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力量》第三课时《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48677309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的力量》第三课时《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逻辑的力量》第三课时《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逻辑的力量》第三课时《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逻辑的力量第三课时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什么是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排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 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司马光训俭示康) 司马光通过列举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准等人“以侈自败”的反面例子对“生活奢侈”做出否定,从而间接论证了“俭朴”的重要性。 祝福我们要论证“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这一论点。其推理过程如下: 如果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不可能有“旧历”的说法。 可是课文中有“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最后一句话。 所以,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思路:先假设该观点为非,由此推出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证明了该观点是正确的。 格式: 主张:“p”正确。 论证: (1)设“非p”正确。 (2)证“非p不成立,即如果非p,则q;(由非p引出的推断) q假,(由有关知识得到“q是假的”) 所以,“非p”不成立。(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3)根据排中律,由“非p”不成立推出“p”正确。(据排中律,非p与p是互相矛盾的,二者不能都假,既然非p假,则p必真) 运用反证法进行论证应当注意:第一,反论题必须与自己所主张论点构成矛盾关系,如果不满足这一要求,即使论证了反论题不能成立,也难以确定原论题一定是正确的。第二,必须以有力的论据说明反论题是虚假的或不能成立的,这样才能真正确立自己所主张论点的正确性。 什么是归谬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从“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个立场和观点出发,分别列举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晋国“东封郑”必西“阙秦”等证据,得出灭掉郑国实为“阙秦以利晋”的结论,证明了“亡郑而有益于君”观点的错误,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地打消助晋伐郑的想法并“与郑人盟”。 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士大夫的语言,我们今天还使用它,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去。果真如此,那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大多来自古代社会,山水草木、日月风雨且不必说,就连“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史为鉴”等也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这些人的逻辑,这类语言也不能说了,那我们今天只好做半个哑巴了。 其推理过程如下: 假设这个人的观点正确, 即:如果现在还用“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士大夫的语言”,那么,“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去。”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大部分来自古代社会,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并未回到封建社会中。 所以,这个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格式: 反驳论题:p 反驳:(1)设p真 (2)推导,即如果p,那么q; q假, 所以,p假 运用归谬反驳法的关键在于从被反驳命题中引出荒诞的结论,引出的结论越是荒诞,反驳的力量就越强。 注意:反证法和归谬法的区别: 二者的目的不同。反证法用于论证,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归谬法用于反驳,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 二者的结构不同。反证法的结构比归谬法的结构复杂,反证法需要设与被论证论题的反论题(相矛盾的或相反对的论题)真;归谬法不需要设反论题。 二者的根据不同。反证法需要运用排中律,由确定反论题假进而间接地确定原论题真;归谬法则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直接推出被反驳的论题假。 “虚拟论敌”的写作 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能严谨我们的写作。这位“虚拟论敌”可能会“驳论点”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者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驳论据”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驳论证”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所以我们就要在论点、论据和论证中做到无懈可击,让“论敌”无处可驳。因此,议论文写作时,列提纲就显得尤其重要。从另外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做这位“论敌”,来反驳别人的文章,从而写作出很棒的驳论文。这一部分课本介绍得很详细,请学生自主研读,驳论文的写作将在后文详细讲解。 怎样进行辩论 在全班开展“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论赛,每一位同学先将课本的事例进行分析,然后汇报。 明确:“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可以转化成“只有温饱,才谈道德”,推理的规则是“肯后必肯前”、“否前必否后”,也就是“谈道德的人必温饱”“不温饱就不谈道德”为正方观点;这两个观点的负命题为反方观点,即是“谈道德的人不一定温饱”“不温饱的人也谈道德”。 (1)观点分析: 正方:没有温饱免谈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反方: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无关的观点:有人处于温饱中,却不谈道德;温饱之人都谈道德。(这两个观点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相关推理,要认真区分。) (2)概念界定: 对正方有利: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温饱就是既温又饱。 对反方有利: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3)论证思路: 课本上是反方的论证思路。 “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言外之意是不论温饱与否都得谈道德,人们不可以因为不温或不饱就违背道德原则,而这一命题恰恰是个真命题。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对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直接反驳,更进一步论证“丧失理性的人无法谈道德”,这一命题也是一个真命题,并且该命题认为温饱的人有理性,不温饱的人同样也会有理性,就对正方步步紧逼。