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6912551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密切关联、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传统文化中“国家一统”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民惟邦本”的为民情怀、“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借鉴了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允执厥中”的思维方式和“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则是对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的传承和弘扬。第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文明华夏,悠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至今生生不息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对于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生于洪荒,起于炎黄天地玄黄: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儿女也称为“炎黄子孙”,这有历史渊源。黄帝和炎帝是中华远古传说中的人文始祖,经过文字加工,他们的事迹记载于我国先秦时期的一些文献中。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一书中,从黄帝开篇叙述中华历史。炎黄时代距今5000多年,当时中原氏族部落开始统一,国家雏形已成,文字初现,为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奠定了基础。我国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进行了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史记从黄帝开始叙述中华历史,是有道理的。周发殷汤,率宾归王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原创性文化的形成与成熟中国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和西方古希腊走的道路不同。中国保留了氏族血缘传统,在思想观念上由此形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信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走向,把文化的“本根”家庭放在第一位。“本根”有二义:一为来源,一为原创性文化。这二者有联系,但不能等同。中国历史上的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史写下了不朽篇章,成为中华民族在生衍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价值观。这些也影响了人类文明。暴秦当政,累累殇殇秦国统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暴政却抛弃了优良传统 中华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从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到,不论是哪一个朝代,如果否定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将会有怎样的历史命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文化上统一文字,推行规范化的秦篆(小篆),这些为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贡献。但是秦国一直坚持“严刑峻法”,漠视西周的礼乐文明和“民本思想”,实行“焚书坑儒”的虐政。广大农民的劳役地租十分苛重。农民不堪重负,遂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统治,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可见,历史是无情的,谁抛弃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谁就会受到历史的惩罚。汉并天下,赖及万方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形成汉并天下后,经过几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大儒董仲舒建议重用儒生、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的主流文化。汉武帝接受了建议,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大局面。东汉时期以儒学为主流,但对非儒学的文化典籍并不用强力加以排斥,甚至对儒学有一些批评的著作,如王充的论衡,其中有“问孔”“刺孟”篇章,仍然可以流传。东汉初,外域文化的佛教传入,国家并未取缔,历经几百年,佛教与中土文化融合、会通,产生了不同于印度的中国化佛教。泽被千年,垂拱平章遐迩一体的大中华文化千年传承进化,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儒学吸取了佛学的某些文化因子,历经多朝,发展为宋明理学。从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说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为祖国疆土的开发、建设,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积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二部分、传统文化的精髓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南怀瑾对三教的评论是:孔家店是粮食店,人人非吃不可。道家是药店,生病去买药吃,不生病不需要买。佛家开的是百货店,什么都有,高兴了可以去逛一逛。儒家文化儒家讲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入世作为实践儒家理想的唯一手段,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道家文化道家主张隐世与避世,但这个隐世和避世的目的,却是为了更成功的入世。其根本精神是,无为而无不为。是以避世的方法入世。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家文化“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归结起来,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道无形无象。老子论“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作出了最高概括。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变动不居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巧拙,生死,胜败,进退,攻守等。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弧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佛家文化佛家主张出世的,但是佛家的出世,其实质并不是要走出这个世界,而是要摆脱尘世,以及自身情欲的困扰。其目的还是要达到人生的永恒。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三教归一总之,中国文化形成的是一个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这个精神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它和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是相适应的。所以,中国人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但是中国人无论如何都能找到一个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所在。第三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包容”、“兼容”、“宽容”精神的时代价值“贵和”、“尚和”、“和合”思想的时代价值“修身齐家”、“完善人格”的时代价值一、“包容”“兼容”“宽容”精神的时代价值 2009年1月19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美交往需更多遵循孔子“和而不同”的大智慧的文章:“中美间存在历史、社会、民族、文化等方面差异,与此同时,双方共同利益交叉和依赖纽带愈发强劲。中美在未来30年的道路上需更多遵循孔子的和而不同式大智慧,才能各领风骚,双赢共进。”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民族历来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将推动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二、“贵和”“尚和”“和合”思想的时代价值执政者和民众保持和谐。执政者和民众保持和谐。孟子: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则臣视君如 国人;君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则臣视君如 寇仇。寇仇。”(土芥:泥土、草芥;寇仇(土芥:泥土、草芥;寇仇:仇人)仇人)孟子离娄“持中贵和持中贵和”、“和睦和谐的人际和睦和谐的人际 孔子:孔子:“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论语季氏季氏 道家思想中的道家思想中的“无为无为”、“不以物扰不以物扰”,佛教中的,佛教中的“戒、定、慧戒、定、慧”等主张,都是强调等主张,都是强调个人内心和谐的一种状态。个人内心和谐的一种状态。“身心平衡身心平衡”、“不以物扰不以物扰”的生活观的生活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贵和”、“尚和”、“和合”思想,对于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所以,我们党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三、“修身齐家”、“完善人格”的时代价值德教为先,修身为本自省自重,慎独慎微忠诚孝道,廉洁知耻“我理解,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就是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度的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2008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进修班暨师资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第四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价值观要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 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