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一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 (北京市专用),一、(2018北京,17,2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A组 20152018年北京高考题组,五年高考,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数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 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 C.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 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3分)()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7.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5分),一、 1.答案A本题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是“智能体”的定语,因此B、C两项错误;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而非“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因此D项也错误。 方法技巧下定义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并正确表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格式为: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 2.答案B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分析推理能力。A.偷换概念,图灵“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而非“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C.“中文”只是一种符号,实验是为了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从而提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D.希尔勒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文中“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表明希尔勒并不认为计算机可以拥有智能。 3.答案B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都”以偏概全,联结主义学派研究人,类大脑结构,符号主义学派不研究人类大脑结构。 解题步骤信息理解分析“三步走”:第一步,找出关键词语,如“都”“因而”等;第二步,与原文进行比对;第三步,避免出现以偏概全、因果倒置、偷换概念、张冠李戴等问题。 4.答案D本题考查对成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方法技巧成语理解“四关注”:关注语境;关注典故;关注感情色彩;关注使用对象和适用范围。 5.答案A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分析推断能力。B.“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错,原文为“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C.“总有一天会到来”太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为“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D.“在任何情况下”错误,原文中有“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知识拓展分析推断设题“三陷阱”:以偏概全、曲解文意、武断绝对。 6.答案C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推理能力。“异化”指的是“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沦为了数据的囚徒”,据此可知C项中“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属于“异化”。 方法技巧分析推断“两步骤”:确定题干中所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与选项一一比对,重点关注动词和副词。 7.答案(要点)早期研究的关注点是在对机器有无智能、何为智能的认识上。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认识到必须应对由此带来的伦理、奇点、异化等问题的挑战。 人类应始终把对社会负责作为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材料一围绕机器有无“智能”、“何为智能”进行论述,图灵提出设想,希尔勒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提出不同思考,不同学派对“智能”的思考和解答都推动了对人工智能认识的深化。材料二围绕人类如何对待“人工智能”进行思考,包括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对“奇点”问题的思考、对“异化”的思考。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指出“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审题方法题干关键词分析法:题干要求解答“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首先明确关键词有“认识”“如何”“深化”,然后围绕题干将文本进行准确分层,提炼每一层的中心词语。进而归纳作答。,二、(2017北京,18,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一开始:“甫”读作p意思是“刚刚” B.告罄:“罄”读作qng意思是“尽”,C.乏人问津:“津”读作jn意思是“路” D.憨态可掬:“掬”读作j意思是“令人喜爱”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APP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VR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 C.增强文物观赏的趣味性 D.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4.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3分)() A.身不由己B.感同身受 C.设身处地D.身临其境,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 描述这一现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B.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 6.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B.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D.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 B.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 C.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D.