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 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 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课件.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4912725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版 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 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江苏版 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 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江苏版 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 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五 文言断句与简答,高考语文 (江苏省专用),五年高考,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答案(1)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2)李贺李商隐 (3)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沿袭他人之言。,解析(1)根据句式对称特点,抓住“所欲言”“所不欲言”“在是”等词语,即可断句。 (2)唐李贺曾居昌谷,故以此为别名。李商隐,号玉溪生。 (3)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整合文段中评论性的文字和相关语句,即可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诗人因诗出名,诗更因为诗人而出名。唐代的大诗人像李白、杜甫、韩愈和李贺、李商隐;以及宋代、元代的苏轼、黄庭坚、元好问,当代的诗人吴娄东,都是诗作与人融为一体的。人之外没有诗作,诗作之外没有人,诗人与其诗就完整地融为一体了。益阳人汤鹏,字海秋,有三千多首诗,经过删除之后保留的有两千多首,评论者不少于几十家,最后嘱托龚巩祚写总结评论,龚巩祚也只写一个字罢了:完。凭什么说“完”呢?海秋的情感全在他的诗里,想要说的在诗里,不想说最终不能不说的在诗里,不想说最终也没有说的,本不该说到底还说的也在诗里。总之不愿摘取他人的言语作为自己的言语,随意选取一首,无论是熟识他的还是不熟识他的人,都说:这是汤益阳的诗。,2.(2017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节选自吴澄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2分) (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分),答案(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2)苏洵苏轼 (3)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解析(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是一个主谓句,主语是否断开要看情况,有空间就断,没有空间就连在一起。“因并废其文”是动宾结构,省略的主语即“后来卑陋之士”,前后应断开。“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生平”是在世之年的意思,与后面的“死后”对举;又因为“胡”为“为什么”之意,应放句首,所以“此公生平所谓流俗”之后断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与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齐名的苏门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 (3)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从文中摘录相关信息,如“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概括。,3.(2016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 欲 以 末 学 陋 识 操 觚 窜 定 其 间 虽 复 穷 老 尽 气 刿 目钅术 心 亦 何 所 发 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3分) (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分),答案(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钅术心/亦何所发明? (2)司马迁班固范晔 (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4.(2015江苏,20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 一 言 一 行 之 可 纪 述 者 靡 不 旁 搜 广 辑 因 文 析 类 以 成 一 家 言 其 大 要 采 诸 序 记 杂 文 之 行 世 者 而 不 敢 妄 缀 一 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1分) (3)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4分),答案(1)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2)刘义庆 (3)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加评述。