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六年级教材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3606378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诵读经典》六年级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诵读经典》六年级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诵读经典》六年级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经 典 诵 读 五年级恩察明德小学经 典 诵 读主 编:李春青副主编:葛风菊编 委:李春青 王华芳 齐敬 王淑敏 葛凤菊 闫红玉 杨阳 前 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诸多国学经典,荟萃和浓缩了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记忆,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我们的精神食粮。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纵使天才也没有那么多的经历和时间统统读完。为此,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精心编写了该校本教材,并开发为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的出发点是诵读经典和语文学科学习相结合,和深化课堂改革相结合,和提升学生文史知识相结合,和学生做人教育提升学生涵养相结合。我们的目标是:一、传承中华美德。通过学习,让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青少年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二、健全人格。让同学们从青少年时期接受熏陶,经典文化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攀比、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学习经典让他们在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学生人格,培育民族精神。 三、陶冶情操。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给同学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四、铸造精神。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让学生徜徉于经典文化之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五、提升智力。让同学们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办优质教育、育栋梁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我校将永远向上,永远攀登,为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而竭尽全力潜心探索、躬身实践,奋然前行,希望学校和学生家长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学生品味经典、传承文化,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读经典,增长这方面的知识,使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递者!我们坚信:当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秀于中华大地,横卧成梁、挺立成柱的时候,当国家和民族十分兴旺发达,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时候,我们教育人的幸福将是充实而又崇高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编写组目录一、 爱国篇满江红示儿过零丁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 励志篇长歌行孟母戒子爱莲说师说-节选三、 感恩篇游子吟墨萱图纸船寄母亲再别康桥乡愁四、 红色经典沁园春雪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西江月井冈山忆秦娥 娄山关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 【爱国篇】满江红 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鉴赏】 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 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 “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识度超迈,下语精妙。“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 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 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注释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潇潇:形容雨势急骤。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等闲:轻易,随便。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思考:满江红诗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示 儿【宋】陆游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鉴赏】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思考: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赞同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鉴赏】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译文:遭遇苦难的原因是我精通经书而获官职所致,使我在荒凉冷落的战场上度过了四个春秋。山河破碎得像被风吹散的柳絮,一生动荡如同被雨打的浮萍。在惶恐滩头诉说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精忠报国的红心,让它永照史册。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和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兵)河(何)入梦来。赏析: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当然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主义激情。译文: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思考: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中你最喜欢那句话,为什么?【励志篇】 诫子书 诸葛亮夫(f)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赏析: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思考: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长歌行汉-乐府诗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注释1老大:年老。2徒:徒然。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 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原文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渲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一渲矣。 注释 少时:小时候 诵:背诵,背书。 方织:正在织布。方,正。 辍(chu)然终止: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 渲:遗忘,忘记。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引:拿来,拿起。 裂:割断。 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之:指代孟子 (本文中“其”指孟子) 戒 :惩罚 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接着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思考:长歌行中,告诉我们应如何珍惜时间?爱莲说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赏析: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洗涤。 清涟(li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思考:作者写了莲的哪些特点?师说节选 唐 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赏析;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思考:你喜欢师说中的哪句话?