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中历史材料与解析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148984258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中历史材料与解析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届高中历史材料与解析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届高中历史材料与解析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建立科研机构 材料一第十八条政务院设政治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和下列各部、会、院、署、行,主持各该部门的国家行政事宜文化教育委员会指导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科学院、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的工作。为进行工作,各负指导责任的委员会得对其所属各部、会、院、署、行和下级机关,颁发决议和命令,并审查其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材料二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特别是其中有关科学工作的各条规定,就是今后我国科学工作的总方针。概括说来,就是要发展科学的思想以肃清落后的和反动的思想,培养健全的科学人才和国家建设人才,力求学术研究与实际需要的密切配合,使科学能够真正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国防建设、保健和人民的文化生活。 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国科学院基本任务的指示(1950年6月14日) 【解读】材料一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中央就已考虑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统一的科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科学机构。1949年7月13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议上讲话时宣布:不久的将来必须成立为人民所有的科学院。他号召科学工作者参加筹划工作。为此科代会筹委会的计划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准备了向全国政协会议的提案,建议设立国家科学院,统筹并领导全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事业,使科学、教育与生产密切配合。提案表达了中国科学界对建立科学院的殷切期望。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前,9月4日,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两个文件草案初稿印发,提请先期到达北平参加会议的各界代表讨论。共同纲领草案第四十三条提出“设立科学院为国家最高的科学机关”;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把科学院列为组成政务院的政府部门。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据此在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它与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和出版总署等政府部门同受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指导。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郭沫若为科学院院长,陈伯达、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科学院副院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中国科学院的成立,标志了中国科学工作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2组织科研队伍 材料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五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不到五百人,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只有三十多个,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中国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的分类研究;工业生产技术十分陈旧;农业生产一直停留于几千年的传统落后方式;现代科学技术几乎是空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培养出一支九百六十万人的科技队伍,其中有高级职称的约七十万人,已建立起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独立科研机构发展到五千二百多个,企业和高等院校所属科研机构五千多个。 回顾四十年来的巨大成就,我们深切缅怀已故的老一代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李富春等同志和科学家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华罗庚等同志。 我们全体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永远记着他们为开创新中国科技事业建立的卓著功勋。 江泽民推动科技进步是全党全民的历史性任务 【解读】材料引自1989年12月1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江泽民作的推动科技进步是全党全民的历史性任务报告。资料显示了四十年来我国科技队伍的发展变化和对科学家的缅怀,呼吁我们全体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应永远记着他们为开创新中国科技事业建立的卓著功勋。 【注释】郭沫若(18921978),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四川乐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4年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文学。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流亡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研究,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学术专著。1930年参加左联。抗日战争中,在国统区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还著有青铜时代十批判书。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国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早年先后赴日本和英国留学,192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8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著有中国北部之筳科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等。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2月赴英国参加国际会议,1950年回国。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浙江绍兴人。早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著有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历史时代之气候变迁二十八宿起源之地点与时间等。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3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材料一按照可能和需要,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的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的科学部门、国防部门、生产部门和教育部门中来,把我国科学界所最短缺而又是国家建设所最亟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使12年后,我国这些门类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可以接近苏联和其他世界大国。 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计划,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研究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在这里,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要使科学家得到必要的图书、档案资料、技术资料和其他工作条件。必须增加各个研究机关和高等学校的图书费,并加以合理的使用,加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工作,极大地改善外国书刊的进口工作,并且使现有的书刊得到合理的分配。必须扩大外国语的教学,并且扩大外国重要书籍的翻译工作。 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1956年1月14日) 材料二我国科学工作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国家大规模的建设事业是长远的,科学家的培养和科学成果的收获也都需要相当长远的时间。一般说来,由一位刻苦努力的大学毕业生培养成为科学家,需要五年到十年的岁月;一个新成立的研究机构,也要经过大约五年的时间才能提供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因此,科学发展的远景计划就尤其重要。只有有了远景计划,才能够正确地安排今天的工作。 郭沫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的报告(1955年6月2日) 材料三迅速壮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力求某些重要的和亟需的部门在十二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建设中许多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能够逐步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做到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根据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和我国科学技术力量的现状及其可能的发展速度,并参考世界各科学技术先进国家,特别是苏联发展科学技术的经验和我国工业建设初期发展技术的经验,我国发展科学必须执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 【解读】材料一引自周恩来1956年1月14日至20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1956年3月14日,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开始制定19561967年全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十二年长期规划。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等人的领导下,根据知识分子会议的精神,于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召开了科学规划委员会扩大会议,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规划工作作了全面深入的讨论,拟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提出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57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和616个中心问题,提出了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12月22日,中共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关于征求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的意见的报告。1957年6月26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已经制订,并且已经作为试行草案,付诸实施。”这一宏伟规划提前5年基本完成。 