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49076622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 论文摘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国历来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 长,对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非常关注,能否把青少年培养成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到祖国的事 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 事。青少年犯罪被视为当代三大公害之一。目前,我国未成年人 犯罪的趋势,总的来说呈上身上升态势,犯罪数量增多,案情复 杂,恶性案件突出。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捆扰各界部 门的热点问题。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对其的预防,是 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近几年来,我国对青少年犯罪 实行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但是, 在一些方面仍很突出。例如:犯罪低龄化、犯罪数量递增、犯罪 手段智能化、成人化、团伙犯罪日趋增多、暴力性案件增多。面 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研究预防措施以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刻不容缓 的。从青少年犯罪原因上看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 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滋生青少年犯罪 的主要根源。预防措施的根本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学校、家庭、 社会紧密结合,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 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 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未成年人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 心理学家称作为“危险年龄”段。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原因, 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等主观因素与社会环境不良的客观原 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近几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的严 峻形势,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 罪,不仅涉及面越来越广,而且手段表现为智能化、集团化、残 忍化,暴力倾向越来越明显,给未成年人本身以及社会带来了巨 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对预防和减少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培养革 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 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 罪率的上升。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 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 人的法制教育,心理娇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青少年犯罪追 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一)犯罪主体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 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 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 2至3 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 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二)从犯罪手段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 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残无人道,在犯 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 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 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 机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的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例如网络犯罪等。三是未成年人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 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三)犯罪类型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 的主要形式。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 发展。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1997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 型比例如下:抢劫占46.3%;抢夺占23%;盗窃占6.6%;强奸占 4.8%。(四)犯罪的组织形式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由于未成年人缺 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 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 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 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这种团伙如果被不法人员掌 握和控制或随着团伙骨干成员年龄的增长,将会演化为带有黑社 会性质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犯罪集团,对社会危害性具有倍乘效 应。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一)未成年犯罪的外部环境1. 学校学校是未成年人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以 说是一个导向标的作用。但是,现在的有些学校在对待学生教育 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 素,其主要表现在:(1)部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偏移,教育方式陈旧。他们片面追 求升学率,忽视品德教育,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成绩较 差的学生教育管理不力,出现“教书不育人”的状况,引起了部 分学生的抵触情绪和无拘无束心理。有的学校对法制、人生观、 道德规范教育不重视,不注意对学生进行正当引导,造成一些学 生不懂法,不讲道德,不懂得自尊、自重和自爱,缺乏修养,无 正确人生观和奋斗目标。一旦走向社会便迷失方向,陷入违法犯 罪的行列。(2)少数教师体罚或辱骂未成年学生,侵害未成年人的人格尊 严。虽然现在社会各方面多注重学校的体罚现象,但现在仍有大 量的未成年学生经常或偶尔被老师体罚、训斥。有些教师缺乏对 学生的热爱和基本法律常识,歧视差生,不是放任不管,就是讽 刺挖苦、打骂体罚,甚至把差生编入差班后座,禁止其他同学与 之接近,许多学生中出现新的“厌学”情绪。致使许多未成年人 退学,过早地走向社会。这些为数不少的未成年人就形成了社会 管理未成年人的“真空带”和“断裂层”。他们由于没有机会接 受高中或中专以上教育,也不具备参加工作的知识技能,整天闲 逛在社会上,极容易被社会上的坏人拉拢腐蚀,教唆走向违法犯 罪道路。(3)部分学校周边环境恶劣,干扰学校和未成年人正常的教育 和学习秩序。学校应是“一片净土”,但部分地处县城乡镇的中、 小学校周边环境依然十分恶劣。许多中、小学校周围布满了网吧、 电脑游戏厅、录像厅、桌球室、卡拉OK厅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 的娱乐场所,使学生在耳熏目染中接受了一些不利于他们成长的 东西。2. 家庭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 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 有原发性的影响。(1)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 剂”。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者 因为离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 时,致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 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 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 制,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另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 人际关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 格特点和反叛心理。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往 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这样,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 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 易走上犯罪道路。(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 败。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 成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 原因。据广东省少管所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 庭教养方式不当有关。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娇宠、溺爱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为家庭只有一个孩 子,家长往往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百依百顺、即使子女犯了错误 也对其包庇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 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这种未成年人进入社 会后,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和需要不能在正常的范围内得到满足 时,很可能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从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简单粗暴与溺爱正相反,有些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些家长发现孩子 犯了错误后,无视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对他们动辄打 骂。一方面,家长的举动给子女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榜样,很容易 使他们形成残忍、粗暴、好斗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 的方式的观念。另一方面,引发、强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 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他们在 心理上视父母为敌,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 情”、“温暖”,有的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 落成罪犯。 