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 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武装干涉的威胁。 (2)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取得 的胜利。 2.内容 (1)农业:实行 ,实际上是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余粮收集制,国有化,(3)商业:取消 ,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4)分配:实行 和实物分配制。 3.特点:兼有“战时”和“ ”两种特色。 4.评价 (1)积极:为红军战胜敌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巩固了 。 (2)消极:不是向 道路过渡的正确途径;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 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社会主义,农民,2.实施: 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内容 (1)农业: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农民可自己支配。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型企业的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 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贸易:恢复 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 。 4.终结:斯大林上台后,经过 和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 。,1921,粮食税,国有化,租让的方式,货币流通,按劳分配,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新经济政策,5.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探索了一条在 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 的正确道路。 6.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以 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 存在。,迅速恢复,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市场作用,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形式,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 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 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3)苏联处于 的封锁包围之中。 2.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 的确立。 3.表现 (1)经济上 工业政策:优先发展 ,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斯大林,资本主义世界,斯大林模式,重工业,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 ,实行高度集中的 。 农业政策:推行 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2)政治上: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3)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4.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 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 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公有制,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行政命令,高度集权,5.影响 (1)积极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 ,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 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 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工业化,反法西斯战争,计划经济体制,(2)弊端 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上:片面发展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6.启示 (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重工业,农民利益,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 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2)内容 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废弃 ,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斯大林模式,收购制,自主权,部门管理体制,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在坚持集中 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 。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 有关的工业部门。 (3)评价 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社会危机严重。,计划管理,经营自主权,军事,军备竞赛,(2)措施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以 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调整 。 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改革并未取得预期成果,之后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 。,市场,指导性计划,所有制结构,苏联的解体,重理解,1.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显著特点 (1)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其优点是,赢得了时间,打下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巩固了国防;其缺点是,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忽略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忽略经济结构的调整,新的科技发明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和应用。 (3)工业经济发展以自主生产为主,有利于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满足本国国内市场的需要,减少对外国经济的依赖。 (4)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以国有企业为主要依托。,2.苏俄(联)农业政策的调整 (1)1917年,苏维埃政权没收皇室、寺院土地交给农民耕种。 (2)1918年,实行余粮收集制,为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1921年,实行固定粮食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税后粮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27年之后,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 (5)赫鲁晓夫改革,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业生产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但带有一定的盲 目性。,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材料一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在稳定住政权以后,没有必要地把“战时共产主义”作为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继续全面推进,到了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残酷的余粮收集制使得农民被剥夺,生产积极性下降,到了1920年,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19201921年初,50多起大规模农民暴动反对布尔什维克,最大的一起“安东诺夫暴动”波及了整个坦波夫省。震惊历史和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喀琅施塔得水兵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苏联秘史“战时共产主义”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主题一,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析】第(1)问需要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由“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可得出该政策导致了政治经济危机,由“农民被剥夺,生产积极性下降”可得出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由“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可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工业生产严重衰退;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由“50多起大规模农民暴动反对布尔什维克”得出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参考答案】(1)问题: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造成工业生产严重衰退;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出现严重政治经济危机。,【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问题。,【解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农业方面,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贸易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 【参考答案】(2)新:农业方面,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贸易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深化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从“剥夺年代”到“修补蜕变”“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改革,材料一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主题二,材料二为增强自己的军事积累而由美国发动的技术革命已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但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1991年的海湾战争表现了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 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得出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原料等条件,据材料一“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得出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致使苏联的农业生产严重下降。 【参考答案】(1)体制:计划经济体制。 影响: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原料等条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致使苏联的农业生产严重下降。,【问题】(1)依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的经济体制及影响。,【解析】第(2)问注意该问的提示,从经济、体制和科技等方面进行分析。经济上可以结合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结果,体制上可以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科技上可以结合材料二“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看出其没有能够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另外从材料二“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可看出军备竞赛对苏联的负面 影响。 【参考答案】(2)原因:苏联没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经济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苏联领导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失败。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的经济。,【问题】(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和科技等方面分析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距离的原因。,深化拓展,西方大危机发生后苏联的应对措施,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西方各国的时候,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经济危机,恰恰成了苏联大国崛起的良机。 当时的苏联采取了以下对外经济政策: 1.引进技术。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 2.大量进口机器。 在苏联的进口总额中,1929年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了30.1%,1932年则高达55.7%。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60.1亿卢布。,3.重视“智力进口”。 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同时,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派遣人员出国学习。 