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笔下的上海——都市女性的悲欢离合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45571856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都市女性的悲欢离合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都市女性的悲欢离合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都市女性的悲欢离合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录摘要1前言3第一章 形形色色的上海女人4第二章 上海女人与上海这座城8第三章 都市女性悲剧命运创作的根源11结论14参考文献15致谢16张爱玲笔下的上海都市女性的悲欢离合摘要张爱玲是 40 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她对上海有种亲切的感情,她喜欢上海人,也喜欢写上海,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是世俗的、西化的、小资的,她对上海的描写主要是通过塑造一系列各具特征的女性形象,通过这些普通女人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感受到上海这个城市的特色,而透过这些孤独和寂寞的女人,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苍凉,生活的无奈,以及张爱玲自身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关键词:张爱玲;都市女性;上海AbstractZhang ailing is a famous female writer in 40s Shanghai, she has a cordial feeling for Shanghai, she likes people live in Shanghai, also like to write Shanghai, Shanghai in Zhang ailing s pen is a secular, westernized, small endowment city, Her description of Shanghai mainly by shaping a series of different typical images of women, through the ordinary daily life of the woman, we can fee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and through these lonely woman, we can see the desolation of life and life of the helpless, as well as zhang ailings own World view and outlook on life.Key words: Zhang ailing; Urban women; Shanghai前言上海,中国 20 世纪崛起的一座国际化大都市,除了经济的发达,上海又是个西化的城市,女性有更多接受新式教育、民主思想的机会,这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张爱玲可以说是当时上海文坛最负盛名的才女之一。她的文学作品大多以上海作为背景,她写上海写的最好的就是上海女人,张爱玲眼中的上海是摩登的、世俗的,她笔下的上海女人像上海一样美丽又物质,然而她们的命运却往往都是充满悲剧性,她们过着残缺的人生,或是被抛弃,或是被摧残,或是被金钱桎梏等待着没有结局的结局,她们是孤傲的,又是软弱的。有人说,“女人是城市的精灵,城市是女人的天堂。”可以说是上海成全了这些女人, 它造就了这些女人的传奇故事,另一方面,有怎样的女人,就有怎样的城市,这些女人又为上海加进了新的质地和品格,在另一些维面上再造了城市的新生,因而既可以说张爱玲写的是这些女人的故事,也可以说张爱玲写的是一个城市的故事。从这些女性身上,我们或多或少总能看到张爱玲的影子,这或许与张爱玲不平坦的人生经历有关,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中国的民族精神视为一种“家庭的精神”,像张爱玲这样有着传奇人生的作家,更是难逃家族文化的梦魇,她笔下女性无一例外最终都要走向婚姻和家庭,这其实也映射了作者自身对家庭的渴望。张爱玲从小就没有感受过家的温暖, 父母离异,婚姻失败,一生不停地搬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最终客死他乡,这一切都体现在她的作品中。本文试图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入手,谈一谈她笔下的上海和她的创作成因。第一章、形形色色的上海女人“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1张爱玲在她的散文有女同车写道。这句话其实很好地概括了张爱玲笔下上海女人的生存状态, 不管一个女人是否美丽纯洁家境优越,她们最终都要走向恋爱、婚姻和家庭,她们的一生都是围绕男人和家庭。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女奴”。