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重庆大足区事业单位招考笔试试题

上传人:wen****ng 文档编号:144550652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重庆大足区事业单位招考笔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4年重庆大足区事业单位招考笔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4年重庆大足区事业单位招考笔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重庆大足区事业单位招考笔试试题2014年重庆大足区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33名考试公告、报名注意事项、职位表等最新资讯及免费备考资料请点击:具体题型分析(一)基础题通过分析真题,我们发现,绝大部分考试题目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原话。我们称这一类题为基础题。基础题的特点是出题直接,考点明显,答案明确。试看几例:【例1】(2013下单选)企业规定的标准色、标准字等,构成了企业文化的()。A. 精神层文化B. 物质层文化C. 制度层文化D. 领导层文化这道题的考点是书中的标题,位置很醒目,答案很明确,为B选项。只要考生看书不是太马虎,凭印象也能选对答案。这是基础题的一类,难度系数为。考生唯一要做的就是仔细看书,留心关键词,如这里的“标准色”“标准字”。【例2】(2013下单选)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这种编制预算的方法被称为()。A. 现金预算B. 直接人工预算C. 材料采购预算D. 零基预算这道题的考点也是书中的标题,答案为D。本题的关键就是要区分各种编制预算的方法,但是只要考生仔细看书,选出答案也并不是很难。这道基础题难度系数为。【例3】(2011上单选)基层管理者在()上花的时间多于高层管理者。A. 计划B. 组织C. 领导D. 控制这道题的考点不是很明显,但答案很明确,是C。这道题看似一道运用题,其实在教材中也有原话。这是基础题的另一种类型,难度系数为。这类题也可以看作是半个运用题,我们不能靠死记硬背来记住这个知识点,而需要理解记忆。【例4】(2013下单选)某经理对经常来打小报告的员工采取倾听意见,不采取行动的方式,从强化理论的角度看,这种影响下属行为的方式是()。A. 正强化B. 负强化C. 自然消退D. 惩戒这道题也可以看作是半个运用题,是对书中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的考查,但是无须像运用题一样对书中知识做出推演,难度系数。教材中介绍“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目标不一致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被减少,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被干扰”,本题中该领导只听取意见不采取行动,使得打小报告的员工逐渐减少此行为,即属于负强化。答案为B。基础题的难度系数不超过,所以不作详细统计。(二)运用题所谓运用题,是教材中没有原话,直接得不出答案的试题,需要我们根据教材已有的知识,稍作理解、推演。运用题在考试中只占很少一部分,每次考试平均也就3道。运用题的特点是考点依然很明显,但答案不十分明确。来看几个例子:【例1】(2012上判断)因为企业管理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所以企业的目标就是实现经济效益。()这道题的考点很明显,是第一章第二节中企业管理的第三个特点“企业管理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但是书中并没有直接的论述。根据教材,“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要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使得企业活动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企业的管理活动必须时时处处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理性为最大原则”。可以看出企业具有经济理性与它实现经济效益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题干的前提和逻辑推论是正确的;再验证教材中企业管理的第一个特点的相关论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命线在于其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最大和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题干的结论也是正确的。所以这个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另一种方法是抓住经济理性这个关键词,虽然教材中没有直接下定义,但是从其论述可以看出,所谓经济理性,指代的是经济活动的任何参与者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对于企业,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管理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所以企业的管理活动必须将实现经济效益作为企业最大和最根本的目标。由此也可以判断出题干是正确的。上面所举的是一类运用题的代表,可以看出,要完全理清其中关系,对答案有十分把握,难度确实不小;但是若凭看书的印象得出正确答案却也并不难,因为题干的前提、结论乃至核心部分推理逻辑与常识和教材都不违背。这类运用题的难度系数为。对于这类题,我们在看书时对于论述性的考点就要加以理解,而不能囫囵吞枣地一扫而过,如果真正理解了教材的内容,作答这类题也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例2】(2011下单选)各大高校最适合采取的组织结构形式是()。A. 直线型B. 虚拟网络型C. 职能型D. 事业部制这道题的考点可以明确定位到第三章第四节中“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但是根据教材,这些组织结构适用的都是企业,特别是答案选项D,教材中更是明确表述为“适用于产品品类多、销售范围广的大型企业,例如跨国企业”,只依据教材的话,肯定会被误导。实际情况是,现代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庞大,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一些高校逐渐由直线型的组织结构转变为分权组织结构,以解决因高校组织目标和组织活动的多样性而难于集中决策的困难。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又称为事业部制,是指在总部下面设立有独立经营自主权的事业部来进行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是一种分权制的组织结构形式。因此,各大高校最适合采取的组织结构形式是事业部制。上面所举的是运用题中的特例,数量极少,但是难度极大,难度系数高达。对于这类题,根本不用费心思去准备,作答时也不要纠结不放,可以凭感觉选一个,或先跳过,等做完其他题再来慢慢推敲。(三)拓展题拓展题可以算是超纲题,需要考生对这一科目有更广泛的了解,不过这类题极少。我们来看这道题:【例】(2011上单选)根据SWOT矩阵分析法,当一个企业环境处于SO象限时应选择()。A. 增长战略B. 多种经营战略C. 扭转战略D. 防御战略这道题的考点也很明白,就是SWOT分析矩阵,考点为“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中的内容(此考点在这一版大纲已被删除)。