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曲柄摇杆机构,在铰链四杆机构中,若两个连架杆,一为曲柄,另一个为摇杆,则此铰链四杆机构称为曲柄摇杆机构。,通常曲柄为原动件,并作匀速转动;而摇杆为从动件,作变速往复摆动。,曲柄摇杆机构的主要特性: 急回运动,曲柄摇杆机构中,曲柄AB在转动一周中,在B1、B2两次与连杆BC共线,相应铰链中心 A与C之间的距离AC1和AC2分别为最短和最长,摇杆CD的位置,C1D和C2D分别为其左右极限位置。摇杆在两极限位置间的夹角,,称为摇杆的摆角。,当曲柄由位置 AB1 顺时针转到位置AB2 时,曲柄转角 180,,这时摇杆由左极限位置C1D 摆到位置右极限位置C2D,摆杆角度为;而当曲柄顺时针再转过角度 180时,摇杆由位置C2D摆回至位置C1D,其摆角仍然是 。,虽然摇杆来回摆动的摆角相同,但对应的曲柄转角不等( );当曲柄匀速转动时,对应的时间也不等 (t 1 t 2)。,令摇杆自ClD摆至C2D为工作行程,这时铰链的平均速度是 v1=C1C2 tl 。,摇杆自C2D摆回至C1D是其空回行程,这时点的平均速度是v2=C1C2 t2,显然v1 v2 ,,它表明摇杆具有急回运动的特性。牛头刨床、往复式输送机等机械就利用这种急回特性来缩短非生产时间,提高生产率。,急回运动特性可用行程速度变化系数(也称行程速比系数)K 表示。,v2 C1C2/t2 t1 180 K (2-1) v1 C1C2/t1 t2 180, 摇杆处于两极限位置时,对应的曲柄所夹的锐角,称为极位夹角。,K 值越大,急回特性愈明显。一般机械中,1K2。,将式(2-1)整理,可得极位夹角计算公式,K 180 (2-2) K,2. 压力角和传动角,和构件的惯性力(矩)及重力,则通过二力杆BC 作用于从动件CD上的力沿BC 方向,把力分解为沿C 点速度vC 方向的分力F和垂直于vC 的分力F,原动件受到驱动力矩Md作用,若不计运动副的摩擦,它们的大小与角度或有关,即,有效分力 FFcosFsin, 有害分力 FFsinFcos 。,因此, F越小越好,即角度越小(或越大)对机构的工作越有利。,称为压力角,称为传动角,二者互为余角,90 。,压力角的定义是:不计摩擦、重力与惯性力时,输出构件所受主动力F 的方向与输出构件在受力点处的速度方向之间所夹的锐角。,由于传动角在简图中非常直观,所以平面连杆机构习惯于用传动角来表示机构的传动性能。机构工作时,其传动角是作周期变化的。,一般许用值=4050。 重载大功率时取大值。,1 为保证机构的传力性能良好,应使最小传动角min 。,曲柄摇杆机构中,最小传动角min 总是发生于曲柄与机架共线和重叠共线的两位置之一,如图所示。 (具体证明见P30页),3. 死点位置,曲柄摇杆机构中,若摇杆为主动件,当从动件与连杆共线时,机构的传动角为零,此时不论驱动力F有多大, 其有效分力 ,机构的这种位置称为机构的死点位置。,死点位置对传动不利,但对夹紧和防松有利。如图铰链四杆机构,当工件5 被夹紧时,铰链中心B、 C、D共线,工件加在杆上的反作用力Fn无论多大,也不能使杆3转动。这就保证在去掉外力F 之后,仍能可靠地夹紧工件。当需要取出工件时,只需向上扳动手柄,即能松开夹具。,二、双曲柄机构,两连架杆均为曲柄的铰链四杆机构称为双曲柄机构。,双曲柄机构功能:,原动曲柄转动(匀速)从动曲柄转动(非匀速或匀速),双曲柄机构中,最常用的是平行四边形机构,或称平行双曲柄机构。,三、双摇杆机构,两连架杆均为摇杆的铰链四杆机构称为双摇杆机构。,原动摇杆摆动 从动摇杆摆动,2-2 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整转副定义:两构件能相对转动3600的转动副。铰链四杆机构中曲柄具有整转副。,曲柄摇杆机构在什麽条件具有整转副?,已知:杆曲柄,杆连杆, 杆摇杆,杆机架。 各杆长度为l1、l2、l3、l4。,曲柄与杆的夹角 的变化范围:,当摇杆处于左右极限位置时,曲柄与连杆两次共线。此时杆与杆的夹角的变化范围也是,杆为摇杆,它与相邻两杆的夹角 、 的变化范围小于360。,显然,、为整转副,、不是整转副。,为了实现曲柄整周回转,AB杆必须顺利通过与连杆共线的两个位置AB和AB。