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强调男权,女性受封建思想束缚,遵从“三从四德”的儒家规范,女性被作为男性的附属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他们的一生都围绕着男人,毫无地位和尊严可言,可谓“女奴”。在张爱玲笔下,就出现了这么一类可怜又空虚,毫无地位可言的卑微女子。她在散文气短情长及其他中写道:“有一天她看见一个男人,也还穿得相当整齐, 无论如何是长衫阶级,在那儿打一个女人,一路扭打着过来。许多旁观者看得不平起来, 向那女人叫道:送他到巡捕房里去!女人哭道:我不要他到巡捕房去,我要他回家去呀!又向男人哀求道:回去吧回去打我吧!这样的事,听了真叫人生气,又拿它没奈何。”2这类女性的悲剧其实是她们自身思想的局限性所导致的,不懂得反抗,没有独立意识,不过几千年的男权文化根深蒂固,女人又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必须依靠男人,这种思想很难改变,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男权思想下的牺牲品。曹七巧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被贪财的哥哥嫁给姜公馆一个身患骨痨的二少爷做老婆,卑微的出身和形同虚设的丈夫,让她在姜家受尽嘲弄,即使是地位低微的下人,也对她刻薄议论,家里丢了东西,七巧总是被怀疑到,常年卧病的丈夫又使她的基本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七巧日日生活在精神和肉体的双层折磨中。十年后,她的丈夫和婆婆相继去世,她终于可以做主了,但是长期的折磨却让她一刻也过不了正常人的生活,七巧疯狂地破坏那一对儿女的幸福生活,她认为自己唯一能抓住的只有金钱了,她用撒泼哭闹的方式在分家时获得了金钱,这是用她一生的青春换来的。曹七巧对物质的疯狂追求,恰恰也是寻找对男权意识的认同,男权思想的压抑扭曲了七巧的性格,塑造了她变态的心理,她没有现代女性在精神和物质上追求独立的品格。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孟烟鹂虽然背着丈夫与裁缝私通,行为上离经叛道,但她内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 06 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87 页2张爱玲:张爱玲全集 06 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26 页心深处并未摆脱男权主义的束缚,将振保视为自己的天。在男权体制下,女性往往认为自己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必须依靠男人而活,她们将男人作为膜拜的对象,变得没有主见和自我意识。孟烟鹂的性格本身就是压抑和自卑的,而她又常常得不到丈夫的尊重和关心, 于是她更加卑微,小心翼翼。振保出去嫖,她不仅不闹,反而在外面处处维护他,不过长期的隐忍和独守孤寂终究让她变得堕落,她和地位比她更卑贱的裁缝偷情,企图以此纾解空虚。事情暴露后,她又觉得自己的行为无法原谅,加之振保的忽视让她在丈夫面前更加卑躬屈膝。少女一样的白玫瑰终于死了,成了一个籍着便秘在厕所里一坐就是两三个钟头的妇人,孟烟鹂对丈夫的不断妥协,委曲求全,是被男权思想荼毒洗脑所致,她的经历可以说是中国甘为男性附庸的女奴典型,倘若不除去思想上的奴性意识,她们永远也无法摆脱悲剧命运。第二类是有本领的女人。陈芳明曾说:“男性权利的长期支配,已使女性本能的发展出一套求生的策略,女性夷然的地活下去。”3长期的男权思想的压迫刺激出女性新的生存智慧,虽然她们没有能力改变社会现状,并且也需要依靠男人寻找物质的依靠,但是她们并不是一味迎合,而是通过与男人的不断战斗和周旋,追求自己的幸福,这一类的代表人物就是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因为不堪忍受丈夫的暴力,流苏离婚回了娘家白公馆,然而娘家并没有给她温暖,反而让她日日忍受冷言冷语和兄嫂的尖酸嘲讽,万般无奈之下,她不得不自寻出路。为了生存,她决定跟随徐太太去香港赌一把,“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她名声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的这一口恶气。”4可见流苏看中范柳原主要还是处于经济的考虑,在二人的相互周旋中,流苏谨慎小心,百般算计,用尽了她全部的聪明才智,范柳原诱惑她来香港,人前亲密,人后却又没有任何表白,他只想要爱情,不想对流苏有任何承诺,流苏识破了他的计谋,历经无数紧张和真真假假,加之一座城池的沦陷,流苏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范太太。在白流苏身上,我们看到旧时代女性是如何勇敢站出来,改变自己命运的, 虽然这过程心酸了些,但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弱女子更多。留情中,敦凤多少也算是这类“有本领的女人”。虽说敦凤和米先生对这次婚姻都抱着目的性,一个是为了衣食无忧,一个是为了晚年享一点艳福清福,但正如小说结尾中所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5在当时那个年代,敦凤的处境无疑是值得羡慕的了,连杨老太太也觉得敦凤能嫁给这么一个有地位、有学问、知礼又体贴的人真是一件幸运的事。