名言警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感恩篇】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2、意恐:担心。 3、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4、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6、归:回来。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思考: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吗?墨萱图【元】王冕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赏析:灿灿的萱草花(中国的母亲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日忘忧草。),生在北堂之下(北堂: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译文:南风吹着萱草(即母亲的心)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思考:学习了墨萱图,你有什么感想?纸船寄母亲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赏析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思考: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再别康桥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20年曾留学英国。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思考:在再别康桥这首诗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句?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思考:乡愁通过几个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红色经典】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赏析: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省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lng灵)县四县交界的众山丛中,周围有五百多里。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转移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随后,两支军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红军第四军。(第四军的番号系沿用北伐战争中声威昭著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这是因为该军所部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中共产党员很多,政治素质优异,战绩辉煌,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坚决支持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备受人民爱护。)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乘红四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红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部,是进入井冈山五个主要隘口之一)天险奋勇抵抗,激战一天,击退敌军,胜利地保卫了这个革命根据地。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赏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的激越情怀。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情怀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不朽之作。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赏析这首词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它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溶于一炉,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不乏明快活泼、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慷慨激昂,与诗人一贯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一脉相承。思考:学习了以上几首次,你最喜欢那首诗,为什么?五、【美文欣赏】散步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思考:小时候,你愿意散步吗,有什么感受?笑 冰心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扰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思考: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出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思考: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繁 星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节选自巴金繁星思考:作者几次去看星星,各是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春 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思考:在春这篇课文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野荷 沈重光早就听说故乡的隔湖里有一片诱人的野荷。万顷碧波中怎会有荷花绽放?野荷源于何年何月?这些,谁也说不清。 故乡的隔湖,原本是一泓默默无闻的水域。多少年来,她以博大无私的胸怀,滋润着一方土地。然而除了这些水上人家与之息息相关外,很少有人问津了。 可是,自从有了野荷,湖光便格外灿烂。该当是:水不在深,有荷则灵了。当野荷盛开的季节,隔湖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就连水中的小生灵们也有了理想的乐园。它们无忧无虑,悠然而忘情,是野荷的无私默默为它们营造出一方安详、平和。 一枝枝紫红色荷花箭 挺立着探出头来,俨然似几个稚气未脱的幼童挣脱慈母的怀抱仰望着新奇的世界。这一对对并蒂莲,卿卿我我,恰似鸳鸯戏水、梁祝飞蝶,更像热恋的情人。 我顷刻 沉浸在一个 温馨的爱的氛围中。这轻柔而甜润的感觉叩开我的心灵,让我读懂了爱的真谛。在这野荷盛开的湖上,你会体验一种鲜见的昂扬,你会突然感到野荷存在的亲切气息,心中注入一丝万物皆有灵性的思绪。 层层的叶子中间,雨露缔造出一颗颗滚动着的珍珠。呼吸着湖上清新的空气,亲吻着野荷的芳香,此刻的我,似乎与众不同,似乎有了某种特别的气质。也许,这就是野荷与心的融合吧;也许,再高超的画家也难以描摹“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风举荷”的 绝妙佳境,再著名的音乐家也难以弹奏出“清风徐来绿云涌,闻于疏处窥渔人”的醉人乐章吧 ! 野荷终有花开花落,人生定有几多沉浮。可是,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一切乐于奉献的人,有谁会忘记它们呢?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哪一段最好,为什么?附:红色经典诗词目录题目 地点或事件摘要 年份贺新郎 1923沁园春 长沙 1925菩萨蛮 黄鹤楼1927 春西江月 秋收起义1927.09西江月 井冈山1928 秋清平乐 蒋桂战争1929 秋采桑子 重阳 1929.10如梦令 元旦1930.01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1930.02蝶恋花 从汀洲向长沙 1930.07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 春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1 夏菩萨蛮 大柏地 1933 夏清平乐 会昌 1934 夏忆秦娥 娄山关 1935.02十六字令 三首 1934-35七律 长征 1935.10念奴娇 昆仑 1935.10清平乐 六盘山 1935.10沁园春 雪 1936.02临江仙 赠丁玲 1936.12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04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1949.04.29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1950.10浪淘沙 北戴河 1954 夏水调歌头 游泳 1956.06蝶恋花 答李淑一 1957.05.11七律 送瘟神二首 1958.07.01七律 到韶山 1959.06七律 登庐山 1959.07.01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 1961.02七律 答友人 1961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 1961.11.17卜算子 咏梅 1961.12七律 冬云 1962.12.26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1963.01.09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 1963.12贺新郎 读史 1964 春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1965.05念奴娇 鸟儿问答 1965 秋山东省“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组委会推荐篇目诵读经典三百篇 目 录(注:本书目次均按作者出生日期先后为序一 古典诗词(203篇) 1.