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6分),二、 1.答案A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项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根据,属于无中生有。 方法技巧与原文比对,排除干扰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十法: (1)偷换概念;(2)无中生有;(3)强加因果;(4)答非所问;(5)前后倒置;(6)夸大与缩小;(7)以偏概全;(8)未然与已然(或然与必然);(9)必要与充分;(10)把描述当解释。 2.答案BA.甫f。C.津:渡口。D.掬:两手捧(东西)。 知识拓展“甫”,古代加在男子名或字的后面的美称,如孔丘字仲尼,也称尼甫。 3.答案B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材料二第二段写“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并没有说文物的学术性价值因数字技术而增强,属无中生有。 解题思路首先明确题目所考查的对象,本题中是“数字技术作用”;然后确定有效阅读区域是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最后将四个选项与文本内容比对,进而得出答案。 4.答案D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对词语的理解、运用的能力。A.身不由己:自身的行动不能由自己做主。B.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C.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指替别人着想。D.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材料二第四段“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仿佛身临其境。 5.答案D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诗句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中“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的意思是:文物以前很少有人能够接触到,现在大众都可以接触到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思是:当年在王导、谢安两大世族高堂丽舍前飞来飞去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在本题中把文物比作王谢堂前之燕,原来只有少数人知道,现在却走近了大众,被普通大众所欣赏,符合题干条件要求,故选D。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哪能听见几回?是赞美乐曲好听。B.“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意思是:古代人十年寒窗读书没人知道,一旦考取了功名后,就天下皆知了。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思是:不要担心前路遇不到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6.答案C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材料三第二段写“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由此可知,C,项的说法错误。 方法技巧应特别关注选项中表示观点、结论的语句,如“不是最好的”“有利于保存”“降低会加速”“也有自然因素”,并与原文的观点或结论认真比对,即可得出答案。 7.答案A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材料三第三段最后一句写“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由此可知,A项中所说的减少游客接待量是错误的。 8.答案含义: 要点一: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内涵。 要点二:把文物拿出来,在展厅或线上展示出来,有些可以用起来。 要点三: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 作用: 要点一:发挥文物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要点二:使更多文物得以展示,使文物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并理解。 要点三:有利于一些文物的保存与保护。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一段“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可知,发掘文化内涵才是“活”;材料二第一段“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指出文物要拿出来,使之走近大众;材料三“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活”就是要将文物用起来。 作用:材料一写到让文物“活”起来,可“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材料二指出让文物“活”起来,使“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接受并理解文物;材料三“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指出让文物“活”起来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三、(2016北京,18,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自主科技创新催生“蛟龙”入水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探索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活动。深海潜水器是进入深海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载作业装备。在无人潜水器迅猛发展的今日,载人潜水器的发展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被称为“海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石”。 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深海潜水器是美国的“曲斯特I”号。由于该潜水器无航行和作业能力,使用性能受到限制,加上体积较大,建造与运输均不方便,此类深潜器未得到进一步发展。真正开创了人类探测海洋资源历史的是美国1964年研制的“阿尔文”号,法国、俄罗斯、日本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则是80年代的产品。 “蛟龙”号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09年,我国研发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中国海首次开展了1000米级深潜试验。2010年已能下潜到3759米的海底,并完成了海底取样、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等任务。2011年78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又在东北太平洋成功进行了5000米级试验,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应用成果。