4.吸引国外贷款。 1929年之前,西方大国都不愿贷款给苏联,即使贷款也附有苛刻的条件。但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使得苏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14亿卢布。 5.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提出合作共赢的建议。 1933年6月,苏联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提出一项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计划,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同时加大进口。这些建议,既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西方国家缓解危机,使苏联展现了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典例1】 (2017海南卷,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联)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时间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苏俄建立是十月革命之后的史实,发生在十月革命前的二月革命可以排除,A项排除。德军入侵苏联发生于1941年,与材料的“至1940年”的时间信息不符,D项可以排除。农业集体化时期也是苏联的工业化时期,工业生产发展很快,粮食产量虽然降低,但是,可耕地面积不会缩减,C项错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大片国土被反动势力控制,工业、农业生产同时出现萎缩,经济停滞,B项正确。 答案:B,角度二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社会背景,【典例2】 (2015海南卷,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试题分析】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将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既不排斥商品经济,也不排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一阶段类似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新经济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类似的,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遗憾的是很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认为新经济政策不过是克服经济、政治危机的权宜之计,是被迫的和暂时的,B项正确。一般认为19211925年是苏联的经济恢复时期,1925年苏联的经济水平基本上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因此,A项时间错误,也与试题材料的信息无关。新经济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但是,试题要求回答的是“他们认为”,并不是要求回答教材的观点,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体制取代了新经济政策,因此,D项错误。 答案:B,角度三苏联工业化的成就,【典例3】 (2016全国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是美国人的视角。苏联“一五”计划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而美国自身又刚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反差点”越大越容易引起关注,B项正确。由于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社会生活物资短缺,不存在产品过剩的问题,因此,19291933年经济危机基本上没有冲击到苏联,苏联“当时”没有经济危机破坏较小的问题,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这可能不太会引起美国人关注。美国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农产品、工业品太多,商店里的商品极其丰富,城市不会遭遇商品供应不足的问题,C项可排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美国人的基本理念,当时,社会上对于罗斯福新政的最大攻击就是“美国正在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者利用了美国人对公有制的恐惧,D项不可能引起美国人的关注。 答案:B,角度四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典例4】 (2015全国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试题分析】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苏联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苏联实施工业化的资金主要依靠国内提供,粮食出口成为换取工业化所需资金的重要途径。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下降,但同时,粮食出口却在增加。这意味着苏联广大人民群众一定程度上要勒紧腰带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A项正确。B项和D项都是造成苏联农业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但是,与粮食出口没有直接关联;C项所述并未在当时出现,相反,工业化速度并未因粮食产量减少而受到影响。 答案:A,【教材补缺】 苏联农业长期落后的原因 1.农业体制的因素: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锅饭现象严重,这是苏联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 2.农业作出的牺牲过大:为保证工业化建设的开展,积累工业化建设的资金,苏联政府极力压低农产品的价格,使苏联农业和农民成为贫困和落后的代名词。 3.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不佳:苏联虽然国土辽阔,但是,大部分处于高纬度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极其恶劣,这也是制约苏联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农业劳动力的匮乏:苏联的工业化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的贫困也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造成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角度五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典例5】 (2018全国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经济计划、高速度和片面发展重工业都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这说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仍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的援欧计划,苏联的应对措施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题干反映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相对于斯大林时期对经济的控制应该是有所放松,D项的“加强”错误。 答案:A,考点即时演练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编者选题表,1.如图是1919年苏俄发行的纸币,纸币上印有多种文字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924年末,该纸币几乎完全被排挤出流通市场并于1925年停发。关于该纸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因发动社会革命需要而发行 B.因流通市场逐步恢复而排挤 C.因违背计划经济模式而终止 D.其历程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残酷,解析:B苏俄在1919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全国的经济活动全部置于苏维埃政权控制之下,该纸币是当时进行结算的凭据,故不是为发动革命而发行的,A项错误;19211925年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流通,故这种因战时需要产生的严重贬值的纸币不适应时代需要而被废除,故B项正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的时间是1936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该纸币使用的时间是19191925年,当时苏俄(联)没有残酷的政治斗争,故D项错误。,【新知生成】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初期,苏俄货币市场十分混乱,各种货币混杂,这些纸币的设计和印制相对混乱与粗糙,其最鲜明的特点是纸币上印有多种文字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这些苏维埃纸币大部分是在无准备金的情况下发行的,而且为了应付财政赤字和军费增长,常常超额发行,致使其大规模贬值,由其面额设置便可见一斑。纸币贬值的损失大部分转嫁到农民身上,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生计,最终引发了波及全国的农民暴动。在此背景之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开始反思并最终抛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币制改革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恢复经济的重要基础。,2.(2018广东广州二模)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由此可知,当时() A.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 B.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D.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解析:D从材料“1921年4月”“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中可以看出,当时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故A、B两项错误;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故C项错误。,3.(2018湖北荆州质检)苏联“一五”计划期间,政府官员会指导集体农庄的农民具体种什么、何时种、施多少肥、何时收割等,但统计收成(见下表)时,结果却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是因为() A.农民丧失生产分配自主权 B.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 C.集体农庄机械化程度偏低 D.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解析:A据所学可知,苏联“一五”计划期间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起集体农庄,农民集体生产,平均分配,再据材料“政府官员会指导集体农庄的农民具体种什么、何时种、施多少肥、何时收割等”可知,政府对农庄生产管得过多、过死,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收成”不令人满意,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这三项。,4.(2018四川德阳二诊)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苏联工业 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生产资料公有制优越性的凸现,解析:C据材料“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可知,“一五”计划时期苏联大规模从西方进口机器来发展本国的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苏联“二五”计划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故“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C项符合题意。A项中是否“开始”无从判断,且与题意不符,排除;这一时期苏联没有经历经济危机,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5.(2018河北唐山测试)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年)在1957年发表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是“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态。“那个时代”的苏联()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在美苏争霸中占据绝对优势 C.工业企业可以租借、租让 D.大量城乡劳动力去垦荒种粮,解析:D1957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针对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的农业形势,赫鲁晓夫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鼓励大规模开垦就是其改革措施之一,故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但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A项错误;1957年美苏争霸处在第一阶段,苏联处于守势,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才允许工业企业租借、租让,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6.(2018山东日照二模)下表为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苏联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缺乏明确指导思想导致改革混乱 B.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 C.没有触动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 D.改革操之过急脱离经济实际,解析:A据材料信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的部长会议部级单位和中央管理经济的部委数量先是减少,后又增加,这一混乱局面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明确指导思想,故A项正确;B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是农业,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