关雎(诗经周南)2.木瓜(诗经卫风)3.蒹葭(诗经秦风)4.硕鼠(诗经魏风)5.国殇(战国屈原)6.橘颂(战国屈原)7.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8.饮马长城窟行(乐府诗集)9.长歌行(乐府诗集)10.古诗二首(古诗源)11.短歌行其一(汉曹操)12.观沧海(汉曹操)13.龟虽寿(汉曹操)14.七哀诗三首选一(汉王粲)15.白马篇(三国曹植)16.咏怀八十二首选一(三国阮籍)17.读山海经十三首选一(晋陶渊明)18.饮酒诗二十首选一(晋陶渊明)19.咏荆轲(晋陶渊明)20.归园田居五首选二(晋陶渊明)21.代春日行(南朝鲍照)22.子夜四时歌春歌(南朝民歌)23.木兰诗(北朝民歌)24.蝉(唐虞世南)2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26.滕王阁诗(唐王勃)27.咏柳(唐贺知章)28.回乡偶书(唐贺知章)29.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30.凉州词其一(唐王翰)3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32.凉州词(唐王之涣)33.登鹳雀楼(唐王之涣)3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3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36.次北固山下(唐王湾)37.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38.出塞(唐王昌龄)39.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40.采莲曲三首其二(唐王昌龄)41.清平调三首选二(唐李白)42.忆秦娥箫声咽(唐李白)43.秋浦歌(唐李白)4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45.行路难(唐李白)46.送友人(唐李白)47.将进酒(唐李白)4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49.望天门山(唐李白)50.望庐山瀑布其二(唐李白)5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52.相思(唐王维)5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54.杂诗三首其二(唐王维)5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56.使至塞上(唐王维)57.山居秋暝(唐王维)58.燕歌行(并序)(唐高适)59.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60.黄鹤楼(唐崔颢)61.旅夜书怀(唐杜甫)62.赠花卿(唐杜甫)63.江村(唐杜甫)64.望岳(唐杜甫)65.春望(唐杜甫)66.春夜喜雨(唐杜甫)67.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68.绝句四首其三(唐杜甫)69.前出塞(唐杜甫)70.登高(唐杜甫)7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72.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7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7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75.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76.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7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78.游子吟(唐孟郊)79.枫桥夜泊(唐张继)80.十五夜望月(唐王建)8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82.月夜(唐刘方平)83.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84.乌衣巷(唐刘禹锡)85.竹枝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8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87.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88.琵琶行(唐白居易)89.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90.长相思(唐白居易)91.江雪(唐柳宗元)92.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唐柳宗元)93.菊花(唐元稹)94.寻隐者不遇(唐贾岛)95.雁门太守行(唐李贺)96.咸阳城东楼(唐许浑)97.题都城南庄(唐崔护)98.山行(唐杜牧)99.江南春绝句(唐杜牧)100.泊秦淮(唐杜牧)101.清明(唐杜牧)102.望江南(唐温庭筠)103.乐游原(唐李商隐)104.晚晴(唐李商隐)10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李商隐)106.夜雨寄北(唐李商隐)107.雨晴(唐王驾)108.溪上遇雨(唐崔道融)109.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110.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五代李煜)111.山园小梅(宋林逋)112.雨霖铃寒蝉凄切(宋柳永)113.望海潮东南形胜(宋柳永)114.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宋范仲淹)115.苏幕遮碧云天(宋范仲淹)116.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晏殊)117.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宋晏殊)118.踏莎行候馆梅残(宋欧阳修)119.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120.客中初夏(宋司马光)121.梅花(宋王安石)12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123.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124.元日(宋王安石)12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126.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宋苏轼)127.题西林壁(宋苏轼)128.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12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130.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13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132.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1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134.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宋苏轼)13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136.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宋晏几道)137.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138.清平乐晚春(宋黄庭坚)139.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140.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宋贺铸)141.秦淮夜泊(宋贺铸)142.和端午(宋张耒)143.苏幕遮燎沉香(宋周邦彦)144.病牛(宋李纲)145.绝句(宋李清照)14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147.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148.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李清照)14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150.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151.渔家傲记梦(宋李清照)152.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153.示儿(宋陆游)154.书愤其一(宋陆游)155.卜算子咏梅(宋陆游)156.游山西村(宋陆游)15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158.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159.村居即事(宋范成大)160.小池(宋杨万里)161.观书有感(宋朱熹)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