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1)总习题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6701977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1)总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1)总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1)总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练习题一、填空:1、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名著”之中,其中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筛选,就成了民族与人类的“经典”。2、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要注意作者“写什么”,更要着重体味作者“怎么写”。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的“教学大纲”规定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提高每个学习者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审美力。4、包括文学阅读在内的文学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感受“艺术的魅力”,开发“想象力”,培育“炽热”的情感,“博大”的情怀,学会以_审美的眼光去读作品,看世界。5、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中国现代文坛。6、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做的第一件“无聊的事”是为他三岁的弟弟迁坟。7、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做的第二件“无聊的事”是送剪绒花给阿顺。8、孤独者伤逝是与在酒楼上同时期的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9、铸剑是鲁迅故事新编里的小说。10、铸剑是一篇言必有据、随意点染的“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的充满现代精神的小说。前三节故事的高潮是“三头相博”,第四节的高潮是“_三头同葬”。11、鲁迅小说铸剑中的两个复仇者是宴之敖和眉间尺。12、在酒楼上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13、鲁迅在小说铸剑中,这样写道:“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14、伤逝的女主人公是子君。15、周作人所说的“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指的是鲁迅创作的在酒楼上。16、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中的小说。17、废名原名冯文炳。18、废名小说创作始于1922年,终于1948年,几乎与现代文学相起讫。19、1929年,废名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竹林的故事。20、“诗化”、“田园_ ”是废名小说第一个时期的主要风格,“禅趣”、“涩味”是他第二个时期的主要风格。21、桥和菱荡都是废名“纯正艺术风格”的代表,淳朴而恬淡,充满诗情画意。22、史家奶奶是废名小说桥中的人物。23、废名在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的开头,这样写道:“俩个小孩,在水磨中寻得了俩个乐处”,一是纯,一是慈。24、倾城之恋写的是_白流苏和范柳源的婚恋故事。25、倾城之恋是一个上海与香港之间的双城故事。26、倾城之恋中男女主人公相识的介绍人是徐太太。27、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是出身破落大族的闺秀白流苏。28、倾城之恋中的男主人公是阔绰的华侨子弟范柳源。29、金锁记的主人公是曹七巧_。30、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是出身破落大族的闺秀白流苏,男主人公是阔绰的华侨子弟范柳源。31、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金锁记是一个关于“ “禁锢”的故事,而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32、倾城之恋是一个上海与香港_ 之间的“双城故事”。33、子夜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茅盾的社会剖析 小说。34、子夜中吴老太爷的“护身法宝”是_太上感应篇。35、小说虹道过主人公梅行素(梅女士)从“五四”到“五卅”的时代大波澜中的种种挣扎、反抗,写出了中国知识青年由“人的意识”转换为“群的意识”的心灵历程和历史进程。36、茅盾自觉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37、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部小说。38、钱良材是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中主要人物之一。39、边城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体现着他的人生理想和文学理想。40、边城中,大佬与二佬的父亲顺顺。41、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创作可分为“现实”和“怀旧”两种情况,萧萧和丈夫可视为现实题材。42、边城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体现着他的人生理想和文学理想。43、沈从文以他特有的乡下人和都市知识者的眼光,用小说和散文构建起一个充满真善美、多彩而隐忧的理想的湘西文学世界。44、边城中大佬与二佬的父亲是顺顺。