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反驳了“只有在温饱的前提下才能够谈道德”的条件限制。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强调了谈道德在“走向温饱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不温饱(走向温饱的过程)不仅能够谈道德,而且“尤其应该谈道德”,看似让步,实则是对正方观点的进一步否定,设计十分巧妙。 (4)攻防策略 正方: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当反方举例证明有的人并未处于温饱状态却依然讲道德时)。 反方: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谈道德的行为尽量宽泛。(“谈道德”的概念范围界定越小,不温不饱、不温或不饱情况下的某些行为将被排除在“谈道德”的概念范围之外,对正方越有利。) 推选出正反双方的两位主辩手,然后学生各自挑选阵营,决定不了的同学就由主辩手进行选择,保证双方的人数相当,开展一场辩论赛,老师充当裁判,让学生体会辩论的魅力。 怎样写驳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要驳倒对方,自然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或者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 1.驳论点:可以直接批驳,也可以间接批驳。 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这是驳论文中最常用的形式。这种反驳论点的方法,可以通过例证反驳,即提出新的事实论据,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 示例: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求倒也不错。但是要从对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却是不对的。 这里,先提出原论题,“知足常乐”,而后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与原论题相反的新论点,即“不知足才常乐”。 归谬法反驳,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的“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示例: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阿凡提头上缠着筐子般大小的散蓝在街上走。迎面走来了一个人,看了散蓝便央求道:“可敬的学者,求您给我念念这封信吧!” “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呀!”阿凡提叫道。 “您别客气了,您头上缠着那么大的散蓝,怎么会没有学问呢?” 阿凡提听了,顺手取下散蓝,戴在那个人头上,说道:“好,好!要是散蓝有学问,我给你戴上它,你自己念吧!” 请阅读材料,探究赫尔岑是如何反驳的呢? 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明确:归谬法反驳。 2.驳论据:通过批驳对方论据的虚假性,从而批驳对方。 三种论据:事实论据、数字论据、理论论据。 示例:阅读材料,思考如何反驳下面一段文字中对方的论据? 文学与出汗中对方的观点是“文学当描写永久性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 分析:“消灭了”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现在的教授”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断定它描写的是什么呢? 3.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论证的错误,从而批驳对方。 引证法:引用名人名言、权威观点来增强说服力。 材料:(一个日本女记者问朱镕基总理)“昨天我家中被贼偷了,有人说是中国人干的,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如果你是总理,会怎么回答呢? 总理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我记得战国时晏子出使楚国,曾经说一个人在齐国可以安居乐业,而到楚国却成为盗贼,原因仅在于民风问题。因此我建议贵国的政府应该致力于民众道德礼仪的培养,只有环境好了,才可以杜绝偷盗。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驳斥对方观点的一种方法。 示例:一个英国记者对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将来一定会向外国扩张。” 总理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4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时间里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达150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更没有在外国建立一个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 类比法:两对象属性相同,而且已知其中一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由此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属性。 示例:(日本记者问朱镕基总理)台湾人民都不想回归中国,为何中国政府要用霸权欺压? 答:讲一个简单的例子,从前有个母亲含辛茹苦大半辈子,总算将自己的子女养育成人,她感到很欣慰,感觉可以松口气,歇一歇。于是对子女说:“来,回到母亲怀抱来,给妈妈捶捶背.“然而这个不肖子,不认这个曾经养育过他而今已经骨瘦如柴的母亲,反而对“星星”和“太阳”大喊妈妈,那此时母亲应该如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则和限度,台湾问题就是母亲和儿子之间的争吵,别人无权干涉。 我国历来都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从来都没有出现过霸权欺压的事情,反而总是有一些居心叵测的邻国,以民主、自由等等名义来剥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自主选择和决定权,这才叫霸权欺压。 以谬制谬法:采用对方的方法和逻辑来对付对手,从而折服对方。 示例:一次,有位西方外交官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对一位中国外交官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 这位中国外交官反击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须向别国作出什么保证。请问:难道你们竞选总统也需要向我们作出什么保证吗?” 矛盾法:通过论证与对方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真实,再根据矛盾律,进而说明对方论题的虚假。 示例:孔明游说江东,张昭说,你和刘备都是无能之辈,不值与谈。 孔明反驳道:我主刘备虽人民稀少,兵不满千,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曹仁辈心惊胆裂。刘琮投降,我主不知,且不愿乘乱夺同宗基业,实乃大仁大义。当阳之败,因我主不愿弃其人民,甘于同败。此乃考虑国家大计,社稷安危的聪明仁义之主,而非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之辈。 反证法: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示例:古时候,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没去摘,王戎断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结果真如王戎所预料的,李子苦涩无比。于是伙伴们便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假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树上怎么还会有李子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