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产业互动现实基础的实证分析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48708422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渝地区产业互动现实基础的实证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川渝地区产业互动现实基础的实证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川渝地区产业互动现实基础的实证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发表专家 ED国学JK友志厕 www.qikanwang,net川渝地区产业互动现实基础的实摘要:产业互动是现阶段川渝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 论题。本文在集中梳理产业互动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着重从 川渝两地资源禀赋特点、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工业结构相似性、产 业比较优势和产业关联情况等方面分析了产业互动的现实基础和 条件,并给出最终结论。abstract: industry interaction is a distinct topic at this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on the basis of carding industrial interaction theory and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sichuan and chongqing,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similarity and industr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ndustry relation to analyze the reality basis and conditions for industry interaction and gives final conclusions.关键词:川渝地区;产业互动;产业结构key words: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industry interac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 (2012) 11-0137-03论文发表专家 ED国学JK友志厕 www.qikanwang,net0引言随着区域经济交往的进一步加深,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体 现在各经济区域内外的产业合作、整合及竞争上,产业互动在现阶 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性日益突出。所谓产业互动,是指同一 经济区域内或具有一定经济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区域间存 在的彼此之间互补、共赢、互促的一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活动。 它是产业之间存在的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依据市场规律而实现的产 业间的竞争合作和互补配套的关系1。对川渝地区而言,良好的 产业互动在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对推动该 地区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 义。1相关文献梳理“产业互动”问题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 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国外学者对于“产业互动”的研究始于产业分 工与合作理论。亚当.斯密(1776)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任 何区域都应该按照其绝对有力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 进行区域交换,从而提高区域劳动生产率,增进区域利益。大卫李 嘉图(1817)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个国家应该按照比较成本进行 国际分工与贸易。赫克歇尔,俄林(1933 )的产品要素禀赋理论认 为不同地区分别在要素方面表现出不同的要素供给价格,以至于不 同地区适合不同的产品生产活动。阿瑟刘易斯(1978)解释了劳论文发表专家 ED国学JK友志厕 www.qikanwang,net动密集型产业随劳动力成本变化而发生的区域分工变化;弗农(1966)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动态的眼光来解释产业区域分工 的变化。杨小凯(1993)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不断扩 大,分工与专业化逐渐深化。里昂惕夫(1953)提出了 “产业关联” 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新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瓦尔拉斯(1874)提 出“全部均衡理论”,为产业关联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将 产业关联具体到具体的产业部门,认为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 和基础。pappas and sheehan 和 eswarn and kotwal 从服务业对 制造业的推进角度研究了产业互动问题。他们通过分析认为相关服 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制造业分工和专业化深化,降低制造业交易成 本。赤松要于1932年提出了以日本为领头雁,亚洲新兴工业国家 和地区为雁身,东盟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为雁尾的产业分工发展 模式,为后来的产业转移理论奠定了基础。国内学者对“产业互动”问题的研究探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面:1.1对“产业互动”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彭亮2认为产业互动 是产业之间存在的以产业关联为基础的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 影响的一种社会协作关系。吴海峰3 认为产业的互动不仅包括产 业间的要素流动还包括产业内的要素流动。产业内的要素流动包括 产品渗透和产业投资两个方面。尹继东1认为产业互动是区域经 济发展中依据市场规律而实现的产业互补、互利、互促的一种经济论文发表专家 ED国学JK友志厕 www.qikanwang,net 合作与竞争的行为,这种竞合过程推动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 级。