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云南省新人教版生物2013高三单元测试19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高考资源网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高考资源网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高考资源网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高考资源网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高考资【解析】本题通过数学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了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能够从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故B正确。曲线a表示的大型动物,由图可知,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所以A、C错误。D项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而d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答案】D2.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 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 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 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所以C正确。【答案】C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I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 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的特征以及种群的数量变化。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因此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S型增长,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因此B中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有毒物质积累,最先开始下降。【答案】B4.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解析】由图可知第10年正好是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的时期,也是种群数量在K/2的时期,题干给出,在第10年种群的数量为200只,所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是400只。【答案】D5.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平均增长量鱼类种群密度平均增长量鱼类种群密度平均增长量鱼类种群密度平均增长量鱼类种群密度A B C D【解析】当种群密度比较小的时候,资源丰富,每个个体得到的资源较多,个体的平均增长量较高。当种群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资源匮乏,个体的平均增长量减小,故B选项正确。【答案】B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答案】B7.下列关于右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D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解析】该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属于识记水平,试题中等难度。种群的数量达到e点后可能会由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环境阻力发生在c点之后。防治害虫可以在种群数量较少的点开始。【答案】D 8.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入倍,右图表示入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B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C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Dcd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解析】根据曲线可知,0a年,入=1,每一年比上一年不增长,也不减少,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A正确;bc年,入由0.3增加1然后增加到1.8(大体数值),从0.3增加1表示每一年比上一年减少,减少的值越来越少,即种群数量下降,所以不符合“S”型增长的规律。B错误;ab年,入1,并且越来越小,种群数量每一年比上一年减少的越来越多,种群数量下降幅度越来越大,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C正确;cd年,入1,并且区域稳定,说明种群数量稳定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D正确。【答案】B9.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龟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昕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及分析判断能力。本题难度:中等。根据“S”型曲线特点,鱼群数量在K2水平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最有利于种群被捕后的恢复,所以B对。【答案】B10.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鼎湖山的一对雌雄昆虫能交配繁殖。有可育的后代,则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B青海一片草原中所有藏羚羊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南海中的海马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正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D海南岛的气候适合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合理密植水稻时,其数量可以大于K值【解析】青海一片草原中所有藏羚羊个体是一个种群,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南海中的海马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应该处于稳定期;海南岛的气候适合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合理密植水稻时,其数量同样不可以大于K值【答案】D1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Xn)m只【解析】蛇的活动范围较广,活动能力强,不能采用样方法。【答案】B12.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解析】根据题意,图示反应了a、b、c三个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C正确,D错误;a不一定是生产者,A错误;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都是生产者,B错误。【答案】C13. 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解析】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并不一定是新物种的形成。【答案】D14.在种群数量变化中,若增长率为0时,下列哪种情况会出现( )A.种群数量增加,并出现激烈的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B.种群数量呈现“J”型曲线增长C.种群数量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D.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解析】增长率为0,说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A、C错误。B项中,“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但大于0。【答案】D15. 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这三个种群的基本特征是其年龄组成D.正常情况下,甲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解析】根据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来判断年龄组成的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本题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了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考查对年龄组成类型的判断。分析表格可知,甲中处于幼年期的个体较多,所以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未来正常情况下,死亡率小于出生率。乙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相同,为稳定型,丙中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较多,为衰退型。C项中,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答案】A二、非选择题(55分)16.(14分)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等级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高度(cm) h10 10h30 30hlOO100300数量(株) 120 62 32 16 6根据表中数据,在答题卡上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3)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 关系。【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1)由于从江西引进到中山植物园,远离原生长地进行的保护,所以称为迁地保护(易地保护);(2)对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采用样方法,活动范围比加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3)从表中可以看出幼年个体比较多,老年个体少,中年个体在其中间,所以为增长型。(4)鸟类吃红豆杉的种子,所以是捕食关系,鸟类又为种子传播提供便利,所以还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答案】(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2)样方法 柱形图见下图 (3)增长型 (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17.(16分)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 共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曲线、和分别是_组、_组和_组的结果。(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 _。(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和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剖析】本题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为素材,通过种群密度变化曲线,考查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基本实验操作要求。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生存空间、营养物质等条件的影响。A瓶糖含量较多,空间较大(O2充足),种群数量增速最快;D组糖浓度低,培养液体积太大导致氧气含量较少,因此种群数量增速缓慢。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有两个问题:一是酵母菌分布不均匀,二是种群密度太高,难以计数。实验结束后,直接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容易破坏血球计数板。【答案】(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供应较少 (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5)浸泡和冲洗18. (10分)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下表。 请填写表中和空白之处的内容。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构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NtN0t(其中,Nt代表t天后东方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表中NtN0t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 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 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2)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 。【解析】本题以田鼠的调查研究考查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带入公式即可解决。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要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进行考虑。【答案】(1).数学形式 .跟踪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湖洲地的资源充分、空间充足、缺乏天敌、气候适宜(答出两点即可,或答种群增长不受东方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N30=3000(1.0147)30(2)退田还湖(或控制水稻和芦苇种植面积),引入天敌19.(15分)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后,发现除有树木、杂草外,还有食草昆虫、兔、狼等动物。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森林中松树的种群密度,应采取_法;取样时,关键是要做到_。(2)如图表示物种数量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中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据图分析,调查该森林物种数量最合适的样方面积是_。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该森林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种乔木的种群密度约为_株/m2。(3)此森林中迁入了一种野兔,甲图为与这种野兔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由图可知该种群在C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可能原因是_。(4)请根据甲图在下面坐标系中画出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将B、D标在纵坐标合适的位置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