,解析(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联系上文可推断,画线部分讲述的是其友王子丹麓亲手修订今世说时的做法,由此可知“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之间应断开;然后结合虚词“者”“以”“其”“而”进行断句。 (2)此题属文学常识识记题,难度不大。 (3)解答本题的要点:读懂大意;围绕成书过程及方法,逐句提取要点。关键点有“祖(模仿)刘氏所作世说新语”“稍节其条目” “旁搜广辑” “因文析类”“不敢妄缀一词”等。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武林人王子丹麓,亲手修订了今世说一书,他模仿刘义庆所作世说新语的形式,而减少了一些条目。我拿过来读了一下,文中所载之事,既有清兴盛以来的名臣和重相,也有来自民间的隐士、学士,文中的一字一句无不是作者广泛搜集而来,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分类,成一家之言。其主要内容引自那些流传广泛的序记杂文中引用的重大事件,他都不敢妄自多加一词。他的叙事详备,处理谨慎,不厌其烦可见一斑。,5.(2014江苏,2023)阅读材料,完成(1)(4)题。(10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 琰 之 流 离 必 在 父 死 之 后 董 卓 既 诛 伯 喈 乃 遇 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限填城市名)(1分) (3)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 A.史记B.汉书 C.后汉书D.宋史 (4)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答案(1)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2)洛阳 (3)C (4)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解析(1)注意结合全段,弄清人物关系,进而理解句子大意,最后着手进行准确断句。“琰”即蔡琰,“伯喈”是蔡琰之父蔡邕的字。 (2)语段中的“东京”并非苏轼所处的北宋时的东京汴京,而是指蔡邕、蔡琰所处的东汉末年的“东京”(当时又名东都),是相对于“西京”长安而言的。 (3)可根据语段中的“蔡琰”“东京”“建安”“伯喈”“董卓”“范晔”等信息综合判定为后汉书(后汉书的作者为范晔)。 (4)苏轼的依据分三个方面:“颇类世所传木兰诗”,是说拟作的诗风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很相似;“东京无此格”,是说东汉末年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是说和蔡琰同时代的建安七子尚且不露锋芒,诗风含蓄;“况伯喈女乎”,是说以蔡邕的家风和影响来判断,蔡琰的诗风应比建安七子更加含蓄。“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而“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可见蔡琰流离之时应在董卓被诛之后,而拟作中有“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可见有矛盾点。苏轼正是据此三点判定后汉书中的蔡琰二诗为拟作。,参考译文 今日读列女传中蔡琰的两首诗,诗中的言辞明白晓畅,直抒胸臆,很像世上所流传的木兰 诗,后汉时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建安七子的诗,尚且隐藏锋芒,不完全表露自己的情感,何况是蔡伯喈(蔡邕)的女儿呢?又加上蔡琰流离北方,一定是在父亲蔡邕去世之后,而董卓被诛之后,蔡伯喈才遇祸(被害)。现在这两首诗中竟然说为董卓所驱而被掳掠到胡地,就更清楚它们不是真的了。大概是拟作的作者的疏忽,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荒疏浅陋,于是将这两首诗记载在蔡琰的本传中,可以让人一笑啊。,1.(2018无锡一模,2123)阅读材料,回答题。(10分) 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退之、子厚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且自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选自王安石上人书,有改动)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4处)(4分) 尝 谓 文 者 礼 教 治 政 云 尔 其 书 诸 策 而 传 之 人 大 体 归 然 而 已 。 (2)退之、子厚分别是指韩愈和,他们同为中唐的倡导者。(2分) (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材料的主要内容。(4分),三年模拟,A组 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 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答案(1)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 (2)柳宗元古文运动 (3)本文主要讨论了文和辞的关系(即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以实用(礼教治政,有补于世)为主,在重视文(内容)的前提下,辞(形式)也不能废弃。