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板块二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阶段特征】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政治:秦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并不断完善。 2.经济:国家实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农耕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丝绸之路出现。 3.科技文化:儒学取得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科技成就大量出现。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第1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统一 1.条件 (1)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2)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概况 (1)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2)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3)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4)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 (1)皇帝制度,(2)三公九卿制度,(3)郡县制 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2.意义 (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 1.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3.中央集权的发展 (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4.选官制度:察举制。 (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5.外戚宦官专权 (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 (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 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重理解 1.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1)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官职分工严密,但都围绕着皇权运转。 (2)体现“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吏选拔和任命集于皇帝手中,代替了官吏世袭。,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不同之处,3.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 (1)皇帝家天下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族特权。 (2)中央集权制度:封建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 (3)官僚制度:人治、封闭、腐败。 (4)大一统:疆域和政治、思想、文化的全方位统一。 (5)奴隶制式的家长式统治:臣仆化。 (6)人身控制:编户齐民,限制流动。,5.图解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1)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 (2)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构成,演变为执行机构。,6.汉代刺史职权的演变 (1)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视州内之郡县。 (2)汉武帝之后,刺史的名称屡有变更,或为州牧,或为刺史,其职权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 (3)东汉时期,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及正式的官属,凌驾于郡守之上,迅速向行政机构过渡,由单纯的监察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首先依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及所学知识,得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本身的优点与弊端,然后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辩证分析。 (2)定时空,找关联: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根据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对诸侯进行分封,稳定、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而郡县制也被后世历代所沿用,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提信息,找关键:分封制利用宗法血缘关系,维系统治,但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 郡县制下实行官僚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 看待: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央过于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不利于地方的发展;而地方过于分权,短期内对地方的发展有好处,但往往会产生分裂势力。因此,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后患的。,【深化拓展】 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以及贵族世袭官职的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由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权力体系。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主制取代领主制,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主题二英雄不问出处汉代“布衣将相”之局 材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问题】 表中内容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需要结合表中数据说明变化,既可指出某一类出身的变化,也可指出几类出身的总体变化,并结合史实说明原因。 (2)定时空,找关联:功臣对建立汉朝居功至伟,西汉开国诸臣多授官将相。汉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执政过程中,帝相矛盾逐渐突出。汉武帝频繁换相,同时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提信息,找关键:表中横向数据反映出汉代丞相任用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从表中纵向时间看,从汉武帝开始,丞相任用身份多样,之后转向以经学之士为主。,【答案】 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质。,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题】 角度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典例1】 (2010课标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试题分析】 解答时需要从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一角度入手,再结合对“公天下”的理解,分析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即从分封制下的“世卿世禄”到郡县制下的“依据才干政绩”来选官,故D项正确。 答案:D,角度二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典例2】 (2017全国卷,25)下面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试题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汉代直接控制的郡在逐渐增加,相对应地,王国控制的范围在逐渐地缩减,汉景帝以后,部分王国也直接归中央政府管辖,诸侯王享国而不治国,到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A、D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行政体制无关,B项错误。王国问题的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汉武帝解决匈奴问题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 答案:C,【教材补缺】 汉朝政治的特点 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宦官专权:东汉后期宦官的政治影响力提升,皇帝利用宦官对抗外戚争夺大权。 4.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5.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角度三汉承秦制 【典例3】 (2016全国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试题分析】 公文文书是官僚行政管理的一个极重要手段,秦汉公文文书大体有四种类型, 即皇帝御用公文, 官僚疏奏、上书, 官府行移公文, 官府考绩、管理公文。萧何入关中, 收拾文书,是因为他认为,这些文书有着独特的价值,包括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赋税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钱粮、人口等大量数据,是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和参考。题干材料说“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是“(秦)文书之力”,B项正确。汉初推行黄老之术,儒家未有特殊地位;A项可排除。C项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与材料所述的史实相反,排除。萧何的行为不能代表官吏,D项错误。 答案:B,【练考题】 1.(2017海南卷,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解析:B西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局面已经出现,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尤其是“道德声望的高低”对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更有利,阻碍了底层民众向上的流动,使得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B项正确。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使得世家大族能够控制人才选拔的主动权,进而形成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建立在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基础上的,材料没有反映出皇帝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弱化,因此不能推断郡县制的基础动摇,故D项错误。,2.(2015全国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A汉宣帝强调皇帝与地方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C项错误,D项与材料所述不符。,3.(2012广东卷,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从题干的内容“诸侯不与政事”可以看出诸侯的权力被限制、削夺,故C项符合题意。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中的材料也没有提及宗法制,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是可以参与国家政事的,D项与史实不相符,故错误。,4.(2015海南卷,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解析:A从宗法分封制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是教材重点讲授的内容,而秦朝正是这一制度的确立时期,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在废除分封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制度,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只要了解了这一本质,即可选出A项是正确选项,而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材料中所说的“古代”的政治制度,B、D两项即可排除,而C项是实行于西周的土地制度,可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