仅仅过了一年,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7000米级载人深潜试验,下潜到7062米深度,创造了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最高纪录。此次海试进行了海水矿物取样、标志物布放、高清摄录、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等深海调查作业,并首次获取了这一海域7000米深度的动物影像和样本。2013年,“蛟龙”号转入试验性应用,并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取得了大量宝贵样品,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深海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20142015年,“蛟龙”号在印度洋下潜。2016年5月,“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科学应用下潜,并开展了超过1公里远的近底航行。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充分体现了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追求。它与美国最新的6500米级“新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在水下的工作时间极限相同,能够携带的科学有效负载也相当,操纵性能和悬停作业能力相近,但在下潜深度方面它要深500米。“蛟龙”号的自动驾驶水平、水声通信功能也要略胜一筹,特别是水声通信传输图像的能力和微地形地貌的探测能力更是“新阿尔文”号所不具备的。 (取材于崔维成、王海磬、刘涛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蛟龙”号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我国跻身世界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少数国家之列 B.使我国首次获取了7000米深海的动物影像和样本 C.使我国具备了进行海洋深处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 D.使我国深海潜水器研发能力和水平全面领先其他发达国家 2.根据“材料一”,相比“新阿尔文”号,下列属于“蛟龙”号独有能力的一项是(2分)( ) A.长时间水下工作B.悬停作业 C.自动驾驶D.探测海底微地形地貌 材料二 “蛟龙”潜水世界关注 近日,“蛟龙”号首次下潜到水下4000多米的深处。这个数字在人类深海潜水史上并不罕见,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都曾达到这个深度,但中国的大步追赶让这一领域的领先者感到紧张。,美国某网站称,“深海是中国的下一个边界”,并认为中国载人潜水器的深海试水意味着美国 在深海勘探领域的领先地位将被超越。华尔街日报报道说,这次下潜是“中国在一场关系重大的科技竞赛中达到的最新里程碑”。该报还评论,大洋深处的这场竞赛具有堪比太空探索的商业、科学和军事意义;在太空探索领域,中国目前也是世界大国之一,只有它和美国、俄罗斯、印度具有载人航天能力。 英国媒体对“蛟龙”号也作了详细报道,说如果“蛟龙”号一两年内下潜7000米成功,将超越日本的“深海”号深潜器和俄罗斯的“和平”号深潜器。“中国的蛟龙号将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把人类带到6500米深海的潜水器之一”,英国某报评论说。该报还认为,“蛟龙”号代表中国“打响了征服海洋的战斗”,尽管它目前的任务仅限于纯科学领域,但是中国政府希望“蛟龙”号探索深海的能力使中国处于领先的优势地位,对深海的大量金属矿藏进行合理利用。 日本时事通讯社称,在一场美国一直保持优势的技术竞争中,深海开发计划将成为“中国的金字塔”。文章还说,有军事专家认为这样的潜水器可以切断海底通信电缆,回收海底的外国武器,或者用于修理和营救潜艇。 (取材于孙秀萍等的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国外媒体关注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载人能力B.科技竞争力 C.下潜深度D.深潜意图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蛟龙”号首次下潜到4000多米的时间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09年B.2010年C.2011年D.2012年 5.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迅猛:“迅”字书写的第一笔是“”。 B.载人:“载”读作zi。 C.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点儿。 D.堪比:难以与相比。 材料三 “彩虹鱼”:中国深潜新利器 国际上对海洋的深度区间是这样划分的:3500米至6500米为深海,6500米至11 000米为深渊。,要使中国在深潜方面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须尽快研制出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蛟龙”号研制的基础上,“彩虹鱼”号向11 000米深渊极限发起了挑战。 根据“彩虹鱼”项目总体设计,探秘深渊将是协同作业:以“彩虹鱼”号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为核心,配备1台无人潜水器、3台着陆器和1艘4800吨级的科考母船“张謇”号。这些科学设备共同构成我国全海深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凭借这一世界领先的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对全球26条6500米以下的深渊海沟开展系统的科学普查,获取珍贵的深渊资源样本,建立深海生物DNA数据库,从而带动深渊生命科学、深渊地质与资源科学研究的开展。 然而,探索万米以下的海底世界绝非易事。试想一下,下潜深度达到11 000米是一种什么体验?如果把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都不会露出水面。那里的海水寒冷刺骨,黑暗无边无际,还要承受约1000个大气压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足以摧毁大部分科考设备。因此,“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正在研制的“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望成为国际上首个作业型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与7000米级的“蛟龙”号相比,万米级“彩虹鱼”号在外形设计、制造材料、设备抗压能力、电力系统等方面均需升级换代,提升各项性能。根据设计方案,与胖鲨鱼外形的“蛟龙”号在海里,垂直下潜不同,“彩虹鱼”号呈瘦长的鱼雷状外形,在海里将采取45度倾斜下潜的方式。由于抗压能力要求高,“彩虹鱼”号载人舱的制造材料也与“蛟龙”号不同,需要使用优于目前常用的高强度钛合金的新型材料马氏体镍钢。在稳定翼、舾装系统、声学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彩虹鱼”号均需提升相应的耐压性能。在电力系统方面,“彩虹鱼”号正在研制寿命更长、动力更大的锂电子电池。 2015年9月,“彩虹鱼”号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在南海海域完成海试,最大潜深为4328米,标志着我国探秘“万米深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按照设想,2016年,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将利用新的科考母船去冲击马里亚纳海沟;2018年,完成载人潜水器研制;2019年,力争让中国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研究。 