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7.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4562559 上传时间:2020-07-24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7.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 7.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 7.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第7课朱子语类三则,【词句积淀】 一、字音辨识 着意() 愦愦() 芜秽()() 恁地() 剖判() 不肖() 昏塞() 札定脚() 战战兢兢() 答案:zhukuw hunnpuxioszhjn,二、熟语积累 1.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2.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火眼金睛(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想办法加以克服,而不会 战战兢兢,被困难吓倒。() 2.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 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答案:1.2.所指对象错误。,【文言归类】 一、通假字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_”同“_”)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_”同“_”)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_”同“_”)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_”同“_”) 答案:1.工夫功夫2.埽扫3.著着4.克治克制,二、一词多义 1.穷 答案:动词,推究、追究到底/形容词,困厄,处境艰难/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穷得多少义理(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2.及 答案:介词,等到/动词,到达/动词,比得上/介词,和、与,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3.乃 答案:连词,却/连词,于是、就/副词,才/表示判断,为,是的意思,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 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_ 2.形容词活用 (1)圣贤教人()_ (2)用之则愈明()_ 答案: 1.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2.(1)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2)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四、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_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且须分个内外 古义:_ 今义:方位词。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 答案:1.学习的人2.“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外”指学习是为了炫耀自己,3.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_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 4.须大段著力 古义:_ 今义:大部分,形容数量多,重要的、主要的 答案:3.一般人,普通人4.仔细,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翻译:_ 2.乃为人欲引去。() 翻译:_ 答案:1.判断句。“是”为判断句的标志。这就是天理和人欲交锋的关键。2.被动句。“为”为被动句的标志。却被人的欲望牵引而去。,3.君子喻于义。() 翻译: _ 4.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翻译:_ 答案:3.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义”置于谓语“喻”后。品德高尚的人懂得理义。 4.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先之”置于谓语“明理”后。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勇猛地去做。,5.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_ 答案:固定句式,“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吗?”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能停止,不是很遥远吗?,【语句品评】 1.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句意品读】常言道:“好书不厌百回读。”朱熹认为,书须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因为只有通读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只有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知行启迪】若要把握书中的精髓,就要勤学苦思;若浅尝辄止,就不能掌握义理、获得知识。在信息爆炸的当代,若要扩大知识面,一目十行、观其大意的速读也是必不可缺的能力。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才是高效的读书法。,2.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句意品读】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去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知行启迪】重拾中国传统儒家的“节欲”观,则将大有益于人们对自我节制欲求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追根究底,是由于人们对自己欲望的无限度放纵和追求。许多贪官私欲无度,身陷囹圄,就是因为无“克己工夫”,不时常打扫心灵尘埃的缘故。,3.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句意品读】重义轻利是儒家的一贯立场,朱熹把义利问题等同于理欲问题,把孔孟关于义利的关系从理学的角度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在他看来,一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主要的就是要严守义利之分别。 【知行启迪】_ _,参考示例:儒家的“义利观”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当今社会,二者之间更需要协调,一味地强调“义”或一味强调“利”都是不合时宜的,找准义与利的结合点,发挥这两者的积极作用,只有在“义”与“利”之间求和谐,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进时代的进步。,【精要研习】 1.第一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2.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是如何选择的?应如何看待? 【明确】,3.本则门人向朱熹问的是关于读书的问题,朱熹却回答义利之辨,是否答非所问?为什么? 【明确】并不是答非所问。 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还是“为己”,是为了成圣成贤,还是趋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所以,整段语录也是和读书密切相关的,他说的是读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探究平台】 朱子语录集中体现了理学的思想,阅读下面材料,概括理学思想的 进步之处。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 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 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 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 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 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我的观点: 答案: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