小说开头,米先3陈明芳:毁灭与永恒,收华丽与苍凉,台湾皇冠出版公司 1995 年版4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74 页5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71 页生要去看望病重的前妻,却担心敦凤不高兴,处处陪着小心,他对前妻,是对打对骂,对敦凤,却是有时候还要说“对不起”、“谢谢你”,米先生对敦凤的态度固然有他自身修养的因素,但也不能否认这里有敦凤的本事。敦凤虽不高兴米先生去看望前妻,语气上冷落了点,但却没阻止他,并且在米先生追在她后面时,特意挑有汽车经过时过街,给米先生留足了面子,加上她那似笑非笑的一瞟,就更让米先生心甘情愿了。或许有人觉得,敦凤为了这点物质付出的代价太大,青春、爱情、幸福,然而幸与不幸,是没有定式的,我反而觉得文中处处透着暖意。米先生怕敦凤脱了大衣冻着,赶忙叫了辆三轮车,晚上又特意来接敦凤回家,敦凤自己穿了大衣,不忘给米先生送上围巾,这许多平淡的细节,我想都是源于爱罢。第三类女人是独立的新女性。不管是那些可怜又空虚的太太小姐,还是通过和男人周旋获得婚姻保障的“有本领的女人”,她们大多还是活在旧社会封建思想的泥泞之中,女人这一辈子还是得要找个男人。而张爱玲作品中的这第三类女人,她们因为受到新文化的熏陶,受过教育,有了谋求独立的意识,除了男人和爱情,她们还有自己的职业经验和价值目标。半生缘里的顾曼桢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新时代女性,父亲的去世让她意识到传统妇女生存能力的脆弱,姐姐曼璐为了这个家庭所做的牺牲更让她觉得痛心,她渴求走出一条独立之路,但绝不愿像姐姐这样出卖身体,她坚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扛起这个家。在与沈世钧的这段爱情中,顾曼桢也一直努力保持着女性的独立和自尊,她不愿意早早结婚,成为一个依附男人生活的“女结婚员”。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独立的姑娘,因为姐姐曼璐的设计陷害,她怀上了祝鸿才的孩子,被迫嫁到祝家过着痛苦不堪的日子,不过她并没有屈服,虽然为了孩子妥协过,最终还是摒弃了这段婚姻,顾曼桢可以说是张爱玲笔下最动人的女性形象。虽然这类独立女性不把嫁一个好男人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爱与被爱依然是她们逃脱不了的天性,顾曼桢如是,王佳芝亦然。色戒是张爱玲作品中比较特殊的一部,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一群热血的爱国青年策划了一场爱国锄奸行动,女主角王佳芝被选定去色诱易先生,为了革命,她奉献了贞操,然而计划落空后,她不仅没得到大家的关爱和理解,反而得到了鄙夷和疏离,尤其是她喜欢的邝裕民,更让她感到绝望,后来虽然计划继续,但她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纯真冲动的女学生了,甚至沉迷于易先生对她的好了。她成功的把易先生引到约定的暗杀点,然而这个时候回忆起往事,王佳芝觉得她是有点爱上了老易,她也觉得易先生是真爱她的,于是她动摇了,在最后时刻提醒易先生逃走,断送了自己和暗杀小组成员的性命。王佳芝的事业是色诱一名掌管要职的汉奸特务, 然而在爱情面前,成功或者失败都不是那么重要了,她最终还是因为女性爱的本能而恍惚失措。张爱玲在谈女人中写道:“在任何文化阶段中,女人还是女人。男子偏于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女人是最普遍的,基本的,代表四季循环,土地,生老病死,饮食繁殖。女人把人类飞越太空的灵智拴在踏实的根桩上。”6 从曹七巧到孟烟鹂,从白流苏到敦凤, 从顾曼桢到王佳芝,女人终究还是逃脱不了“谋生”或者“谋爱”的内心搏斗。第二章、上海女人与上海这座城上海的历史不长,但却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经历了殖民地、沦陷区、国共斗争、改革开放等,很多经历是中国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尤其是外国租界的存在,强化了上海中西文化的交融,造就了上海中西合璧的城市气质,同时,作为中国重要港口城市,上海经济也十分发达,种种因素塑造了一个经济、政治、文化都处于前沿地位的城市。张爱玲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对于上海,她有着深厚的依恋之情,张爱玲曾说:“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7因而虽然张爱玲的小说写了香港和上海两座城, 香港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上海的翻版。在她的作品中,写了很多上海女人,其实也是借着这些女人在写上海这个城市,因为只有写出了上海人的特质,上海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意义, 女人可以说是上海的灵魂,只有写好了上海女人,上海才是立体和感性的,而不仅仅是一座冰冷的城市,读者可以从这些上海女人身上真实地理解和感受这座城市。上海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都市文化的发展,也使上海人更加重视对物质的追求,对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甚至他们有些过于精明和自私了。上海人的这种精明是在几百年的商品经济中磨砺出来的,这不仅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生存能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没有谋划和算计的人生注定是平庸而没有意义的,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下,只有用尽所有的计谋和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智慧,才能取得个人最大利益。