,解析(1)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依据上下文推断本句的意思,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关键虚词“谓”“者”“尔”“其”及句式结构断句。 (2)本题考查“韩愈、柳宗元”和“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用自己的话”“本段材料的主要内容”,答题时,筛选关键语句“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辞之不可以已也”等,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不能照抄原文。,参考译文 我曾认为,文章不过是表现礼教政治罢了。那写在书本上传之于人的,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这 些方面。所谓“言语若没有辞藻修饰,流传就不会久远”的说法,只是说文辞是不可以不讲的,但这不是孔子关于文章的根本意见。我怀疑韩愈、柳宗元只是给人讲了语言表现方面的问题,而写作文章的本意,并不是像他所说的那样就够了。况且所谓文章,无非是务必要做到对社会有益罢了;所说的语言,就好像器物上有雕刻绘画一样。如果精巧而华丽,不一定就适用;如果适用,也不一定就精巧华丽。总之要以适用为根本,把雕刻绘画作为外表修饰罢了。不适用,就不称其为器物了。不修饰它的外表,也能像不适用一样,不称其为器物吗?肯定不是的。然而外表修饰也不能不讲,只是不要把它放在第一位就可以了。,2.(2018南通全真模拟五,2123)阅读材料,回答题。(10分) 胡子厚与予论诗曰:“人有恒言曰唐以诗取士故诗盛今代以经义选举故诗衰。”此论非也。诗之盛衰系于人之才与学,不因上之所取也,汉以射策取士,而苏李之诗,班马之赋出焉,此岂系于上乎?屈原之骚,争光日月,楚岂以骚取人耶?况唐人所取五言八韵之律,今所传省题诗多不工。今传世者,非省题诗也。 (选自杨慎升庵诗话,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人 有 恒 言 曰 唐 以 诗 取 士 故 诗 盛 今 代 以 经 义 选 举 故 诗 衰 。 (2)“诗话”指。写出古代两部诗话名。(除升庵诗话)(3分) (3)根据文意推断,“省题诗”指什么?(3分),答案(1)人有恒言曰/唐以诗取士/故诗盛/今代以经义选举/故诗衰。 (2)评论诗人和诗篇的著作六一诗话随园诗话(沧浪诗话白石诗话) (3)唐人为应举而写的诗。,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如句式对称,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曰”“故”“今”等。 (2)本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备考时要积累名家、称号、作品、官职等文学常识。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诗话”,即评论诗歌、诗人、诗派及记录诗人故实的著作。它不是诗歌创作,而是指评论诗歌、诗派、诗人创作得失和记载诗家故事的著作和说唱文学的一种,其体制有诗也有散文。古代“诗话”著作较多,如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诗话、清代何文焕的历代诗话等。 (3)题干要求根据文意推断“省题诗”的含义,这是一道筛选概括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的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即“唐以诗取士”“况唐人所取五言八韵之律,今所传省题诗多不工。今传世者,非省题诗也”,所以“省题诗”指唐人为应举而写的诗。,参考译文 胡子厚与我谈论诗歌说:“有常言说,唐朝凭借诗歌选拔人才,因此诗歌兴盛;当代凭借经书文句取代诗歌来选拔人才,因此诗歌衰落。”这种言论错了。诗歌的盛衰取决于人的才学,不是 因为朝廷采取的(选拔办法)。汉朝凭借射策(一种以经术为内容的考试方法)选拔人才,但苏武、李陵的诗,班固、司马迁的赋在后世显扬,这难道是取决于朝廷(的标准)吗?屈原的离骚可与日月争辉,楚国难道是以骚体诗选拔人才的吗?更何况唐朝用以取士的五言八韵的音律,(以及)当今流传的省题诗(唐代进士按尚书省所出题目而作的诗),大多不精巧。现在流传于世的经典唐诗,都不是省题诗。,3.(2018前黄中学、姜堰中学、溧水中学联考,2123)阅读材料,回答题。(10分) 齐梁以降,病以声律,类俳优然,沈宋而下,裁其句读又俚俗之甚者自谓灵均以来此秘未睹此可笑者一也。李义山喜用僻事、下奇字,晚唐人多效之,号西昆体,殊无典雅浑厚之气,反詈杜少陵为村夫子,此可笑者二也。 (选自李纯甫西岩集序,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裁 其 句 读 又 俚 俗 之 甚 者 自 谓 灵 均 以 来 此 秘 未 睹 此 可 笑 者 一 也 。 (2)“灵均”“李义山”分别指、。(2分) (3)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作者觉得唐代诗人可笑的原因。(4分),答案(1)裁其句读/又俚俗之甚者/自谓灵均以来/此秘未睹/此可笑者一也。 (2)屈原李商隐 (3)讲求格律;庸俗浅薄;喜用僻字;狂妄自大。,解析(1)本题考查断句。可先找到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如“者、此”,再找到句子中的动词“裁、谓、睹、笑”,据此断句。