1.2对产业互动的内在动力和机制的研究。孙贺先4从地区产 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和地区间差异和互补三个方面分析 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产业互动的条件。尹继东1 认为发达地区 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区域经济的梯度和互补关系和区域的环 境条件发生变化是区域产业互动的三个有利条件。王先庆5指出 产业合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经济地理空间存在的“成长差”, 二是不同区域产业主体之间的相关“利益差”,二者共同构成“产 业差”,并成为产业合作的动力基础。1.3对产业互动模式的研究。李江帆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 造业的互动模式可分为“润滑剂”模式、“生产力”模式和“推进 器模式”。彭亮2根据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把互动模式归纳为产 业支撑互动模式、产业带动互动模式和产业耦合互动模式三种形 式。尹继东1 针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产业互动,提出了 资源依托型互动、市场导向型互动、物流通道型互动和空间引导型 互动四种模式。李悦7等基于leontief(1941)的产业关联理论 提出了三次产业互动模式,认为三次产业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引致 需求联系,彼此之间互为市场,互有供求。1.4对产业互动策略的研究。孙贺先4从区域间政府合作、区 域经济协调机制完善和法律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推动东中部地区论文发表专家 ED国学JK友志厕 www.qikanwang,net产业互动的策略。沈振中8 从产业转移与承接、产业整合、成立 共同开发区和建立共同发展基金四个方面论述了泛珠三角区域产 业合作的模式与对策。尹继东1 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环境建 设和企业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区域产业互动的对策。陈竹9 从观念创新、政府协作、企业发展和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武汉 城市圈产业合作的对策。1.5从服务业对制造业促进和推动的角度研究产业互动问题。李 耀先(2010)、吕政、刘勇(2006)、孔详顺(2009)、潘忠贤(2010) 等学者从服务业对制造业促进和推动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地区产业 互动问题。国内外学者的上述研究成果无疑为本文关于川渝地区产业互动 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川渝地区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优化 资源配置、实现区域间优势产业互补、进而推动川渝地区经济协调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2川渝地区产业互动现实基础的实证分析2.1要素资源的差异与互补奠定产业互动基础川渝地区蕴藏 着大量的自然资源,水能、矿产、天然气、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 拥有量均居全国前列,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且这些这些要素资源之 间相互依赖、互为补充。以矿产资源为例,四川省拥有种类丰富、 蕴藏量巨大的黑色金属矿,而重庆具有明显的有色金属储量优势。论文发表专家 ED国学JK友志厕 www.qikanwang,net两地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在相关领域展开产业互动合作,避免 产业同质化竞争和重复投入。另外,川渝两地还拥有丰富而各具特 色的旅游资源。四川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拥有世界自然文 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区,其旅游资源以“蜀汉文 化”、“国宝故乡”、“天赋风光”等为突出特色;而重庆旅游资源的 主要特色是以自然景观为主,已形成一个中心(重庆山成都市旅游 中心)、一条主线(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以及八大特色旅游区的 分布格局。由此可见,川渝两地的旅游资源具有共性大、个性强的 特点,既有相同性又有互补性,旅游产业合作的空间非常大。人力 资源方面,相关统计显示,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大学专科、本科和研 究生等高学历人员在地区人口中占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比 例,但是在绝对数量上,四川省的高学历人才要远远高于重庆地区, 这说明在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方面,四川省比重庆市占有绝对的优 势。综上所述,川渝两地的资源禀赋差异和互补性为两地间产业互 动的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2.2产业结构特征客观上要求开展产业互动2.2.1川渝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从表1数据分析可见, 川渝两地的三次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出“二三一”结构特点,第一产 业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态势,第二产业稳中有升,第三产业比重近 年来有所下降,但是仍远高于第一产业,反映出川渝地区的三次产 业发育较好,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横向来看,四川的第论文发表专家 ED国学JK友志厕 www.qikanwang,net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重庆市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以2010年 为例,四川的第一产业比重为14.4%,明显高于重庆地区5.8个百 分点;从第二产业比较来看,2010年重庆第二产业比重为55%,高 于四川4.5个百分点,重庆市的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优势突出。 第三产业的发展两地基本相当,比重相对偏低且有逐年下滑趋势。 纵向而言,川渝两地的经济发展依然以工业为支柱,重心向第三产 业的转移呈现出缓慢和不持续的特点。总体而言,川渝两地的产业 结构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变化,但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传 统制造业仍然在参与国内外分工中占主体地位,大部分的产业属于 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是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其产品层次也较低, 因此,要想保持两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川渝两地必须进行产业 结构调整和升级,这就为两地进行产业互动合作提供了现实条件。 