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五言和七言诗中的扛鼎之作五篇

上传人:yi****21 文档编号:152478078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昌龄五言和七言诗中的扛鼎之作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王昌龄五言和七言诗中的扛鼎之作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王昌龄五言和七言诗中的扛鼎之作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昌龄五言和七言诗中的扛鼎之作五篇_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战胜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解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经常侵扰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王昌龄五言和七言诗中的扛鼎之作【篇二】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全文赏析 这首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安逸生活,其实内心还是有被贬谪的苦。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夏夜凉风,春酒,竹林,这是一个有足够的条件放松自己的肢体、情感和思维的夜晚。“相携”“就”二词就非常明显的表现着这种竹林聚会,尽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漂浮的感觉。这好像是魏晋名士的文字。 而是王昌龄,一个曾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这般布满了激扬悲壮的血性文字的边塞诗人;一个曾远赴西鄙,数被贬于荒远,宦游坎坷,而又有着极强的功业追求的盛唐诗人。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莫道弦歌愁远谪”,其实心中何曾放下?再深味一下开头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描绘聚会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漂浮中触摸到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妙存在,是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王昌龄五言和七言诗中的扛鼎之作【篇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 杨花落尽杜鹃不停啼叫,听说你被贬龙标还要经过五溪。 我把对你的思念寄予给明月,随风直到那夜郎以西。 品: 暮春季节,友人贬谪,如何不愁?思念如月,其情随风,其风随友。 王昌龄五言和七言诗中的扛鼎之作【篇四】 朝荐抱良策,独倚江城楼。(述情,诗式) 昨从金陵邑,远谪沅溪滨。(沅志) 娟魄已三孕。(以下海录碎事)。 驾幸温泉日,严霜子月初。 长亭酒未醒,千里风动地。(以下河岳英灵集) 苍荻寒沧江,石头岸边饮。 天仗森森练雪凝,身骑铁骢自臂鹰。 王昌龄五言和七言诗中的扛鼎之作【篇五】 杨花凋谢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予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 左迁:即贬官,降职。 王昌龄左迁龙标,其实他并无舛误,以故在芙蓉楼送辛渐 诗中表明自己的无辜:洛了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知道他的不幸遭受后遥寄此诗,深表同情与安抚。 延长阅读 王昌龄诗歌作品中的扛鼎之作通用六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辉煌的诗篇,为了培育我们的思想情趣,我们可以观赏学习唐代诗歌,它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穿越千年的情感。那么王昌龄有哪些古诗词值得一读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我吐血整理的“王昌龄诗歌作品中的扛鼎之作”,有需要的小伙伴肯定不能错过!觉得有用请保藏。 王昌龄诗歌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篇一)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 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有诏征草泽,微诚将献谋。 冠冕如星罗,拜揖曹与周。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甫愁。 但营数斗禄,奉养每丰羞。若得金膏遂,飞云亦可俦。 王昌龄诗歌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篇二) 王昌龄相和歌辞。长歌行原文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系马停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况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鼷鼠窠。高皇子孙尽,千古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王昌龄诗歌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篇三)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qnnngsngkchshng 平明送客楚山孤。 luyngqnyurxingwn 洛阳亲友如相问, ypinbngxnziyh 一片冰心在玉壶。 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扬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殊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闻名的代表作。 解释 1.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2.辛渐:诗人的伴侣。 3.吴:古国名。这里指镇江。 4.平明:早晨天亮时。 5.楚:古国名。吴、楚,泛指润州一带。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6.冰心在玉壶:形容心地纯净,表里如一。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玉壶,玉做的晶莹的壶。 古诗今译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远在洛阳的亲友假如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净如冰心玉壶。 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伴侣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独,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伴侣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伴侣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伴侣。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旧纯净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奇妙的相互衬托的比方,来形容一种纯净完善的品行,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杜牧全集中有多少首七言诗七篇 中华文化熠熠生辉,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辉煌的诗篇,为了增加我们的思想底蕴,我们可以观赏学习杜牧的古诗词,它承载了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杜牧有哪些古诗词让您内心一动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我吐血整理的“杜牧全集中有多少首七言诗”,抓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关心吧,喜爱请保藏哦! 杜牧全集中有多少首七言诗【篇一】 杜牧感怀诗一首(时沧州用兵)原文 高文会隋季,提剑徇天意。扶持万代人,步骤三皇地。 圣云继之神,神仍用文治。德泽酌生灵,沉酣薰骨髓。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 宣皇走豪杰,谈笑开中否。蟠联两河间,烬萌终不弭。 号为精兵处,齐蔡燕赵魏。合环千里疆,争为一家事。 逆子嫁虏孙,西邻聘东里。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 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 署纸日替名,分财赏称赐。刳隍by万寻,缭垣叠千雉。 誓将付孱孙,血绝然方已。九庙仗神灵,四海为输委。 如何七十年,汗赩含耻辱。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 凶门爪牙辈,穰穰如儿戏。累圣但日吁,阃外将谁寄。 屯田数十万,堤防常慑惴。急征赴军须,厚赋资凶器。 因隳画一法,且逐随时利。流品极蒙尨,网罗渐离弛。 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邈矣远太平,萧然尽烦费。 至于贞元末,风流恣绮靡。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 元和圣天子,英明汤武上。茅茨覆宫殿,封章绽帷帐。 伍旅拔雄儿,梦卜庸真相。勃云走轰霆,河南一平荡。 继于长庆初,燕赵终舁襁。携妻负子来,北阙争顿颡。 故老抚儿孙,尔生今有望。茹鲠喉尚隘,负重力未壮。 坐幄无奇兵,吞舟漏疏网。骨添蓟垣沙,血涨滹沱浪。 只云徒有征,安能问无状。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 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苍然太行路,翦翦还榛莽。 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 荡荡乾坤大,曈曈日月明。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尝争。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清醒。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杜牧全集中有多少首七言诗【篇二】 杜牧送人原文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全文赏析 今日分手,这一生又有何处不会再相逢呢?宇宙虽然宽阔,人来人去,多的是再相逢的时候,大可不必为一时的分别而太难受。“此生何处不相逢”,可看作分手时候的潇洒;也可用作警告不怀好意的人,彼此总有再碰头的时候,凡事不要太过火。末句后来成为名句“人生何处不相逢”。 杜牧全集中有多少首七言诗【篇三】 杜牧秋夕原文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全文赏析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独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非常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芜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其次,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孤独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好像想驱逐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方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酷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经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示意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照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奇,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见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远眺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由于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憧憬。