如白流苏、如敦凤,她们费尽心机成为太太,也是为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虽然这结婚的目的不单纯,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们不得不如此。不过,过分的物质化有时也会成为人性的枷锁,人们只为了欲望而生,钱欲、权欲、性欲使人们逐渐扭曲变态。比如曹七巧,对金钱的欲望让她变成了黄金的奴隶,在她身上, 善妒、乱伦、淫荡、恶毒集于一身,她疯狂地破坏着周围的一切(金锁记);曼璐为了迎合丈夫,亲手将妹妹推进火坑,残忍的断送了曼桢一生的幸福(半生缘);梁太太为了一己私欲,竟然把亲侄女当成自己吸引男人的诱饵(沉香屑第一炉香)。与其他地区“嫁鸡随鸡,从一而终”的思想不同,上海女人身上还透有一种“硬气”。这种特质与上海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模式有关,如果没有这种硬气,上海女人很难在这种商品经济极度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生存下去。即使被姐姐陷害,怀了姐夫祝鸿才的孩子,即使被软禁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曼桢从没放弃生的信念,她生下孩子逃出祝家,陆续做了很多工作,直到曼璐去世她因思念孩子嫁给祝鸿才,最后又因不和结束了这段婚姻,这一切种种,真实恍如隔世。上海女人的这种硬劲是为了生存,更好的生存,这既是上海这座城市给予她们的特质,也是她们自己所做的选择。分析张爱玲笔下众多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人物的女性意识其实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的,这其实也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思想文化的进步,女性意识逐渐觉醒, 开始追求自由和独立。半生缘中的顾曼璐,就是那个时代缺乏女性意识的典型例子。父亲去世后,作为家里的长女,她不得不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不过十几岁左右的年纪,便做了舞女,为了应付客人,学会了各种风月场上女人的本事,抽烟、喝酒、献媚,利用身体和美色获得物质和情感,后来,又为了维持自己的婚姻,亲手断送了妹妹的幸福,她虽然受过新思想的侵润,却完全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禁锢。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也是这么一个学过新文化的旧式小姐,她本可以凭借她受过的教育找到一份得体的工作,但是却因为卑微的女性意识逐渐走向堕落。开始的时候她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8可惜不过三个月而已,她就忘了当初的豪言壮语,“明明知道乔琪不过是个极普通的浪子,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他引起的她那不可理喻的蛮暴的热情”9,最后她终于还是放弃了自尊独立的人格,成为姑妈勾引男人的诱饵,成为一个利用色相挣钱的小姐。可见上海的繁荣和开放既给了这些女人追求知识和独立自主的机会,也给了她们堕落的可能。相比较曼璐和薇龙,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具备了一定的女性意识的,她有自我追求,不过这种内在追求被她疯狂的物质追求所掩盖了。从她对姜季泽的感情可以看出,七巧其实是有感情追求的,她原本也是一个单纯健康的女子,只是在姜家这十年的漫长折磨让她逐渐扭曲,她对黄金的执着让读者忽略了她内心的情感。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可以说是张爱玲笔下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一个女性代表了,离婚后她不愿听从哥哥的劝说,回去为前夫披麻戴孝,然后过继个子侄,度过余生,可见她并没有所谓的封建男性家长制的思想包袱,而是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不过, 她也不得不想办法摆脱寄居娘家的尴尬处境。可是,在那个年代,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弱女子能找什么事做,也只好找了人了,所以她把一生的赌注压在了花花公子范柳原身上,幸好最后她赌赢了。白流苏女性意识的觉醒是矛盾的,一方面她要谋求自尊和独立, 另一方面她还是得依靠婚姻和男人来提供物质保障,这是当时上海女性的普遍觉醒。要说张爱玲笔下最具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一定是半生缘里的顾曼桢,这也是张爱玲一生最用力书写的一位女性。她同时做好几份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照顾好一家人,她和世钧情投意合,但她不愿过早结婚,成为世钧的拖累,在遭遇不幸后,她也没有自暴自弃,8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3 页依然努力生活。她在感情和经济上的自尊自强让她散发出耀眼的独立女性的人格光芒,只有人格获得独立,女性才能真正的立足于世。