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名师教学设计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53204448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课程-《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名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小学课程-《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名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小学课程-《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名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设计表章节名称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第3节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学科物理授课班级八年级授课时数片段设计者所属学校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它是前两节知识的应用和拓展;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认识“像”的概念及如何描述“像”,同时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教材在处理这个探究实验中,侧重点放在了“像物的关系”上。基于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着重放在如何找到“像的位置”及物理思维的培养上。依据标准课程标准:(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2)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的形成。3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过程和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3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会获得知识的成功感。2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在探究环节中,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及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学生在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个感性、粗浅的认识,但无法用规范的语言精确的表示出像的特点;在探究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直接用“平面镜”来进行实验,而不是玻璃板,这为实验的设计带来的困难;同时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和错误的前概念会给学生的探究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初始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对多次实验找普遍规律也有一定基础。学习过“小孔成像”,对“像”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较强,好动手。信息素养: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教学重点和难点项 目内 容解 决 措 施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玻璃板与不透明平面镜进行实验时优点与不足的讨论3.实验探究过程1.应用实验和视频,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问题;2.分组并提供多种实验器材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如何真正找到像的位置2.玻璃板与不透明平面镜进行实验时优点与不足的讨论3.探究实验的设计1.实验演示,并用感受和观察的方法增加感性认识;2.尊重学生的实际思考,对比两种实验方案的优点与不足教学环境选择和学生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室演示器材:大块平面镜1块,大刻度尺两块;学生分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盒;蜡烛若干;铅笔若干;不透明平面镜2块教学媒体(资源)选择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 得 结 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1了解图片音乐平面镜概念引入AEI表面平整光滑不透明且能够成像的物体叫做平面镜40秒网络2了解图片“视差法”找像的位置BCDGE从任一位置观察,“像”“物”都重合,才能真正找到像的位置。3分钟网络自绘4了解图片平面镜成像IA接触不一定受力20秒网络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板书设计4.3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一、平面镜:表面平整光滑不透明且能够成像的物体叫做平面镜(平静的水面、平板玻璃、平滑的金属面)二、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发现科学探究的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再次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主要教学过程,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通过创设情景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自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堂中,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解决学生“能不能用不透光的平面镜来进行探究”?教材上用玻璃板进行实验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辨析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在学力水平、实践能力的教学原则为指导,采用现象分析、实验探究、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讨论交流、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教学环节探究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手段引入新课播放风景画观看PPT,引导学生分析相片构图;通过“倒影”引入平面镜的概念。营造轻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PPT;相关图片来自网络新课教学新课教学体验与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自己?前、后、左、右移动平面镜或者体验者前、后、左、右移动,观察平面镜中像的变化。学生体验、观察。小组进行讨论、回答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入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开始科学探究大块平面镜提出问题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关系?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左右、上下与物体是否一致?平面镜像所成的像与小孔成像中的“像”有什么异同? 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同时根据生活经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能够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大胆参与意识。学生讨论猜想假设引导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即提出猜想与假设。讨论并提出猜想假设:平面镜中的自己(像)和镜前的自己(物体)大小(相等/较大/较小);平面镜中的自己(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镜前的自己(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较远/较近);平面镜中的自己(像)和镜前的自己(物体)的左右(一致/相反)、上下(一致/相反);都是彩色的,一个倒立一个是正立的;是否可以呈现在光屏(白纸)上;说明提出猜想的理由注重真实的科学探究情境,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际探究。学生讨论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学生根据本组猜想,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启发、解决学生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在实验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器材中平面镜与玻璃板的优劣对比。讨论交流设计探究基本内容;小组合作分工进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多次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探究设计理念,使学生学习围绕正确的目的选择仪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带着任务去讨论的习惯幻灯片讨论法解决问题再次实验教师发现学生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1、如何找像的位置?2、能否用“不透明”的平面镜进行实验?学生归纳自己的探究方案及进行情况,讨论交流,口头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试验数据。1、用玻璃板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实验环境(亮暗);玻璃板的厚薄选择(厚/薄);玻璃板的放置(竖直);如何找到像的位置2、不透明平面镜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如何找到像的位置;如何选择对比物体(粗细均匀);如何对比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设置综合开放的试验,学生通过感知试验现象,通过尝试进行试验,寻求证据。幻灯片实物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在学生解决完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后,学生再次进行实验探究;探究方案及器材选择上的优劣对比,教师指导或解释;(例如: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什么后玻璃板会出现两个像?等)学生经历后,讨论整理:用玻璃板的优点:操作简便;缺点是有重影,误差较大。用不透明的平面镜实验的优点:无重影,在明亮的环境下实验效果很好;缺点:在找像的位置时,不是很简便。提高学生质疑,分析,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物投影幻灯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讨论法总结拓展作业拓展提高情感升华1、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2、教师演示:“没有”左右相反的平面镜成像3、平面镜成像的启示:生活与学习中,换一个角度:眼前的困境,也可以海阔天空!1、完成实验报告2、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为什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左右相反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学生创造独立探究、研究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人生信条,体现人文关怀。实物展示幻灯片课下探究网络求助收获感言教学流程图:设计亮点:1、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学生对熟悉的平面镜本身是没有多大的兴趣的,我通过“为什么物像左右会相反,而上下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加大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明白熟悉的事物仍然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发现,永不满足:2、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故意去引导学生应该选择玻璃板做实验,而是鼓励学生从自己真正的想法出发,用生活中常用的平面镜进行实验。 3、在课堂尝试最真实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而不是验证性的实验:利用学生之前的科学探究经验(比如:光的反射),全部放手,由学生自主讨论、设计、完成实验。给学生足够的试错经历和试错时间,使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探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尝试着找到解决方案。之后再次进行实验,使学生有相关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