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视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看法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非常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方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凄惨命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示意寒秋气氛,又衬出仆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间,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艳羡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杜牧全集中有多少首七言诗【篇四】 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原文 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城高跨楼满金碧, 下听一溪寒水声。梅花落径香缭绕,洁白玉珰花下行。 萦风酒旆挂朱阁,半醉游人闻弄笙。我初到此未三十, 头脑钐利筋骨轻。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 老闲腰下丈二组,尘土高悬千载名。重游鬓白事皆改, 唯见东流春水平。对酒不敢起,逢君还眼明。 云罍看人捧,波脸任他横。一醉六十日,古来闻阮生。 是非离别际,始见醉中情。今日送君话前事, 高歌引剑还一倾。江湖酒伴如相问,终老烟波不计程。 杜牧全集中有多少首七言诗【篇五】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其一原文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全文赏析 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在读者眼前绽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闲逛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诗人的观看极其微小,用词也极其精确。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毕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行能是朦胧充满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行能出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漂浮在“柳影”覆盖之中。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支配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扬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假如只取其一点来比较,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物色篇),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颜色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南唐中主李璟有首摊破浣溪沙词,下半阕换头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历来为人所传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认为,这两句不如它的上半阕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并欣赏其“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而原词接下来还有两句是:“还与韶光共顦顇,不堪看。”这几句词以及王国维的赞语,正可以作杜牧这两句诗的注脚。联系杜牧的遭受来看,其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理想和主见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布满哀愁了。 杜牧全集中有多少首七言诗【篇六】 杜牧旅宿原文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全文赏析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起,直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可以想见,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深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必会陷入深深的愁闷之中。“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仆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致。 颔联承,是首联“凝情自悄然”的详细化,诗人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家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思”字和“警”字极富炼字功夫。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灯及人,明显用意在人不在物。“警”字也极富情味。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嫠妇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转,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家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或许是短梦,或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状况。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读来回肠荡气。 尾联合,收拢有力,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画家乡漂亮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美丽的风景之中。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美丽安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悄悄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美丽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美丽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安慰,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肯定就是“烟”,就是“月”。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烟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悠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动,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写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外放江西任职之时。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于是创作了这首羁旅怀乡的诗篇。 但有疑问的是这首诗不见于樊川文集,而载于宋人补编的樊川别集。最终二句,全唐诗等均作“湘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杜牧未曾涉足湘江,故此诗是否杜牧所作,尚有疑问,学术界较支持为杜牧的说法。 杜牧全集中有多少首七言诗【篇七】 杜牧长安秋望原文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概两相高。 全文赏析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终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矗立的姿势;“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更加显出它的高耸挺立,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会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动身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概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概,像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凹凸。 南山是详细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很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详细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好像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全部景物里,而且不同的对秋色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偏于观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殊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概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状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详细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概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详细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概、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概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美、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汇总(8篇)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在我国悠久绚烂的文化长河中曾诞生过许多杰出的诗人,为了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力量,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代诗歌,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珍宝,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那么您知道王昌龄都有哪些必读的古诗词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我为大家悉心预备的“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抓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关心吧,喜爱请保藏哦!