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五) 古代诗歌阅读二

上传人:xian****hua 文档编号:147629407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五) 古代诗歌阅读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建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五) 古代诗歌阅读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建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五) 古代诗歌阅读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福建专用):(五)古代诗歌阅读二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夜泊城门泷大风清张际亮山暗大风鸣,萧萧草木声。鱼龙翻峡黑,星月涌江清。客梦寒偏觉,乡心夜久生。并随流水去,百折绕滩惊。注 泷:湍急的流水。(1)请概括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并随流水去”。(2分)答:_(2)试分析本诗在写景上的两个特点。(4分)答:_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6分)道中寒食陈与义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注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3分)答:_(2)请结合诗意赏析诗歌的最后一联。(3分)答:_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6分)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唐柳宗元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注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微:指泉声细微。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1)第三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句简析。(3分)答:_(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答:_4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6分)虞美人梳楼宋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1)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中“丝丝”一词的妙处。(3分)答:_(2)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3分)答:_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注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蒲桃:即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这四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赏析。(3 分)答:_(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3 分)答:_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惜琼花宋张先汀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1)词的开头两句“汀白,苕水碧”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3分)答:_(2)这首词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怀人思归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分)答:_7.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6分) 关山月二首(其一)南北朝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注 星旗:星名。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云阵:指云形似阵。(1)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3分)答:_(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3分)答:_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6分)西江月 宋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 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作者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1080)。(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答:_(2)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3分)答:_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6分) 长相思山驿 万俟咏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1)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感?(3分)答:_(2)作者描写了哪些秋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_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上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1)“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_(2)这首诗歌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分析。(3分)答:_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福建专用):(五)1(1)漂泊在外,思念家乡。(2分,大意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概括。“并随流水去”位于诗歌尾联,之前一联则分别提到了“客梦”和“乡心”,据此可推断出诗人的情感是思乡。(2)虚实相生,“山暗大风鸣,萧萧草木声”为实景,“鱼龙翻峡黑”“百折绕滩惊”为虚景。写景有声有色,有“山暗大风”之“鸣”,“萧萧草木”之“声”,也有“鱼龙翻峡”之“黑”,“星月涌江”之“清”。(4分,其他答案如动静结合,对比反衬,言之成理亦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题干中“写景”二字是重要的限制和提示。写景的手法,其实就是指描写的技巧,一般可从动静、虚实、五官感觉、观察角度等方面去推敲。本诗中,写景的句子主要是前四句,对照上述手法,比较合理的动静、五官感觉、虚实等三个方面。考生答题时,应注意结合诗句内容,避免架空分析。2(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奔波仕途、怀才不遇、内心愁苦、思念家乡的诗人形象。(1分)他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虚度人生,无心建功立业,只能以诗抒怀;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2分)(其中总述1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答题时要先概括出诗人的总体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2)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答出任意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 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确诗句的意思;然后再分析有没有技巧,有的话指出表达效果和情感。3(1)是“覆”。(1分)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表现出秋天一片清寂、荒芜的景象。(1分)为下文抒发落寞孤愤之情做铺垫。(1分)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答题时第一要注意审题,应先指出是哪个字,然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步骤:释字义,明手法,点效果,述情感。(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1分)诗人借助对深秋时节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景物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凄凉荒寂的氛围,表达了落寞孤愤的情感。