力大小为F,则此时 ( ) A.人拉绳行走的速度为vcos B.人拉绳行走的速度为v/cos C.船的加速度为 D.船的加速度为,图1,学生作答,AC,错解分析 1.错选B.错误的认为船的速度v是水平速度,而沿 绳的速度为合速度.实际上v是船的合速度,应把它分 解. 2.错选D.错误的认为F等于绳拉船的水平分力. 正确答案 船的速度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滑轮与 船间的绳缩短,二是绳绕滑轮顺时针转动, 因此将船的速度进行分解如图所示,人拉 绳行走的速度v人=vcos ,A对,B错;绳对 船的拉力等于人拉绳的力,即绳的拉力大 小为F,与水平方向成角,因此,Fcos -f=ma,得 C对,D错;答案为 A、C. 相互牵连的两物体的速度往往不相等,一般需根据 速度分解确定两物体的速度关系.在分解速度时,要 注意两点:只有物体的实际运动才是合运动,如本 题船向左运动,所以船向左的速度是合速度,也就是 说供分解的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两物 体沿绳或沿杆方向的速度(或分速度)相等.,18.对平抛运动的规律运用不充分造成的错误试题回放 图2中AB为斜面,BC为水平面, 从A点以水平速度v0抛出一小 球,其落点到A的水平距离为x1; 从A点以水平速度3v0抛出小球, 其落点到A的水平距离为s2,不计空气阻力,则 s1s2可能等于 ( ) A.13B.16 C.19D.112 学生作答,ABC,图2,错解分析 1.漏选C.主要出错原因是思考问题简单化,认为两 球都落在水平面上,时间相等,水平位移之比等于初 速度之比. 2.漏选B.主要错因在于虽认识到落地情况有多种 情况,但由于对平抛规律不熟练,不理解16的可能 性. 正确答案 球的落地情况有三种,一是都落在斜 面上,二是都落在水平面上,三是一次 落在斜面上,另一次落在水平面上.对,第一、二两种情况,不难算出s1s2分别为19 和13.对第三种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平抛运动的规 律,若撤掉斜面,都落到平面上,则s1将变大,s1s2将 变为13,故现在比值一定小于13;若撤去水平面, 让斜面延伸,两球均落在斜面上,则s2将变大,s1s2将 为19,故现在s1s2一定大于19,故只要在19 13的比值都可能的,正确答案为A、B、C. 平抛运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模型,要对其速度特点, 位移特点,以及轨迹特点把握准确,运用熟练,才能更 好的利用这一模型来分析问题.,19.对卫星和地面上物体的向心力认识不清造成的错 误 试题回放 如图3所示, 1为同步卫星,2为近 地卫星,3为赤道上的一个物体, 它们都在同一平面内绕地心做 圆周运动.关于它们的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 度、和向心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v2=v3v1B.1=3a1a3 学生作答,图3,D,错解分析 错选A.错因是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出 由r2=r3v1. 正确答案 正确选项是B、D.因1、2都是卫星,故地球的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 因r1r2,故1a3,故D正确.,卫星运动时只受万有引力,而地面上的物体除受万 有引力外还受地面支持力.故虽然它们都绕地心做匀 速圆周运动,但v、a等与半径r的关系却大不相同. 不能将卫星运动的规律直接用于赤道上的物体.,20.不能正确分析向心力造成的错误 试题回放 如图4所示,半径R=0.9 m的光滑的半 圆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直径AC竖直, 下端A与光滑的水平轨道相切.一个质 量m=1 kg的小球沿水平轨道进入竖直圆 轨道,通过最高点C时对轨道的压力为其重力的3倍. 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求: (1)小球在A点的速度大小vA; (2)小球的落地点到A点的距离x; (3)小球在落地前瞬间重力的瞬时功率PG.,图4,错解分析 错解一:(1)由mg=mvC2/R得vC=3 m/s. 错解原因是机械照搬绳球模型最高点的速度最小值. 错解二:由3mg=mvC2/R得vC= m/s 错误原因是不能正确分析全受力情况,计算向心力 时漏掉了重力. 后两问都要以第一问的结论为基础,一旦出错失分将 会很多. 正确答案 (1)设小球通过最高点C时的速度为vC,根据牛顿第二 定律, 有mg+3mg= 解得vC=6 m/s.,设小球在A点的速度大小为vA,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2)小球离开C点后作平抛运动,根据 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t=0.6 s 小球的落地点到A点的距离为x=vCt=3.6 m (3)小球落地前竖直速度vy=gt=6 m/s 小球在落地前瞬间重力的瞬时功率PG=mgvy=60 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