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十) 小说阅读三 新人教版

上传人:huo****ian 文档编号:147643230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十) 小说阅读三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京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十) 小说阅读三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京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十) 小说阅读三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二十)小说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5分)园缘老编辑朱慨然的家在古双巷的尾端,再过去几十步,就是雨湖,水光波影一直通到小巷中来。他家进门是一个极小的院子,一堵花墙,把前后隔成两半。花墙正中有一个六角形的门,门两侧上方嵌两个漏窗;门楣上置一块汉隶小匾,上书“置足园”。园子长约五十步,宽仅二十步许。前面是幽静的庭院,后面是三间小瓦屋。庭院的东北角,叠几块玲珑山石;庭中植几丛花木,红绿相映;西侧贴墙筑半廊,与一个半亭相连,亭墙上凿出一个扇形窗,伸颈可餐雨湖秀色。亭子旁边耸几竿瘦竹,一如郑板桥之画意。庭园虽仅可置足,却似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堪可咀嚼。这园子是他的挚友胡令行设计的,而远在湘南山地的令行却于几日前溘然长逝了。在大学里,他们读的是中文系,同班,且穷。朱慨然喜欢写些小说、诗歌。令行则在课余苦研园林建筑,把一本明人撰著的园治读得滚瓜烂熟,又经实地考察,积累了许多经验。毕业后,朱慨然到书局当编辑,令行在一个营造厂做了技师。当朱慨然东凑西借,买下这个又小又破的园子时,令行喜得眉飞色舞。他苦思冥想,精心算计,用极少的钱置办了砖、瓦、木、石,和请来的两个工匠一起将园子修葺一新,又亲自携锄到荒野,挖来几竿瘦竹几株花草,植在园中。两人坐在半亭里,推敲出“置足园”这个雅名。令行论及造园得失,妙语惊人:“私家园林往往地甚局促,常于无可奈何之处,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使全局顿生光彩。”他慨叹:“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设计一个自己的园林。为豪门大户造园,受其制约,俗不可耐。我颇想回老家去,一是照顾老人,二是倘遇机缘,能置办一座园林也难说。”过了两年,令行真的飘然而去。朱慨然间或收到令行信札,说他在家乡教小学,因为此地太缺少师资。学生很尊重他。说他父母相继辞世,自己仍是孑然一身。十多年过去了。“置足园”犹在,而斯人去矣。朱慨然不胜唏嘘。稍觉慰藉的是去年得令行一信,说已有了一处很好的园林,名“适园”,还附了一篇颇有文采的散文适园小记。文中写道:“吾园择山水佳胜之处为之,最可怡其性情,适其意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桥,皆顺其自然,无斧凿雕琢之迹,得流霞凝岚之妙,天设地造,物我俱忘,遂名之为适园。”园中的种种景状,四时及晴雨中的变化,何处是湖,何处有山,何处立寺,何处飞桥皆细细描绘。慨然奇怪,此等规模之园林,该花多少银钱?他决意去令行家乡一走。一路车船劳顿,朱慨然终于来到湖南的令行老家。他打听“适园”在何处,竟无人知。阳光下闪着一个很大的湖,湖心有一小洲,一条柳堤如绸带从岸边飘到洲上。湖的彼岸,有一座不高的山,绿云间露出古寺的一角红檐。他寻到那一拱板桥,跨过溪流,果然有一片泥墙茅顶的屋舍,围在竹篱中,木板门上方有一横额,上书四个隶字:得育小学,是令行的手笔。朱慨然走进了学校。闻说是令行的老友来访,几个年轻老师是令行的学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他知道了令行的许多情况。令行是累死的。拖着一个患痨病的身子,教学上又一点不肯马虎,从早到晚,上课、备课,忙得有滋有味。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全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朱慨然听得双手发颤,心上寒飕飕的。“令行不是有一座适园吗?”“先生生前说,无园者可以有园,天地万物皆属此园。顺乎自然,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即是赏心乐事。”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小说把胡令行设计的置足园比作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表现了这座园子的小巧精致,韵味十足。B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小桥流水皆得自然之趣,毫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C小说构思巧妙,行文中多处埋下伏笔,为揭开适园的“真相”做好铺垫,使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D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通过他的心理及情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悬念迭生,波澜起伏,回环跌宕。E这篇小说语言典雅凝练,隽永而富有诗意,与小说中所记之人、所述之事、所绘之景相得益彰。2通读全文,回答问题。(7分)(1)请分析文中画线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答:_(2)小说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置足园”?(4分)答:_3小说结尾说“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根据文意解释句中“适园”的含义。(4分)答:_4小说中的胡令行是怎样一个人?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物?(不少于200字)(10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5分)清名梁晓声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八十三了。”“八十三还采茶?!”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B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却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就按当日茶价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啊!”我一时失语。“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下雨的傍晚,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我似乎倾听到了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取材于作者同题文章)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徐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B故事发生在清明时节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穿全篇。C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忍辱负重的性格让人敬佩。