但是当时重庆市人事局编印的复习资料里,没有涉及具体的企业战略的选择,所以考生看到这道题难免发懵。不过,冷静下来,稍一思考,SWOT,S是优势(Strengths)的简写,代表内部优势,O是机会(Opportunities)的简写,代表外部机会。企业有内部优势,有外部机会,那么不可能采取扭转、防御战略;至于多种经营战略,没有把握,暂不选;而增长战略,根据字面意思,应该是适合题目的要求的,所以完全可以大胆选择“增长战略”。而这道题的正确答案也正是A项增长战略。这道题严格来说,难度也不大,难度系数为,只是因为选项陌生,容易使考生措手不及。三、备考建议(一)立足教材通过前面的统计分析,相信考生对试题的情况已经一清二楚:基础题是绝对的多数和重心,不管题量还是分值,每次考试都占近90%,有时竟高达97%。所以,我们的备考策略也应该很明朗了:以教材为本,基于教材、熟悉教材、理解教材,可以轻取90分;再花点工夫、花点心思,结合真题,适当巩固练习,做到对知识点烂熟于胸,对相关论述的脉络关联了然于胸,豪取满分也是大有可能。为了帮助考生理顺思路、架构清晰地管理基础知识系统,我们在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图表,提纲挈领,删繁就简,醒目地呈现,对于费解或因表格形式所限过于简略的知识点,则以“【点拨】”的形式补充说明,这并不表明“【点拨】”的内容不重要,考试时同样可能考查到,要想拿到高分甚至满分,对这部分内容同样要重视。(二)留心真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真题就是这样的宝山宝库。我们从各个层面不厌其烦地分析了最新的真题,从中知晓了真题的出题方式,题目难度,题量、分值分布等宝贵信息;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各年的真题会有一些重题和不少重复考点的题,特别是上下半年,重题率、重考点率都非常高。重考点题,不仅在各次考试之间存在,在当次考试中也存在。因为每年的考点不一样,所以我们对重考点题不做详细的统计,只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予以说明:【例】(2011下判断)2.组织创新的实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8.制度创新的实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答案是2错8对,知识点只有一个。(另外,第8题与2012年上半年判断题第14题重)这种考点高度重合的情况在选择题里面也存在,这意味着一个知识点就有好几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具体的知识点,包括其中可能的出题点及与之相近的知识点,就需掌握牢、理解透。对于重题,则只是各次考试之间存在,我们需要特别重视,例如2012年上半年与2011年下半年重题2道,2011年下半年与2011年上半年重题6道,而且这还不算那些基本上是送分的重考点题。毋庸置疑,真题需要多看,尤其是参加下半年考试,对上半年的真题更须了如指掌,把握住送分题。为了充分利用真题资源,汲取其中的养分,我们还精心编写了真题答案及解析,在教材的相关考点下以“真题链接”的栏目附录了相关真题,可以让考生对易考查点、考查角度、考查方式心中有数,看书时自觉关注出题点,留心关键词。四、新版教材变动内容依据最新考试大纲的变化,新版教材对书本内容作了如下变动:(一)第一章内容在第一节“管理的特性”内容下,将上一版中的“生产力属性”“生产关系属性”分别变更为“一般性”“特殊性”,但其下内容未发生变化。删除了第四节中“具体组织的特殊环境”“两种环境分析方法介绍”两部分考点内容,增加了“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这一考点内容。在第五节增加了“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这一考点内容。(二)第二章内容将第一节“决策的本质”变更为“决策的含义与特征”,但其下内容未发生变化;增加了“决策的含义”的第四个方面以及“决策的特征”这一考点内容。将第二节“预测”变更为“预测与决策”,但其下内容未发生变化。在第四节“群体决策”中增加了“头脑风暴法”这一考点内容。将第五节“计划的编制”中的编制计划的步骤“评价与选择方案”变更为“评价备选方案”,相关内容发生变化。(三)第三章内容在第一节“组织的划分标准与类型”内容下,增加了一种新的划分标准。将第三节中的“管理人员”变更为“组织人员”;在“组织人员的选聘标准”内容下,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变更为“较强的执行能力”,并且“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水平”“较强的执行能力”的相关阐述发生变化;“人员考评的五个方面”的考评要素发生变化;“组织人员培训的作用”这一考点内容发生变化;“管理培训的内容”这一考点内容发生变化。在第五节“组织文化的结构”相关内容发生变化;“组织文化的类型”这一考点内容发生变化;删除了“影响组织文化的因素”这一考点内容;增加了“组织文化的塑造”这一考点内容。(四)第四章内容第一节“权力或影响力”这一考点内容发生变化;增加了“权力的构成”这一考点内容。第二节将第三节“人性假设理论”这一考点内容移至本节,且内容发生变更;在“途径目标理论”内容下,“领导行为的类型”相关内容发生变化。第三节增加了“需要理论”这一考点内容;删除了“激励理论”内容下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在“激发人们积极性的管理技巧”内容下,增加了“使员工充满干劲并不难”这一考点内容。在第四节“人际沟通”中增加了“网络时代的沟通”这一考点内容。(五)第五章内容在第二节“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内容下,“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内容发生变化;将“鉴定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变更为“纠正偏差”;删除了“管理控制中的控制或矫正措施选择”这一考点内容,增加了“常用的纠正偏差手段”这一考点内容;删除了“控制偏差的手段”这一考点内容。第三节“控制方法”整节内容发生变化。(六)第六章内容第一节“从创新的内容来划分创新的类别”这一考点内容发生变化。删除了第二节“概念创新”和“产品创新与市场创新”内容,“目标创新”和“环境创新”的相关内容发生变化。(七)第七章内容在第一节增加了“管理工具的含义及类别”这一考点内容;将“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变更为“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的综合运用”,并在其下添加了“管理工具的选择、应用和组合”这一考点内容。(八)第八章内容在第三节“管理绩效的评价”,增加了“绩效评价的程序”这一考点内容。在第四节“管理绩效的改进”,增加了“绩效改进的目标”这一考点内容;“绩效改进的方法”这一考点内容发生了变化;增加了“绩效改进的策略”这一考点内容。(九)第九章内容原第九章“事业单位及其改革”全部删除。将原第十章挪至第九章,且内容无变化。第一章管理概述管理基础知识第一章管理概述大纲思维导图管理概述管理的概念与特性管理的概念管理的特性管理的职能和类型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的发展管理的类型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管理者和管理者的类型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管理环境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组织的一般环境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管理理论的发展国内外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性一、管理的概念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表11管理的发展阶段阶段发展状况第一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协作程度不断加深,社会政治结构日益复杂,从而使得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逐渐成为专门的社会活动。