随后,国家又制定实施了“十年规划”(即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两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实现,使我国科学技术有了较全面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对科学前进方向的指引。“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标志性重大事件。“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集中了众多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意见,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确定了中国57项重大科技任务,明确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基本方针、战略步骤、实施重点,为20世纪后五十年中国科技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4科学的春天 材料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我们既然承认了这两个前提,那么,我们要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大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当然就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大力发扬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 科学研究机构的基本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要出又多又好的科学技术成果,出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衡量一个科学研究机构党委的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也应当是看它能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基本任务。只有很好地完成这个基本任务,才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真正尽了自己的责任。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解读】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开创和发展曾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怀,科学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误导下,科学技术以及和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受到严重曲解,中国的科技事业受到摧残和破坏。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材料二引自这次大会上邓小平所作的重要讲话。邓小平敏锐地洞察现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追踪世界科技革命,首先将目光投向中国科技事业的振兴,旗帜鲜明重申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思想论断。讲话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基本原理,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强调在我国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的必要性,彻底驳斥了“四人帮”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破坏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种种谬论。邓小平在大会讲话中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作出“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以及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愧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的论断。大会制定了1978年至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草案),表彰了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号召大家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1)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2)邓小平的讲话,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精辟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等,为我国新时期制定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科学技术得到重视,知识分子政策得以落实,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材料一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9月5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九十年代,进步得更快。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解读】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邓小平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及时地、果断地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向前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他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的上述论断,是建立在对现代生产力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重大科学命题。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目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尽快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决心和信念。 (1)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19世纪后半期以电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又一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进入全面、深入发展阶段,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速度快慢、综合国力强弱的最重要因素。(2)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是对当前科技革命所引起的巨大变革的一种高度的理论的概括,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的精辟论断。这个论断提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6科技体制改革 材料一中央作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全世界都在评论,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勇敢的创举。现在,中央还要作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邓小平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985年3月7日) 材料二我们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3月13日) 材料三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也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科技体制改革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要,发挥科技优势,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进一步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高技术产业的形成,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1988年5月3日) 材料四九十年代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建立起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国民经济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下个世纪初把我国建设成科技和经济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为保证这项基本任务的完成,要继续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方针,促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攀登科技发展的新高峰。 朱镕基加快经济发展关键要靠科技进步(1993年5月12日) 【解读】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以此为指导,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7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制定 材料一科教兴国,是指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1995年5月6日) 材料二要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多渠道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在制订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相关政策中,真正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 数代先烈志士为之奋斗追求的中国的现代化,即将在新的世纪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投身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事业,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为胜利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5月26日) 【解读】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决定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工作“面向,依靠,攀高峰”的方针;强调当前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转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出了符合世界科技进步潮流和中国国情的科技进步的几项重要原则;强调大力提高国家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自己解决中国人民的丰衣足食;把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到国民经济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先位置;确立了基础性研究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基础性研究要把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作为首要目标;提出了建设跨世纪宏大科技队伍的一系列重大措施,提出了科技战线以弘扬“四种精神”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了今后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重点和步骤;强调了要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确定了到2000年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的科技投入目标,提出了多层次、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几项重大措施。 1995年5月26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此后,科教兴国的热潮开始在神州大地掀起。