45、沈从文的大部分以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对下层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与温爱。46、边城描写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一个少女,以致造成悲剧的故事。47、边城结尾处写到:“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里,这个人是指傩送(二老)。48、学者赵园在边城一个关于水故事中对沈从文的边城进行了评析,收在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49、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而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50.在正红旗下里,老舍作为满族正红旗_族的后裔,讲述了一个满族北京市民衰败的故事。51、老舍的小说_正红旗下_讲述了一个满族北京市民衰败的故事。52、“她不但自己爱赊,而且颇看不起不敢赊,不喜欢赊的亲友。虽然没有明说,她大概可是这么想:不赊东西,白作旗人!”这个“她”是正红旗下中大姐的婆婆。53、老舍的小说 正红旗下_ 讲述了一个满族北京市民衰败的故事。54、“她不但自己爱赊,而且颇看不起不敢赊,不喜欢赊的亲友。虽然没有明说,她大概可是这么想:不赊东西,白作旗人!”这个她是正红旗下中的大姐的婆婆。55、老舍创造的“市民世界”主要有老派市民、_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和城市贫民形象系列。56、在老舍的创作中,被看作是骆驼祥子的姊妹篇的作品是我这一辈子。57、小说骆驼祥子中的男女主人公是祥子和(虎妞。58、二哥福海是老舍作品正红旗下中的人物。59、萧红的呼兰河传是描写童年生活的回忆体小说。60、萧红不仅创作了呼兰河传,还有代表作中篇生死场。61、呼兰河传中,祖父用黄泥裹起来烧了给我吃的第一只是掉在井里的小猪,第二只是掉在井里的鸭子。62、除了呼兰河传,萧红的另一部代表作是中篇小说_生死场_。63、赵园的北京:城与人虽不是老舍的专论,但对于作为“京派”所依托的北京文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有非常独到的发现。64、“我忽然觉得很舒适,呼吸也更通畅了。我若有意无意地替她撑着伞,徐徐觉得手臂太酸痛之外,没有什么感觉。”这是出自施蛰存的小说梅雨之夕。65、呼兰河传是作家为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的,它写出卑琐哀苦的物质生活,愚昧落后的乡风民俗,种种人的生老病死,希望的幻想和挣扎的顽强。66、“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的使人睁不开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这是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第三章的段落。67、故里三陈是汪曾褀回忆故乡的小说,“故里”是指江苏省的高邮。68、陈四是汪曾褀小说故里三陈中回忆的故乡人,这篇小说大量的笔墨在写迎神赛会的情景,对人物的描写非常少。69、故里三陈中写到了故乡的三个有特殊技能的人,被称为向大人的瓦匠是陈四。70、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故里三陈显示了一种丰富的文化底蕴,作者自己称“气氛即人物”。71、受戒是汪曾褀回忆童年的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和英子姑娘朦胧的爱情故事。72、王蒙春之声中所用的基本结构方式是主人公的意识流。73、春之声的题目源自火车上录音机里的德语歌曲和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这个标题蕴含了80年代初人们对时代_的特定指认方式。74、1943年5月,赵树理创作了成名作小二黑结婚 ,这是根据在乡下遇到迫害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的案件写的。75、李有才板话中,老槐树底的人只有两辈,一个“老”字辈,一个“小”字辈。76、赵树理对现代文学的最大贡献是提供了翻身农民_的真实形象。77、赵树理对中国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方式,表现手法进行了扬弃与改造,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78、赵树理笔下“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是背着沉重的封建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79、李有才板话真实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生活的横断面”,描写了农村各阶层的心理变动,因此,被誉为“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80、作为典型的乡土小说家,汪曾祺主要继承了沈从文的风格,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写风俗民情,刻画下层百姓的人情人性。81、汪曾祺的小说给人深刻印象的是风俗画的特点,这构成他作品的审美氛围,它既是作品最表层的物质外壳,更是内在的审美核心。82、陈小手、陈泥鳅、陈四是汪曾祺小说故里三陈中的人物。83、散文化的笔法,是汪曾祺小说风格的重要特点。84、孩子王和树王是阿城的小说。85、小说棋王没有描写王一生与现实环境的直接矛盾冲突或深刻的社会思考,而重点突出与强调了他的生存意识和存在方式,即着重描写王一生关于吃和下棋两件事情。86、阿城的棋王描写了一个外号叫棋呆子的知青王一生的故事。87、“他的头发这几天象发了疯一样的长,已经有两寸长,头发根根竖起,像刺猬的硬毛”,这里描写的人物出自小说_棋王。88、棋王中,教王一生下棋的捡破烂老头有自己的行为哲学,即为棋不为生。89、被王一生仔细收藏着的是母亲送给他的一副无字棋,它是王一生下棋的内驱力。90、阿城的作品棋王、孩子王_、树王,都直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棋、字、树,都是中国文化中人格的象征,小说中的人物便在与传统文化的相融之中,实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91、透明的胡萝卜中,小铁匠因为嫉恨小石匠与菊子姑娘的爱情,与小石匠展开了搏斗,其中受到黑孩帮助的人是小铁匠。