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离骚中有“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句,可知“灵均”为屈原。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3)本题要求概括“作者觉得唐代诗人可笑的原因”,原文总共两句话,从“此可笑者一也、此可笑者二也”可知主要论述了作者觉得唐代诗人可笑的原因,原文有“病以声律,类俳优然;其句读又俚俗之甚者;用僻事、下奇字;殊无典雅浑厚之气,反詈杜少陵为村夫子”,可概括为:讲求格律;庸俗浅薄;喜用僻字;狂妄自大。 参考译文 齐、梁以来,弊病主要在于讲求格律,极像骈文,沈佺期、宋之问以下,调整句读又非常庸俗浅薄,自以为从屈原以后没有人能看到这一秘诀,这是可笑的原因之一。李商隐喜欢用生僻的事和奇怪的字,晚唐人很多效仿他,称作西昆体,很是没有典雅浑厚的气质,以而责骂杜甫是村夫子,这就是可笑的原因之二。,4.(2017无锡一模,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节选自萧统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自 兹 以 降 源 流 实 繁 述 邑 居 则 有 凭 虚 亡 是 之 作 戒 畋 游 则 有 长 杨 羽 猎 之 制 。 (2)材料涉及“汉赋四大家”中除班固外的其他三位,这三位分别是、。(3分) (3)根据材料,概括“赋”这种文体的发展过程。(4分),答案(1)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 (2)司马相如张衡扬雄(答“贾谊”也可) (3)赋本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经荀卿、宋玉标明赋体,贾谊、司马相如继续发扬,此后达到繁荣。,5.(2017苏锡常镇四市二模,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陈平佐汉,志见社肉;李斯亡秦,兆端厕鼠。推微知著,固相士之玄机;搜间传神,亦文家之妙用也。但必得其神志所在,则如图画名家,颊上妙于增毫。苟徒慕前人文辞之佳强寻猥琐以求其似则如见桃花而有悟遂取桃花作饭其中岂复有神妙哉? (节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苟 徒 慕 前 人 文 辞 之 佳 强 寻 猥 琐 以 求 其 似 则 如 见 桃 花 而 有 悟 遂 取 桃 花 作 饭 其 中 岂 复 有 神 妙 哉 ! (2)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书同文”的建议,把作为统一书体。(1分) (3)这段材料谈细节描写,用自己的话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4分),答案(1)苟徒慕前人文辞之佳/强寻猥琐/以求其似/则如见桃花而有悟/遂取桃花作饭/其中岂复有神妙哉! (2)小篆(或“秦篆”) (3)细节描写要能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看到事情发展的苗头);细节描写要起到传神写照(表达人物的精神志趣)的作用。,6.(2016泰州一模,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太史公文,疏与密皆诣其极。密者,义法也。苏子由称其“疏荡有奇气”,于义法犹未道及。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评者谓“乱道却好”,其实本非乱道也。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叙事不合参入断语。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太史公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三处)(3分) 史 记 叙 事 文 外 无 穷 虽 一 溪 一 壑 皆 与 长 江 大 河 相 若。 (2)与刘熙载的艺概一样通论古代各体文艺的理论著作还有南北朝(人名)的(著作)。(3分) (3)选文论述了“太史公文”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答案(1)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 (2)刘勰文心雕龙 (3)疏密有致,言外无穷,叙事客观,悲而抑愤。(意思对即可),解析(1)兼顾上下文内容,“虽”与“皆与”相接。所以“虽”和“皆与”前断,“史记叙事”是一个主谓结构,所以与后文断开。 (2)南朝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之一,除此以外,还有三国时期曹丕的典论。 (3)筛选原文词句,如“疏与密皆诣其极”“史记叙事,文外无穷”“叙事不合参入断语”“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等,再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注意不能遗漏要点。 参考译文 太史公的文章,疏与密的配合达到了极点。所谓密,就是文章创作的方法。苏辙称赞他的文章“疏荡有奇气”,从义法上说还没有(真正)说到位。太史公当时有极度夸张的语言,但是意理上却细致入微。评论的人认为是“乱道却好”,实际上本来就不是乱道。史记中叙事,文外之意无穷无尽,哪怕是一溪一壑,其气势当与长江、黄河相似。叙事上不轻易下断语。太史公喜欢把意旨留给读者去体悟,称得上深奥玄妙。太史公的文章,悲叹世事的意思多,愤恨世事的意思少,因此其立身处世常常处于高位。,1.(2018南通、扬州等六市二模,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建立门庭,自建安始。