其中,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试点”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1998年中国政府“科教兴国”的两大战略举措。“科教兴国”战略开始进入重要的实施阶段。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1)当今世界,科学革命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国际间科技的竞争正在成为经济、军事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2)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8星火计划 材料一第二条星火计划的宗旨是: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坚持依靠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加速农村小康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三条星火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加强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普及科学知识,营造有利于农村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农村资源综合利用和农村特色产业等领域,集成配套并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大幅度提高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 星火计划管理办法 材料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处理好应用推广与研究开发的关系。要推广适用、配套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以科技为支柱的商品经济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时要切实加强农业科研工作,搞好纵深配置,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要继续实施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的“星火”“丰收”“燎原”等计划。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 材料三星火计划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个创举,是引导广大农民依靠科学、战胜迷信、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一次伟大实践。实施这一计划,不仅为农村人民创造了物质财富,也把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送到农村,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江泽民星火计划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个创举(1996年9月27日) 【解读】7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率先在农村起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激发了亿万农民劳动致富的热情,使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进入80年代以后,乡镇工业发展迅猛,农业经济空前活跃。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使农民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使农村普遍产生了对科学的需求和渴望。1985年3月,中国政府在全国实行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方针,为广大科研院所和科技工作者面向农村经济主战场、向农村推广科技成果、帮助农村发展经济提供了契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从这个基点出发,顺应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誉名为“星火计划”。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 截至2003年,实施星火计划项目逾12万个;建成134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227个国家级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建立了5 000多个培训基地,相继培训了近7 000万星火技术人才;取得了“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巨大成就,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广泛的国际影响。 9火炬计划 火炬计划的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和发展是火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我国自己的科技和经济实力,通过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区域。 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继续贯彻“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国家要重点支持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和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高新技术的研究,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创造条件,认真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和市场开拓,扩大技术进出口贸易,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导高新技术产业走国际化的道路。积极推进以“攻关计划”“八六三计划”“火炬计划”等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发展计划,争取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加快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 【解读】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竞争,我国政府也在进行着深入思考。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为加快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在全国选择若干智力密集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兴产业开发区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国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科技园区的思想萌芽和基础。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以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我国传统产业为重点,同时注意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党的十三大报告吹响了我国在新时期全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号角,火炬计划加紧了出台前的准备。1988年7月国务院批准下发国家科委上报的关于动员和组织科技力量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服务的决定报告,该“决定”提出:“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新技术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我国高新技术、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国家科委将实施火炬计划。”1988年8月6日,全国第一次火炬计划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宋健作了创造有利于高新技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适宜环境和条件的报告,李绪鄂作了发挥科技优势,推动高新技术、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报告,会议还讨论了火炬计划纲要关于高新技术、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标准的暂时规定和关于简化高新技术、新技术企业部分人员出国手续的暂行办法等文件。至此,一个全新、系统、鼓舞人心的、旨在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计划火炬计划正式出台。 火炬计划实施17年来,我们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引导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一面重要旗帜。因此,火炬计划确立的兴办高新技术园区思想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0中国第一枚试验型探空火箭(T-7M型)发射成功 火箭是现代飞行器械技术中的最高成就。这种技术的掌握和发展对于增强我国国防有很大的意义。 火箭的速度更高,可以达到更远的高空,以至可以作为星际交通的工具。由于火箭是利用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来控制飞行的路线的,因此,在国防上可以达到超越远距离瞄准的要求,它同时也是近代空防的利器。这种超高速度的飞行器械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是突出的高峰之一,掌握它、运用它和继续发展它必须要付出很大努力。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 1960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参观中国研制的第一枚探空火箭 【解读】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1964年6月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近地空间范围内进行环境探测、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的火箭,总称为探空火箭。其主要任务是把科学仪器、试验部件或实验生物等送到高空,以测量、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研究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和试验新技术的可行性等。1960年2月19日,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试射成功,开始了中国的“空间时代”。这枚火箭的起飞总重量190公斤,总长度5 345毫米,箭体直径250毫米。火箭飞行高度810千米。这是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 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1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一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科学技术新发展中的最高峰是原子能的利用。原子能给人类提供了无比强大的新的动力源泉,给科学的各个部门开辟了革新的远大前途。同时,由于电子学和其他科学的进步而产生的电子自动控制机器,已经可以开始有条件地代替一部分特定的脑力劳动,就像其他机器代替体力劳动一样,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这些最新的成就,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这个革命,正如布尔加宁同志所说过的,“就它的意义来说,远远超过蒸汽和电的出现而产生的工业革命”。 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材料三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国掌握了核武器,对于斗争中的各国革命人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对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是一个重大贡献。在核武器问题上,中国既不会犯冒险主义错误,又不会犯投降主义错误。