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43613855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背景知识随着地球陆地上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日益浅少,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海洋。如大阳、月球引力作用形成的潮汐能、深海中的锰结核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储量极其丰富,且其开发技术亦日趋成熟。目前已探明的世界海洋石油储量的80%以上在水深500m以内, 而全部海洋面积的90%以上水深在2006000m 之间,因而大量的海域面积有待探明。此外,世界上除了少数海域以外,大部分地区的近海油气资源已日趋减少,向深海发展已成必然趋势,深海平台技术已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的一个热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新的深海平台结构不断涌现。世界上主要海洋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相继制定了“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提出了“海洋是能源之源、立国之本”、“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发展”等政策。我国拥有300 万km2 的海疆,深海油气资源以及其他海洋资源储量十分丰富。然而,目前我们国家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在200m水深以下的海域,深海平台技术的开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面临世界各国对人类共同拥有的深海资源激烈竞争的形势下,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密切关注国际上深海平台设计与建造技术的发展,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并力争参与到国际深海平的设计建造中去,已逐步掌握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这对我国未来深海资源的开发和我国海洋工程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二) 国外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1、张力腿平台1984 年世界上第一座张力腿平台由CONOCO 公司建造,并正式安装在欧洲北海的Hutton 油田。此后,张力腿平台获得了迅速发展。最近投入使用的URSA 张力腿平台的工作水深已达1250m。目前海洋工程界正不断对张力腿平台的新型式进行探索, 以适应不同海上作业条件要求。例如浮力塔平台技术的研究。这种平台具有以下特点:(1)将平台的浮体置于水面以下超过150 英尺,使得平台在升沉方向的大部分流体动力和95% 的纵荡的流体动力被消除; (2)通过调整压载使整个平台的重心位于浮心之下,以保证平台有足够的稳性; (3)采用垂直的拉索和斜拉索组合的系泊系统,以提高平台在台风和循环海流作用下的系泊有效性和系泊系统安全性; (4)平台在六个自由度上的固有周期均大于30s,从而可避开波浪能量集中的频率范围; (5)浮体的底部面积很大, 有利于平台浅水拖航或用重大件潜水起重船进行干运; (6)平台(包括大型浮体、垂直桁架和甲板)可整体建造、运输和安装。浮力塔平台虽然只是处于概念研究阶段,但它综合了自升式平台和张力腿平台的优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概念。这种平台的浮力舱置于水下,浮力舱上竖立的空间刚架支撑着平台甲板及其上的设备,浮力舱下端用四组钢管张力腿将平台固定于海底,张力腿与海底的连接用筒型基础(吸力锚)。通过理论与试验研究表明, 这种平台具有良好的运动性能,完全能满足海上油气开发对平台运动的要求, 将是中深水边际油田开发的一种很好的平台形式。2、单柱式(Spar) 生产平台作为运输中转装置, 单柱式生产平台技术在存储和卸载上的应用已有30 多年的历史。1987 年, Edward E. Horton在柱形浮标(Spar) 和张力腿平台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用于深水的生产平台, 即单柱平台。1996 年, Oryx 能源公司委托J. Ray McDermott 公司在墨西哥建造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座单柱生产平台,当地水深为588m。近几年以来, Chevron公司和Exxon公司又在该地区的Genesis 和Diana 油田分别安装投产了两座单柱平台, 当地水深分别为789m 和1311m。最近BP公司又委托McDrmott、Alker等公司共同设计建造五座桁架式单柱平台(Truss Spar),用于水深为12201830m 的墨西哥湾海域。这种平台主体的一部分由以前的圆柱型变为桁架结构, 在架下部加以压载,当平台的储油能力要求不高时,这种结构更轻、运动性能和稳性更好, 更为经济有效。单柱式平台的优点是造价低,便于安装,可以重复使用, 因而对边际油田比较适用。另外, 它的柱体内部可以储油,它较大的吃水量形成对立管的良好保护, 同时其运动响应对水深变化不敏感, 更适宜于在深水海域应用。在西方,单柱平台被认为是除张力腿平台之外的另一种适用于深水的海洋平台, 有望在今后深海平台技术发展中得到推广。3、浮式生产系统浮式生产系统已在巴西等海域成功用于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如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Seillean号采用动力定位,用于水深1900m 的Roncado油田, FPSO II号采用锚泊定位,用于水深1400m 的Marlim 油田。