万米级深渊科技流动实验室建成后,将具备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所没有的万米深渊作业功能,能够填补我国在深渊科技这一前沿技术领域的空白,提升我国开展大洋深海交叉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占领世界深渊科技研发的制高点。 (取材于张欣、张建松等的相关文章),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向海洋深渊区开展科学考察 B.是全海深“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 C.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D.目前尚未完成研制 7.根据材料三,与“蛟龙”号相比,不属于“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特点的一项是 (2分) () A.外形呈瘦长的鱼雷状B.垂直下潜 C.使用新型材料D.抗压能力更强 8.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从“蛟龙”号到“彩虹鱼”号,我国载人深海潜水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5分),三、 1.答案D“全面领先”有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它与美国最新的6500米级新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在水下的工作时间极限相同,能够携带的科学有效负载也相当,操纵性能和悬停作业能力相近”,其中“相同”“相当”“相近”表明并不是“全面领先”。 知识拓展选择题干扰项设置情况归类: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答非所问;前后倒置;夸大与缩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信息残缺;主次颠倒;未然与已然;或然与必然;必要与充要; 描述当解释。 2.答案D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特别是水声通信传输图像的能力和微地形地貌的探测能力更是新阿尔文号所不具备的”可知,只有D项与题干中的“独有能力”相吻合。 评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依据题干中的“蛟龙号独有能力”对四个选项进行判断:首先,找到有效阅读区域(最后一段);其次,找到解题的关键文字“所不具备的”等。,3.答案A根据“材料二”,国外媒体的关注点不是“蛟龙”号的载人能力,因为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的深海潜水器都有载人能力。 解题关键第二、三、四段分别提到了美国、英国、日本媒体对“蛟龙”号潜水一事的关注,分别概括其关注的内容即可。 第二段:中国在深海勘探领域将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段:“蛟龙”号的下潜深度证明其可能具有对深海金属矿藏的开发能力。 第四段:中国具有深海开发的技术竞争力。 4.答案C根据“材料一”中的“2010年已能下潜到3759米的海底”(2010年精确到了3759米,说明这是当年的极限)、“2011年78月,蛟龙号进行了5000米级试验”可推断,“蛟龙”号首次下潜到4000多米的时间应该是2011年。 5.答案D堪比:比得上。 知识拓展汉字的笔顺规则 一般规则: 先撇后捺:人八入,先横后竖:十王干 从上到下:三竟音 从左到右:理利礼明湖 先外后里:问同司 先外后里再封口:国圆园圈 先中间后两边:小水 补充规则: 点在上部或左上,先写点:衣立为 点在右上或字里,后写点:发瓦我 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里:旬座屋 左下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远建廷 左下右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凶画 左上右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里:同用风 上左下包围结构的字,先上后里再左下:医巨匠区,写字笔顺口诀: 从上到下为主,从左到右为辅。上下左右俱全,根据层次分组;横竖交叉先横,撇捺交叉先撇;中间突出先中,右上有点后补;上包下时先外,下包上时先内;三框首横末折,大囗最后封底;分歧遵照规范,做到流畅美观。 6.答案B由第二段可知,“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仅仅是全海深“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另外还有1台无人潜水器、3台着陆器和1艘4800吨级的科考母船“张謇”号。 解题关键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或短语要准确理解。社科类文本的语言逻辑十分严密,一些词语,如副词、形容词、代词等往往起到修饰、限制的作用,使得对事物的阐释更准确、严密。 如文本中的“以彩虹鱼号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为核心,配备这些科学设备共同构成我国全海深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核心”“这些科学设备”“共同”等关键词语或短语都表明“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只是“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的一个组成部分。,7.答案B由第四段可知,“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的下潜方式是“45度倾斜下潜”,而非“蛟龙”号的“垂直下潜”。 方法总结审视题干,明确问题。 锁定句子,认真比对。 了解设题陷阱,知彼知己。 8.答案要点一:我国载人潜水器的研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蛟龙”号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就下潜到7062米,创造了同类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最高纪录,万米级的“彩虹鱼”号也已经开始研制。 要点二:载人潜水器的技术不断创新,某些技术已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要点三:目标远大,以占领世界深渊潜水科技研发的制高点为目标,力争使我国大洋深海交叉科学的研究位于世界前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比较、辨析和概括能力。依据题中要求,我国载人深海潜水事业的发展特点可以从“蛟龙”号到“彩虹鱼”号的发展历程中找到。从二者的进步与发展中,找出关键语句,概括要点即可。,知识拓展社科类文本考查中的概括方法 信息的筛选与提炼。对段落或文章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结论。如本题需要考生在文中找出我国载人深海潜水事业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例如下潜深度与下潜技术的突破、对深海潜水技术的高远追求等。 概括的三个要素:谁、什么、怎么样,又称为3W。如:我国载人潜水器(谁)的发展速度(什么)极快(怎么样)。,四、(2015北京,18,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曾被誉为“文明之母”。毕昇的活字印刷,更是领先了西方数百年,揭开了世界印刷史的辉煌一页。然而,时至20世纪,中国印刷业遇到了巨大的危机和挑战。 20世纪40年代,美国发明了第一代打字机加照相机的手动式照排机,但该照排机效率不高,一旦按错键,改版很麻烦。1958年美国发明了光机式西文照相排字机,在计算机控制下依靠光学和机械方法选取字模,逐字照相形成版面,称为第二代排字机。1969年,日本也研制成功第二代汉字排字机。1965年西德成功研制出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三代机的速度可以比二代机快10倍,适用范围也广。