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故嗣是而兴者,如郭景纯、阮嗣宗、谢客、陶公,乃至左太冲、张景阳,皆不屑染指建安之羹鼎,视子建蔑如矣。 (节远自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曹 子 建 铺 排 整 饰 立 阶 级 以 赚 人 升 堂 用 此 致 诸 趋 赴 之 客 容 易 成 名 伸 纸 挥 毫 雷 同 一 律 。 (2)材料中的“子建“子桓”分别指的是、(人名)。(2分) (3)作者对子建有哪些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B组 20162018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 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答案(1)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 (2)曹植曹丕 (3)文章铺排,雷同一律;招纳门客,以赚取更高名声;名声超过子恒,实则不如。,解析(1)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句话大致意思是:曹植写诗喜欢铺陈修饰,就像曹植立在台阶上,凭借这个,招纳门客,容易赚取更高名声,拿出纸来写诗,套用一种形式,毫无变化。断句时主要根据意思判断。另外,注意“趋赴之客”“伸纸挥毫”的句式结构。 (2)备考时要积累名家、称号、作品、官职等文学常识。作答本题注意人物的字号,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魏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魏武帝曹操次子。 (3)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作者对曹植的看法,这是一道筛选概括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的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皆不屑染指建安之羹鼎,视子建蔑如矣”,注意答题时最好用自己的话概括。,参考译文 建立门庭,从建安开始。曹植写诗喜欢铺陈修饰,就像曹植立在台阶上,凭借这个,招纳门客,容易赚取更高名声,拿出纸来写诗,套用一种形式,毫无变化。曹丕精心思考文句逸韵,以至无人可与其攀比,所以人们不乐意跟从他,才气反而被曹植掩盖。曹植因此压倒他的兄长,夺取兄长的名誉。实际上曹丕天才俊逸,哪里是曹植所能压倒的?所以继承这个并能使之兴盛,如郭景纯、阮嗣宗、谢客、陶公,乃至左太冲、张景阳,全都不屑于靠近、学习曹植,觉得曹植没什么了不起的。,2.(2018南通、扬州等七市三模,2123)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古今论诗者多矣,吾独爱汤惠休称谢灵运为“初日芙渠”、沈约称王筠为“弹丸脱手”两语,最当人意。初日芙渠,非人力所能为,而精彩华妙之意,自然见于造化之妙,灵运诸诗,可以当此者亦无幾。弹丸脱手虽是输写便利动无留碍然其精圆快速发之在手筠亦未能尽也。然作诗审到此地,岂复更有余事。 (节选自叶梦得石林诗话)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弹 丸 脱 手 虽 是 输 写 便 利 动 无 留 碍 然 其 精 圆 快 速 发 之 在 手 筠 亦 未 能 尽 也 。 (2)谢灵运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派。他与(人名)合称为“大小谢”。(2分) (3)从材料看,符合“初日芙渠”标准的诗歌应具有哪些特点?(3分),答案(1)弹丸脱手/虽是输写便利/动无留碍/然其精圆快速/发之在手/筠亦未能尽也。 (2)山水谢朓 (3)取材于自然;自然地表达;诗意精妙。,解析(1)“弹丸脱手”指诗作圆转流畅,这个词语上文已经出现,其后应断开。“然”可作形容词词尾,也可放在句子开头表转折,“碍”是动词,阻碍,可见“然”在此处不是词尾,故“然”前应断开。“输写便利”“动无留碍”都是说“弹丸脱手”的感觉,也就是诗作流畅的感觉,中间应断开。“其精圆快速发之在手筠亦未能尽也”大意是它的圆转流畅,提笔写来一气呵成,也没有书写尽。根据句意可知,要在“快速”后、“筠”前断开。 (2)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与谢朓合称“大小谢”。 (3)本题要求概括符合“初日芙渠”标准的诗歌的特点,由原文可知“初日芙渠,非人力所能为,而精彩华妙之意,自然见于造化之表”,意思是说,“初日芙渠”的标准不是凭借人力所能达到的,诗意精彩华妙,是对大自然的妙处的自然反映。据此可概括出符合“初日芙渠”标准的诗歌应具备“取材于自然”“自然地表达”“诗意精妙”等特点。,参考译文 古今论述诗歌的人很多,我唯独喜爱汤惠休称谢灵运为“初日芙渠”、沈约称王筠为“弹丸 脱手”这两句,(这两句)最合人意。“初日芙渠”的标准不是凭借人力所能达到的,诗意精彩华妙,是对大自然的妙处的自然反映,谢灵运的诗,符合这一标准的也没有几首。“弹丸脱手”虽然是说写作流畅,毫无停滞之感,然而它的圆转流畅,提笔写来一气呵成,王筠也没有书写尽。,3.(2018南京、盐城、连云港二模,2224)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五言以来,六朝之谢、陶,唐之陈子昂、韦应物、柳子厚最为近风雅。自余多以杂体为之,诗之亡久矣!杂体愈备,则去风雅愈远,其理然也。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陶柳之亚然评者尚以其能似陶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 (节选自元好问东坡诗雅引)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陶柳之亚然评者尚以其能似陶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 (2)“六朝之谢陶”是指和两位诗人。