92、透明的红萝卜与一般以“故事”为主的小说不同,它着重传达的是一种“感觉”,具有超现实的诗化色彩。93、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的副标题是上海的故事。94、纪实与虚构属于自传体小说,与它同期发表相同类型小说的还有陈染、林白等人。95、在纪实与虚构中,“写作”被称为在纸上造房子,同时又被称为“带有自传性的纪录”。96、纪实与虚构的基本叙事方式是为“有限的个体经验性存在” 寻求“无限的抽象关联”,即为“具体的景观”寻找抽象的虚构。97、纪实与虚构是女作家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从个人经验入手来书写自身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关系。98、透明的红萝卜的作者是莫言。99、小石匠、菊儿、小铁匠、老铁匠是莫言的小说_透明的红萝卜_中的人物。100、铁凝在孕妇和牛中着重传达一种对生命的温婉和谐的情绪。101、铁凝孕妇与牛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写孕妇对字的摹写。102、“她愿意用俊来形容这些慢慢出现在她笔下的字,这些字又叫她由不得感叹:只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呵”,这段文字出自小说孕妇与牛。103、在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铁凝的成名作_哦,香雪通过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向往与憧憬,展示出山村少女纯真质朴的美好心灵。104、余华的戏仿小说代表作是古典爱情、一个地主的死和鲜血梅花105、90年代以后,余华在现实力量感召下创作出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时,作家真切体会到,描写现实比形式探索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106、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卖血经历不仅和一个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相连,还和当代中国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107、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是许三观与许玉兰_。108、许三观卖血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物的对话和语言做了最大限度的实验。109、许三观卖血记有意强化对话并重复使用同样的语句,在小说结构和节奏上造成了一种复沓的效果。二、指出下列人物所属的作品 1.福海 ( 正在红旗下 )2.白流苏 ( 倾城之恋 )3.吕韦甫 ( 在酒楼上 )4.李有才 ( 李有才板话 )5.翠翠 ( 边城 )6.眉间尺 ( 铸剑 )7.范柳原 ( 倾城之恋 )8.林佩珊 ( 子夜 )9.张素素 ( 子夜 )10.祥子 ( 骆驼祥子 )11.子君 ( 伤逝 )12.潘月亭 ( 日出 )13.傩送 ( 边城 )14.眉间尺 ( 铸剑 )15.范柳原 ( 倾城之恋 )16.林佩瑶 ( 子夜 )17.小福子 ( 骆驼祥子 )18李石清 ( 日出 )19.莫须有先生 ( 莫须有先生传 )20.杜竹斋 ( 子夜 )21.曹七巧 ( 金锁记 )22.长妈妈 ( 阿长与山海经 )23.吴老太爷 ( 子夜 )24黄省三 ( 日出 )25张素素 ( 子夜 )26柳原 ( 倾城之恋 )27愫芳 ( 北京人 )28阎恒元 ( 李有才板话 )29杜竹斋. ( 子夜 )30陈聋子 ( 菱荡 )31顺顺 ( 边城 )32祥子 ( 骆驼祥子 )33. 黑的人(宴之敖者) ( 铸剑 )34. 曾思懿 ( 北京人 )35.魏连殳 ( 孤独者 )36.陈小手 ( 故里三陈 )37张福贵 ( )38陈四 ( 故里三陈 )39王一生 ( 棋王 )40黑孩 ( 透明的胡萝卜 )41许玉兰 ( 许三观卖血记 )42菊儿 ( 透明的胡萝卜 )43岳之峰 ( 春之声 )44一乐 ( 许三观卖血记 )三、指出下列作品的作者:1金锁记 ( 张爱玲 )2生死场 ( 萧红 )3正红旗下 ( 老舍 )4.梅雨之夕 ( 施蛰存 )5铸剑 ( 鲁迅 )6红玫瑰白玫瑰 ( 张爱玲 )7.霜叶红似二月花 ( 茅盾 )8.断魂枪 ( 老舍 )9.生死场 ( 萧红 )10、长恨歌 ( 王安忆 )11、现实一种 ( 余华 )12、檀香刑 ( 莫言 )单项选择1、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以教书谋生的城市是( B )。A.济南 B.太原 C.S城 D.北京2、伤逝的主人公是( C )。A.宴之敖者 B.魏连殳 C.涓生 D.“我”3、子夜中的“诗人”是( D )。A.李玉亭 B. 杜学诗 C.雷鸣 D. 范博文4、边城中,大老向翠翠求婚走的是( C )。A.马路 B.山路 C.车路 D.水路5、施蛰存被某些研究者列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的重要成员。这个流派是( D )A. 鸳鸯蝴蝶派 B.新月派 C.海派 D. 新感觉派6、正红旗下中,“虽是武职,四品顶戴的佐领,却不大爱谈怎么带兵与打仗”的人物是( A )。A.大姐的公公 B.大姐夫 C.“我”的二舅 D.“我”的大舅7、下面的作品哪一部是废名抗战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 D )?A.菱荡 B.桥 C.竹林的故事 D.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8、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棋王的是( D )。A.“我” B.脚卵 C.拾破烂的老头 D.小福9、透明的红萝卜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它描写的生活发生在( A )A.文革时期 B.改革开放初期 C.战争年代 D.九十年代10、透明的红萝卜中屡次对黑孩进行体罚虐待的是( D )A.菊子 B.小石匠 C.老铁匠 D.小铁匠11 、在酒楼上选自鲁迅的小说集 _B_。A. 呐喊 B.彷徨 C.故事新编 D.朝花夕拾12 、孤独者的主人公是 _B_。A. 