第二阶段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分工和生产的社会化达到了空前规模,社会和政治结构高度分化,在此背景下,管理活动逐步趋向于专业化、科学化,并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尽管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具有久远的历史,管理活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而专门的组成部分,但是,人们对于什么是管理却具有不同角度和层次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定义。表12对管理的不同理解着眼点观点管理的职能管理就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实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中的决策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管理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求达到共同目标的活动。系统论的原则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子系统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活动。虽然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对管理的定义有差别,但也包含着若干共同之处,例如:管理具有特定的目的;管理需要对有效资源进行动员和配置;管理具有特定的职能;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管理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正是人们理解和把握管理一般含义的依据,为此可以把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的目标,动员和运用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管理的这一定义具有如下含义。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管理者是在管理中指挥和领导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构成了管理活动的主体。在现代条件下,管理主体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包括政府的领导者,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以及由他们以各种形式委托的代理人,也包括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的领导者。管理主体可以以个人形式存在,也可以以集体形式出现。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表13管理环境和条件的含义含义具体内容管理者面临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所谓外部环境和条件,主要是管理者所管理的组织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拨】自然环境如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状况等;社会环境则包括特定的社会文化、制度、法律和政策等。所谓内部环境,是管理者所管理的组织内部的状况,包括组织性质、人员状况等。管理的环境和条件有动态和稳态之分。动态的环境和条件是指变化程度剧烈的环境和条件,稳态环境和条件则相反。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管理的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管理的目标而展开的,管理本质上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由于管理的环境、条件、类型、性质、层次以及时间跨度考虑的不同,具体的管理活动会具有不同的目标,尽管如此,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却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共性。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特定的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效资源的支撑,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可能的范围内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就管理者需要动员和配置的有效资源而言,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也包括机会、时间、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对于管理者来说,围绕管理目标的实现而合理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是达到有效管理的必要环节。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这些基本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尽管具体的管理在其性质、组织环境和条件、管理的有效资源、管理的层次和目标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是,管理的这些基本职能却是一切管理活动共同具有的。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会有各种各样更加具体复杂的职能,但是,它们也只是对基本职能的进一步细化。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管理是人们事先拟订计划和目标并经过组织和活动实施的自觉行为,因此,管理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主观作用于客观的活动。另一方面,管理是要通过被管理者的活动来有效地实现管理的目标,因此,管理的主要作用对象是被管理者,同时,管理者要对被管理者的工作后果负责,管理工作成效要以被管理者实现的工作成效来检验,就此而言,管理是管理者主观见之于被管理者客观的活动,是具有典型社会性的活动。二、管理的特性(一)两重性1.管理的两重性首先是指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表14管理的两重性的首要表现两重性具体内涵管理的一般性(1)管理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相伴而生的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生产分工和协作的产物,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自始至终就是以社会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因此,管理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相伴而生的活动。