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篇一)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经常侵扰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战胜绝不回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由于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家乡。这很惊奇。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仆人公回望的家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会: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会为抒情仆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会即因后一种误会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呈现的宽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耸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宽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俯视,一个概括。之所以特殊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斗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备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出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骄傲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漫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芜,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决。“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明显有转折,二句形成鲜亮对比。“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斗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斗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决、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斗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篇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从前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全文赏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详细描写战斗,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从前战斗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斗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快,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经常发生战斗。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涯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概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常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斗。“从前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斗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布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穿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充满,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谈论字眼,却将战斗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谈论,是说理,但这种谈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气,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斗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斗的反对心情。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篇三)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全文赏析 这首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安逸生活,其实内心还是有被贬谪的苦。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夏夜凉风,春酒,竹林,这是一个有足够的条件放松自己的肢体、情感和思维的夜晚。“相携”“就”二词就非常明显的表现着这种竹林聚会,尽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漂浮的感觉。这好像是魏晋名士的文字。 而是王昌龄,一个曾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这般布满了激扬悲壮的血性文字的边塞诗人;一个曾远赴西鄙,数被贬于荒远,宦游坎坷,而又有着极强的功业追求的盛唐诗人。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莫道弦歌愁远谪”,其实心中何曾放下?再深味一下开头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描绘聚会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漂浮中触摸到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妙存在,是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篇四) 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 故人念江湖,富贵如埃尘。迹在戎府掾,心游天台春。 独立浦边鹤,白云长相亲。南风忽至吴,分散还入秦。 寒夜天光白,海净月色真。对坐论岁暮,弦悲岂无因。 平生驰驱分,非谓杯酒仁。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看君孤舟去,且欲歌垂纶。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篇五) 王昌龄长歌行原文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篇六)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到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全文赏析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到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很多读书人“功名只向立刻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赶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擅长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对于战斗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憧憬。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模糊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的反战心情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篇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照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如果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肯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解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攻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斗始终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日还依旧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篇八)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 一作:随君) 全文赏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由于“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方,来表明自己的纯净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受以后,写了这一首布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落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困难。不着哀思之语,而哀思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行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布满了愁思,无可告知,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伴侣都能观察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赐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原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情愿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伴侣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给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剧烈或深厚的情感时,经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写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也许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