宴之敖 B.魏连殳 C.涓生 D.“我”13 、废名被认为是 _A_的鼻祖。A. 京派 B.京味 C.海派 D.新月派14 、“1933年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这句话是 _A_对子夜的高度评价。A. 瞿秋白 B.鲁迅 C.郭沬若 D.胡适15 、老舍被人称为 _A_小说的鼻祖。A. 京味 B.京派 C.海派 D.北京市民诗人16 、“老一辈正在一个又一个的走向河的那边。咚咚咚、噔噔噔、嘭嘭嘭,是在过桥了吗?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中国和外国,城市和乡村,此岸和彼岸的桥啊!”这一段话出自 _C_。A. 棋王 B.孕妇和牛 C.春之声 D.与往事干杯 17 、透明的红萝卜中,小石匠与小铁匠的争斗中, _B_被打瞎了一只眼。A. 黑孩 B.菊子 C.小石匠 D.小铁匠18 、王安忆称为“虚构自己”的小说是 _A_。A. 纪实与虚构 B.小鲍庄 C.长恨歌 D.本次列车终点19 、下列作品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_A_。A. 王蒙春之声、 汪曾祺岁寒三友、 王安忆纪实与虚构、 阿城树王B.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汪曾祺小鲍庄、阿城棋王、赵树理李有才板话C. 王蒙春之声、余华活着、王安忆大浴女、铁凝孕妇和牛D.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王安忆纪实与虚构、铁凝一个人的战争、陈染无处告别20 、下列小说,均属于余华创作的是 _C_。A. 许三观卖血记、小鲍庄、褐色鸟群B.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褐色鸟群C.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十八岁出门远行 D. 许三观卖血记、一个人的战争、褐色鸟群21 、七公公是下列作品 _ A _中的人物。A. 纪实与虚构 B.许三观卖血记 C.棋王 D.透明的红萝卜判断正误1、倾城之恋成书于上个世纪20年代。( )2、呼兰河传整部小说一直都是使用儿童视角来观察世界。( )3、老舍小说语言最为人称道的一个方面是“现代北京方言”的使用。( )4、沈从文在30年代的创作以“城市与乡村对立”的模式进行关于人生的思考。( )5、赵树理自觉地采用农民喜爱的评书体写他的小说。( )6、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一乐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 )。7、汪曾祺除写小说、散文外还编写了京剧剧本智取威虎山。( )8、岳之峰是赵树理小说李有才板话中的人物。( )9、棋王是阿城小说的处女作。( )10、孕妇与牛是王安亿的一部小说。( )思考题一、试分析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作品中的“我”与吕纬甫可以说是鲁迅精神历程的某种折射,是两个不同的鲁迅,也可以说是鲁迅人格中的不同侧面。关于吕纬甫外貌的那段描写“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镜”就可以看作是鲁迅的自画像。而“我”在现实中的懒散、无聊与骨子里的坚韧无私的绝望与期望的矛盾心态,正是鲁迅曾经经历的心灵写照。不过“我”与吕纬甫又绝非鲁迅的全部。他们在酒楼上的相遇与交流,只是鲁迅精心安排的一个艺术的虚构。鲁迅是站在“我”与吕纬甫之外的那个痛苦的寻梦者与思想者。二、在酒楼上关于“废园”里老梅的描写历来为人称道。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其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在酒楼上描写老梅的文字当中包含着三个人格化的意象:老梅、山茶花和积雪。这些都是“我”的独立品格与独立意志的象征,也反衬出了随后出场的吕纬甫今日的软弱与妥协。这是艺术的曲笔,是全文的神韵。它也与后面的一段文字形成呼应:“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寄予了作者对现代知识分子以独立人格和独立意志与桎梏重重的生存境况相抗衡的期望。这样的描写有助于深化题旨,更有助于形象地再现人物的品格。“老梅”、“山茶花”是“废园”的魂魄,是小说中灰暗、颓败的“故乡”氛围里最浓墨重彩的亮色,是生机与活力的象征。三、周作人曾把在酒楼上称为“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怎样理解周作人所说的鲁迅气氛?所谓鲁迅气氛主要是指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中的投射。在酒楼上确实可以说是最富“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鲁迅小说“忧愤深广”的创作基调在这篇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这篇作品无论是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探讨的独特构思,还是对人物灵魂揭示的深刻,写景状物的精当与细腻,均极富鲁迅的才思与风骨。四、铸剑这篇小说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语言风采?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不是单一的,简洁、凝练是其主流,复沓、恣肆也时有所见。知识分子题材的在酒楼上是含蓄而凝练、曲笔而精致的;历史传奇题材的铸剑的语言风格则是细致而洒脱、诡奇而绚丽的。铸剑是鲁迅的探索和创新之作,也是鲁迅的得意之作。从整体上来说,显现了亦庄亦谐的特点,但比以往更加从容自如,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诗意。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和“三头相搏”的描写与鲁迅其他小说冷静、俭省、含蓄的语言相比,明显地有了变化。在酒楼上中的语言简洁、冷静、沉郁而节制,很少有幽默与讽刺,对人物与景物的描写也是简洁而清晰的白描多于浓墨重彩,充满了悲剧氛围。而铸剑的语言在严肃庄重中具有了诙谐幽默的情味,在细致、平实的描写中又显诡奇绚丽,在冷静客观的叙述里更显激情的涌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亦庄亦谐的风格。