(2分)解析 若答动静结合(整个氛围的“静”中,听到细微的泉声;结尾处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都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或用典手法(用典意在表达:我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酌情给分。4(1)“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1分)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1分)巧妙地暗示出主人公的愁绪万缕千丝。(1分)(如从音韵上讲,指出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也可酌情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叠音词的答题步骤是:解释词语含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景(物),富有音韵、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但这首词首句中“丝丝”出现了两次,这就要求答出分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景(物);另外答完字面意思之后还要结合诗歌的情感答出深层含义。(2)比喻。(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2分)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1分)作者让“愁”几度“和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2分)对比。(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2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答渲染烘托不够恰切,不能给满分;答借景抒情不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本题第一要注意审题,“请选择其中两种”;第二答题步骤是先指出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是如何来表现思归之情的。5(1)要点:作者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泪”等意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2)示例一: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年年”句写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每点1分)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典故,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每点1分)解析 第(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命题方法借鉴了散文的考法。考生首先要判断这四句诗主要是写景,然后再考虑写景在诗歌中的作用。联系散文中写景的内容和结构作用,就可以概括出这四句描写了胡地凄冷酷寒的环境,渲染了悲冷的氛围,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第(2)题考查艺术表现技巧,考题涉及的范围仅有尾联。考生容易失误的是把手法答成“借景抒情”,其实诗中的“蒲桃”是物而不是景,而且由于没有对“蒲桃”进行具体描写,也不存在“景”或“物”的说法。回答本题时,考生应从诗人的情感反对战争、不满朝政出发,合理推断出其运用的手法主要是“对比”。另外,考生还要注意,“赏析”既要求答出手法的具体运用,即将“战骨”与“蒲桃”对比,将“年年”与“空见”对比,还要答出对表现情感(讥讽统治者)的作用。6(1)描绘出一幅明丽的画面:(1分)汀上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2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抓住所给景物的特点,大体把握其基调,如由“白”与“碧”可知此景为乐景,此情为乐情;然后对意境或图景的特点加以概括;再用简略的语言把意境或图景描绘一下即可。(2)对比。(1分)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今日异乡秋色的萧索进行对比,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今日的独倚高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将怀人的思归之情在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2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应先点明表达技巧,通过上下片内容来看,此词主要通过春与秋的对比、昔日的欢乐与今日的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怀人的思归之情。7(1)思念家乡亲人。(1分)厌倦战争,渴望回家团聚。(2分)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把握。分析时要抓住表情词语,结合具体诗句的内容作答。前两联的“思”和“忆”是明显的表情词语,表明了思念家乡和亲人;后两联的“复”是表情词语,表明了对战争的厌倦。(2)虚实结合。关山客子是实写,思妇未眠是虚写。或答: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景象。从对面写起(或衬托)。用家中思妇衬托军中客子。均可得分;手法1分,说明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首先,要注意审题,大体范围是前两联,且是主要手法,不能只是某一句的手法。其次,要熟知常用的各种手法,并能准确判断出。第一联是在写出征军人在一个十五的圆月的夜晚思念家乡秦川;第二联是在写出征军人想象家里妻子的情况,所以是虚实结合手法。第三,答手法题要指出手法是怎么体现出来的。8(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1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以及怀念亲人、孤寂落寞的无限忧愁。(2分)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情感,“复杂情感”说明不是一种情感,这一点在审题时要清楚。此题考查对诗句中蕴含情感的把握能力。要能结合诗句描写,抓住表情词语,概括诗歌的情感。上片的表情词语是“凉”,下片的表情词语是“愁”“孤”;另外中秋“北望”的情感也应该注意。(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1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2分)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如何抒情”要注意首先明确抒情手法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这首词写了很多景物,很显然是借景抒情;指出手法后要写明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9(1)这首词表现了羁旅之人悲凉的心境(2分)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1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这首词写雨后山驿的黄昏景色和词人的羁旅之思。要注意抓住表情词语“凉”“清”“行人”。(2)描写了凉蟾、暮云、暮山、秋声、雁声,(缺一点减一分,减到2分为止,答全给2分)营造了凄清的氛围。(1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本题要注意审题,答题范围是全词,而且是秋景,答题时不要答不属于秋景的意象。10(1)拟人。(1分)“低徊”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1分)同时也为下文写由暮云引出的哲思作了必要的铺垫。(1分)(2)在孤云低垂、青山缭绕、无路可行之际,却忽然看见远处忽隐忽现的帆船驶来,(1分)这告诉人们:山重水复之际,往往也是柳暗花明之时;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2分)解析 第(1)题考查诗歌的语言赏析,拟人手法的判断并不难,难点在于作用分析。一般而言,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表现意境特征,如本题,即以“低徊”表现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特点,二是表现全诗的情感,在本诗中,正是由于暮云低垂,遮掩眼前所见,诗人才会产生“千帆隐映”的惊喜,也才会进一步产生“哲思”。第(2)题考查对诗歌理趣的理解。宋诗长于理趣,这一特点在本诗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回答诗歌中的理趣,一般应先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实景,然后再将景物特征与人生相照应,悟出人生道理。本诗中“疑无路”描写的是暮云笼罩的黑暗,与人生中所遇到的困难之境类似,而“千帆隐映”则描写云朵移动之时,眼前所见的生机勃勃之景,可以象征人生的转折与希望。答题时,剔除实景的分析,仅留下其对应的人生道理,即为诗歌的“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