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共8页DOC)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47544499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共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共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共8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资料推荐精神的三间小屋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襟怀(jn)宽宥(yu) 麾下(hu) 自惭形秽(su)B云霓(n) 憎恶(zng) 轻觑(q) 金戈铁马(g)C积攒(zn) 几案(j) 坍塌(dn) 悄无声息(qio)D广袤(mo) 挟持(ji) 沼泽(zho) 抽丝剥茧(b)【答案】B 【解析】自惭形秽(hu) 坍塌(t) 挟持(xi)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嘟囊弛骋形销骨立李代桃僵B惊骇 腐蚀 鸠占雀巢 俯拾即是C污浊 销毁 不知所措 喜怒哀乐D儒养 矗立 悲欢离合 月冷风轻【答案】C 【解析】驰骋 鸠占鹊巢 濡养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张的手风琴的伴奏相得益彰,极富艺术感染力。B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C几个少先队员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给抱小孩的阿姨让座。D这件事发生得非常蹊跷,他决心要把真实情况弄个水落石出。【答案】B 【解析】间不容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也比喻文字精练、严谨,没有一点破绽。不用于关系密切。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两会”的筹备会上,有关部门交流了广泛意见。B沿线的拆迁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是城际高铁如期开通的条件之一。C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唆话统统删去。D小男孩艰难地举起右手,向救援的解放军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答案】D 【解析】A“交流了”“广泛”词序互换。B去掉“能否”。C“不必要的”啰唆话”重复,去掉一个。5判断下列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2)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 )【答案】(1)排比(2)比喻【解析】(1)标志性词语“可以不但”(2)标志性词语“仿佛”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_。_。_,_。_。_,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美学大师蒋勤在蒋勤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ABCD【答案】C【解析】句是总领句,首句。联系密切。用排除法,选C。7结合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初中三年的语文之旅,我们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接受着心灵的熏陶,受益匪浅:漫步苏州园林,自豪于我国园林建筑的杰出成就;走进黄土高原,惊叹于安塞腰鼓热烈奔放、震天动地的磅礴气势;登上地球之巅,_;_,_。【答案】示例:敬佩于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置身云南村寨,陶醉于情趣万种的歌会盛况 来到地下森林,惊叹于自然生命力的神奇伟大。【解析】要与前面构成排比句。8综合性学习学习本文后,某班开展了以“人应该怎样活着”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1)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女排精神给了我们答案。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赞扬为国争光的女排英雄们。光明日报8月20日电在当地时间20日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次获得奥运会冠军。拼字当头,方得万千风流。中国女排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奋勇出击,硬是咬下了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上联:铿锵玫瑰沉着应战大赛终折桂下联:(2)在探讨“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话题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答案】(1)【示例】巾帼英雄奋勇出击奥运写传奇(2)【示例】我觉得人应该有目标地活着。王国维曾说人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景萧索,人孤独,但是给人一种无限广远寥廓的感觉;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表面看似抑郁、愁闷、纠结,实则给人一种目标感,且无怨无悔;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满是欢喜,因为在经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后,目标已经不知不觉得以实现。【解析】根据要求答题,言之有理即可。二、阅读理解(一)课内精读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甲),对生命的(乙)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丙),对卑劣的(丁)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淡,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过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晃了我们的眼。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的,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1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2依据对文义和句式的理解,请在文中第段空缺的甲、乙、丙、丁处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双音词。甲:_乙:_丙:_丁:_3读到第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你把这位诗人的姓名和他的诗句写下来。4第段末尾的“鸠占鹊巢”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从文中看,“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5理解第9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重新造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_,却_,_。6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些看法你都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二、(一)1【答案】(1)实际含义是我们需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活动的空间,要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爱,要选择自己真正爱好的事业,让自己的事业与人生相得益彰,要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2)因为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个人都有权利给自己的心灵留下空间,我们可以不美丽、不伟大、不完满、不永恒,但我们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要让自己的心灵开阔而永恒。【解析】关键句子的理解题,考查点主要是哲理句和修辞句这两类句子的含义。在理解两类句子含义时,可从如下方面考虑:第一步,抓关键词,对关键词发问;找关键词的指代内容,联系上下文,找准位置。第二步:如果有修辞(比喻句),要联系上下文,抓喻体,找本体,还原其本义。第三步:如果是哲理句,可在把握观点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作者阐述的哲理表达出来,阐述时要与文章的主题有关;不管是哪类句子的理解,都必须遵循紧扣文章中心论点,联系上下文(语境),再组织归纳语言的原则。2【答案】慈爱 珍爱 憎恶 蔑视 【解析】依据对文义和句式的理解,联系语境答题。3【答案】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解析】有错别字不得分。4【答案】我们所选择的事业我们并不真正爱好,只是因金钱、地位等而从事。精神的小屋住着的不是 我们所爱好的事业,我们对自身并未正确认识,并未触摸到倾心的爱好,选择的只是不适合的职业。【解析】比喻句要联系上下文,抓喻体,找本体,还原其本义。5【答案】播种他人思想种子的田野 不能给自己的萌芽留下一块窄窄的空地。【解析】要注意比喻句的特点。6【答案】我同意作者“心中应该爱比恨多”的看法。只有自己心中充满爱,才能以爱来对待别人;反之,则会以仇恨来对待别人。【解析】针对本文的论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要有理有据。(二)课外拓展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江德斌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大多数人会忘却,但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电视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接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心,激发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变化。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以及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选自中国青年网,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第段中加下划线的“这”指什么?(二)1【答案】C【解析】在作者看来,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它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2【答案】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解析】除标题直接点明论点之外,论点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以下位置:一是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有的是引用相关材料后提出论点;二是在文章的结尾处提出中心论点;三是在文章中间部分,这种提出论点的方式一般是在经过一定的论述之后提出的。3【答案】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接地气”“触动观众的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解析】辨别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是议论文阅读常见的题型。要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要对论证方法了然于胸,然后按照题目的要求作答。答题时要规范:一要点明论证方法;二要论证方法的具体内容;三要明确论证方法的作用。4【答案】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解析】答题步骤:(1)找出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并作出相应记号;(2)锁定阅读范围,有的不能完全照搬原文(有时甚至根本无原文可搬),要加以概括,不多也不少;(3)找出指代的相关内容,并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验证。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二二年四月五日2022年4月5日星期二11:45: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