如果说在酒楼上是悲凉与悲壮两种氛围的交融,铸剑则是悲剧与喜剧两种艺术基调的汇合。五、铸剑有两个高潮:“三头相搏”与“三头并葬”。请问这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作家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情感)出现了什么变化?铸剑共四节。前三节故事的高潮是“三头相搏”;第四节的高潮是“三头并葬”。前三节的主调是高扬的悲剧乐章,副调则时隐时现,悄悄地渗透起伏。到了第四节,副调上升为主调,演绎了一场充满荒谬意味、喜剧色彩的大闹剧。显然主调是悲壮的、崇高的,副调是荒谬的、嘲讽的。两种调子代表着鲁迅对两种传统的不同态度。两种调子在小说中互相纠缠、互相消解,起伏激荡。由悲剧而喜剧,使得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意味深长。这是鲁迅的精心安排,是鲁迅的独具匠心,是鲁迅复仇哲学思想矛盾的体现,也是鲁迅比大多数作家更加深刻的原因所在。但两个高潮之间仍然具有内在的联系。小说中的四段歌谣是解读两种调子的“钥匙”。它们艺术地、诡奇地描述了眉间尺精神的成熟。最终眉间尺超越了个人仇恨的狭隘性,在精神上与宴之敖者融为一体,形成了以消除人间不平为目的的新的复仇人格。“三头并葬”,直至“大出丧”、大狂欢,表达了鲁迅一贯的对不觉悟的庸众的批判,也可以看作是对“三头相搏”的悲壮意义的消解。六、铸剑中的“黑的人”(宴之敖者)属于鲁迅塑造的“黑色家族”成员。请问鲁迅在这一人物身上注入了什么样的主体精神?所谓“黑色家族”指的是鲁迅在小说、散文诗中塑造的一系列具有相同特征人物。这类人一般都有远大的理想、深沉的爱憎,内热外冷,性格冷峻果敢,坚毅执着,同时跟流俗处在对立的处境中,内心孤独寂寞。铸剑中的“宴之敖者”也是黑色家族成员。他被作者称为“黑色的人”“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眼睛也是“两粒磷火”似的发光,与旷野中受伤的孤狼相似,说话的声音如同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鸟的鸱枭。这样的人物无论在外貌特征上还是在精神特征上都与鲁迅本人有相似之处。鲁迅通过铸剑传达的是他的“复仇”观念,宴之敖者则反映了这一复仇命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全部具体内容,他就是鲁迅的复仇之神。他所高唱的歌曲在小说中形成了一种怪异而森然的氛围,而且在歌声中他纯然以旁观者的视角介入这一惊天动地的复仇过程。他不同于常人,但又乐于帮助常人实现复仇意愿。他的身上带着浓烈的尼采式“强者”的特征:以强有力的爱为内涵的对社会的痛切的憎恨,为实现某种意志不屈地反抗、斗争,但其斗争又带有虚无的性质。鲁迅为他取名为“宴之敖者”(“敖”有玩的意思),让他生长在“汶汶乡”(“汶汶”有昏暗不明的意思),暗指他是黑暗社会的愤世者和玩世者。当然他身上还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利他精神。他尖声高唱“我用一头颅兮而无万夫”,无私地帮助眉间尺复仇,充满了拜伦帮助希腊摆脱奴役的“摩罗”精神。七、怎样认识纺纸记楔子的艺术匠心?表面看起来,这篇作品是在胡言乱语,白日说梦,信马由缰,实际上此文构思精妙,一切乱语与胡言皆成风行水上、起落无痕的匠心。只要耐心读下去,便会渐渐体察作者以隐蔽曲折的艺术手法透露出了对封建礼教的离经叛道以及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冲突。其荒诞、讽刺的手法,质朴、流畅的语言,奇僻、丰富的联想,正是废名熔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文学笔调于一炉后独特的审美格调。作品虽然没有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然而其内容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许多隐喻和象征的关系,是将现实生活归入个人心灵的统摄之下,通过记忆与“反刍”,从整体上表现社会现实。这不是对社会和时代内容的简单复制和再现,而是侧重于作家心灵主体感受的表现。八、怎样认识废名的小说菱荡的语言特色?菱荡的语言清新流利,运转自如,极为精炼纯净,具有唐诗绝句的简洁与洗练,表现出了明显受到中国古诗词影响的特点,是一曲诗意盎然的淳朴的牧童短笛,一首恬静和谐的唐人绝句。九、怎样认识菱荡的“情境美”?菱荡是废名早期短篇小说,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写“情境”,几乎看不到故事情节,一切依赖于“情境”来组织。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随意的人物点染是其特点。人物似乎不仅是因“情境”而存在的,而且是“情境”的点缀和自然的组成部分。作者为人们描绘的是一幅山美水美人亦美的中国山水写意画。废名以一种宁静、和谐的诗意的态度,描画了陶家村的翠竹绿水、小桥孤塔,美化了现实的宗法制乡村的自然,也在一定意义上流露出他对故乡、乡间父老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淳朴的民间风习和文化的热爱。十、怎样认识废名在小说桥中表现的情趣?桥以表现“情趣”取胜。“情趣”的极致就是所谓“意境”,是“静中的动,与平凡的人格的美。”这部小说没有多少故事性,侧重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物的情绪体验。桥的结构也没有一般情节小说的格式规范,而是由四十三个独立成章的山水小品连缀而成。几乎每一章节都营造了某种“美化的境界”,表达了某些“诗意和意蕴”。有的描绘人情的醇郁朴讷,有的抒写对人生命运的感念与超脱,有的表达对世间万物的兴会与参悟。它们连贯一气,又共同营造了一种镜花水月般令人神往的、令人忧伤的如烟似梦的境界。桥就是一座引领读者远离都市喧嚣与浮躁、通向古朴恬淡的理想之桥。十一、为什么说莫须有先生传含有“理趣”与“禅趣”?废名的所谓“道”更多地停留在个人感悟的层面上,与当时的主流话语相去甚远,体现在具体描述中则带有庄禅趣味与玄学色彩。整部小说另辟“奇涩”蹊径,不仅诗意淡出,而且晦涩繁琐。莫须有先生“全无诗意”的所见所闻,恰是废名休学、隐居后思想变化和所处现实环境的艺术表现。这里已没有往昔的超尘脱俗般的诗化的单纯美,有的是作者逢人遇事的感慨与絮语,有的是平凡百姓庸常的现实,在“满纸荒唐言”的下面掩饰不住的是作者的一腔愤懑和对世事与人性的理性思考。十二、怎样认识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中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一节所体现的废名一贯的对于日常生活的诗意观照和充满睿智的荒诞讽刺的特点?