,当杆处于AB 位置时,形成三角形 。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必大于(极限情况下等于)第三边的定理可得,l4(l2 l1)l3 l3(l2 l1)l4,即 l1l4l2l3 (2-4) l1l3l2l4 (2-5),当杆处于AB 位置时,形成三角形 。可得,l1 l2 l4 l3 (2-6),将式(2-4)、(2-5)、(2-6)两两相加,即杆最短。,l1l4l2l3 (2-4) l1l3l2l4 (2-5),l1l2l4l3 (2-6),l1 l2,l1 l3,l1 l4,由此可得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是:,(1) 整转副是由最短杆与其邻边组成的;,(2) 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应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否则如下图,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否则机构中不存在整转副,无论取哪个构件作机架都只能得到双摇杆机构。,(1) 整转副是由最短杆与其邻边组成的;,另外,具有整转副的铰链四杆机构是否存在曲柄,还应根据选择何杆为机架来判断。,(1) 取最短杆为机架时,机架上有两个整转副,故得双曲柄机构。,(2) 取最短杆的邻边为机架时,机架上只有一个整转副,故得曲柄摇杆机构。,(3) 取最短杆的对边为机架时,机架上没有整转副,故得双摇杆机构。,曲柄摇杆机构,铰链中心的轨迹是以为圆心,以l3为半径的圆弧mn。若l3增至无穷大, 则如图b所示,C点轨迹变成直线。于是摇杆演化为直线运动的滑块,转动副演化为移动副,机构演化为如图所示的曲柄滑块机构。,2-3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一、曲柄滑块机构,二、导杆机构,导杆机构是改变曲柄滑块机构中的固定构,件而演化来的。如图a 所示的曲柄滑块机构,若改取杆1为固定构件,即得图b 所示导杆机构。杆4 称为导杆。滑块相对导杆滑动并一起绕点转动。通常取杆为原动件。,传动角始终等于90。具有很好的传力性能,故常用于牛头刨床、插床和回转式油泵之中。,导杆机构的的特点:,若杆为固定构件,可得图c所示摆动滑块机构,或称摇块机构。,三、摇块机构和定块机构,如图,当油缸中的压力油推动活塞杆运动时,车厢便绕回转副中心倾转,当达到一定角度时,物料就自动卸下。,例如自卸卡车的车厢自动翻转卸料机构就是一个摇块机构。,在图a所示曲柄滑块机构中,若取杆3为固定件,即可得图d 所示固定滑块机构或称定块机构。这种机构常用于抽水唧筒(图2-18)和抽油泵中。,四、偏心轮机构,杆为圆盘,其几何中心为,因运动时该圆盘绕偏心转动,故称偏心轮。、之间的距离称为偏心距。,按照相对运动关系,可画出该机构的运动简图,如图b 所示。由图可知,偏心轮是回转副扩大到包括回转副而形成的,偏心距即是曲柄的长度。,- 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一、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是根据工作要求(如运动要求、传力要求、空间尺寸等)和给定的条件,选定合适的机构型式和确定机构各构件的尺寸。一般,四杆机构的设计中常常碰到下面两类基本问题:,(1)给定从动件的运动规律(位置、速度、加速度)设计四杆机构。,(2)给定点的运动轨迹设计四杆机构。,四杆机构设计的方法有解析法、几何作图法和实验法。作图法直观,解析法精确,实验法简便。,二、给定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设计四杆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已知条件:摇杆长度l3,摆角,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设计的实质是确定铰链中心点的位置和其他三杆的尺寸 l1、 l2 和 l4 。