日本引进西德和美国的技术,于1975年也初步研制成第三代汉字排字机。1976年英国研制出第四代排字机,它采用激光技术,用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日本也正在研制第四代汉字排字机,但尚未成功。 此时此刻,中国的印刷业却仍在沿用古代的技术,在汉字的“丛林里”艰难跋涉。 从美国的第一代手动照排机,到英国的第四代激光排字机,世界照排技术的发展进步大大依赖,于不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实力。就拿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来说,该类排字机对底片要求高,对所使用的阴极射线管分辨率也要求很高。这些困难,在中国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克服。 汉字相比表音体系的文字,数量巨大。从印刷的基本需求看,排字机的字库通常要收7 000多字。而从一般书报的需求来说,字体就有书版宋、报版宋、标题宋、仿宋、楷体、黑体、长宋、扁宋、长黑、扁黑等10多种;字号还有小六号、六号直到初号,共15种。如此一来,字库的收字就会成倍增长。 汉字的巨大数量,为排字机字库的存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再加上文字印刷质量上的需求,要保证字形美观、笔锋明晰,汉字带给排字机的技术困难就会更大。20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计算机,向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外国人说:“汉字如果不废除,中国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向世界。” (取材于1979年7月1日汉字信息处理),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印刷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进程的落后B.计算机的历史短 C.汉字自身的特征D.技术条件不具备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汉字在信息时代遇到“严峻的挑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汉字数量大,排字机字库存贮困难 B.因字形字体的制约,汉字排版繁复 C.表意系统的汉字无法适用于排字机 D.汉字美观、笔锋明晰的要求难解决 材料二 世界最先进的第四代排字机使用激光技术,将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由于激光很强,普通底片便能感光,还可用转印的方式在普通纸上印出逼真的大样。更有意义的是,它用三到五瓦的强激光束直接打到版材上就能形成凹凸版面,称为激光直接雕版,这无疑免除了早期借助照相技术进行照排制版的一大套工序。,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采用第四代排字机的激光技术,但要解决字模存贮、文字变倍、激光只能 逐线扫描而不能逐字扫描等关键问题。其中,汉字字模存贮量是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最大的技术难关。汉字的常用字在3 000字左右,印刷用的字体、字号就更多。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使印刷用的汉字字头数高达100万个以上,汉字点阵对应的总存贮量竟达200亿位,约合1万6千兆个存储单元。即使制成超容量的巨型磁盘,其缓慢的存取速度和高昂的代价也足以使它丧失实用价值。如果不能另辟蹊径解决汉字字模的存贮问题,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过程中,王选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确保文字质量的高倍数汉字信息压缩技术,可使每个五号字的信息量大幅度下降,即从1万位下降到平均800位。这种压缩方法还允许文字变倍,能变大变小并保证质量,只需4千万位的存贮量就能存下65万字头的全部信息。在照排过程中,有一个微程序汉字点阵生成器把汉字压缩信息高速复原成点阵。汉字信息压缩技术的研制成功给汉字照排系统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的研制成为可能,激光和照相机的结合带来了排版系统和信息处理的新突破。 这些技术获得我国第一项欧洲专利和多项中国专利,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核心和基石。,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文字变倍和变形时的高度保真,我国又自主发明了用参数信息进行控制的独特方法,从而为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扫除了又一个障碍。这项发明是世界首创,比西方早了10年。当外国电脑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市场的时候,唯独在出版领域,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英国蒙纳公司、美国王安公司和日本写研、森泽、二毛公司等全部退出了中国市场。国产照排系统在与国外产品激烈的竞争中大获全胜。 我国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自主创新与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编辑排版系统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时代。 (取材于徐炎章、王素宝等相关文章) 3.下列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光照排系统原理及其使用 B.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C.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 D.汉字信息处理技术领先世界,4.根据“材料二”,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不属于技术难关的一项是(3分)() A.字模存贮B.汉字信息压缩 C.文字变倍D.激光逐线扫描 5.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凹凸:两个字书写的第一笔都是“丨(竖)”。 B.横亘:“亘”读音是“n”。 C.存贮:“贮”读音是“zh”。 D.另辟蹊径:“辟”也可以写成“僻”。 材料三 21世纪的中国,期待着更多的自主创新。如何实现自主创新,无疑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中国的现代科学大多也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是事实。然而,同样确定无疑的是,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也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比于西方,中国古代科技无论是具体的成果,还是研究的思路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不同。有学者曾经感言:“当今不少人一提到科学,脑子里想到的就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而我要,强调的是,除了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之外,事实上还有跟它们完全不同的所谓东方科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鸿篇巨制里就曾认为,东方的科学,跟西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思想方法。”