这节文字写到的两个小孩“纯”与“慈”在拣柴时的乐处,反映的是纯然的孩子追求快乐的天性。而在成人世界,“拣柴”则具有双重性:追求快乐与满足贪欲,这也是人的天性的两面性。人无贪欲必是圣贤。两个小孩子充满情趣的“拣柴”加进成年人的功利意念,确乎使趣味更重了。废名在不经意间使小说与现实本身及人性弊端之间构成了某种隐喻鞭挞的关系。“其欢喜不及拣柴”的六次复沓描写是废名先生对日常生活诗意的“情趣”发现和富有哲理的“理趣”思考。十三、子夜有关吴老太爷进城的一段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作品第一章在全书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吴老太爷乘车赴公馆途中的所见所闻,凸显了城乡的强烈反差,表现了吴老太爷对现代都市深深的隔膜、震惊、畏惧与厌恶。吴老太爷以及他随身不离的护身法宝太上感应篇正是中国封建道德传统的象征。而沿途的“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则是西方物质文化的象征。吴老太爷的猝死象征着封建地主阶级旧的一章业已结束,中国新兴资产的历史业已开始。子夜第一章在全书的结构中起了序幕的作用,为小说主要人物的登场提供了事由和舞台。此后,作者从吴家的父子冲突、家族矛盾中淡出,转而集中笔墨去表现更为广阔而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并由此形成了“三大主线”交错发展。由小家而“大家”,由副线而主线,自然紧凑,水到渠成。十四、边城对翠翠与二老第一次相遇及翠翠在月夜与爷爷交谈、梦见二老唱歌的描写表现了什么样的文字美?第一段描写刻画了单纯娇憨、情窦初开的翠翠以及英俊淳朴、古道热肠的傩送两个少男少女的传神形象。语言的简练、对话的节俭、人与景物的辉映,爱情初现时的迷离,都令人难忘。第二段描写细腻而缠绵,探索了人物的心灵世界,曲折地传达出翠翠内心对傩送真挚的爱情以及乡村少女美好的内心世界。这两段描写人景交融,对话生动简洁,体现了作家无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着力描绘人物细腻的内心感情,独具特点的边城风情画以及人与人诚信淳朴的自然交往,耐人寻味。十五、怎样认识边城这部小说与水的关系?沈从文的小说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文笔常常如水一般自然流畅,明净清澈,迂回百转,平缓荡漾,悠远流长。边城中无论是湘西的景物环境、风土人情,还是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凄美的故事,都显示出“水”的特点。所有人物都生于水上,长在水上,半水而活,依水而生。清纯而柔美如水的翠翠,率真而善解水性的傩送,善良而醇厚如泉的祖父,重义轻利而豪爽如河的船总,无一不是水的精灵。“水”在作品中实际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水”给爱情以色调和意境,使通篇小说澄明、清澈,使读者可见水光,可闻水声,宛如置身于一个水一般的净化过的牧歌世界。整个故事浑朴天成,如山涧的溪水,顺着山势,或急或缓,自然流淌,毫无人为造作之感。十六、沈从文在边城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悲剧意识?作品的结尾传达了什么样的感受?作者透过如诗如画的湘西世界,吐露了内心深处的隐痛和忧伤。边城所展现的是一个完美而自足的理想世界。小说凄婉的悲剧结局暗示了这样的理想没有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故事当中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没有过失,但每一个人最终都走向悲剧的结局。这是作家对现实人生清醒痛苦的感悟,也折射出沈从文生活在边地、长期受压的的历史积淀的沉忧隐痛,以及对“神性”和无常命运左右渺小人类的无奈感叹。作品的结尾似乎并不代表故事的结束,表面平淡如水,仔细体味却意境苍凉,充满隐忧,绝望与希望并存,其悲凉底蕴绵绵无尽,不知归处,永难结束,令人感伤而无奈。十六、骆驼祥子开头对祥子其人其车的描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在全书中起了什么作用?骆驼祥子对祥子其人其车的描写是整部小说中最具诗意的乐章。作者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既注入了自己的陶醉情感,也揭示了祥子自我崇拜的自恋倾向。读者也在不经意间被感染上如作者一般的陶醉之情,并期盼着能有与如此美好可爱的劳动者相对应、相匹配的故事发生。这种先扬后抑的手法,是为了加深人物命运的巨大反差,强化读者的失望,可以让读者看到一棵挺脱健壮的乡村之树是如何被都市的病虫吞噬、蛀空、连根烂掉,可以在小说的结尾激起读者的战栗忧愤之情,进而深入思考“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题旨。十七、骆驼祥子第三章对祥子牵骆驼走夜路的描写体现了老舍什么样的语言特色?这段描写既反映了老舍在细节描写方面的深厚功底,又表现了他语言上一贯的“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的特点。老舍笔下擅长运用的是活的、自然的、本真的通俗话语,主张的是在简单、有力、可读的“顶俗浅的字”中追求语言之美。十八、骆驼祥子第四章对祥子回到北京城后喝馄饨、吃老豆腐的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这段描写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写出了祥子身心从极度困顿、疲惫、麻木状态中苏醒的过程,身体与意识全部“活过来”。热汤和老豆腐使祥子品尝了活的滋味。这一点平常粗陋的“滋味”是祥子孤寂生命中的一丝甘泉。没有文化的车夫祥子逃出兵营,劫后余生,找回自我,就是这么简单、具体而物质的,无需经过什么痛苦复杂的思索过程。“活过来”的祥子是兴奋的、舒畅的,对未来仍充满了梦想。老舍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使读者仿佛觉得一切近在眼前。作家对粗人祥子心理的体察深刻而传神。十九、正红旗下中“大姐的公、婆和大姐夫”一节表现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正红旗下中“大姐的公、婆和大姐夫”一节展现了旗人独具风格的“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揭示了清朝末年严重的八旗生计问题。