(2)管理也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产物。人类自产生起,就是以社会方式共同生活的,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具有个人所不能或者不愿承担的公共事务,这就形成了社会生活中公共事务和社会职能管理的需要,因此,管理也是与人类的社会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3)结论:管理的这种与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相伴而生,表明管理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这种自然属性,使得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使得管理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普遍意义的可学习和借鉴性。管理的特殊性(1)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管理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中进行的,因此,管理的社会历史性质无疑是由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决定的。(2)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管理,也有其特殊属性。(3)结论:管理的这种特殊性,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具有特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方式。2.管理的两重性也指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表15管理的两重性的另一表现两重性具体内涵科学性管理必须按照客观的规律,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艺术性管理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具有复杂性,因此管理又有特定的艺术性,即管理的实践性。【点拨】管理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管理活动中对于“度”的把握,也就是说,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从实际出发,确定具体的合适的限度。管理的艺术性还体现在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正是管理者有声有色的创造,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瘙嚔真题链接1.(2012下判断)管理的两重性是专指管理既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答案】 【解析】 管理的两重性首先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也指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而非专指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故题干说法错误。2.(2012上单选)管理的两重性首先是指管理的()。A. 目标性和组织性B. 科学性和艺术性C. 主观性和客观性D. 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答案】 D【解析】 管理的两重性首先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所以选D。管理的两重性与目标性、组织性、创新性为管理的四大基本特性,它还指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二)目标性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因此,管理具有明显的目标性。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构成。表16管理目标性的特点特点表现共同认同性管理的目标一般是特定组织和群体全体成员共同认同的目标,不是管理者或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是特定组织和群体成员目标的共同部分,而不包括他们之间的不同部分。层次结构性在既定的时空范围内,管理目标往往在一个总体目标下,包含着各个不同管理领域、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分目标。时间跨度的区别按照实现时间的要求,管理目标往往包含着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多元价值性企业的管理目标常常被人们理解为赢利的单一价值,但实际上,企业在赢利之外,也包含着市场地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内部和谐等多种价值目标。而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的管理,更具有效率、公平、公正、秩序、安全、民主等多种价值目标。管理目标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既要具有先导性,又要具有现实可能性,同时,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也常常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动,因此,管理目标又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如图所示:先导性现实可能性弹性管理具有的目标性,作用表现在:使得管理具有明确的活动和资源配置方向;具有激励被管理者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的功能;具有创造和谐管理环境的作用,为管理者有效地检测管理绩效提供依据。因此,管理具有的目标性,成为现代管理中目标管理方式的重要依据。(三)组织性组织是特定的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目标而按照特定的规则组成的集合,因此,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是人,其中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同时,组织也包含各种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和特定的规则因素,组织是管理的基础;另一方面,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必然需要管理,因此,管理是组织的机能,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因素。管理与组织的这种密切相关性,决定了管理具有组织性的特征。两者的关系可以直观表示为:组织基础机能管理表17管理的组织性的体现和作用项目具体内容体现(1)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具有同一性;(2)管理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行使和实施的载体和依托;(3)管理必须以组织的合理构建作为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职能;(4)管理活动受组织规则和规范的制约,必须按照组织法定的程序进行。