中国人民是可以信赖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4年10月16日) 材料四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解读】原子弹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军事上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次核试验的成功,是中国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它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核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紧张和不安,同时也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核武器曾经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们也可以利用核技术为人类服务,造福社会。中国原子弹的爆炸给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以极大鼓舞,有力地打击了少数大国核垄断的阴谋,对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后,中国政府立即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政府的这个立场,说明了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为了抵抗美国的核威胁,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2)中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 12“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展航天活动,于1970年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迄今,中国在航天技术的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一世纪,中国将从本国国情出发,继续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解读】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就是这一阶段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二年,毛泽东主席就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订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我国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21时50分传回了东方红乐曲,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 km、远地点高度2 384 km、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绕地球一圈114 min、卫星质量173 kg、用20009 MHz的频率向全世界播送东方红乐曲,“东方红”1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太空时代。 1971年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4年4月8日,发射了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广大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充分证明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3载人航天工程 材料一民族百年航天愿,沧桑历尽神舟圆;广寒未见嫦娥面,银河探索现飞船。 美国林则徐基金会主席黄克锵 材料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科技活动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完成的又一个伟大壮举,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耸立的又一座里程碑,是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取得的又一个辉煌成就,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航天事业作出的又一个重要贡献。这一伟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这一辉煌成就感到荣耀和自豪。 胡锦涛在庆祝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大会上的讲话 【解读】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这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国家重点工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宇航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适量的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实现宇航员出舱太空行走以及完成飞船与太空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第三步,建造大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据美国侨报报道,“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的捷报传出后,美国各界华人华侨莫不喜上眉梢,欢呼雀跃。材料一引用的是美国林则徐基金会主席黄克锵的贺诗。由此可以看出海外华人华侨为祖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和光荣。 材料二引用的是胡锦涛在庆祝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大会上的讲话。2003年10月6日,“神舟”5号发射成功,是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的里程碑。中国由此跻身于世界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三个国家之列,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标志着中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迈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展示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雄厚综合国力,象征着伟大中华民族复兴进程跃上一个新的起点。 (1)从载人航天飞船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体验中国尖端科技事业所经历的坎坷与辉煌,又能体味一个民族在历史大跨越中的自强、自信与自豪。(2)中国在“两弹一星”之后,不断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在核科学和空间技术上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14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也制订了高科技发展计划。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 说起我们这个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我先讲个故事。有一位欧洲朋友,是位科学家,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我就回答他,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 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搞这个工程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其他一些重大项目,中国也不能不参与,尽管穷。因为你不参与,不加入发展的行列,差距越来越大。现在我们有些方面落后,但不是一切都落后。这个工程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有李政道和其他国际朋友的帮助,使我们少走弯路。但是这个工程不完全是照搬过来的,中间也还有我们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创造。 总之,不仅这个工程,还有其他高科技领域,都不要失掉时机,都要开始接触,这个线不能断了,要不然我们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解读】材料出自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开展高能物理研究,是我国物理学家梦寐以求的理想。1956年,我国决定进行高能物理研究,得到两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84年,邓小平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奠基并始终关注工程的进度。1988年10月16日凌晨5点56分,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首次对撞成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迄今为止中国建造的规模最大的科研工程。1988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公开报道了这一成就,称它为:“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它的建成和对撞成功,为我国粒子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从1981年开始筹建,在完成了物理设计和主要部件的预研之后,于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重点科研建设工程。1984年10月正式开工,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了上百种近千台件设备的加工制造、测试验收、安装准直、系统调试及约5万平方米的土建工程。1987年底整机联调成功。又经过10个月的改进、完善和调试实验,于1988年10月16日实现了正负电子对撞;10月22日,大型探测器也调试成功,首次得到了宇宙线径迹。至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宣告建成。 (1)看清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认识中国的科技不能安于落后,要勇于突破,赶上世界的发展。(2)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成功在高科技领域是一重大突破性成就,使我国高能物理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材料一要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各地应根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耕作特点,紧紧抓住科技进步这个环节,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有效利用资源上下工夫。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农村科技工作的重点,要转到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引进、示范、推广上来,建立和健全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进一步稳定和壮大农村科技队伍。努力开辟资金来源,增加科技投入。要推动农村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以及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走科技致富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江泽民推动科技进步是全党全民的历史性任务(1989年12月19日) 材料二第九条奖励条例第八条第一款(二)所称“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是指候选人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系列或者特别重大技术发明,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引起该领域技术的跨越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作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 【解读】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国务院设立了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16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