(2分) (3)作者为什么发出“诗亡”的感慨?请概括回答。(2分),答案(1)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陶柳之亚/然评者尚以其能似陶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 (2)谢灵运陶渊明 (3)六朝后诗人大多创作杂体,远离风雅;近世苏轼诗学陶柳,也不能近古。,解析(1)句中名词有“苏子瞻”“陶柳二家”等,先依据句末语气词“耳”和句首发语词“夫”断开一处,“然”一般放在句首表转折,或者放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陶柳之亚”是名词性短语,故“然”应放在下一句的开头,应在“然”前面断开;“爱”是动词,“爱”的对象是“陶柳二家”,故应在“家”后断开;“所至”构成所字结构,表示名词性,“诗之所至”是“极”的宾语,应在“至”后断开;“有”的宾语是“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是下一句的主语,故应在“恨”后断开。 (2)首先把握“六朝”这一概念,“六朝”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然后就可以联系到“谢灵运”和“陶渊明”二人,“谢灵运“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陶渊明,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3)文中说“五言以来其理然也”是作者感慨“诗亡”的原因之一,即六朝后诗人大多创作杂体,远离风雅;如“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这是 原因之二,即近世苏轼诗学陶、柳,但也不能近古。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读懂文本,然后明确设题的区域所在,最后再依据分值进行概括。,参考译文 五言以后,六朝的谢灵运、陶渊明,唐朝的陈子昂、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歌最接近风雅。其余的都用杂体创作,诗歌走向灭亡也已经很久了。杂体发展愈周全,就离风雅愈远,按理应该这样。近世苏东坡最爱陶渊明和柳宗元的诗,他的诗歌所达到的最高水平确实也仅次于陶柳二人。然而,评论的人仍然认为遗憾的是他能够模仿陶柳但也不能不世俗远离风雅的习俗而改变。诗发展到了苏东坡时,尚且不能有近古的遗憾,后面的人就更没有指望了。,4.(2017南京、盐城一模,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迹诗书传记百家之文,二帝三王之所以基太平而泽后世,必曰礼乐云,若政与刑,乃其助尔。礼节之,乐和之,人已大治之后其谓助者几不用矣下三王而王者亦有识礼乐之情者乎其所谓礼乐如何也?儒衣冠而言制作者,文采声音云而已。基太平而泽后世倘在此邪?宋之为宋久矣,礼乐不接于民之耳目何也?抑犹未可以制作邪?董仲舒、王吉以为王者未制作,用先王之礼乐宜于世者,如欲用先王之礼乐,则何者宜于世邪?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人 已 大 治 之 后 其 谓 助 者 几 不 用 矣 下 三 王 而 王 者 亦 有 识 礼 乐 之 情 者 乎 其 所 谓 礼 乐 如 何 也 ? (2)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临川先生是(朝代)的(姓名)。(2分) (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作者对于“礼乐”与“政刑”的态度。(4分),答案(1)人已大治之后/其谓助者几不用矣/下三王而王者/亦有识礼乐之情者乎/其所谓礼乐如何也? (2)宋王安石 (3)将礼乐之教视为根本,旨在切实地在民众中推行礼乐;将政刑视为一种辅助手段,最高目标是达到不用政刑的境界。,5.(2017南通、泰州三模,2123)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夫幽人韵士,摒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夫山水花竹者,名之所不在,奔竞之所不至也。天下之人栖止于嚣崖利薮目眯尘沙心疲计算欲有之而有所不暇。故幽人韵士,得以乘间而踞为一日之有。夫幽人韵士者,处于不争之地,而以一切让天下之人者也。唯夫山水花竹,欲以让人,而人未必乐受,故居之也安,而踞之也无祸。 (节选自袁宏道瓶史)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天 下 之 人 栖 止 于 嚣 崖 利 薮 目 眯 尘 沙 心 疲 计 算 欲 有 之 而 有 所 不 暇 。 (2)袁宏道在文学上提出“”说,与、袁中道,合称“公安三袁”。(2分) (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幽人韵士”钟爱山水花竹的原因。(4分),答案(1)天下之人/栖止于嚣崖利薮/目眯尘沙/心疲计算/欲有之而有所不暇。 (2)性灵袁宗道 (3)拒绝声色;不争名利;有暇欣赏;居安无祸。,解析(1)兼顾前后文内容,借助标志性词语,从易断处入手。如“目眯尘沙”“心疲计算”是并列短语,抓住这点即可断开三处,另一处可由文意确定在“天下之人”之后断开。 (2)“公安三袁”(又称“三袁”)是指明代晚期三位袁姓的散文家兄弟,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故其文学流派被称为“公安派”或“公安体”。袁宏道提出的“性灵”说考生应了解和熟知。 (3)文本材料具体阐述了“幽人韵士”钟爱山水花竹的原因,因此要通读材料并完全理解文意,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 天下的隐士或风雅之人,由于摒弃了声色之好,于是不得不转而喜爱山水花竹。