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每课一练(二十二)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

上传人:lisu****2020 文档编号:147546221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每课一练(二十二)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每课一练(二十二)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版)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每课一练(二十二)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版) 每课一练(二十二)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扬州模拟)1921年列宁在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C.“功劳”是指该政策在特定环境下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D.列宁决定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13南京师大附中模拟)1920年夏,斯摩棱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据10月份汇报可知,这里的粮食征收从9月1日开始,到10月1日就完成了任务,而其他地区几乎要拖延一年时间。这一政策的实施( )A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B说明余粮收集制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C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D说明国家已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3.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C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实行自由放任4.改革是推动制度完善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改革中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可以相互借鉴,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表述错误的是( )A.苏俄利用了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B.苏俄粮食税有利于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 C.罗斯福采取了苏联式的国家干预经济D.美国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民主5.“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对上述言论理解最准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B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D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6.(2013太原模拟)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项目年份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1926年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生产40.7%43.7%48.1%43.4%43.9%消费资料生产59.3%56.3%51.9%56.6%56.1%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7.1926年,斯大林说:“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现在我国经济状况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了。”这表明斯大林( )A认为新经济政策是错误的B认为苏联应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业化建设上来C认为苏联即将开始的工业化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认为苏联工业化应该以重工业为核心8.分析比较下列两图,从中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经济大危机对整个世界打击很大B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D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9.(2013苏北四市一模)徐隆彬在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中说:“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据此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时期( )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B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C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D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失调10.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所持的是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来到时,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维尔斯说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B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D苏联与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11.(2013宿迁一模)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D.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12.(2013常州模拟)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2南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年份项目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电力15107432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工农业总产值827.21 286.51 387.9请回答:(1)材料一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8-1937年变化的原因有哪些。(6分)(2)材料二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试从经济方面分析原因。(6分)(3)结合材料一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什么问题。新时期,中国为解决经济体制弊端采取了什么措施?(8分)14.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农业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反抗行为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材料一 要理解农民的反抗,必须从这样的论断出发,即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霍布斯鲍姆材料二 农民的革命行为对于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大成效。相反,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即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等,反而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根据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材料四 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阶段英格兰尼德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瑞士斯堪的纳维亚俄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1500-15497.46.74.03.91550-15997.34.44.31600-16496.74.54.01650-16999.36.24.13.81700-17496.34.13.51750-179910.17.05.14.71800-182011.16.25.4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1)请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在苏俄和苏联时期各有何表现。当时政府是如何应对这种形式的“反抗”?(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国农民非暴力的日常反抗行为对制度创新有何促进作用?(4分) (4)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四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说明理由。(4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临时办法,因而继续推行只会给苏俄带来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B有误,A、D理解正确。C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影响,也是正确的。2.【解析】选A。斯摩棱斯克实行的是征收粮食税,取得较好效果;与此同时,其他地区仍实行余粮收集制,结果是“拖延一年时间”才完成任务,因此A正确。余粮收集制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国家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由此排除B、D;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不符,排除C。3.【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可以判断为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应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发展商业,这反映了列宁主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选B。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D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误区警示】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范围内有限度地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废除公有制实行资本主义的私有化,也不是完全利用市场经济体制。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市场自由竞争机制,故C表述错误。5.【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可知为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利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此即让步)发展生产力,故选B。6.【解析】选D。观察表格中时间可知反映的是1913-1926年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变化,从表格中可看出,消费资料生产所占比例大,说明苏联重视国计民生的发展;联系新经济政策也可以证明,故选D;A、B、C结论不符合史实,表格中也体现不出来。7.【解析】选B。从材料看,斯大林并没有否定新经济政策,同时当时新经济政策已经逐渐被取消,排除A、C;题干材料主要说明的是经济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也未涉及重工业发展问题,排除D,选B。【变式备选】俄国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质的转变,是源于( )A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D勃列日涅夫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选C。苏联实现工业化是斯大林时期,推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C。8.【解题指南】解答此题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意解读图文信息,紧扣1913和1937年的时间;二是注意迁移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和斯大林时期工业化的政策。【解析】选B。据1913年和1937年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可知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不是罗斯福新政的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错误;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故选B。9.【解析】选C。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体制只是局部改革,没有根本变革,故选C。10.【解析】选C。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34年”和所学史实,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救命稻草,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就是借鉴社会主义苏联的经验,故选C。11.【解析】选C。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改,并没有取得重大理论突破,故C不正确,A、B、D表述均符合史实。【变式备选】右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解析】选C。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赫鲁晓夫推行“玉米运动”。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政策,以提高粮食产量,故选C。A中“农业市场化”不符合史实,B不正确,斯大林时代已经实现农业集体化,赫鲁晓夫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D与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符合。12.【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主要是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打破了斯大林模式,故选C。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第(1)题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此时期的苏联工业发展较快;原因结合所学回答。第(2)题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工业产值增加尤为突出;原因应结合1952-1957年经济方面的重大事件分析。第(3)题分析两国经济发展中的曲折,总结中国的经济调整措施。答案:(1)说明: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逐步上升;1937年,苏联已是世界工业强国。(4分)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两个五年计划。(2分)(2)趋势:经济迅速增长;工业化程度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2分)原因:国家重视经济调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苏联的援助。(4分)(3)苏联:农轻重比例失调,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4分)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14.【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观点,结合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经济状况及农民的生活状况分析说明。第(2)题从苏俄(联)当时的形势,结合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和举措分析说明。第(3)题由20世纪70年代的时间可以判断;第二问从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角度回答。第(4)题据材料四判断支持的观点。答案:(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或开启现代化), 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4分)(2)苏俄表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应对:实施新经济政策。(2分)苏联表现: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2分)应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2分)(3)指人民公社制度。(1分)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引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分)(4)观点: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1分)理由: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就已开始了农业革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都是农业先进的国家。(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