,设计步骤:,(1) 按公式 计算出极位夹角。,(2) 任选固定铰链中心的位置,由摇杆长度 l和摆角,作出摇杆两个极限位置C1D和C2。,(3) 连接C和C,并作CM垂直于CC。,(4) 作C1C2N90,,C2N与C1M相交于点,由图可见,C1PC2,(5) 作PC1C2的外接圆,在此圆周上(C1C2圆弧和EF圆弧除外) 任取一点作为曲柄的固定铰链中心。,A,(5) 作PC1C2的外接圆,在此圆周上(C1C2圆弧和EF圆弧除外) 任取一点作为曲柄的固定铰链中心。连AC和AC,因同一圆弧的圆周角相等,所以,CAC CPC 。,(6) 因极限位置处曲柄与连杆共线,,故 AC1 l2 l1、 AC2l2 l1, 从而得曲柄长度:,l1=(AC2 AC1)2。,再以为圆心以l为半径作圆,交C1A的延线于B,交C 2A于B,,即得 B1C1= B2C2= l 及 AD= l4 。,由于点是 C1PC2 外接圆上任选的点,所以仅按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设计,可得无穷多的解。,由于点位置不同,机构传动角的大小也不同。因此设计时应按照最小传动角最优或其他辅助条件来确定点的位置。,三、按给定连杆位置设计四杆机构,翻台振实式造型机的翻转机构,用一个铰链四杆机构来实现翻台的、两个工作位置。位置,砂箱7与翻台8固联,在振实台9上振实造型。然后压力油推动活塞6,通过连杆5使摇杆4摆动,将翻台与砂箱翻转到位置。托台10上升接触砂,箱,解除砂箱与翻台间的紧固联接并起模。,给定了连杆3的长度 l3=BC 及其两个位置 BlCl 和B2C2,,确定连架杆与机架组成的固定铰链中心A和D的位置,并求出其余三杆的长度 l1、l2 和 l4 。,由于连杆上B、C两点的轨迹分别为以、D 为圆心的圆弧,所以、D必分别位于B1B2和ClC2的垂直平分线上。具体设计步骤:,(1) 根据给定条件,绘出连杆的两个位置B1C1和B2C2。,(3) 由于A和D两点可在 b12和 c12两直线上任意选取,有无穷多解。实际设计时应考虑其他辅助条件,例如最小传动角、各杆尺寸所允许的范围或其他结构上的要求。,(2) 分别连接B1和B2、C1和 C2,并作B1B2、ClC2的垂直平分线 b12、c12。,本机构要求A、D两点在同一水平线上,且ADBC。根据这一附加条件,即可唯一地确定、的位置,并作出所求的四杆机构AB1C1D。,若给定连杆三个位置,四杆机构的设计过程与上述基本相同。如图 ,由于B1、B2、B3三点位于以A 为圆心的同一圆弧上,故运用已知三点求圆心的方法,作Bl B2和B2B3,的垂直平分线,其交点就是固定铰链中心A。同样,作C1C2和C2C3的垂直平分线,其交点便是另一固定铰链中心。ABlClD即为所求四杆机构。,第3章 凸轮机构,3-1 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第3章 凸轮机构,3-1 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组成,内燃机配气凸轮机构:凸轮1以等角速度回转,它的轮廓驱使从动件2(阀杆)按预期的运动规律启闭阀门。,凸轮机构的基本构件是凸轮、从动件和机架。,优点:适当设计凸轮轮廓曲线, 可使从动件实现各种预期的运动规律,且机构简单紧凑。,缺点: 凸轮轮廓与从动件之间为点、线接触,易磨损,所以凸轮机构常用于运动复杂而载荷不大的场合。,3-2 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凸轮机构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与凸轮廓线之间有着相互关系。,设计凸轮机构时,是先根据工作要求确定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再按这一运动规律设计凸轮轮廓线。,一、凸轮的基本概念,1. 基圆rmin ( ro ):,以凸轮轮廓的最小半径rmin 为半径所画的圆。 rmin称为基圆半径。,. 推程: 凸轮以1等角速顺时针方向回转t时,从动件尖顶被凸轮轮廓推动,以一定运动规律由离回转中心最近位置A到达最远位置B,这个过程称为推程。