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每课一练(十四) 第九单元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

上传人:lisu****2020 文档编号:147621604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每课一练(十四) 第九单元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每课一练(十四) 第九单元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每课一练(十四) 第九单元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版) 每课一练(十四) 第九单元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勒百日内毁拆。至九月二十日,京兆尹严郢奏:坊市邸店旧楼请不毁。”这表明当时( )A.城市的实际区域逐渐向城外扩展B.城市空间向立体化方向发展C.城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出现突破D.政府拆除城市违章建筑进展顺利2.(2013德州模拟)唐初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3.(2012无锡期末)“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制度B.垄断食盐经营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C.“故不能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D.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4.“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A.专业化商业城市大量出现B.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C.地处水陆交通要冲D.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5.清雍正帝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6.(2013扬州模拟)以中介为主的牙行,发展到清代变得更加细化,这其中就有一种在沿海地区产生,在交易双方起担保责任,保证商品交易顺利完成的牙行,一般称为“保税”,或者“保载行”,堪称清代的“保险公司”。这说明( )A.清代的服务行业发展迅速B.清代的商品经济异常发达C.清代彻底废止了海禁政策D.清代的中外贸易更趋频繁7.(2012无锡期中)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生产力的发展B.粮食产量增加产生大量过剩劳动力C.劳动力专业化出现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8.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B.土地私有,并允许土地买卖的制度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9.(2013扬州模拟)乾隆四十年(1755年),两江总督商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B.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D.重本抑末政策有所松弛10.(2013金陵中学模拟)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 )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11.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主张实行海禁B.反对实行海禁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12.(2013徐州模拟)“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3苏北四市一模)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6分)(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4分)14.(2013连云港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清圣祖实录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6分)(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4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及归纳概括能力。从材料中“楼阁临视人家”,因此政府规定“楼屋皆不得起”,可见当时城市中楼宇已经大规模出现,城市空间向立体化方向发展。2.【解析】选D。题干材料中的两则信息反映了唐初和晚唐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看出,唐初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晚唐时部分城市的夜市已比较兴盛。A、B、C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3.【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盐铁官营目的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之所以古代各朝政府都采取盐铁官营,主要的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巩固政权。4.【解析】选A。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及所学知识来看, B、D材料中没有涉及,而C是城市兴起的一般原因,不是明清时期才有的。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人们经济观念的演变的准确认知能力。在山西,人们的择业观念首选商贾,最后才是读书做官,反映了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6.【解析】选A。材料中“以中介为主的牙行”实质上是随着清代封建商品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服务行业,即在商业发展推动下出现的,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7.【解析】选C。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情况。据材料“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等待雇佣”“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人以此接受雇佣来安身立命,故正确选项应该为C。8.【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制度。要通过题中现象分析实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实质是土地私有。9.【解析】选C。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种稻和种棉的比例可以看出,作为经济作物的棉花种植占主导,体现农业商品化的发展,故选C。10.【解析】选D。材料中“老则归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重本抑末思想根深蒂固,故选D。11.【解析】选A。材料大意是,外国本来没有盐硝、火药、铳炮器具,后来因为中外有经济往来,将这些器具带至境外如果现在公开允许贸易往来,火铳、火药公开交易,使外国得到了这些器具,会对中国构成威胁。据此,本材料反映的思想是主张实行海禁。12.【解析】选D。材料描述了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情景,设立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但是对对外交往进行严格的限制,故选D。【变式备选】1832年6月,一艘英国商船驶抵宁波,对中国地方官提出了通商要求。结合时代特征判断,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中国人对英国造船技术感兴趣并效仿B.地方官因宁波非泊船之所而命其驶离C.船上商品通过宁波合法转售到内地D.地方官因南京条约而同意其请求【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清朝对外政策演变的过程。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前,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设立广州十三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考查封建小农经济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第(2)题考虑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第(3)题概括这一时期大商人的出现。第(4)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2分)特点:注重血缘关系。(2分)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2分)(2)政策:重农抑商。(2分)目的:巩固王朝统治。(2分)(3)现象: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2分)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4分)(4)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2分)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14.【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尽夷其地”“生灵之祸”作答;第(2)题根据“海贼之薮”即沿海商人与海盗的相勾结作答;第(3)题由“家给户足”“民生自蹙”进行归纳;第(4)题由任何政策的实施,其最终目的都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得出答案。答案:(1)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2分)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2分)(2)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 (2分)材料一:完全禁止;材料二:限制。 (4分)(3)积极:人民富足、社会安定。 (3分)消极: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步伐。(3分) (4)维护封建统治。(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