像大姐的婆婆、公公们,甚至把敢于赊账看做是一种特权授予的荣誉。大姐的公公、大姐夫这样的下层军官,在军事上一无所长,却把全部的“英雄气概”用于赊欠、花钱、玩耍。表面上看,作者的叙述从容不迫,理直气壮,轻松徐缓,实际上这些描写包含的是作者俏皮的讥讽和辛辣的幽默,其间更渗透着尖锐的批评和深刻的反思。作者的矛头指向的是旗人制度、给满族人民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上层人物以及纯粹以玩耍为生活意义的旗人寄生性生活方式。老舍力图通过这部小说阐释禀赋优异的旗人,玩物丧志,“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民族不断萎弱、没落,清朝晚期整个社会终至衰亡的历史的必然。老舍对满族无疑是爱恨交织。他把本民族的历史疮疤展示给人看,对民族的往昔深重的痛切自省之情正源于对自己民族的深沉之爱。爱之深,痛之切,正是老舍写作这部小说的复杂心态。一代代长久地在僵死压抑的八旗制度下生活的满族人民,注定了他们在封建制度即将完结的历史进程中的悲剧命运。老舍对此既悲悯又讥嘲,既爱怜又警戒,幽默而沉痛的复杂意味留给后人无尽的思索。二十、正红旗下二哥福海这一形象包含了作家什么样的情感?对福海的描写体现了老舍什么样的语言特色?福海在正红旗下当中是与众多旗人寄生族相对照的一个“受欢迎”的形象,是作家着意塑造的一个可敬可爱的新型劳动者,是一个既拥有前辈英武豪气,又能把握玩物而不丧志的平衡度、自食其力的、有远见的满人。他无疑是摸索满人新生之路的先行者。作品描写福海的文字具有老舍语言特有的洗练纯净、自然本真、浓郁的北京话韵味及幽默。老舍在这些段落中选择使用北京市民口语中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口语,使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北京话的俚俗情味,既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教养,又具有民族色彩;其纯熟精到的幽默诙谐则将一些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和习见的现实现象表现得趣味盎然。二十一、试分析萧红呼兰河传出入于成年与童年不同视角的叙述特点。呼兰河传是已是成人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作者使用第一人称的成人和童年互相融合的叙事视角,给小说带来特殊的审美效果。作者从一个未谙世事、单纯幼稚的女孩“我”所特有的的视角来观察一切,常常举重若轻,大事小情言不及义。由此小女孩所做出的情感评价,就与作品的客观倾向之间形成了某种距离,达成了作品内部的丰富的张力。呼兰河传所描绘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美善的世界,生动诱人,既表现出萧红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对永远不能追还的梦幻世界的眷恋,也反衬出背负着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传统习惯而生活的呼兰河人的精神的愚昧、麻木、残忍和自私。这类描写的主调是洋溢着童趣的欢乐和纯真之美,但在小说的潜在层面却涌动着、渗透着丝丝缕缕、起起伏伏的寂寞之情。“我”越是追念儿时的欢乐,越是显出现在的落寞。而且成年的“我”回忆童年的“我”时发现:其实寂寞的种子早已种下,寂寞于“我”是在劫难逃。读者从这类描写中既可以看到儿童视角的稚拙和朴实,又可以深切地领悟到作家永远“难以忘却”的对故园的深情。作家为我们诉说的是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以及难以言状的人生悲凉。二十二、张爱玲为什么在倾城之恋中说“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巿颠覆了”,并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故事称为“传奇”?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范柳原拥有社会的、物质的、地位的、个人的种种优势,而白流苏拥有的仅仅是个人的淑女的教养和残余的青春。两人之间的爱情游戏于白流苏是生存的需要,是绝望的冒险,于范柳原则是精神的调剂、情感的补偿。如果不是香港沦陷的偶然因素,逃脱家族排挤的白流苏可能仅仅会成为范柳原囚笼中的金丝雀。幸好有一场倾城的战争降临,在“文明整个儿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的情形下,在人的生存降低到最后的底线时,在战争的炮火炸断了范柳原“多少故事的尾巴”时,白流苏似乎换来了与范柳原真正的平等。小说中所说:“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是站在作为女性的白流苏的立场而言的。白流苏苦心追求的婚姻是在偶然背景下事与愿同的侥幸成功。她在庆幸做了“名正言顺的妻”的同时还是“有点惆怅”。这里流露出身为女性的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悲悯,结局的安排既别致诙谐,又苦涩辛酸。二十三、倾城之恋中多次出现的“墙”这一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张爱玲对于“墙”的描写,表达了她在古老历史文明的框架下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小说里有多处写到“墙”的意象,比较重要的有两处。一处是“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一座桥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拦住了这边的山。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她的脸,托在墙上,反衬着,也变了样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这里的“墙”是中国古老历史的象征,是冷酷的没有生命的已经衰败的苍老文明的象征。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白流苏的脸,是活的现实的存在,是逃脱了坚固的传统文明桎梏和冷酷寡情的白公馆后追求自主和美好未来的生命写照。活的脸与死的墙互为反衬,构成了张爱玲笔下历史、文明与女人独特的小说视角。