,3. 升程:推程中从动件走过的距离称为从动件的升程。,4. 推程运动角t :,与推程对应的凸轮转角 。,5. 远休止角s :,当凸轮继续回转s 时。以点为中心的圆弧BC与尖顶相作用,从动件,在最远位置停留不动,s 称为远休止角。,5. 远休止角s :,当凸轮继续回转s 时。以点为中心的圆弧BC与尖顶相作用,从动件,在最远位置停留不动,s 称为远休止角。,6. 回程:,凸轮继续回转h时,从动件在弹簧力或重力作用下,以一定运动规律回到起始位置,这个过程称为回程。,7. 回程运动 角h :与回程对应的凸轮转角 。,8. 近休止角s:,凸轮继续回转s时,以O点为中心的圆弧DA与尖顶相作用,从动件在最近位置停留不动,称为近休止角。,当凸轮连续回转时,从动件重复作往复运,9. 从动件位移线图,运动。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从动件位移 s2 和凸轮转角1 (或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和曲线图。这个关系曲线称为从动件位移线图。,二、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从动件的位移线图取决于凸轮轮廓曲线的形状,即从动件不同的运动规律要求凸轮具有不同的轮廓曲线。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有:,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简谐运动规律、摆线运动规律。,1. 等速运动规律,由于凸轮匀速转动时, l 为常数, 故1 1 t 推程里:t 1。,将这些关系代入上式便可得出以凸轮转角1和转速 1表示的从动件运动方程:,同理,回程时可得从动件运动方程:,等速运动的缺点:,运动开始时v = 0v0(突变),故a2 ;,运动终止时v = v00(突变), a2 ,惯性力会引起刚性冲击。因此、这种运动规律不宜单独使用。在运动开始和终止段需用其他运动规律过渡。,2. 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运动的前半行程作等加速运动,后半行程作等减速运动。,已知前半行程作等加速运动,经过的运动时间是T2,对应的凸轮转角是t /2。将这些参数代入位移方程,故,对上式作两次积分,并令10时,v2 0,s2 0,可得到前半行程的运动方程:,可得:,(推程等加速段) ( 3-3 ) ( 1 2),由上式可看出从动件的位移s2与凸轮转角1 的平方成正比,所以从动件位移曲线为抛物线。,(推程等减速段) (3-4),(回程等加速段) (3-5),同理可推出等减速等加速运动方程。,(回程等减速段) ( 3-6 ),等加速等减速运动可以避免产生等速运动那样的刚性冲击。但仍然会产生柔性冲击。如图 c 在、三点处加速度有限值的突变,产生了有限惯性力的突变,结果将引起所谓柔性冲击。所以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只适用于中速凸轮机构。,3简谐运动规律,从加速度线图可见,从动件在行程的始点和终点有柔性冲击。如果加速度曲线能保持连续,图c 虚线所示,这种运动规律就能避免冲击。,点在圆周上作匀速运动时,点在这个圆的直径上的投影所构成的运动称为简谐运动。简谐运动曲线又称余弦曲线。,(推程段) ( 3-7 ) ( 1 ),简谐运动的运动方程:,(回程段) ( 3-8 ) ( 1 2),4摆线运动规律,摆线运动规律也称为正弦运动规律。其最大特点是在推程的运动过程中既无刚性冲击又无柔性冲击。从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到这一点。 摆线运动方程如下:,(推程段) ( 3-7-1 ) ( 1 ),(回程段) ( 3-8-1 ) ( 1 2),从动杆常用运动及其特性比较,定块机构,导杆机构,摇块机构,v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