作用(1)使得管理可以迅速有效地集合起所需资源,形成管理的组织力量;(2)使得管理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贯彻组织的目标和管理实施方案;(3)使得管理能够按照有序和规范的途径运行。因此,组织在管理中起着关键枢纽作用,由此构成了管理的核心要素。(四)创新性在特定的时空条件和管理事务的意义上,管理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方式。但是,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类实践活动,管理本质上却具有不断创新的特性。表18管理创新性的来源创新性来源具体内容管理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必然会对管理活动的目标和方式不断提出要求,从而促使管理不断创新。管理因素的发展变化和管理方式的深化更新(1)管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人会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2)管理的物质因素和信息、机会、价值等也会不断地更新变化。(3)随着管理实践的展开和深入,人们对于管理及其规律的认识会不断深化。管理的创新性使得管理活动能够不断深入和丰富发展,同时,只有不断创新的管理活动,才能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第二节管理的职能和类型一、管理的职能关于管理的基本职能,在管理的定义里已经阐明,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在管理学发展历史上,一些学者对管理基本职能作出了不同的描述。典型代表如图所示:表19关于管理基本职能的代表性理论提出者国籍提出时间观点亨利法约尔法国20世纪初期管理包括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古利克美国20世纪30年代管理包括七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人事、沟通。孔茨美国20世纪50年代管理包括五项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关于管理职能,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将其简化为四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一)计划计划就是规定组织要实现的目的,实现目的的方案。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管理活动从计划工作开始。表110管理计划的程序程序内容活动条件研究在研究活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组织在未来某个时期内的活动方向和目标。组织的业务活动是利用一定条件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活动条件研究包括内部能力研究和外部环境研究。制定业务决策活动条件研究为业务决策提供了依据。所谓业务决策,是在活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这种研究揭示环境变化中可能提供的机会或造成的威胁以及组织在资源拥有和利用上的优势与劣势。编制行动计划在确定了未来的活动方向和目标以后,就要编制详细的行动计划。编制行动计划的工作,实质上是将决策目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解到组织的各个部门和环节,对每个单位、每个成员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二)组织组织工作决定组织要完成什么任务,谁去完成,这些任务怎么分类组合,谁向谁报告,以及各种决策应在哪一级上制定等。表111管理组织的程序程序内容设计组织(1)设计组织的机构。在分解目标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需要设置哪些岗位和职务,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将这些岗位和职务加以组合,形成不同的部门。(2)设计组织的结构。据组织业务活动及其环境的特点,规定不同部门在活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人员配备根据各岗位所从事的活动要求以及组织员工的素质和技能特征,将适当的人员安置在组织机构的适当岗位上,使适当的工作由适当的人承担。组织变革根据业务活动及其环境特点的变化,研究与实施组织结构、结构调整与变革。(三)领导人是组织活动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有机结合而成的。管理的领导职能就是指导和协调组织中的成员,包括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他们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的冲突等,从而使组织中的全体成员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组织活动中去。?瘙嚔真题链接(2013下单选)管理者激励下属,隶属于管理的()。A. 计划职能B. 组织职能C. 领导职能D. 控制职能【答案】 C【解析】 管理的领导职能是指指导和协调组织中的成员,包括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他们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的冲突等,其目的是使组织中的全体成员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组织活动中去。故本题答案为C。(四)控制控制就是监控组织的绩效,将实际的表现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和既定计划的顺利进行。在整个管理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表112管理控制的内容与步骤内容步骤行动偏离目标和标准时对组织活动的纠正;行动偏离目标和标准时对目标和标准的修改与重新制定。【点拨】后者是指组织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原来的目标和标准已不适用。衡量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发现偏差;采取矫正措施。【点拨】控制不仅是对以前组织活动情况的检查和总结,而且可能要求某时点以后对组织业务活动进行局部甚至全局的调整。图11管理的职能如图所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是最基本的管理职能,它们分别重点回答了一个组织要做什么,怎么做,靠什么做,如何做得更好以及做得怎么样等基本问题。管理各项职能不是截然分开的独立活动,它们相互渗透并融为一体。从时间上的关系来看,它们通常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发生,即先计划,继而组织,然后领导,最后控制。对于一个新创建的企业往往更是如此。然而在实践中,没有哪个管理者是周一制订计划,周二开展组织工作,周三实施领导工作,周四采取控制活动。这些管理职能往往相互融合,同时进行。比如,没有计划便无法控制,没有控制也就无法积累制订计划的经验。人们往往在进行控制工作的同时,又需要编制新的计划或对原计划进行修改。同样,没有组织架构,便无法实施领导,而在实施领导的过程中,又可能反过来对组织进行调整。管理过程是一个各职能活动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而且在大循环中套着小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