接着范柳原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范柳原口中的墙具有多重寓意,既是当下两人婚姻的现实阻隔,是时间与空间的停顿,又是暗示未来传奇姻缘的凝固载体。依傍着废墟文明的女人未来只有一条幸运的出路,何其悲哀与不幸。另一处描写是:香港被炸后,什么都完了,“剩下点断墙颓垣”,而后是白流苏“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这里的墙是白流苏的梦想与现实侥幸吻合的历史见证。二十四、怎样认识倾城之恋的苍凉基调?张爱玲的小说世界的整体氛围是苍凉的。这苍凉不仅是指一种颜色,一种感觉,更是一种基调,一种创作的风格。这种苍凉或荒凉感也是作者对时代特征的总体领悟,是一个孤独的女性对生存困惑和艰难岁月的深刻理解。倾城之恋的苍凉其实并不完全,但是唯其不完全,才更让人有一种完全沉醉的震动。小说的叙述风格是双重的,正如张爱玲对生命的解释:“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小说外在是“笑吟吟”的华美,是大段的男挑女逗的恋爱的描写,内里是女性苦涩的挣扎,是必然的“苍凉”。这种苍凉是“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之后的空落落的怆痛,是战栗在一片废墟上沉寂下去仍不乏新的希冀的苍凉;是一切喧嚣纷扰过后,冷酷坚硬如墙的荒凉;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人生磨难和琐碎永无止境的往复循环的苍凉。而这一切正像真实而安稳的人生:其实每个人都活在永恒的苍凉里。二十五、李有才板话所体现的赵树理对农民的关怀有什么特点?赵树理一生都在为农民写作,始终把农民作为自己作品的主要读者。他的小说代表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方向,对四十年代解放区乃至五十年代以来的新中国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二十年代乡土文学作家相比较,会发现赵树理小说的新素质和新发展。赵树理小说不同于以往的人道主义同情或阶级怜悯,真实地描写了特定历史时期农村新的生活、新的人物、新的道德风貌和新的矛盾,表现了与社会变革紧密配合的实效性,以及与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相交融的共鸣性。他不仅表现了农民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而且表现了农民精神“翻身”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二十六、李有才板话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赵树理“评书体”小说的特点?赵树理是一个写故事的能手。他的小说经常采用农民最喜爱的引人入胜的“评书”的方式。李有才板话评书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沿袭中国传统小说“讲故事”的结构特点,讲究情节的连贯和完整,每一章都可以自成一段完整的故事,各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人物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发生、发展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但同时又摈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和陈词套语;二、紧紧围绕小说的中心,把对李有才等农民形象的塑造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放到矛盾冲突中进行,不作静止的心理描写和主观评价;三、追求故事叙述的通俗化和口语化,融情节描写及人物塑造于客观的叙述中,既保留口头文体的特点,又表现出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的个性;小说中的快板全用白话,简洁明快、幽默风趣,既切合农民的口味,又使知识分子有别开生面之感。语段分析题一、茅盾子夜节选:此时指挥交通的灯光换了绿色,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进!机械的骚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到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直到他只有目眩,只有耳鸣,只有头晕吴老太爷脸色像纸一般白,嘴唇上满布着白沫,头颅歪垂着。黄绫套子的太上感应篇啪的一声落在地下。细读上面两个语段,简析它的象征意义。提示:表明上海已是现代化都市,是外资侵入、洋化了的商业经济城市。吴老太爷忍受不了五光十色的景象、喧嚣嘈杂的场面的刺激,忍受不了现代都市文明的刺激,患脑溢血猝死,暗示封建阶级的衰朽和溃灭。(或:吴老太爷虽死,只能说明封建阶级衰朽,但还没有溃灭,亦可)二、张爱玲倾城之恋节选:“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一座桥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 拦住了这边的山。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她的脸,托在墙上,反衬着,也变了样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分析本语段的含义,尤其谈谈 你如何理解“墙”的象征意义。提示:灰墙是中国历史的象征,是“千年如一日”的死寂的白公馆的突然间延伸;那也是文明的废墟。灰墙“托”着流苏的面孔,形成了历史、文明与女人的并置;而这一象征也构成了张爱玲叙事体中一道几乎难于辨别的纹饰般的裂隙灰墙之下,那张“红嘴唇”、“水眼睛”的面孔,是废墟上的生,是时间、历史、文明坍塌之后的幸存与逃脱。范柳原口中的墙具有多重寓意,既是当下两人婚姻的现实阻隔,是时间与空间的停顿,又是暗示未来传奇因缘的凝固载体。三、王蒙春之声节选:他看到了闷罐子车的破烂寒碜的外表:有的地方已经掉了漆,灯光下显得白一块、花一块的。但是,下车以后他才注意到,火车头是蛮好的,火车头是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内燃机车绿而显蓝,瓦特时代毕竟没有内燃机车。内燃机车拖着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