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二 中外近代文明的演进 6 专题强化训练七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5898712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二 中外近代文明的演进 6 专题强化训练七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二 中外近代文明的演进 6 专题强化训练七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二 中外近代文明的演进 6 专题强化训练七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强化训练(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淄博模拟)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A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B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D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解析:选D。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材料中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材料只是说清政府按照近代外交规则和美国进行交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美两国平等外交往来不会实现,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材料只是说清政府按照近代外交规则和美国进行交往,按照国际惯例和外国交往,这不能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C项错误;清政府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近代外交规则,故D项正确。2(2017济宁高三模拟)据齐民四术记载,1845年英国输入中国棉布达300多万匹,以致存货山积,不得不大幅度贬价销售,使松江、太仓一带“洋布大行,价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这反映出当时()A中国自然经济依然根深蒂固B中国已形成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C列强已经全面打开中国市场D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走向解体,不是根深蒂固,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洋货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的自然经济,并未说出现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故B项错误;当时列强主要是向中国倾销商品,并未全面打开中国市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可知传统的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故D项正确。3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但这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A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B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C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D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解析:选C。海国图志是魏源编撰的,但这并非满清贵族不学习海国图志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并结合所学可知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而当时的“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大多闭目塞听,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不愿意接触和学习西方,故C项正确;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被打破,故D项错误。4(2017武汉高三模拟)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教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A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B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C全力破除传统文化D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解析:选B。材料仅体现了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进行删改,不能体现出其试图构建新文化,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删书衙按照拜上帝教的原则删改儒家经典,反映出其试图把儒学改造为适合其利益和要求的文化,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是对儒学删改,而不是全力破除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主张人人平等,故删改儒学不是为严格尊卑等级,故D项错误。5(2017三明高三质检)20 世纪初,清政府颁发钦定大清商律“商人通例”,其中第3 条规定,女子于法定之场合,得营商业,但必须呈报商部;第4 条规定,妻得夫之许可书,且呈报商部,得营商业,但夫于妻之债务,不能辞其责。这说明()A洋务企业出现多元化B清政府传统观念发生重大改变C“法律为本”思想深入人心D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繁荣阶段解析:选B。20世纪初洋务运动已经结束,材料与洋务企业的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传统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但是在清政府颁布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出其认为女子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从事商业活动,说明了清政府的传统观念发生重大改变,故B项正确;材料虽然出现了法律,但是法律并不是本题强调的主旨所在,故C项错误;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没有进入繁荣阶段,故D项错误。6(2017长郡中学模拟)鸦片战争后,“上海自设纱厂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于是遂不顾布庄之挑剔,而群焉买之且以机器纱为细洁,而乡间几无自轧自弹之纱也”。由此可见()A上海传统纺纱业遭到破坏B传统土布与洋纱各具特色和优势C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D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解体解析:选A。根据“上海自设纱厂后”“乡间几无自轧自弹之纱”可知上海传统纺纱业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根据“机器纱之便宜”“机器纱为细洁”可知洋纱的优势,材料没有提到土布的特色和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洋纱对传统纺纱业的破坏,没有反映土纱、土布的出口,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广大农村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7(2017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模拟)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B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C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D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解析:选C。“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不可能被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张之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他的思想不可能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趋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各阶层的共识,故C项正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故D项错误。8(2017济南高考针对性训练)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 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解析:选C。根据题目中时间“从1895年到1898年”得出考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但并未出现大力推动工业化的现象,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间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影响因素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9(2017韶关高三调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而引发的案件迅速增多,但在1901年后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当时()A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C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解析:选B。