同时,上述分析还表明川渝两地在产业梯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 两地进行产业互动提供了现实基础。2.2.2川渝地区工业结构相似度分析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测 度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基本方法之一。相似系数越大则两地区间产 业结构趋同现象越突出,越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资源优化配 置。该度量指标如下:s二(1)公式中s即为相似系数,i和j分别表示两个相比较的区域,x 和X分别代表部门n在区域i和区域j的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论文发表专家 ED国学JK友志厕 www.qikanwang,net该指标可以在0到1之间变动。若该指标为0即表示两个区域产业 结构完全不同;若该指标为1则表示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相同。 断:s值上升,则两地产业结构趋同;s值下降,则两地产业结构 趋于差异化。根据四川和重庆统计年鉴中的工业总产值统计表,可以确定34 个主要工业行业产值指标为基础数据,并运用相似系数计算公式计 算出川渝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如表2。由表2分析,1990-1995年,川渝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呈上升趋势, 并且相似度较高,经过2001和2002两年的小幅下降后,2002-2006 年两地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又出现了 “反弹”。虽然2006-2009年 两地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又有小幅度的下降,但其数值依然停留在 高位水平。总体而言,川渝两地在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结构上存在 明显的趋同问题。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价值规律必 然会迫使两地趋同的工业结构做出调整,为两地产业互动的开展提 供动力;另一方面,产业相似系数在近年来始终保持高位,表明两 地工业产业差异化不足,成为两地加紧开展产业互动的驱动力。2.3产业优势互补为产业互动指明方向 为了进一步探讨川渝 两地的产业优势,笔者选取川渝两地代表性产业的区位商进行比较 分析。区位商lq:表示i地区k行业在本地总产出中的份额与整个 k行业占全国经济总产出的份额之比60,用以反映区域产业专业 化程度。公式如下:论文发表专家 ED国学JK友志厕 www.qikanwang,netlq= (i=1, 2, 3,,n; k=1, 2, 3,,n) (2)表3中的统计数据是根据2010年四川、重庆统计年鉴和统计公 报中的相关数据及区位商的测算公式计算出的的川渝地区代表性 工农业部门的区位商数值。通过表3分析发现,四川地区区位商大于1,即具有比较优势的 工农行业(lq1)达到22个,占样本容量的55%,其中前五位依 次是纺织业(8.75)、非金属制品业(5.54)、石油天然气开采业(5.10)、食品制造业(4.60)、烟草制品业(4.50);重庆市地区 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数为19个,占样本容量的48%,其中前五位依 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9.99)、非金属制品业(2.63)、造纸及纸 制品业(2.31)、化学原料化学制品业(2.13)、石油天然气开采业(2.01)。由此可见,两地在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上体现出一定的 差异性,进而为两地产业互动的开展明确了方向。以汽车产业为例, 重庆是国内的六大汽车产业集群所在地之一,整车制造业比较发 达,而成都则具备较好的机械、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汽车配套产 业较为发达,企业众多。两地目前在汽车产业方面的产业互动发展 非常迅速,两地汽车产业吸收的投资日趋增多。以通威集团为例, 截止2010年,通威集团在川渝地区投资达三十个亿,目前在川渝 地区拥有分、子公司30余家,投资总额近40亿元。正因为川渝两 地在产业优势方面的差异与互补,加上尚未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 体系,所以就为两地开展产业互动提供了现实依据。论文发表专家 ED国学JK友志厕 www.qikanwang,net2.4交通运输发展为产业互动提供硬件保障 自1997年重庆直 辖以来,川渝地区已初步建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 通网络体系,为川渝两地产业互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保 障。铁路方面,川渝之间的铁路线构成了两地相互联系的便捷通道: 四川境内主有成渝线,重庆境内北有襄渝铁路及达万沿江铁路,西 有遂渝铁路及成渝铁路。2007年7月,动车组正式在成渝间运行, 将两地间的车程缩短至三个半小时。公路方面,两地间有成渝、遂 渝、南渝、达渝、邻垫等高速公路充当联结川渝的高速通道。从空 运来看,四川有双流国际机场,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 广元等城市均有民航机场;重庆有江北国际机场、万州五桥机场。 上述机场共同构成了川渝地区的空中交通网络。从水运来看,四川 省拥有泸州港,这是由交通部确定的省内唯一的全国内河主要港 口;重庆港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和九龙坡集装码头的改建,航运能 力还将大大增强。同时,川渝两地正联合加快整治九龙坡一一泸州 宜宾的川江航道,通过改善航运条件,争取实现夜航。总之交 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将有利于改善川渝两地的投资环境,促进两地间 经济的加速开发和整合,从而推进两地间产业良性互动。2.5产业关联态势为产业互动提供现实依据产业关联理论是 地区间产业互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正是因为在不同地区发展的各个 产业之间有这种“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的存在,论文发表专家 ED国学JK友志厕 www.qikanwang,net两地才具备了产业互动发展的基础。为了说明川渝两地的产业关 联,笔者选取了产业感应度系数和产业影响力系数进行分析。产业 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ei)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 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 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提供的产出量。