在山水花竹之间,既无名利缠绕,也没有相伴名利而生的奔走争竞。而当今之人,身处喧闹的尘世,他们的一切活动很少不是受着利益的驱动,整日疲于算计,即使对山水花木有所心仪,也无暇一顾。于是,那些隐士和喜好风雅的人们,便得以独享这份风景。这些隐士和喜好风雅的人处于不争之地,而把一切让给天下之人。唯独山水花竹,就是想让为名利奔走之人分享,也未必会被人接受。因此,流连徜徉于山水花竹之间安而无危,哪怕独享其乐,也不会招来他人嫉恨。,6.(2016苏州调研,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选自容斋随笔)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乐 天 有 诗 云 当 君 白 首 同 归 日 是 我 青 山 独 往 时 不 知 者 以 乐 天 为 幸 之 乐 天 岂 幸 人 之 祸 者 哉 盖 悲 之 也。 (2)请指出白居易积极倡导什么运动?他的文学主张是什么?(2分) (3)根据文意,说说白居易对甘露之变的情感、态度。(3分),答案(1)乐天有诗云/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 (2)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悲伤、不平、痛惜。,解析(1)借助“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对偶的句式特点,可断开两处。另外,虚词“云”“哉”后应断开,也很明显。通读材料,理解句子大意,另一处也不难确定。 (2)白居易和元稹等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及他们的文学主张在琵琶行的学习中有所涉及,是应该掌握的文学常识。 (3)通读材料,理解大意,抓住关键词句,如“盖悲之也”和咏史一篇中的诗句,可以做出概括。 参考译文 东坡志林说:“白居易因为王涯向皇帝进谗言,而被贬到江州做司马。甘露之变发生后,白居易作诗说: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了解的人,以为白居易是在庆幸他们的死。难道白居易是幸灾乐祸的人吗?实际上是悲痛他们的死呀!”我读白居易的作品,其中有咏史一篇,他自己作注说: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作。诗的内容是“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是为甘露事件而写的,痛惜他们的悲伤之意已经十分清楚了。,1.(2018南通一模,2123)阅读材料,回答题。(10分) 文章与政通而风俗以文移在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为理具与运高下。采古作者之论,以屈原、宋玉、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为世魁杰。然骚人之辞,怨刺愤怼,虽授及君臣教化,而不能沾洽时论。相如、子云,瑰丽诡变,讽多要寡,漫羡无归,不见治乱。贾、马、刘、班,乘时君之善否,直豁己臆,奋然以拯世扶物为任,纂绪造端,必不空言。言之所及,则君臣礼乐,教化赏罚,无不包焉。 (节选自裴廷翰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文 章 与 政 通 而 风 俗 以 文 移 在 三 代 之 道 以 文 与 忠 敬 随 之 是 为 理 具 与 运 高 下 。 (2)材料中的“子云”指的是(人名),樊川文集的作者是。(2分) (3)根据材料,概括“贾马刘班”文章的特点。(3分),C组 教师专用题组 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答案(1)文章与政通/而风俗以文移/在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为理具/与运高下。 (2)扬雄杜牧 (3)遵循三代之道;表达直接;内容充实而丰富。,解析(1)画线句子在文段开头,有总领全段的作用,结合后文来看,作者强调的是文章要反映社会现实,文章要为政治教化服务,据此可知“文章与政通”“风俗以文移”后应分别断开;“以文与忠敬随之”是对“三代之道”的具体解释,“是为”可以看作是固定结构,“理具”是一个词,指才识,由此可推断出“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为理具”后应断开。 (2)扬雄,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子云即扬雄。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3)本题要求概括“贾马刘班”文章的特点,相关信息在文段的结尾部分。从所给文段来看,贾马刘班的文章“乘时君之善否,直豁己臆”,表明他们的文章表达直接;“纂绪造端,必不空言”,表明内容充实而丰富;“奋然以拯世扶物为任”“言之所及,则君臣礼乐,教化赏罚,无不包焉”说明他们懂得文章与政治教化相通,文章应为政治教化服务,并表达了“忠敬”之意,所以说他们的文章遵循了三代之道。,参考译文 文章可促使政治通达,而风俗也随文章本身而写作。由于三代时的为文之道,是把文章和忠敬 相连的,这是学识和运气的高下。探求采集古代作者的论述,把屈原、宋玉、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作为人世的魁杰。不过骚人的辞,怨言、指摘、愤恨、怨恨,虽然有君臣的教化,却不能融洽持论。司马相如、扬子云,文风瑰丽多变,讽谕之言多,切要之言少。散漫没有边际,看不见治乱的言论。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乘当时君王的正确与否,直接抒发自己的胸臆,奋发把拯救时世扶物作为自己的责任,揭示借鉴历史针砭时弊的创作旨趣,没有空言。