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精练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

上传人:lisu****2020 文档编号:147550062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精练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精练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精练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版) 单元精练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2.“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3.由于战前的俄国只有175的人口从事工业,这意味着苏俄需要恢复旧沙俄的经济政策。唯一不同的是,正如列宁所说:“如果沙皇制度由于有了13万贵族便能维持几个世纪,为什么我们不能依靠拥有24万忠诚活动分子的党坚持几十年呢?”列宁在此实际上强调了( )A“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必要性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可能性C恢复经济及优先发展工业的必要性D运用市场规律发展经济的可能性4.(2013汕尾模拟)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5.下图分别为中国和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图,出现这种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A战争的影响B经济政策的影响C“左”倾思想的影响D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的影响6.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以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C恢复货币和商品流通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能改善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7.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3/4;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生产积极性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8.(2013惠州模拟)“1930年冬季成为农民的恐怖冬天,抄家、流放和处决成为寻常的事。”“恐怖冬天”的来临是因为苏联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9.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 810万吨增加为8 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 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B以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重点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10.(2013南京盐城一模)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 )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11.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12.(2012南通二模)20世纪80年代前后,苏联的酒的平均消费量比美国的平均消费量多一倍,也比30年前的苏联的平均消费量多一倍,嗜酒者的平均年龄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了7岁。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很高 B改革停滞,不少人消沉颓废C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地位下降 D国家解体,个人前途日益渺茫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时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苗枫林世界近代史材料二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材料三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继续实施新型显示器、宽带通信与网络、生物医药等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摘自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这对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2)材料二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的思路指什么?其特点是什么?模式僵化了又指什么?这一模式的主要弊端是什么?(8分)(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现今工业化建设的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8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华盛顿宣称繁荣将永驻人间。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美苏交锋材料二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国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们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被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2)材料二中,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怎样理解 “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8分)(3)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B。据题干中“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说明这种方法不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法;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政策,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故选B。A属于新经济政策;C属于斯大林建设时期的政策,D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2.【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该政策引起了政治经济危机,影响了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并且领导人认识到这方面的“阻碍”,故可以推断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故选A。3.【解题指南】解答本题一要注意理解题干材料的信息;二要明确旧沙俄的经济政策的内涵,迁移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分析判断。【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 “恢复旧沙俄的经济政策”“ 24万忠诚活动分子的党”等信息,可知是运用市场、货币等,在苏俄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恢复发展经济,故选D。4.【解析】选D。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新经济政策。结合列宁在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知公式实质反映的就是新经济政策,选D。【变式备选】受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哈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哈默、福特之所以能在苏俄开设工厂,主要是因为( )A苏维埃政府颁发和平法令B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苏维埃推行市场经济模式D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解析】选D。据题干美国大资本家哈默、福特等到苏俄开办工厂,说明符合新经济政策中部分中小型企业以租借方式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或者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的内容,故选D。 5.【解析】选B。观察图片,中国粮食产量从1949年到1952年增长幅度最大,到1960年有所下降,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及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关;苏俄(联)从1921年到1925年逐年增长,这与新经济政策有关,故共同原因是经济政策的影响。A不符合中国;C不符合苏俄(联),苏俄(联)农业集体化是1925年后,排除D。6.【解析】选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从材料中的“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可知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D正确。7.【解析】选B。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后,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粮食,同时粮食收购的价格又远低于成本,征购的数量逐年增加,这种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生产积极性,造成题干这一现象,选B。8.【解析】选D。据题干时间“1930年”,“农民的恐怖冬天”,说明是苏联的农业经济政策问题造成的影响,这符合农业集体化的特点和影响,故选D;A、B与时间不符;C不是农业政策,排除。【变式备选】列宁曾说:“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整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百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体现这一设想的是苏俄(联)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新经济体制【解析】选C。据题干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符合题干材料信息,故选C。9.【解析】选D。1953年到1964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进行改革。从材料中列举的重工业发展,同时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可知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D符合题意。A、C材料体现不出;B没有涉及工人生活得到改善,不全面。【误区警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的共同根源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但是改革却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导致苏联国内政治、经济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抓住“1973年”的时间信息及题干材料,可知是勃列日涅夫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故A有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C有误。D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不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11.【解析】选 B。本题考查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理解。据题干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实质反映了改革中措施的激进。【变式备选】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选D。据题干 “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等信息,意思是把前苏联像剥卷心菜一样给剥光,反映了苏联解体,故选D。12.【解析】选B。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险局面。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改革停滞,不少人消沉颓废”的社会现实。A、C、D均不符合题意。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社会性质国家发展经济不同模式或策略的认识与思考。第(1)题结合罗斯福新政措施和影响分析其实质;影响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角度分析。第(2)题据材料判断分别为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从内容上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从经济体制管理的模式角度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第(3)题结合材料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答案:(1)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和调控。(2分)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分)(2)列宁的思路:新经济政策。(2分)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僵化的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4分)弊端: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2分)(3)新特点: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化传统产业结构。(4分)原因:科技革命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改革开放创造的有利条件。(4分)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对比分析能力。第(1)题概括这一时期美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措施。第(2)题分析苏联工农业方面的措施及影响。第(3)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学习的样本;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成功地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危害,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4分)苏联:20世纪20年代十月革命成功后,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4分)(2)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2分)理解: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来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 (2分)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4分)(3)农业政策的调整要符合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要注重民生,协调生产和消费的关系。(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