因此,我国的科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最早发现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十分适合计算机时代,他称中国古代数学为“算法的数学”或“计算机的数学”,并运用它创立了著名的“吴方法”,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主创新对于进一步弘扬和传播中国固有的科技与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汉字源远流长,使得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绵延不断。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使得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然而,进入20世纪的信息时代,中国的汉字排版与印刷却因汉字信息处理的困难,落后于西方。王选这位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科学家,率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卓有成效地继承并发展了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正是王选团队在20世纪信息时代掀起的这场印刷技术的革命,大大弘扬了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如今,举国上下正满怀豪情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征途中,我们既不能轻视创新,更不能数典忘祖。中国的科技人才应该在中国传统科技与文化的丰硕成果中汲取营养,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取材于徐立王选与中国文化) 6.下列对“材料三”中“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所指代的对象,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印刷术B.研究思想 C.四大发明D.算法的数学 7.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研发有何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6分) 8.下列对“材料三”中成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鸿篇巨制:著述B.源远流长:水流 C.自强不息:停止D.数典忘祖:经典,四、 1.答案B“计算机的历史短”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客观现实,并不是中国印刷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的原因。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能力。 审题:对中国印刷业“巨大的危机和挑战”。对下面各个段落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第二、三段:通过对比,体现了中国印刷业技术落后,进步艰难。第四段:“这些困难,在中国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克服”表明当时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实力不够,“技术条件不具备”。第五、六段:中国汉字自身的特点,使得中国印刷业发展困难。 对照四个选项,只有B项“计算机的历史短”与题干不相符合。 2.答案C“表意系统的汉字无法适用于排字机”在原文中并无体现,属于无中生有。 3.答案B“材料二”首先介绍第四代排字机使用激光技术的意义,然后说我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介绍我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自主创新与成功研制,并阐述其意义。只有B项能够概括“材料二”的内容,其他三项表述片面。 思路分析拟标题的试题本质上是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能力。本文的五个段落涉,及“汉字激光拍照系统”的基础、难题、解决措施、意义这四个问题,重点写的是“难题、解决措施”,标题应该是对本文最核心内容的概括。 概括的三个要素:谁、什么、怎么样,又称为3W。如:汉字照排(谁)技术(什么)突破与创新(怎么样)。 4.答案D根据第二段第一句可知,“激光逐线扫描”不属于技术难关,应为“激光逐字扫描”。 方法总结解答此题要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逐句比对原文;一个是牢牢把握“细”的原则,选项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关键词语都要仔细比对,不要轻易放过。 5.答案D另辟蹊径:辟,开辟。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僻:偏僻;性情古怪;不常见的(多指文字)。“僻”没有“开辟”之意。 解题关键高考北京卷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随文出题,且考查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应用能力,因此,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字音(多音词)、字形(笔顺、笔画)、词语(含熟语)(读音、书写、含义、用法)等。 6.答案A(答C得1分)“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位于第四段,根据前文“作为四大发明,一、(2014北京,1517,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备的能量块。其实,。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条件就是离不开太阳能资源,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 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自1969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以来,太阳能发电的比例在欧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已经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多余的电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B组 20112014年北京高考题组,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相对密闭,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雪压等极端恶劣自然条件的试验,在面对灾害时,光伏独立发电产品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系统无法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 实践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有适宜分散供电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它既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遮挡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我国的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平方公里可安装100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1.5亿度。我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