张爱玲小说中这些女性的逐渐觉醒,恰恰反映了当时上海女性全面觉醒的自我意识。“上海造就了这些女人的传奇故事,另一方面,有怎样的女人,就有怎样的城市,这些女性又为上海加进了新的质地和品格,在另一些维面上再早了城市的新生,因为有了他们,上海才生动起来。”10上海与这些女人其实早已合二为一,水乳交融了,她们互为因果,互为动力。第三章、都市女性悲剧命运创作的根源读张爱玲的作品,总感觉时时透着一种悲凉的情绪,她笔下女性的命运几乎都是以悲剧收场。事实上,很多像张爱玲这样具有传奇人生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自传情结,文学作品正是作者自身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体现。张爱玲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祖父是左副都御使张佩纶,这二人不管在正史还是野史中都堪称要角,祖母李菊耦“貌比威、施,才通班、左,贤如鲍孟,巧夺灵芸”11,母亲黄逸凡是南京水军提督黄冀升之女,张爱玲的家族背景可谓十分煊赫了,不幸的是,她只赶上了一个末尾。张爱玲生于 1920 年,此时李鸿章、张佩纶早已辞世多年,祖母也已不在,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抽鸦片、逛妓院、挥霍祖产、娶姨太太,并且脾气十分残暴, 母亲虽然是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新女性,但却不能陪在女儿身边,给予母爱和照顾,而是只想着追求自己的生活,抛下孩子,远走南洋。张爱玲的童年没有感受到任何普通家庭该有的幸福,父亲残暴专制,时常因为母亲的反叛迁怒于她,继母也是毫无修养,对其拳脚相加,这让张爱玲过早的看尽了这人间的世态炎凉,逐渐形成了悲观失落的精神。家庭的破碎,除了带给张爱玲精神上的伤害,在经济上也使她陷入困境,张爱玲和弟弟被判给父亲,然而父亲是个自私的人,尽管他有足够的财力资助张爱玲完成学业,但他并不愿在子女身上投资,如花凋所写:“她(川娥)痴心想等爹有了钱,送她进大学, 好好地玩两年,从容地找个合适的人。等爹有钱非得有很多的钱,多得满了出来,才肯花在女儿的学费上女儿的大学文凭原是最狂妄的奢侈品。”12张爱玲向母亲求助, 可母亲也并不宽裕,再加之继母的百般刁难,张爱玲时时处于一种经济的窘境,她的求学之路十分艰难,这样的人生经历让张爱玲深切意识到金钱的重要性,因而她笔下的女性也常常被物质所困,为此不惜以身体和婚姻为代价,比如曹七巧,比如白流苏。除了张爱玲高门巨族的家世,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张爱玲的情感经历。其实张爱玲的感情经历并不丰富,与她有着正式婚姻关系的只有胡兰成和赖雅两位男性。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相识很有些戏剧性,1943 年 10 月的一天,胡兰成偶然间读到张爱玲的小说封锁, 顿生仰慕,他对这个作者充满了好奇,通过苏青,他得到了张爱玲在上海的住址,经过一些小波折,两人见了面,之后很快开始了恋爱关系,这一年胡兰成 38 岁,张爱玲 24 岁。在张爱玲与胡兰成的这段恋情中,张爱玲讲求的是“唯一”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1曾朴:孽海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94 页但胡兰成肯定是做不到的,在此之前,他已有两段婚姻,与张爱玲在一起之后,他又有了小周、范秀梅、佘爱珍,张爱玲的心里是只有这一个男人的,但这个男人心里却装着好几个女人,她怎能不感到悲伤和委屈。纵有千般不舍,张爱玲还是做了决断:“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惟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13这短短的几句诀别之语,却是字字透着绝望,可见当时张爱玲心里真是苦涩到极点的,曾经所有的甜言蜜语现在都成了痛苦的回忆,这段爱情让张爱玲几乎不再相信爱情。如果说与胡兰成的这段恋情还勉强称得上才子佳人,与赖雅的这段婚姻就有了些利益的色彩。张爱玲初到美国之时,生活并不顺利,居无定所、事无定职、无依无靠,她与赖雅的结合既是为了寻找感情的寄托,也为了寻找经济的依靠,“对她来说,同一个有资格进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美国文人结婚未始不是一条好的出路。不论他年纪多大,在经济上总该比她有办法。她哪会知道六十五岁的赖雅早已钱才双尽。在他的想望中,同刚有新书在美国出版的年轻中国才女结婚,正好也解决了他的一切问题。”14,这一切都为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剧命运买下了伏笔。童年时父母离异,青年时孤身求学香港,中年时婚姻变故,晚年时客死异乡,张爱玲的一生是漂泊无依的,居无定所,孤独寂寞,这让张爱玲始终有一种无家可归之感,内心充满着对家的渴望,所以她作品中女性对家的眷恋尤为突出,不管是什么样的女人,她们最终都要走入婚姻和家庭。另外,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普遍都缺乏母性,像曹七巧甚至虐待自己的孩子,这或许与她一生都未做过母亲并且与母亲黄逸凡关系也不亲密有关。在分析张爱玲家族和婚姻对她作品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当时的社会环境。