其公式如下:ei= (i=1,2, 3,n)(3)式中,b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之和,b为列昂惕夫逆矩阵 的行和平均值。影响力系数(fj)指一种产业对其他所有产业的总使用强度之和, 反映该种产业在产业联动系统中的总的影响力,即反映国民经济某 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所产生 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其公式如下:fj=(j=1,2, 3,n)(4)式中,b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b为列昂惕夫逆矩阵 的列和平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可大于或小于1,大于1 则表明感应或影响程度高,反之亦反。我国学者韩斌10等人在研 究川渝地区产业合作的论文中就测算了川渝地区产业中38个部门 之间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然后对该地区个部门的产业关联 强度进行了分类排位。本文选取了该研究结果中具有很强及较强关 联度的10个部门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由表4分析可见,川渝两地关联性强的产业部门大部分是重合的,论文发表专家 ED国学JK友志厕 www.qikanwang,net 即上表中的前五个行业,也就是说它们的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表中后五位行业是川渝关联较强的行业,其 中四川的化学工业影响力系数低于社会平均水平,重庆的电力、热 力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的影响力水平及建筑业、租赁与 服务业的感应度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同时通过前文分析发现, 同一产业部门分别在川渝发展时,对彼此变化的感应程度和影响力 体现出明显差异性,两地产业关联情况体现出较强的互补性,从而 有利于两地相关产业进行互动发展。2.6相关政策措施为产业互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2007年4 月,川渝两地政府于在四川成都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 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2007年10月,为进一步加强川渝两地产业 分工与合作,共同打造川渝工业经济增长极,四川省省经委与重庆 市经委成功签署了关于推进产业分工合作、打造川渝工业经济区 的备忘录。该备忘录确定了川渝两地产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建立 了产业规划的交流机制和协商机制。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依据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 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 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 障区。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建 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 的区域之一。上述政策措施为川渝地区展开产业互动提供了有力的论文发表专家 ED国学JK友志厕 www.qikanwang,net 政策支持、有利于两地间具体互动政策的制定实施,极大地推动了 两地间产业互动的发展。3结论川渝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作为中国西部及长江 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两地在社会、经济、产业、文化、历史、 资源、交通诸方面,有着十分紧密的相互依存和互补关系。通过本 文的实证分析,目前川渝地区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强产业互动的现 实基础和条件。加速推进两地产业互动合作,推进川渝两地产业协 同、联合发展,不仅对推动川渝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跨 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必将在全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和 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中起到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当前在“成渝经 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该地区有望成为该区域内新 的经济增长极。基于本文的分析论证,川渝两地应当充分认识加强 产业互动,实现地区共同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在此基础 上共同努力,加强统筹协调和合作,积极制定产业互动的政策措施, 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尽快破除行政区划带来的人为设置障碍, 建立两地政府间长期有效的对话协调机制,发挥产业互补优势,具 体制定两地产业互动合作的领域、对策及模式,大力推动两地相关 产业错位式互动发展。参考文献:1 尹继东.区域产业互动的条件、方式及策略j.商业时代,论文发表专家 ED国学JK友志厕 www.qikanwang,net2008 (25): 84,110.2 彭亮.产业互动模式的背景及其现实因应j.改革,2010,(10) :68-71.3 吴海峰.产业互动中的博弈分析-贸易理论在产业经济学中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2,(2): 112-114.4 孙贺先.我国中东部地区产业互动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18-28.5 王先庆.产业扩张m.广东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6 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17-19.7 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73.8 沈振中.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合作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07,(5): 32-67.9 陈竹.武汉城市圈产业合作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40-43.10 韩斌.川渝地区产业关联与产业合作政策研究j.经济学 家,2008,(6): 65-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