放任自流父母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 涉的态度,放任自流。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 冷酷的、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为事、玩世不恭的不良性 格。他们在父母的放任下过早的走向社会,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 和监督,并且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的能 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 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期望过高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 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尽最大的努力也 难以达到,这时孩子就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焦虑不安,产 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在 逃避和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很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有 的甚至做出弑亲等过激行为。 缺乏情感沟通有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或只注重对子女的物质需求的满 足,而忽视了与子女的主动沟通,再加上未成年人心理上闭锁性, 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 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现实的心理无 以宣泄,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 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 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 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3)父母行为不良。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 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 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 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 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 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4)家庭气氛不和睦。“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和犯 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 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 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 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 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 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 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5)家庭过于贫困。由于父母的工作压力较大或者父母双方都 下岗,家庭条件过于贫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 很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为了满足自己 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往往铤而走险。家庭居住的环境 和周边条件不良,周边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治安管理、文明程 度等都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孩子容易受周围不良青年的影 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3. 社会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犯罪的“肥沃土壤”。社会中出现的 某些拜金主义思潮、贪污腐败、嫖娼宿妓、生活腐化、收入差距 的拉大和财富的两极分化等等,歪曲了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 想,极易把未成年人引向犯罪。目前,对未成年人影响最大的主 要有以下几点:(1)黄色传媒所谓黄色传媒,从形式上看,有各种出版物、音 像制品、娱乐用品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有暴力凶杀、淫秽色 情、低级趣味等内容的淫秽物品。所谓淫秽物品是指具体描写性 行为或露骨宣传色情淫荡形象的CD片、录像带、录音带、影片、 电视片、幻灯片、照片、图画、书籍、报刊、抄本、印有这类图 照的玩具、用品以及淫药淫具。黄色传媒它扩散快、毒害大、遗 毒深。由黄色传媒诱发的强奸、流氓、抢劫、凶杀等等犯罪,其 社会危害性远远大于黄色传媒本身。在性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有 60%以上是不同程度地受到黄色传媒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黄色传媒对未成年人犯罪起着直接诱发的作用。黄色传媒不仅对 人产生消极影响,更能毒害人的心灵,使人堕落,走上违法犯罪 道路。这种毒害对未成年人尤为明显,因而被称为“精神鸦片”。 未成年人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特殊时期,未成年人模仿能力强, 易受越界影响。辨别是非能力薄弱,有强烈好奇心。这一时期的 未成年人,在黄色传媒的影响下,容易抑制不住生理躁动,便更 可能冲破现行法律规范与社会伦理道德走上犯罪道路。(2)电脑网吧“蓝急速”网吧纵火事件给人的教训是惨重的, 它也使我们必须从另一方面来认识网吧。电脑技术是信息时代到 来的标志,它给社会生产、科研、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 电脑多种功能使未成年人迷恋,如网上聊天、恋爱、播放影碟、 玩电脑游戏,查看网页等。由于目前政府职能部门分工不合理, 导致电脑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而没有强有力的部门和技术控 制,黄色网站和反动邪教网站被未成年人访问,这就给未成年人 的教育和管理带来无穷的后患,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诱因。(3)司法制度 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近几年, 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预防和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规。 但是,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对有关防治和预防未成年人犯 罪的法律宣传并不到位。另外,由于政府财力、警力等方面的限 制,加之未成年犯人数日趋增加,许多监狱、看守所目前还无法 做到对未成年犯与成年犯分管分押。使未成年犯交叉感染,容易 学习更多的违法犯罪手段,沾染更多不良的恶习。(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内部因素1. 生理 (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 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 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 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因此,过剩的精力常常用之不当, 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抢劫、强奸等 暴力性的犯罪活动中。(2)兴奋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由于未成年人腺体的发育, 内分泌非常旺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的情绪兴 奋性高容易冲动,但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皮质尚未成熟,自我控制 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犯罪。(3)性机能发育成熟和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未成年时期,性 机能逐渐发育成熟,从而产生强烈的性意识,有接触异性的需求, 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然而,他们又缺乏组建家庭和负担家庭的 法律道德责任和经济能力,从而产生了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矛盾。 如果,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不能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那么就不 可能正确对待两性关系,就有可能放纵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不加 约束控制,从而强化这对矛盾,导致性方面的违法犯罪。例如, 有的未成年人在色情、淫秽制品的刺激下,为了发泄生理冲动, 不惜实施强奸、轮奸等性犯罪;或者为了嫖娼而不惜实施抢劫、 盗窃、诈骗等财产性犯罪。2. 心理 扭曲的心理因素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下列心理的畸形最易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1)逆反心理的畸形。逆反心理是每一个渴望独立的未成年人 都具有的一个心理,发展严重的时候,他们就会抗拒社会道德和 法律,并刻意与父母、老师的规定、纪律对着干。这种心理常趋 势未成年人出走、自杀、犯罪。(2)好胜心理的扭曲和演变。好胜心理是未成年人普遍的心理 特点,引导的恰当,会成为他们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但如果缺 乏正确的引导,这种心理就会演变为意气心理和报复心理。在这 种心理的暗示下,他们喜欢模仿电影电视里的情节,廿为朋友赴 汤蹈火,两肋插刀。常常为哥们儿去打架斗殴、抢劫、盗窃,甚 至行凶杀人。他们视打架斗殴为“英雄”,视冒险亡命为“快乐”。 将好胜心的满足,建立在暴力与他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好胜心的 扭曲和演变,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一大因素。(3)性心理的扭曲与强化。在这一时期,他们对性有一种好奇 心、神秘感和“尝试欲”。在人性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少数未 成年人的性心理产生了扭曲,偷偷看黄色小说、色情报刊、黄色 录像,甚至想模仿尝试其中的黄色情节,寻求剌激。这种扭曲心 理的不断强化,一旦条件适宜,少数未成年人就会失去控制能力, 实施攻击性的“性发泄”,走向了性犯罪。(4)利已欲、消费早熟心理的恶性膨胀。在现实生活中,有些 孩子的家长,不对子女进行适当的教育,反而对子女过分娇惯、 溺爱,使子女养成任性、自大、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强烈追求 个人吃喝玩乐,往往会产生低收入高消费的矛盾,在心理上出现 挫折感,为达到这种不正常心理的平衡,便走上偷、抢、骗的犯 罪道路。未成年犯罪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周围 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其犯罪的成因也会呈现不同的方 式。只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都来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就会切实地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国的未成年人才会得到全面健 康的发展。参考文献1 :试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作者:钟其壁互联网2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 :人民法院案例精选4 :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见5 :犯罪心理学教程,主编:公安部教育局,人民警察中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