半殖半封的社会形态使中西方思想产生剧烈冲突,而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是很难轻易消除的,这造成了现代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女性依然处于附属和弱势地位,张爱玲从女性角度着眼,以形象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不过,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上海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上海思想意识上的某种“开放性”,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击不可避免的影响着那个时代作家的心理,比如倾城之恋中香港的沦陷,这场战争成全了白流苏的爱情,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几千年传统文明的衰落。张爱玲经历了家族的衰败,看到了繁华后的苍凉,被感情所伤,尝人间百味,她看透了这世间种种因果,于是她才说“生于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15这样坎坷漂泊的一生,使她产生了悲凉消极的人生态度,她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到作品中,把她的情感寄托到那些个性鲜明的女性角色身上,她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写作了,因此,读懂13张爱玲:致胡兰成信14夏志清:张爱玲在美国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 页15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71 页了张爱玲的作品,便是读懂了她这个人。结论了解张爱玲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她的作品多以上海为创作背景,她写上海的公馆, 上海的生活,上海的男人和女人,这种创作倾向源于她对上海这个城市的热爱,而作为女性作家,她更了解女性心理,因此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塑造的更加成功,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一生是坎坷的,经历了家庭的破碎、情感的挫折,这让她深刻的体会到了人性的冷漠和生命的孤寂,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难免将这种感情带入作品中,于是我们看到她笔下的女性往往是美丽又悲哀的。这些女性既是张爱玲的影子,又是上海的代言人,她们的命运和人生态度映射了张爱玲本人的价值观,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她们的生活和思想意识,感受到 40 年代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特征。本文旨在探究张爱玲笔下的都市女性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关系,同时通过研究张爱玲自身的家族背景和生活经历,分析张爱玲都市女性命运的创作根源,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造成了她矛盾的性格,既是个享乐主义者,又对生活充满悲剧感, 张爱玲是上海文坛里的一个传奇,就像她笔下的人物一样,她与上海其实也早已融为一体, 上海是她的创作源泉,而她把上海的传奇发挥到极致。参考文献1. 张爱玲.张爱玲全集 06 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2. 张爱玲.气短情长及其他J上海:小天地,1945(4)3. 陈明芳.毁灭与永恒 M台湾:皇冠出版公司,19954. 张爱玲.倾城之恋 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5. 张爱玲.传奇 M上海:上海杂志社,19446. 任静.海派女作家笔下的上海生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7. 曾朴.孽海花M济南:齐鲁书社,20088. 夏志清.张爱玲在美国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9. 胡兰成.今生今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 卢宽慧.将生命撕碎了又拼贴J山东:青年文学家,2010(18)11. 常晓辉.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意识J沈阳: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9)12. 王志敏.影像传播中的身份政治与历史叙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13. 张均.张爱玲十五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4. 余斌.张爱玲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 董长江.“上海书写”的美学内涵J山东,2007(3)16.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