D第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的“沉吟”中含有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E结尾段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也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沉的思考。2通读全文,回答问题。(7分)(1)第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答:_(2)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3分)答:_3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4分)答:_4文中画线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原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答:_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二十)一、1.BD解析 B项中“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有误。根据文章内容,这些都非胡令行所造,也就谈不上“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D项中“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有误。本文的线索是“园”,从文章题目、开头等部分就可看出。2(1)照应前文适园小记中的相关内容,写出了胡令行工作生活的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用环境的优美衬托胡令行品行的美好。(答对3点即可得3分,意思对即可)(2)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胡令行,(1分)突出了胡令行的才能,(1分)表现了他高雅脱俗的志趣;(1分)用“置足园”来衬托“适园”,为表现他更高的人生追求做铺垫。(1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1)本题的巧妙之处在于:画线部分是环境描写,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作用。根据该处表达技巧方面没有什么特色,那么只要从画线部分的结构作用和环境描写的作用两方面下手即可。3适园是怡人性情、适人意趣的山水佳胜之处,(2分)是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美好之地。(2分)解析 这道题表面上是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实际上是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和领悟。首先解说字面意思,再解说深层意味。4示例一:我认为胡令行是个既有才能又心系国家社会的人。从他设计置足园可以看出他在园林建筑方面的造诣很高;他用自己剩余的钱为学生买笔、买书,可以看出他对山村孩子真挚的爱;他舍弃了想建造自己的园林的梦想,却最终建造了心中的园林,可看出他是个心念社会、无私奉献的人。示例二:我觉得胡令行是一个善良、热心,对于园林建筑有着不懈追求的人。我十分欣赏他对于园林建筑的感悟,唯有内心平和的人才可做到。他能做到,想来是真的爱那些学生吧。他的话表明了他的内心,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即是赏心乐事,他是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人,让人不由心生敬佩解析 第一个问题,只要能回答出胡令行是一个有才能、志趣高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学生、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就可以得满分;第二个问题对胡令行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语言要通顺。第一个问题就是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要概括出特点,还要有分析;第二个问题是评价,不是自己随便评价,要结合作者的思想倾向来评价。二、1.CE解析 C项中内容概括有误,“忍辱负重”应该为“看重清名”;E项语句理解有误,“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没有依据。2(1)清明季节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把故事放在这样的时节展开,(1分)为下文作者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好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把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1分)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的背景,衬托(比喻)文中主人公优秀品质如同茶村一样美丽动人。(1分)(2)阿婆愿意还清“说春”换来的小米,她求得清名的认真并不被人们所理解。(1分)她固然身患重病非常穷困但是果断还清贪官资助她的钱财,她的认真让有关方面非常尴尬。(1分)这位追求清名却不被世俗之人理解的终极患病过世的老人同古代传说中勇赴生命末端的独行侠类似。(1分)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文本表达技巧的理解把握能力。回答要点是:先说出茶村的景象特点对下文对主题对人物都有哪些作用。(2)这道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表达技巧、内容结构安排的理解把握能力。写独行侠最后还要落到主要人物身上,所以要说明对表现阿婆的主要作用或表达效果,也就是找到二者的相似点。3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徐阿婆敢于同重病与穷困顽强抗争的坚强性格。(2分)凸显了她一生要挺直腰板、清清白白做人的品德风范。(2分)解析 这道题考查文本的表达技巧。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是一个典型的动作细节描写,动作细节表现人物心理、性格、精神风貌,在本文是用来表现阿婆抗争疾病的顽强(表层含义),做人的清白(深层含义)。4示例:这句话使我想到,不管多么穷困,也要保持高尚的操守。文中的徐阿婆为了还清赃官助济她的钱,忍受病痛和穷困的折磨,早出晚回出外摘茶挣钱,在临死之前终于将钱还清。徐阿婆虽穷但追求清名的节守让人敬佩。生活中有很多同徐阿婆一样虽穷但保持着高尚人格操守的人。伟大的革命战士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政府的救济粮,他的精神让人钦服;四川地震灾区很多人们,面对家破人亡的惨境,没有一味要求政府补贴或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来谋取钱财,而是依靠自身气力,在灾难中奋起,重建家园。人的一生,可以穷困,但不可由于穷困而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其他角度参考:穷困是一块试金石;气节比金钱更重要;人穷但要追求清白;人穷更要有骨气等。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文本精神内涵的探究能力。首先要表明看法,观点要鲜明,再结合原文谈理解,联系历史史实或社会生活谈感悟。只要言之成理,分析深刻,语言表达顺畅清楚就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