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每课一练(二十)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人教版

上传人:lisu****2020 文档编号:147662669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每课一练(二十)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每课一练(二十)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每课一练(二十)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版) 每课一练(二十)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盐城模拟)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A. B. C. D.2.(2013南京盐城一模)1907年女子世界第6期刊载了女子蚕业学校校歌:“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蚕始祖溯源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歌词直接反映了女子蚕业学校( )重视女子教育 倡导发展实业追求文明进步 提倡男女平等A B C D3.(2013无锡模拟)康有为“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的这一号召( )A.推动了近代“断发”的序幕B.已经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C.推动政府全面颁布剪辫易服法令D.推动中国男子更换近代发型4.下图是著名漫画家钱病鹤先生于1909年创作的题为各国联合龙灯大会的漫画,对其表达的寓意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人们关心的铁路主权问题B.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C.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清朝政府的鲜明政治倾向 D.列强争夺中国筑路权促进中国铁路业发展5.(2013济宁模拟)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1873)年,由上海达吴淞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1874)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A. B.C. D.6.(2013太原模拟)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 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7.“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课,从中我们可以了解( )A.电话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B.当时新式学堂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C.当时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8.右图为天津电报大楼的楼顶建筑,钟表指针的脱落和墙皮的破损向众人说明曾经红火一时的电报事业离人们远去,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信息技术的发展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C.人们观念的更新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9.安庆是安徽近代报刊的发源地和集中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后,安庆先后出现众多进步报刊,如安徽俗话报安徽通俗公报安庆日报爱国新报安徽白话报等。这些报刊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开阔视野 关注国事减少文盲 传播新知A. B.C. D.10.(2013南通模拟)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11.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网址是,其中“1905”是为了纪念( )A.世界电影诞生 B.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C.京剧定军山摄制 D.歌女红牡丹公映 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下列西方事物成为中国人生活组成部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西装 电话 无线广播 电影 A. B.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3南通模拟)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于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瀛环志略材料二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材料三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规定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8分)(3)对比材料二,指出材料三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2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2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编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当时中国正在掀起洋务运动。万国公报除了继续宣传宗教外,登载较多西方各国开矿、办厂、采用新技术等经济和科技活动的近况。1890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天津时报主笔,上任伊始,就写了一篇文章,呼吁中国必须改革,他还多次发表社论,介绍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1872年,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创办申报。这份报纸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它着重强调报纸的首要职能是传事,即传播新闻。传教士报刊中的西学,只是泛泛地介绍,浅薄浮华,没有深度,不过是为了炫耀西方文明,吸引中国知识分子万国公报之所以能博得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青睐,很难说不是因为其丰富的西学内容。摘编自文史精华2008年第10期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近代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的活动。(20分)(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解析1.【解析】选A。题干材料主要描述了19世纪末我国上海社会生活领域的崇洋现象。表述都与题干材料信息相符,而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也不符合史实。2.【解析】选A。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女子蚕业学校本身表明正确,“振兴实业之先声”反映正确,“优胜劣败在竞争”表明蚕业学校追求文明进步,故正确。“提倡男女平等”从材料中不能直接反映出来。3.【解析】选A。题干反映了康有为的“剪辫”思想,对近代“断发”起到推动作用,故A正确。康有为主张维新改良,故B有误。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法令,故C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史实,排除。4.【解析】选D。材料中的漫画体现的是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尤其是侵夺在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清朝政府的鲜明政治倾向。西方列强争夺中国筑路权是从本国利益出发的,并不是为了促进中国铁路业的发展,故选D。【误区警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产物和表现,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色彩,列强控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控制沿线地方,把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便于在军事上镇压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5.【解析】选A。由材料中“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可以判断正确。由材料中“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可以判断正确。由材料中“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可以判断正确。由材料中“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可以判断正确。故本题选A。6.【解析】选C。B是对题干材料反映内容的总结,不是本质,不符合题意。D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A与题干文明结婚出现不符。“文明结婚”“乡村尚少”并存,本质上反映了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的交融。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材料能力。A、D材料中无从体现,C说法错误,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题干材料引自国文教科书,因此说明当时新式学堂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8.【解析】选A。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到2003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通讯工具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报事业日益离我们远去,故选A。9.【解析】选C。近代报刊主要起到传播新思想、新信息,舆论导向及部分娱乐作用等,报刊不能起到减少文盲的作用, 故不合题意,答案应该选C。【误区警示】报刊是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能够通达民情、传播知识,使人们通过读报了解其他地区人们的状况,能够密切不同地区人们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报刊具有新闻性和舆论导向的功能。10.【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出,电车公司通过广告宣传使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故C与题意相符。而A、B、D结论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11.【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电影业的产生。1905年的定军山是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故选C。【误区警示】电影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但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电影奇妙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效果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12.【解析】选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西装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电话最早在中国出现是1882年,无线广播是1923年在中国出现,电影是1896年在中国出现。 13.【解析】第(1)题和第(2)题,第一问都可依据材料信息归纳,第二问则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分析;第(3)题需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着重分析其变化;第(4)题可从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风气变化等方面理解。答案:(1)观念:自由、平等。(2分)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6分)(2)现象:妇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2分)原因:政治上,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推动(或:政府提倡妇女解放);经济上,近代经济发展;思想上,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答“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亦可得分),妇女思想进一步解放。(6分)(3)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2分)(4)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2分)14.【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题型为开放型,然而,一定依据要求答题:层次清楚、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从材料中的“传教士报刊中的西学,只是泛泛地介绍,浅薄浮华,没有深度,不过是为了炫耀西方文明,吸引中国知识分子”,说明材料对于传教士报刊对中国予以了肯定,但也并不是绝对化,而是全面性的予以评价。答题时也应全面、一分为二。答案:述:随着资本主义侵略,西学东渐局面出现。外国传教士创办万国公报,把宣传宗教和介绍西方文明相结合。西方侵略加剧,西学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知识分子渴望新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天津时报主笔,呼吁变法革新。(10分)评:消极性:扩大基督教文化影响,进行文化殖民扩张;在国人当中散布崇外、媚外、惧外的思想,引导国人按照西方模式“改造”中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性:有利于西方文明的传播,促进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刺激了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的产生、发展;在教育、社会生活上也有助于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