最近国外海洋工程界提出了浮式生产钻井系统(FPDSO)的新概念,即在浮式生产系统的基础上加上钻井的功能: 浮式生产系统(FPSO) +张力腿钻井甲板(TLD)。该装置采用类似张力腿平台的技术用拉索将钻井甲板系于海底,甲板载荷则通过舷外的重块系统平衡,重块位于水下100m, 以避免波浪作用和减少摆动。该装置的优点是:(1)钻井甲板几乎没有升沉运动;(2)FPDSO船体的升沉、纵摇和横摇运动对钻井甲板没有影响;(3)没有吃水变化的限制;(4)采油树和防喷器可方便地放在钻井甲板上。这种装置分别于1998 年6 月和2000 年10 月在挪威的Marintek 水池和荷兰的Marin 水池进行了模型试验, 并于2001 年8 月对巴西1200m 水深的海域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主要的试验研究内容是:FPDSO 的运动和系泊系统的受力(多点系泊);张力腿钻井甲板(T LD) 与船体之间的间隙;立管和张力索的动载荷; 在船体月池内的波浪升高限制。4、深水多功能半潜式平台表今年新建的部分半潜式钻井平台简况 平台名称设计/制造建造年份工作水深m钻井深度m平台尺度m*m最大可变载荷t定位系统ENSCO7500 1 TDI Halter20002286 m9144m 73.269. 57256 t动力定位Mar ine700Bingo 8000Kvae-mer19981524 m9144m 36.321. 85000 t牵引锚机Bingo9000 1 - Dalian 新船厂19993000m11075457000 t8 点锚泊AMETT -HYST 韩国大宇TDIHalte1999-20001524m6096m75. 954. 5 3500 t动力定位SEDCOEXPRESS法国DCN199918302590m10700m76. 268. 96600 t动力定位CAJUNEXPRESS新加坡Pr omet20002590m10700m76. 268. 96600 t动力定位+8 点锚泊STENADONKvaer-nerWamowHosto-ck2001503m9144m77. 1673700 t动力定位WESTFUTUT U RE|RE|Hitachizosen19992438m10600m81. 769. 65500 t动力定位深水多功能半潜式平台的特点是: (1)抗风浪能力强(抗风100120 节, 波高1632m) ; (2)甲板面积和可变载荷大(达8000t) ; (3)适应水深范围广(深达3000m) ;(4)钻机能力强(钻井深度600010000m) ;(5)具有多种作业功能(钻井、生产、起重、铺管等)。如表所示,近年以来国外新建的一批适用于深海作业的移动式钻井装置中,半潜式平台大部分的工作水深超过了1500m, 半数以上水深超过2000m。(三)国内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我国深海平台开发装备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国产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已具备自升式平台、座底式平台的设计、建造能力,并且有国内外多个平台、船体的建造经验,现已成为浮式生产储油装置( FPSO) 的设计、制造和应用大国。我国FPSO的数量与研制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但其他海洋工程装置还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20多年。我国对张力腿平台也进行了有关的探索,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对工作水深为2001000m 的边际油田的轻型张力腿井口平台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并在该校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模型试验。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天津大学等单位也开展了张力腿平台的研究。另外,我国1984年自行设计制造了半潜式平台“勘探三号”, 成功地用于东海油气田的勘探开发, 但此后的研制工作一直处于停顿状态, 而国外半潜式平台却不断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 目前国外出现的半潜式平台已属第五代, 而“勘探三号”平台大约介于第2 和第3 代之间, 可见差距之大。但总的来说, 研究工作还处于初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与提高。目前 深海平台开发装备研制已进入新阶段,但是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仍主要集中在300 m 水深以内的近海海域,尚不具备超过500 m深水作业的能力。尽管我国在一些比较先进的油气工程装备方面己实现国产化,但国内厂商还基本停留在结构件的制造上,相关配套技术滞后,关键设备和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严重制约着海洋油气的规模开发。目前完全依赖进口的设备有:钻井系统配套的水下防喷器及控制设备等;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齿轮和齿条等;平台(船) 配套的柴油发电机组、电控系统;大型吊机、船舶主机、主推进系统、轴系、前后侧推等。另外,绝大多数的海洋钻机的顶部驱动系统、铁钻工和管子排放系统也主要依赖进口。(四)深海平台技术发展趋势从以上分析来看,张力腿平台、单柱式(Spar)生产平台、浮式生产系统、深水多功能半潜式平台等都是将来深海平台技术发展的热门方向。