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外民族矛盾一直是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的矛盾之一,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反映了中外民族矛盾激化,国人存在盲目排外的倾向,“1901年后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说明此时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故B项正确;西方列强加强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人不断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故C项错误;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101903年,湖南第一女学堂创办,第二年湖南名儒王先谦纳女学生为妾不成,指使巡抚上折称“湘省女学并无实用,徒为伤风败俗”,导致学堂被清廷查封。1905年,朱剑凡以办“家塾”之名偷办女校,为周南女校的缘起。这主要反映出清末()A地方守旧势力与官府勾结B新政推行在地方举步维艰C女学社会基础尚不广泛D女权兴盛已成滚滚潮流解析:选C。“湖南名儒王先谦纳女学生为妾不成”不能说明其守旧性,而应理解为利益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报复心理,故A项错误;“1903年,湖南第一女学堂创办”不是清末新政的内容,故B项错误;“巡抚上折称湘省女学并无实用,徒为伤风败俗,导致学堂被清廷查封”“以办家塾之名偷办女校”可见社会对女学并没有充分认可,故C项正确;“1903年,湖南第一女学堂创办,第二年湖南名儒王先谦纳女学生为妾不成,指使巡抚上折称湘省女学并无实用,徒为伤风败俗,导致学堂被清廷查封”不能体现女权兴盛已成潮流,故D项错误。11“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也有土药烟灯捐。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这首歌谣表明()A清朝统治不得人心B保路运动胜利在望C武昌起义已经爆发D风俗习惯影响革命解析:选A。根据材料“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可知,这首歌谣所抨击的就是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的丧权辱国行为,从客观上反映了清政府统治的不得人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保路运动战况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光绪二十八年指的是公元1902年,距离武昌起义的爆发尚有九年之久的时间,故C项错误;爱国色彩极为浓厚的保路运动并非是一种习俗,故D项错误。12(2017龙岩高三测试)孙中山189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创立民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内容,推翻清政府不是其主旨,故A项错误;从材料“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可知孙中山建立的政治体制与美国不同,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孙中山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同时,也融入中国传统优良政治,故不是更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从材料“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可知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和固有的制度中寻找有用之处,以建立新制度,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长沙高考猜题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伴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渐开通与发展和双方之间经济交流的扩大,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这种了解,一直远及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时中国所了解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恐怕主要还限于它的东部边区,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人就知道了“黎轩”。此后我国的史籍中,更有“犛(li离)靬”“犁靬”“犁鞬”等记载。这个令中国人的兴趣经久不衰的绝远国度,就是亚历山大城。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文化优越感,在鸦片战争中受到了一次不大的冲击。堂堂天朝竟败给在了“蕞尔岛夷”手下,着实使君臣们为之一惊。但这场战争毕竟只使君臣慑于对手的船坚炮利,中西之间还只是在器物层次上发生文化冲突。所以一时的忧患意识和战败的屈辱感很快随着和约的订立而烟消云散。拍岸的惊涛,峰回路转,化作阵阵水沫,依然是死水一泓。“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君臣们仍然在自圆自足的文化心理支配下昏昏睡去。摘编自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状况及其成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并对此作一简要评述。(13分)解析 (1)第一小问状况,据材料一“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时中国所了解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恐怕主要还限于它的东部边区,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得出对西方的认识较为肤浅;据材料一“这种了解,一直远及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得出了解最远国家是古罗马帝国;据材料“此后我国的史籍中,更有犛(li离)靬犁靬犁鞬等记载。这个令中国人的兴趣经久不衰的绝远国度,就是亚历山大城”得出史书对西方部分国家有了初步记述;第二小问成因,可以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华文化世界领先,对西方有一定的吸引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渐扩大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二“但这场战争毕竟只使君臣慑于对手的船坚炮利,中西之间还只是在器物层次上发生文化冲突”得出统治者认可西方的坚船利炮,但认为中国制度仍优越于西方;据材料二“君臣们仍然在自圆自足的文化心理支配下昏昏睡去”得出以传统的蛮夷观念看待西方国家;第二小问评述,可以从长期以来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对世界的变化认识甚少,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感造就了“天朝上国”思想,对西方易产生鄙视心理,鸦片战争对清廷的冲击力度较小,民族意识尚未真正觉醒等方面回答。答案 (1)状况:对西方的认识较为肤浅;了解最远国家是古罗马帝国;史书对西方部分国家有了初步记述。成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华文化世界领先,对西方有一定的吸引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渐扩大。(2)认识:统治者认可西方的坚船利炮;认为中国制度仍优越于西方;以传统的蛮夷观念看待西方国家。评述:长期以来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对世界的变化认识甚少;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感造就了“天朝上国”思想,对西方易产生鄙视心理;鸦片战争对清廷的冲击力度较小,民族意识尚未真正觉醒。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主要依据市场需要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洋务官僚缺乏近代经济知识,他们谈得最多的企业创办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是直接服务于洋务军工企业的需要,二是与洋人争利,基本都是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着眼于国计民生需要。这种从政治需要出发的做法常常掩盖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与要求。摘编自朱师君中国近现代开放制度与经济发展结合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12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解析 首先拟定一个观点,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如果赞成,则主要论述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都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统治能力的政治目的,其政治目的性最终使洋务运动以破产而告终。如果反对,则主要论述洋务运动中创办民用企业时所采取的股份制、不自觉地遵循了市场和经济规律,也取得一定成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示例一: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正确。说明:洋务运动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的情况下,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洋务运动中无论是军事企业还是民用企业,都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的统治能力;民用企业中虽有些涉及了国计民生,但也是为了服务于军事企业或与洋人争利的政治目的;因而尽管洋务运动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但并没有使中国完成近代化转型;由于其政治目的性,最终洋务运动以破产而告终。示例二: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不正确。说明:尽管洋务运动是出于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但其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遵循市场和经济规律,尤其是洋务运动中在创办民用企业时所采取的股份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现代管理制度,体现了对市场和价值规律的遵循;同时尽管洋务运动是出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如果没有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也不会取得成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