言论所到,就是君臣礼乐,教化赏罚,无不包含。,2.(2018江苏三联,2123)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永贞元年,公谪居永州。元和九年,作此赋。晁太史无咎序公此赋于变骚曰:语云:仁者乐山。自昔达人,有以朝市为樊笼者矣,未闻以山林为樊笼者。宗元谪南海久厌山不可得而出怀朝市不可得而复丘壑草木之可爱者皆陷井也,故赋囚山。淮南小山之辞,亦言山中不可以久留,以谓贤人远伏,非所宜尔,何至以幽独为狴牢,不可一日居哉? (选自柳宗元序,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宗 元 谪 南 海 久 厌 山 不 可 得 而 出 怀 朝 市 不 可 得 而 复 丘 壑 草 木 之 可 爱 者 皆 陷 井 也 (2)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的“刘”是谁?字什么?(2分) (3)作者认同晁太史“仁者乐山”的观点吗?为什么?请概括理由。(4分),解析(1)据语感,定句读。先将语段通读两遍,根据语段大概意思,凭直觉断句。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为断句提供方便。如“厌山不可得而出”与“怀朝市不可得而复”是对称结构,中间要断开。找虚词,定句读。“者”与后面的“也”构成判断句,“者”后要断开。 (2)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3)解答本题,先通读语段,找出能表明作者对于晁太史的“仁者乐山”看法的词句。“自昔达人,有以朝市为樊笼者矣,未闻以山林为樊笼者”表明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理由则要抓住后面需要断句的内容“宗元谪南海久厌山不可得而出怀朝市不可得而复丘壑草木之可爱者皆陷井也”来归纳概括。,答案(1)宗元谪南海久/厌山不可得而出/怀朝市不可得而复/丘壑草木之可爱者/皆陷井也 (2)刘禹锡梦得 (3)不认同。因为柳宗元被贬山林久,身受其苦,心中烦闷悲愤,想复出而不可得。,参考译文 永贞元年,柳宗元被贬居永州。元和九年,柳宗元写了这篇赋。晁太史无咎在变骚中为柳宗元这篇赋写的序中有:论语说:仁者乐山。从前通达道理的人,有的把朝廷和市集当作牢 笼,没听说有把山林当作牢笼的。柳宗元被贬谪南海已经很长时间了,心里讨厌山(的束缚)却不能出来,心里向往朝廷和市集却不能再进去,(在常人眼中)值得玩赏的山丘、沟壑、草木,(在柳宗元看来)都是陷阱,所以写了囚山赋。淮南小山的文词里,也说山中不可以长久逗留,因此认为有才德的人应该在偏远的地方居住,其实是不恰当的,何至于把幽居独处的环境作为牢狱,一天也待不下去呢?,3.(2017苏北四市摸底,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项王闻龙且死,大惧,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选自资治通鉴) (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项 王 今 日 亡 则 次 取 足 下 足 下 与 项 王 有 故 何 不 反 汉 与 楚 连 和 参 分 天 下 王 之 今 释 此 时 而 自 必 于 汉 以 击 楚 且 为 智 者 固 若 此 乎? (2)资治通鉴的编著者是;其编写体例是。(2分) (3)上述文段中齐王韩信“虽死不易”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案(1)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2)司马光编年体 (3)深得汉王信任;深受汉王敬重;重信义。(答对两点即可),4.(2017苏州一模,20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六经之文不相师也,而后世不敢轩轾。后之为文者,吾惑矣。拟韩临柳效马学班代相祖述窃其糟粕谬矣。夫文以载道也,苟文足以明道,谓吾之文为六经可也。何也?与六经不相叛也。否则,发明申韩之学术,饰以六经之文法,有道君子以之覆瓿矣。 (节选自吕坤呻吟语)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拟 韩 临 柳 效 马 学 班 代 相 祖 述 窃 其 糟 粕 谬 矣 。 (2)“申韩”是申不害和的合称,后世以此代称我国古代家及其学说。(2分) (3)这段材料中,吕坤对文章写作持什么观点?(4分),答案(1)拟韩临柳/效马学班/代相祖述/窃其糟粕/谬矣。 (2)韩非法 (3)不要在文法上去模仿;文章应能明道。,解析(1)“拟韩临柳”和“效马学班”成分完整,可断开一处;根据文意,“代相祖述”“窃其糟粕”后也应断开。 (2)“申韩”是战国时法家申不害和韩非的并称。后世以“申韩”代表法家,亦称“申韩之学”。 (3)这段材料讲了两层意思:一从“后之为文者,吾惑矣。拟韩临柳,效马学班,代相祖述,窃其糟粕,谬矣”可知,作者反对在文法上去模仿别人的文章;二从“夫文以载道也,苟文足以明道,谓吾之文为六经可也”得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观点。 参考译文 “六经”不相互师法,但后世不敢评论哪个高哪个低。对后世那些写文章的人,我就有些迷惑了。他们模拟韩愈,模仿柳宗元,效法司马迁,学习班固,一代代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窃取了前人的糟粕,错了。文章是用来表达某种思想、道理的,如果文章足够用来阐明儒家之道,那么认为我的文章是“六经”(之一)也行。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违背“六经”。否则,阐发申韩法家学说,而用“六经”的文法来修饰,有道义的君子会以此盖酱缸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