此外,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1)新型平台型式研究 海洋工程界对此作了大量的探索, 主要是对平台的运动特性、作业功能以及造价等关键问题进行优化, 以寻求经济与技术的最佳结合点。(2)非线性动力响应研究 尤其是考虑流和粘性影响的低频慢漂响应,高频响应中的二阶和频力(Springing)以及高阶脉冲力(Ringing) 问题。此外, 极限海况下的随机动力特性分析, 波浪、风、流耦合对平台的作用以及晃荡问题仍为海洋工程界所关注。(3)柔性构件的动力特性研究 主要是极限承载能力、疲劳断裂可靠性、涡激诱导振动、系索系统与平台主体的耦合分析。(4) 锚固基础特性分析 尤其是筒型基础在周期性变化载荷作用下产生土壤液化、渗流、剪切等而导致土体破坏问题。(5) 深海中材料的应用, 包括设计、检验和腐蚀问题。(6) 深海平台试验技术和建造与安装技术的研究。(五)深海平台发展的关键技术根据深海平台技术发展的方向来看,深海平台的研究具有以下技术特点,这也是深海平台发展的关键技术。1、平台作业范围广移动式钻井平台不是在固定海域作业,而是能适应移位及不同海域、不同水深、不同方位的作业。移位、就位、生产作业、风暴等复杂作业工况对钻井平台提出很高的要求。2、可靠性指标高a强度要求高永久系泊在海上除了要经受风、浪、流的作用外,还要考虑台风、冰、地震等灾害性环境力的作用。b疲劳寿命要求高一般要求2540 a 不进坞维修,因此对结构防腐、高应力区结构型式以及焊接工艺等提出了更高要求。c建造工艺要求高为了保证海洋工程的质量,采用了高强度或特殊钢材(包括z 形钢材、大厚度板材和管材) 。d生产管理要求高海洋工程的建造、下水、海上运输、海上安装甚为复杂,生产管理明显地高于建造常规船舶。3、安全性要求高由于海洋工程装置所产生的海损事故都十分严重,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向深海区域发展、海上安全与技术规范条款的变化、海上生产和生活水准的提高等因素变化,对海洋资源开发装备的安全性能要求大大提高,特别是对包括安全设计与要求、火灾与消防及环保设计等HSE 的贯彻执行更加严格。(六)总结在我国研制和开发深海平台技术对本世纪海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一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大国,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随着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需要, 深海平台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所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多。我们国家在深海平台的设计、建造、检验和科研方面都迫切需要发展, 特别是在浮式结构物的设计和建造上, 大多依靠国外技术进行设计, 我国在独立进行设计方面尚有一定差距, 对于工作水深超过600 3 000 m 的动力定位平台, 国内更无设计建造经验。根据上述世界深海平台技术研究的新动态,结合我国海洋工程事业的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既要肯定我国数十年来海洋工程事业发展的成绩,也要清醒认识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2)要建立海洋工程事业长远的发展规划,在国际大环境中积极持续发展,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3)加大对海洋工程事业研机构的资金投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海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4)引导海洋工程相关产业积极投入,在国内形成相应技术设备的生产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5)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资源开发,包括海洋物探、海洋钻井、油气开采平台的设计与建造、海洋资源开发和营运管理的投标竞争,逐渐壮大科研与制造管理水平和实力。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海洋开发热潮中,围绕着海洋权益和安全的斗争呈现出群雄逐鹿态势。我国的海洋权益和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促进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和提升海洋安全力量,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希望在海洋,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大国,深海平台的研究对于我国未来的深海资源开发和海洋工程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廖谟圣国外移动式采油平台现状与发展我国采油平台的建议中国海洋平台 2000. 15 14(2)廖漠圣2005年末全球油气勘采进展及至2010 年预测J 中国海洋平台 2007 ,22 127(3)廖谟圣、杨本灵世界石油设备发展的新特点及机遇挑战J 海洋平台 2007 ,36 26(4)杨春晖、 董艳秋深海张力腿平台发展概况及其趋势中国海洋平台 1997.12 255258(5)段梦兰、李秀巧、赵秀菊等发展张力腿平台迎接深水钻井的挑战石油机械 2000.28 4648(6)李玉成 海洋工程技术的新发展中国海洋平台 1998.13 (1) : 912(7)李芬、邹早建浮式海洋结构物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3.1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